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抢滩零碳未来,《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发布(附报告全文下载)
第一财经· 2025-11-06 20:48
报告发布与背景 - 施耐德电气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及第一财经在第八届进博会发布《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1] - 该报告旨在联合业内力量共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的标准化进程,是继今年5月发布《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后的又一重要成果[1] 零碳园区的战略意义 - 全国现有各类园区1.5万个,8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园区内,园区能源消费总量超全国总量的40%,碳排放占全国的31%[2] - 零碳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核心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不可替代战略意义的最小执行单元[2] - 2025年被视为零碳园区建设规模化发展“元年”,是中国对接国际碳体系、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支点[2] 政策驱动与产业规模 - 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标志零碳园区建设从试点探索迈入规范化实施阶段[3] -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当前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3] - “十五五”时期计划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为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3] 政策体系与地方响应 - 国家层面形成“顶层设计—指标体系—地方落实”的完整政策链条,明确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建设主体[4] - 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为核心指标,并涵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固废综合利用率等评价体系[4] - 内蒙古、宁夏、江苏、山东、四川、湖北等多个省份自2025年7月以来已陆续发布文件积极建设零碳园区[4] 典型案例与创新示范 - 报告总结了工业领域与泛建筑领域零碳实践的创新示范价值,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案例尤为突出[5] - 无锡工厂于2025年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其标杆价值在于系统性打通“零碳”与“循环”双重目标,构建了技术可模块化、经济可盈利、模式可扩展的解决方案[5]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行业面临“商业难闭环、技术欠成熟、路径不清晰”等系统性挑战,核心复杂性源于“多业态融合”带来的能碳管理挑战[6] - 推进零碳园区规模化发展需依靠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双轮驱动,要求政府、园区管理方、企业、服务商、学术机构共同构建协同生态[7] - 政策支持举措包括资金保障、服务保障和要素保障三方面,例如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强化用能用地保障等[7] 未来展望 - 随着绿色金融工具丰富、碳市场机制完善和跨业态协同技术成熟,零碳园区建设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8] - 零碳园区未来不仅是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更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