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服务

搜索文档
读懂“陪伴经济”的市场潜力
人民日报· 2025-09-22 11:18
以市场逻辑弥补因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这是"陪伴经济"的价值所在 前不久,笔者因为腿脚不便约了陪诊。帮着等叫号、提醒去诊室,十分省心;发票、报销等事项,交代 得一清二楚;各个楼层的自助服务机哪里人少,也了如指掌。专业的陪伴服务,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诊 体验。 如今,陪诊、陪护、城市陪拍、装修陪跑……各式各样的陪伴服务越来越常见。这些服务以市场化、社 会化方式提供,让获取陪伴变得直接高效,避免了"欠人情"的心理负担,也更好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 的需求。 也要看到,陪伴是人与人的互动,需要稳定而有温度的支持。提供陪伴服务,不能机械地执行流程,而 要基于真诚的共情、积极的关注,把人文关怀融入服务流程。一位从业10年的陪诊员说,他包里永远有 纸巾,以备不时之需,"服务细节和医疗流程一样重要"。同时,要保持合理的边界和距离,筑起安全和 隐私方面的"护栏",如此才能更好满足情绪价值,建立良好口碑,挖掘市场潜力。 "陪伴经济"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方面,在流动时代,与家人朋友"一北一南""一城一乡"的情 况越来越普遍,一些需要陪伴的场景,亟待给出新的社会化方案。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倾听 内心的 ...
读懂“陪伴经济”的市场潜力(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22
以市场逻辑弥补因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这是"陪伴经济"的价值所在 前不久,笔者因为腿脚不便约了陪诊。帮着等叫号、提醒去诊室,十分省心;发票、报销等事项,交代 得一清二楚;各个楼层的自助服务机哪里人少,也了如指掌。专业的陪伴服务,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诊 体验。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于发展之初,加强标准化建设,短期看可能会放慢市场开拓的步伐,从长远来看则是必不可少的先手 棋。一些机构已在探索细化服务标准和流程规范。比如,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联合包括服务平 台在内的22家单位发布《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对服务流程、安全守则、投诉机制等作出规定;一些养 老服务机构也探索建立陪诊全流程服务标准,有的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评估服务。心急吃不了热 豆腐,着力提升供给质量,构建良好服务生态,"陪伴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也要看到,陪伴是人与人的互动,需要稳定而有温度的支持。提供陪伴服务,不能机械地执行流程,而 要基于真诚的共情、积极的关注,把人文关怀融入服务流程。一位从业10年的陪诊员说,他包里永远有 纸巾,以备不时之需,"服务细节和医疗流程一样重要"。同时,要保持合理的边界和距离,筑起安全 ...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陪伴”出来的大市场
新华网· 2025-08-13 10:41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突破500亿元[4] -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占总人口近22%,近一半为空巢老人[7] - 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11.6%,预计2035年达4600万,2050年达5800万[11] 老年陪诊服务需求 - 88.54%社区老年人和98.30%养老机构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家人无法陪同现象[7] - 陪诊服务从边缘需求转变为刚需,服务内容包括挂号、排队、缴费、问诊、取药等[7] -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已发布《老年陪诊服务规范》,推动服务标准化和职业化[8] 专业陪护服务现状 - 陪护服务分为生活照料型、基础护理型和康复支持型三类[11] - 全国护理类家政人员短缺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持证人才供不应求[11] - 部分地区陪护员仅经几天速成课程即开始服务,服务质量波动大[11] 免陪照护试点进展 - 北京、上海、广州等18个城市启动住院免陪护服务试点,覆盖独居、高龄、失能三类老年人群[13] - 首批试点预计惠及47万老年患者,占试点城市住院老年人总数32%[13] - 四川省三级医院和上海部分三甲医院已建立院方主导的照护队伍或外包护理团队[14] 情绪陪伴服务发展 - 年轻人推动陪跑、陪练、陪聊等情绪陪伴服务商品化和平台化[17] - 情绪陪伴服务存在内容虚假、隐私泄露和低俗擦边等问题,缺乏行业标准[17] - 京东、美团、阿里等平台已开设陪诊、陪护服务,构建供需匹配机制[17] 行业模式与挑战 - 自营服务机构强调服务连续性和品牌口碑,但管理成本较高[18] - 平台模式扩展迅速,但需规范准入和质量把控[18] - 需在质量控制、信任机制与规模效率之间找到平衡[18]
