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护服务
搜索文档
读懂“陪伴经济”的市场潜力
人民日报· 2025-09-22 11:18
行业定义与价值 - 行业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提供陪诊、陪护、城市陪拍、装修陪跑等多样化、个性化陪伴服务 [1] - 行业核心价值在于以市场逻辑弥补因家庭结构小型化、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 [1] - 行业服务避免了人情往来的心理负担,使获取陪伴变得直接高效 [1] 行业驱动因素 - 人口流动导致家人朋友地理分隔普遍,创造了陪伴服务的社会化需求 [1] - 新一代消费者注重情绪价值满足,更愿意为定制化、专业化陪伴体验付费 [1] - 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使行业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3] 市场规模与潜力 - 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 [3] - 行业潜力在于满足人们在不便时获取帮助、发展爱好时找到同道、感到孤独时寻求连接等广泛情感和生活需求 [3] - 越来越多消费者有能力且有意愿购买即时、专业、规范化的社会服务 [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目前处于自发状态,服务水平高度依赖个人素质,服务体验不确定性高 [1] - 服务需要基于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不能机械执行流程,需融入人文关怀 [2] - 服务需在保持合理边界和距离的同时,筑起安全和隐私方面的护栏 [2] 规范化与发展路径 - 推进规范化建设是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些机构已开始探索细化服务标准和流程 [1][2] -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联合22家单位发布了《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对服务流程、安全守则、投诉机制等作出规定 [2] - 部分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评估服务,以建立陪诊全流程服务标准 [2] - 加强标准化建设短期可能放缓市场开拓,但长期看是必不可少的先手棋 [2]
读懂“陪伴经济”的市场潜力(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22
行业核心观点 - 陪伴经济通过市场化逻辑弥补因家庭结构变化和社会变迁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 [1] - 该行业满足消费者对情绪价值和定制化、专业化体验的需求 [1] - 预计到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 [3] 行业发展驱动力 - 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家人朋友地理分隔普遍,催生对陪伴服务的社会化解决方案需求 [1] - 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提升了陪伴服务的重要性 [3] - 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情绪价值满足,并愿意为专业化服务付费 [1] 服务形态与市场特征 - 服务形态多样化,包括陪诊、陪护、城市陪拍、装修陪跑等 [1] - 服务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提供,使获取过程直接高效,避免人情负担 [1] - 在基本公共服务之外,越来越多消费者有能力且愿意购买即时、专业的社会服务 [3] 行业规范与服务质量 - 行业目前处于自发状态,服务水平依赖个人素质,存在不确定性 [1] -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联合22家单位发布了《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对服务流程、安全守则等作出规定 [2] - 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正探索建立陪诊全流程服务标准,并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实时追踪和评估 [2] - 服务需基于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融入人文关怀,同时保持合理边界以保障安全和隐私 [2] 未来发展趋势 - 加强标准化建设被视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先手棋 [2] - 行业需立足现实需求,坚持投资于人,强化技术赋能,并借助市场与政府力量共同发展 [3] - 陪伴经济彰显了社会服务适应新变化的活力,旨在以新方式编织社会温情纽带 [3]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陪伴”出来的大市场
新华网· 2025-08-13 10:41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突破500亿元[4] -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占总人口近22%,近一半为空巢老人[7] - 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11.6%,预计2035年达4600万,2050年达5800万[11] 老年陪诊服务需求 - 88.54%社区老年人和98.30%养老机构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家人无法陪同现象[7] - 陪诊服务从边缘需求转变为刚需,服务内容包括挂号、排队、缴费、问诊、取药等[7] -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已发布《老年陪诊服务规范》,推动服务标准化和职业化[8] 专业陪护服务现状 - 陪护服务分为生活照料型、基础护理型和康复支持型三类[11] - 全国护理类家政人员短缺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持证人才供不应求[11] - 部分地区陪护员仅经几天速成课程即开始服务,服务质量波动大[11] 免陪照护试点进展 - 北京、上海、广州等18个城市启动住院免陪护服务试点,覆盖独居、高龄、失能三类老年人群[13] - 首批试点预计惠及47万老年患者,占试点城市住院老年人总数32%[13] - 四川省三级医院和上海部分三甲医院已建立院方主导的照护队伍或外包护理团队[14] 情绪陪伴服务发展 - 年轻人推动陪跑、陪练、陪聊等情绪陪伴服务商品化和平台化[17] - 情绪陪伴服务存在内容虚假、隐私泄露和低俗擦边等问题,缺乏行业标准[17] - 京东、美团、阿里等平台已开设陪诊、陪护服务,构建供需匹配机制[17] 行业模式与挑战 - 自营服务机构强调服务连续性和品牌口碑,但管理成本较高[18] - 平台模式扩展迅速,但需规范准入和质量把控[18] - 需在质量控制、信任机制与规模效率之间找到平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