Workflow
抗战
icon
搜索文档
杨振宁的西南联大岁月:大批学生用知识和热血服务抗战
虎嗅· 2025-10-19 15:09
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概况 - 工学院主要由清华大学工学院班底组成,包括土木工程系、机械系和电机系[4] - 土木工程系为综合性系科,涵盖土木、水利、铁路、公路、市政、建筑等专业[4] - 1938年7月决定在工学院增设航空工程系,是中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6][7] 航空工程系发展 - 航空工程系源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193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新生[7] - 四年级课程专注于航空专业课,包括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空气动力学和设计等[7] - 航空系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深度融合,共用师资和风洞实验设备[9] - 1940年建成5英尺回气式航空试验风洞,其研究水平与美国高校相当[9][12] 战时生产与科研合作 - 航空工程系与化工系合作研制出"西曼"墨水,成为昆明畅销国货[12] - 土木工程系与政府合作组成云南水力发电勘测队,提出水利资源开发规划并设计小型水电站[13] - 与中央水工实验室合办昆明水工实验室,完成多项水工模型试验[13] - 与交通部公路管理局合作组成公路研究实验室,改善云南公路状况并出版专业刊物[13] 教学标准与学生培养 - 工学院学习要求严格,微积分和普通物理是一年级关键课程[15] - 二年级静动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考试频繁,淘汰率较高[15] - 机械系要求学生水泵设计图纸上墨,钳工实习装配后六个面不透光才算合格[15] 学生从军参与抗战 - 工学院学生在从军学生中占较大比例,机械系1938级和1939级多数学生进入陆军交通辎重学校学习[17][18] - 1943年决定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担任战地服务,主要作为随军翻译[19] - 航空工程系多数学生进入空军机械学校,毕业后被派往机场和修理厂工作[20] - 土木系26名学生中多数参与修建飞机场,电机系学生被分派到电信机械修造厂[20] - 部分航空系学生参与驼峰航线运输,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但付出了沉重代价[20] - 西南联大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者达八百余人[23]
“四川王”刘湘死后,其悍妻多次朝蒋介石发难,四个子女结局各异
搜狐财经· 2025-09-29 05:27
刘湘的个人特质与家庭生活 - 生活作风严谨,在普遍妻妾成群的四川军阀中与众不同,并以怕老婆闻名 [1] - 妻子周玉书比其年长三岁,出身普通农民裁缝家庭,性格泼辣直爽,婚后仍保持农家本色,亲力亲为家务 [3] - 个人禁忌为女色问题,部下皆知不能触犯,周玉书在此问题上寸步不让 [5] - 有部下开玩笑称其要金屋藏娇,导致周玉书大闹会议室,此后无人敢提纳妾之事 [6] 周玉书的行为与性格 - 因参谋长误将其当作佣人而当场发飙,吓退来访者 [5] - 1938年刘湘病逝后,在灵堂上当众痛骂蒋介石,对与丈夫有绯闻的陶护士却出奇宽容,赠予银钱 [7] - 展现出敢爱敢恨的特质,用泼辣与智慧在乱世中守护家人 [10] 刘湘的晚年与身后影响 - 1938年率川军出川抗日,不幸病逝于汉口 [7] - 临终前抗战到底的遗言成为激励川军将士的座右铭 [10] 周玉书在刘湘去世后的经历 - 刘湘去世后展现出惊人商业头脑,将积蓄投资于房产、粮食贸易及烟土生意,成为四川著名女财神 [9] - 命运多舛,两个儿子相继战死沙场 [9] - 1949年携幼子刘济殷和女儿刘蔚文移居海外,最终在文莱终老 [9]
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网· 2025-09-02 14:33
科技与工业发展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的时代 [2] - 冶金专家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了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的路子 [2] - 无线电专家罗沛霖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使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烧酒代替酒精、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2] 基础设施建设 - 茅以升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出的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3] - 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恢复通车 服役至今 [3] - 抗战期间建成多座矿厂、油井和盐田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3] 医疗救护体系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的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万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5]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5] - 汤飞凡研制出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国产青霉素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6][7] 科研与教育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 在遵义、湄潭七年办学期间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8][9]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9]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使用旧显微镜在煤油灯下坚持实验 [10] 科学理论创新 - 地质学家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我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1] - 科普作家高士其用科学小品传播防疫知识 激发民众抗战意识 [11] - 农学家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期粮食增产 [2]