一键下单 暖心陪诊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49
公司服务模式 - 医院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陪诊服务 用户可在线下单并备注特殊需求[1] - 护理部主任直接接单并指派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提供全程陪诊服务[1] - 骨干护士均经过专业培训 能够提前预约医生并优化检查流程安排[2][4] 用户服务体验 - 陪诊服务显著缩短就诊时间 患者两小时内完成全部检查并获取报告单[2] - 解决老年患者无人陪同的就医痛点 获得用户高度满意评价[1][3] - 服务覆盖复诊全流程 包括检查项目协调和结果获取等环节[2][3] 医疗资源配置 - 医院整合护理人力资源 将骨干护士纳入陪诊服务体系[4] -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服务需求与护理资源的精准匹配[1][4] - 专业化分工使心内科等专科护士发挥特定领域优势[1]
陪人看病 替人取药 帮人问诊 陪诊行业如何更“职业”
河南日报· 2025-07-08 07:30
行业概况 - 陪诊师行业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而兴起,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等就医不便群体[1] - 陪诊师角色多元,包括"导游""跑腿""临时家属",需掌握医院流程、医疗常识及心理疏导能力[3] - 行业需求旺盛,客户群体不仅限于老年人,中青年因消费观念开放也成为重要客源[5] 市场现状 - 典型陪诊订单收费约200元,价格根据服务要求和陪诊师经验浮动,河南地区价格处于全国较低水平[3] - 2014年以来全国注册陪诊相关企业超1000家,其中2022年后注册占比超70%,显示行业近两年加速发展[7] - 法新社评价中国陪诊服务网络预约模式优于西方,但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信息真假难辨等问题[6] 运营模式 - 从业者既有个人接单模式,也有团队化运营,典型团队配置为全职3-4人加兼职10余人[3] - 医院公益陪诊服务(如河南省人民医院18人导诊团队)因人力有限,难以覆盖全部需求,为职业陪诊师创造市场空间[5] - 部分从业者反映专业机构客源不稳定且抽成高,更倾向自主接单[7] 行业挑战 - 准入门槛低,部分平台培训周期不足1周即可上岗,存在服务质量隐患[6] - 患者担忧隐私泄露风险,包括信息可能被转卖医托等问题[6]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需防范陪诊服务异化为"黄牛"行为等乱象[7] 发展趋势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已开展专业培训,课程涵盖10余门科目,考试合格颁发结业证书[7] - 专家建议制定地方标准(资格认定、机构运营等),推动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支持院校开设相关专业[8] - 从业者期待通过规范化服务提升社会认同度,改变"不入流"的行业形象[8]
培训、就业都包了,新兴岗位还不少,光谷“就业超市”专帮居民找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6-30 08:51
新兴职业培训与就业 - 就业超市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包括陪诊师、助浴师、数据标记员等新兴岗位,半年来已有百余名居民通过培训实现创业就业 [1][4] - 培训内容注重实用性,涵盖市场需求分析、服务流程、沟通技巧等,学员通过考核后可直接上岗 [4][5] - 陪诊师培训案例显示,学员从餐饮行业转型后成功接单,服务细节包括术前心理疏导和术后营养护理 [4] 行业需求与用工模式 - 陪诊师、助浴师、数据标记员等新兴职业需求旺盛,但求职者因技能缺乏而却步,企业面临招工难 [5] - 就业超市推出"定向培训-精准就业"模式,3天内22名待业居民通过数据标记员培训上岗,月薪达4000元 [5] - 数据标记岗位缺口大,企业认可"培训即上岗"模式,有效缓解用工压力 [5] 企业合作与人才储备 - 家政服务公司从培训中发掘人才,54岁学员因表现优异被直接吸纳进入助浴团队 [6][9] - 企业主动与就业超市合作举办公益培训,既培养专业人才,也为自身储备优质员工 [9] - "培训+就业"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为求职者开辟职业新路径 [9]
破解陪诊师身份之困
经济日报· 2025-06-27 08:19
行业现状 - 老年人"就医难"问题日益突出,陪诊师成为医疗系统与老年群体间的"专业桥梁"[1] - 以上海为例,持证陪诊师已突破千人规模[1] - 行业面临监管标准缺位、身份悬置等问题,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尚未收录陪诊师[1] - 部分机构以陪诊之名行"高级黄牛"之实,扰乱医疗秩序[1] - 从业者以45岁以上转岗人员为主,劳动权益保障不足、职业晋升通道缺乏导致人才结构失衡[1] - 陪诊定价体系初步形成,但老年人自主消费意愿薄弱,市场需求集中在低价区间[1] 发展建议 - 短期要务是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全国性服务规范[2] - 人才培养方面可借鉴"微专业"模式,在职业院校开设老年陪护课程,与医院共建实训基地[2] - 职业保障方面可通过开发专属保险险种、推广补贴政策增强吸引力[2] - 产业发展方面可延伸"陪诊+"产业链,探索与康复辅具租赁、居家照护等服务捆绑的套餐模式[2] - 政府可强化兜底保障,将陪诊服务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通过补贴撬动低收入群体需求[2] - 企业可用"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突破服务规模化瓶颈[2]
