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搜索文档
“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抗战老兵张宜顺生平事迹的总结: 张宜顺的抗战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1944年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6]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为矿工,在80厘米高矿道中遭受非人待遇,多次死里逃生 [7] - 1944年随父母投奔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成为鲁中军区后方医院看护员 [8] - 首次战场救护经历是1944年沂水县歼灭日伪军战斗,并参与照顾3名日军伤俘 [9] -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与日军伤俘沟通,最终感化他们支持抗战 [10] 张宜顺的军旅生涯 - 抗战胜利时入伍不足两年,被战友称为"幸福" [11]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 [11] - 通过持续学习深造成为医院业务骨干,最终完成大学学业 [11] 转业后的贡献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 [11] - 92岁高龄仍积极参与"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行动,配合口述史采集 [12] - 经常走进学校社区讲述抗战故事,教育子孙传承爱国精神 [11][12] 思想感悟 - "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被强征士兵应被感化"的战场感悟 [9]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生信念 [12] - "保国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军人使命传承 [11]
(抗战胜利80周年)抗日烽火中的台湾伉俪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8:02
台湾同胞在大陆的革命岁月 - 1946年除夕,一群台胞在张家口欢度台湾光复后首个春节,林天民母亲操办年夜饭,北方饺子和闽南菜摆满餐桌,闽南乡音不绝 [1] - 林天民父母生于日据时代的台湾,父亲牢记"我们是中国人"的教诲,后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医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43年辗转至大陆参加抗战 [3] - 父母最初在太原医院工作,为解放区输送药品并掩护被追捕的台胞,后因暴露行踪改名换姓进入晋察冀边区,父亲林思平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任外科医生 [3] 革命夫妻的工作与生活 - 林思平在解放区连续手术曾饿昏在手术台,以北方方言自嘲缓解紧张气氛,对手术要求极其严格,视手术台为战场 [6] - 林思平热爱摄影,为家人拍摄大量生活影像,包括子女"揪耳朵"模仿驴咬猪耳的滑稽场景 [6][8] - 母亲卢莉在后方教授妇女文化课、书写宣传标语,与丈夫互相扶持度过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林思平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任教授至1991年离世 [6] 家族记忆与历史传承 - 林天民2016年整理父亲200余张老照片制成画册《百年林思平》,遗憾未详细记录父母婚期等细节 [7] - 1972年母亲收到台湾胞弟家书,提及"小学三年级后再未见二姐",反映两岸亲人分离的悲剧 [7] - 林天民录制家族影像供后代观看,批评台湾历史教育偏颇导致年轻人不了解两岸历史联结,强调"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9]
抗日英雄谱丨不平倭寇誓不休!遭遇包围 她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
央视新闻· 2025-07-16 16:56
李林生平事迹 -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幼年被领养后随养父母到印尼生活,14岁回国[3] - 回国后考入厦门集美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辗转杭州、上海、北平多地学校就读,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 -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名字改为李林,在给中央妇委的信中表达了对党的忠诚[4] - 入党后主动请缨赴山西前线学习军事,从学生转变为军事指挥员,精通骑马和双枪射击[5] 抗战经历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林在山西平鲁组建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22岁成为晋绥边区唯一女游击队长[5] - 1938年4月至7月率部作战20余场并连战连捷,包括奇袭敌军军马场缴获100多匹战马[5] - 日军悬赏5000元白银(与李林体重同等重量)捉拿她,其事迹激励当地青年踊跃参军[6] - 1940年4月日军调集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7] 壮烈牺牲 - 在1940年4月的突围战中,李林主动率领20人突击队吸引敌军火力掩护700多人主力突围[8] - 突围过程中遭遇敌军重重包围,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年仅24岁[1][8] - 牺牲前留下未寄出的家书,表达了对未出生孩子的保护决心和对战友的嘱托[1] -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民族女英雄——李林之死》详细记录了她牺牲前的战斗细节[8]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歌曲创作背景 - 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抗战时期传唱至今,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作品[1] - 歌曲创作灵感来源于1943年《解放日报》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曹火星将其改编为通俗易懂的歌曲形式[4] - 歌词内容反映了共产党坚持抗战六年多、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敌后根据地、实行民主等事实[4] 创作者生平 - 曹火星13岁时为逃婚参加抗战剧社,其父曹清廉在1943年日军"百日大扫荡"中与130多名村民一同遇害[1] - 曹火星将原名曹峙改为现名,寓意歌曲能星火燎原般传播[4] - 曹火星与其兄曹岱在抗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直到1989年才在分别40年后重逢[5] 历史背景 - 歌曲创作时正值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试图削弱共产党地位,中共通过社论和歌曲进行反击[3] - 晋察冀边区实行"豆选"民主选举方式,并颁布"树叶训令"体现军队不与民争利的原则[3] - 抗战剧社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创作,用葫芦制作乐器,每人仅配发一颗"光荣弹"手榴弹[3] 歌曲传播与影响 - 歌曲采用当地霸王鞭曲调和大白话歌词,迅速传遍太行山并唱响全国[4] - 在传唱过程中歌词不断丰富完善,歌名增加"新"字成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 - 曹火星兄长曹岱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时,承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