《80秒重温抗战大捷》之高邮战役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13:10
历史事件概述 - 高邮战役发生于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 由粟裕指挥并被称为抗战最后一役 [1] - 我军通过攻心战促使城中敌人投诚 并于12月25日发动总攻 次日守敌缴械投降 [1] - 战役歼敌近万人 其中俘虏日军892人 创抗战期间单次战役俘虏日军人数最高纪录 [1] 军事行动细节 - 战役采用多方向攻城战术 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突破防线 [1] - 攻心战策略导致敌方阵营瓦解 出现主动投诚情况 [1] - 军事行动历时7天 最终以守敌全面投降结束 [1] 历史意义 - 该战役被后世视为抗日战争收官之战 具有重要历史象征意义 [1] - 俘虏日军数量达892人 显著超越以往战役的俘敌规模 [1] - 作战时间节点处于1945年12月 距日本正式投降后约四个月 [1]
新华鲜报|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社· 2025-08-31 23:45
科技工作者在抗战中的贡献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时代 在3次重伤后仍坚持工作 [3] - 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路子 [3] - 罗沛霖用猪油代替润滑油 烧酒代替酒精 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3] - 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代粮食增产 [3] 重大基础设施与资源保障 - 茅以升克服80多个重大难题 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4] - 为阻止日军进攻 茅以升炸毁仅建成89天的大桥 战后于1953年恢复通车并服役至今 [4] - 战火中建造科技长城 包括矿厂开工 油井运转 盐田丰产等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4] 医疗救护与药品研发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000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6]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7] - 汤飞凡在简陋条件下研制国产青霉素 成本低廉且疗效显著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9][10] 科研教育与知识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西迁 历时两年多穿越六省 最终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 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11][12]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12]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坚持实验 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13] - 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中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4]
为什么抗战军人的一封家书,连敌人都被感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31 19:5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一封在战场上被发现的抗战军人王晋藩的家书,揭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1][4][11] 家书内容与背景 - 家书由王晋藩父亲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内容不足200字,充满对儿子见习生活的关切与平安的期许 [1][11] - 1939年3月,日军进攻杭州富阳东洲岛,爆发东洲保卫战,中方虽胜但伤亡230余人 [3][4] - 家书由阵亡的中国军人王晋藩怀带,被日军第85联队第3大队第9中队小队长桥爪辰男的部下发现并上交 [4][5] 战斗力量对比 - 日军一个联队有3000多人,装备精良,并在战斗中使用了毒气弹 [7] - 王晋藩所在的浙江国民抗敌自卫团第一支队第四大队人员不足1000人,几乎无重武器,由学生和警察等青年组成,成立仅半年,缺乏训练 [7] 主要人物信息 - 中国军人王晋藩,福建福安人,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第一支队第四大队第十一中队见习少尉,牺牲时年仅18岁,毕业于温州中学 [8][12][15] - 日军小队长桥爪辰男,时年24岁,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东洲之战是其首次参战 [9][13] - 桥爪辰男在《手记》中表达了对王晋藩的敬重,称其“为悠久大义任务而献身”,并因受触动,后来使用中文名字“王晋藩” [11] 历史发现与研究 - 2019年,杭州抗战历史研究者何明敏通过购得的侵华日军第22师团第85联队史《军旗之下》发现了桥爪辰男的《手记》及家书故事 [10] - 志愿者通过照片背面“温州中学卒业”字样,在温州市档案馆及《温中百年》中查到王晋藩为1939年春初中毕业生 [15] - 据《福建教育通讯》记载,王晋藩父亲王景仁将其抚恤金三百元捐献给福安县抗敌后援会 [15] 后续与纪念 - 志愿者找到了王晋藩的侄子王一凡,其希望能到温州、富阳走访,并期盼拿回家书 [15] - 王晋藩的具体安葬地至今无法确认,但在东洲保卫战纪念亭有纪念活动 [17]
抗战影像记忆丨哪里燃烧,就去哪里拍摄
新华社· 2025-08-26 14:19