“临时家人”要以规范获认可
经济日报· 2025-06-01 06:04
新职业发展现状 - 陪诊师作为新兴职业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快速兴起 为异地就医和独自就医困难的患者提供挂号 取药 陪伴等专业服务 [1][2] - 成都陪诊师郭太英两年半服务近2000人次 月收入达1 3万至1 5万元 [1] - 2024年3月成都市成华区开展陪诊师品牌培训班 27人获得全国首批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1] 行业市场需求 -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城市催生巨大陪诊需求 服务内容包括就诊规划 病史梳理 住宿交通安排等 [2] - 专业陪诊师能提升医患双方效率 通过标准化服务规范减少信息误差 [2] - 成都市成视职业培训学校自2023年10月起试点培训3期 累计培养140余名专业陪诊师 [2] 政策与规范化进展 - 2024年10月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 明确支持培育专业助医组织和队伍 [3] - 上海 河南 湖北等地探索建立行业规范体系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发布《老年陪诊服务规范》 [3] - 网络平台对陪诊师推广内容有严格审核限制 从业者主要依赖口碑和熟人获客 [3] 行业发展挑战 - 行业存在"黄牛"和医托乱象 部分机构通过挂号差价牟利或诱导非正规就医 [2] - 部分医院对陪诊师持保留态度 因缺乏统一监管标准 [2] - 具备专业技能的陪诊师供给仍不足 需加强标准化培训 [2][3]
“陪伴经济”爆火,孤独正在成为一门生意
新消费智库· 2025-05-30 20:43
陪伴经济市场概况 - 陪伴经济已成为新兴消费业态,填补现代人情感缺口,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达500亿元[3] - 服务形态涵盖陪诊、陪跑、陪爬、陪聊、陪玩等多元化场景,从功能性向情感化转变[4][7] - 行业同时创造新型就业机会,如上海陪诊师缺口达12万人,部分陪爬员年收入可达30万元[8][10] 细分业态运营数据 **陪诊服务** - 个人陪诊收费288元/半天或500元/天,超时费60元/小时,机构服务定价280-320元/半天[8] - 主要服务独居老人、异地就医者等群体,提升就医效率并提供心理慰藉[10] **运动陪伴服务** - 陪爬日间收费250-300元,夜间350-450元,陪跑50元/10公里并可动态调整难度溢价[11] - 服务内容包括路线规划、装备准备及情绪激励,泰山等景区需求旺盛[10][11] **娱乐陪伴服务** - 游戏陪玩单价10-30元/局,技术型陪玩溢价明显,王者荣耀等游戏衍生社交陪伴需求[14] - 二次元领域出现角色扮演约会服务,线下陪玩覆盖观影、探店等场景[12][14] 行业发展策略 - 需针对老年、二次元等群体定制服务,如医院绿色通道陪诊或COSER委托活动[16] - 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陪诊师需掌握医疗知识,陪聊师需心理学技巧提升专业度[16] - 开发专属APP实现服务预约、评价及实时互动,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增强用户粘性[18] - 通过公益合作传递品牌温度,如免费陪诊孤寡老人、心理咨询等提升社会认同[18] 市场前景 - 行业满足情感需求与灵活就业双重价值,需规范服务标准以保障可持续发展[20] - 未来需平台、从业者、监管方协同构建健康生态,推动产业链全方位发展[20]
陪诊服务需求旺盛,今年前四月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41.83%
企查查· 2025-05-27 18:09
陪诊服务行业现状 - 陪诊服务需求旺盛,主要源于空巢老人就医困难和独居青年就医经验不足 [1] - 国内现存陪诊相关企业858家 [1][2] - 2023年全年注册386家,同比增长60.83%,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 [1][2] 陪诊企业注册情况 - 2024年前四月注册量达82家,同比增长41.83% [1][2] - 今年以来新注册企业多分布在二线城市,贡献率达32.99% [3] - 新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贡献率分别为20.62%和14.43% [3] 陪诊企业地区分布 - 现存陪诊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占比达27.57% [1][4] - 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占比分别为19.86%和17.5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