战地摄影师身份与角色 - 八路军战士同时担任战地摄影师 在战斗中使用相机记录历史 [1][3][6] - 摄影师在抗日战场上既参与战斗又承担记录职责 腰间配枪胸前挂相机 [8] - 战地摄影师群体以沙飞 石少华为代表 在十四年抗战期间坚持拍摄 [11] 拍摄内容与历史场景 - 记录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日军占据的正太铁路芦家庄车站 [5] - 拍摄1943年日军"三光政策"造成的灾难场景 [8] - 捕捉1944年抗日军民破坏山西忻州南同蒲铁路的军事行动 [16] - 拍摄八路军缴获日军武器物资及陕甘宁边区前哨状况 [17] - 记录地道战 民兵射击转移及安阳战役北流寺战斗 [19][20][21] - 拍摄日军血洗河北丰润潘家峪村的惨状 [20] - 记录八路军在冀中麦田伏击战及收复山海关的历史时刻 [21][23] 工作精神与历史意义 - 战地摄影师遵循"哪里燃烧就去哪里拍摄"的工作原则 [11] - 通过照相机忠实记录四万万同胞的英勇不屈 [11] - 以生命追光 以热血显影 照亮民族最深的黑夜 [13] - 被描述为"用生命换来的历史照见" 最初是出生入死的摄影战士而非艺术家 [15]
“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抗战老兵张宜顺生平事迹的总结: 张宜顺的抗战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1944年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6]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为矿工,在80厘米高矿道中遭受非人待遇,多次死里逃生 [7] - 1944年随父母投奔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成为鲁中军区后方医院看护员 [8] - 首次战场救护经历是1944年沂水县歼灭日伪军战斗,并参与照顾3名日军伤俘 [9] -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与日军伤俘沟通,最终感化他们支持抗战 [10] 张宜顺的军旅生涯 - 抗战胜利时入伍不足两年,被战友称为"幸福" [11]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 [11] - 通过持续学习深造成为医院业务骨干,最终完成大学学业 [11] 转业后的贡献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 [11] - 92岁高龄仍积极参与"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行动,配合口述史采集 [12] - 经常走进学校社区讲述抗战故事,教育子孙传承爱国精神 [11][12] 思想感悟 - "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被强征士兵应被感化"的战场感悟 [9]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生信念 [12] - "保国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军人使命传承 [11]
(抗战胜利80周年)抗日烽火中的台湾伉俪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8:02
台湾同胞在大陆的革命岁月 - 1946年除夕,一群台胞在张家口欢度台湾光复后首个春节,林天民母亲操办年夜饭,北方饺子和闽南菜摆满餐桌,闽南乡音不绝 [1] - 林天民父母生于日据时代的台湾,父亲牢记"我们是中国人"的教诲,后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医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43年辗转至大陆参加抗战 [3] - 父母最初在太原医院工作,为解放区输送药品并掩护被追捕的台胞,后因暴露行踪改名换姓进入晋察冀边区,父亲林思平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任外科医生 [3] 革命夫妻的工作与生活 - 林思平在解放区连续手术曾饿昏在手术台,以北方方言自嘲缓解紧张气氛,对手术要求极其严格,视手术台为战场 [6] - 林思平热爱摄影,为家人拍摄大量生活影像,包括子女"揪耳朵"模仿驴咬猪耳的滑稽场景 [6][8] - 母亲卢莉在后方教授妇女文化课、书写宣传标语,与丈夫互相扶持度过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林思平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任教授至1991年离世 [6] 家族记忆与历史传承 - 林天民2016年整理父亲200余张老照片制成画册《百年林思平》,遗憾未详细记录父母婚期等细节 [7] - 1972年母亲收到台湾胞弟家书,提及"小学三年级后再未见二姐",反映两岸亲人分离的悲剧 [7] - 林天民录制家族影像供后代观看,批评台湾历史教育偏颇导致年轻人不了解两岸历史联结,强调"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9]
抗日英雄谱丨不平倭寇誓不休!遭遇包围 她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
央视新闻· 2025-07-16 16:56
李林生平事迹 -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幼年被领养后随养父母到印尼生活,14岁回国[3] - 回国后考入厦门集美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辗转杭州、上海、北平多地学校就读,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 -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名字改为李林,在给中央妇委的信中表达了对党的忠诚[4] - 入党后主动请缨赴山西前线学习军事,从学生转变为军事指挥员,精通骑马和双枪射击[5] 抗战经历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林在山西平鲁组建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22岁成为晋绥边区唯一女游击队长[5] - 1938年4月至7月率部作战20余场并连战连捷,包括奇袭敌军军马场缴获100多匹战马[5] - 日军悬赏5000元白银(与李林体重同等重量)捉拿她,其事迹激励当地青年踊跃参军[6] - 1940年4月日军调集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7] 壮烈牺牲 - 在1940年4月的突围战中,李林主动率领20人突击队吸引敌军火力掩护700多人主力突围[8] - 突围过程中遭遇敌军重重包围,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年仅24岁[1][8] - 牺牲前留下未寄出的家书,表达了对未出生孩子的保护决心和对战友的嘱托[1] -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民族女英雄——李林之死》详细记录了她牺牲前的战斗细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