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稚护手霜
icon
搜索文档
景点里的护手霜店:毛利70%,到底哪些“冤大头”在买单?
创业邦· 2025-11-09 18:09
公司商业模式 - 公司采用高度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产品、陈列、营销话术均统一模板,实现低成本快速复制扩张 [11][54][64] - 品牌定位为“披着日化外衣的景区文创店”,不追求线上销量,核心策略是利用“城市必买”噱头捕捉景区游客的即时消费心理 [59] - 加盟政策门槛低,不收取加盟费,仅要求3万元保证金和7-10万元首次进货额,并提供选址、装修、物料等支持以吸引加盟商快速拓店 [73][74] 产品与成本结构 - 护手霜产品生产门槛极低,通过OEM工厂采用成熟配方,单支成本可控制在5元以内,定制款成本也仅增加1-2元,出厂价不超过8元 [43][44] - 产品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包装贴纸和香精添加,通过更换城市地标图案贴纸(成本仅几毛钱)即可推出“城市限定款”,研发成本几乎忽略不计 [45][56] - 终端定价远高于成本,50g基础款护手霜售价55元,加盟商按零售价2.5折(即13.75元)拿货,单支毛利润达7.75元以上,综合毛利润率超过50% [52][53]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洞察 - 品牌精准抓住当代年轻人的“伴手礼焦虑”痛点,提供兼具实用性(护手霜)和精致包装的“轻伴手礼”解决方案,50元左右的定价契合年轻人消费心理 [31][38][39] - 门店均选址于客流量大的知名景区、步行街等旺铺,建议面积40平米以上,依托游客流量支撑产品高溢价 [48][49] - 消费者最初因“当地必买”标语和瓶身标注的本地生产企业信息而产生信任并购买,但随后在多地发现相同门店和产品,产生被欺骗感 [15][17][20][23][25] 行业竞争与潜在风险 - 公司的成功模式吸引大量模仿者进入,出现包装、门店装修、营销标语高度相似的竞争品牌,导致同一景区内可能出现2-3家同类护手霜店相互竞争 [66][75] - 为应对竞争,公司采取产品系列扩充(如四季护理、城市系列)和推出低价子品牌“桃夏”(定价低20%)等策略,但本质上仍是换贴纸、换香精的伪创新,陷入同质化内卷 [70][72] - 随着门店在全国景区过度铺开,产品的“城市专属”营销噱头因高度雷同而失效,消费者的新鲜感消退,购买欲望可能随之降低 [75]
景点里的护手霜店:毛利70%,到底哪些「冤大头」在买单?
36氪· 2025-11-06 08:12
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 - 公司采用高度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产品、陈列、营销话术均统一模板,实现快速复制和扩张[7][46] - 品牌定位为“披着日化外衣的景区文创店”,不追求线上销量与产品功效创新,核心是利用“城市必买”噱头抓住游客即时消费心理[43] - 门店均选址于客流量大的核心景区或繁华商圈,如上海田子坊、武汉江汉路、昆明滇池等,建议面积40平米以上以承接高客流[7][37] 产品策略与成本结构 - 产品为铝制圆盒包装的护手霜,通过更换印有当地地标图案的贴纸即可打造“城市限定款”,贴纸成本仅几毛钱,研发创新成本极低[7][35] - 护手霜生产门槛低,依托OEM工厂成熟配方,单支成本可控制在5元以内,定制款成本也仅增加1-2元,出厂价不超过8元[34] - 50克基础款护手霜零售价为55元,100克装日常售价128元,加盟商按零售价2.5折拿货,单支拿货价13.75元,扣除生产成本后单支毛利润超7.75元,综合毛利润率超50%[40][41] 加盟扩张与竞争态势 - 加盟政策门槛低,不收取加盟费,仅要求3万元保证金和7-10万元首次进货额,并提供选址、装修、谈判等支持,吸引快速拓店[54][56]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在全国已开设超过160家门店,但同一景区内可能出现多个高度相似的竞争品牌,导致同质化内卷[48][57][58] - 为应对竞争,公司推出子品牌“桃夏”,定价较主品牌低20%,并增加产品系列,但本质仍是换包装和香味的微创新,未能解决差异化不足的核心问题[51][52][53] 消费者心理与市场需求 - 产品精准切中当代年轻人的“伴手礼焦虑”,护手霜具有实用性强、定价适中、包装精致的特点,符合“轻伴手礼”需求[26][31][32] - 消费者最初被“本地生产”、“城市专属”的营销话术吸引,但发现产品在全国景区高度雷同后,产生被欺骗感,品牌信任度受损[12][17][19][23] - 传统景区文创产品陷入同质化陷阱且价格虚高,而护手霜模式凭借低库存压力、高周转率和灵活调整能力,形成比较优势[28][30][41]
景点里的护手霜店:毛利70%,到底哪些“冤大头”在买单?
36氪· 2025-10-24 11:25
相信你一定见到过这样一家护手霜店。 店面采用小清新的配色,正面墙罗列着各种味道的护手霜,还贴着标语"xx地必买护手霜"。 这里的 "xx" 可以是上海、北京、昆明,也能是太原、西安、武汉,仿佛每个城市都为这个品牌定制了 "专属身份"。 可若你多留意瓶身信息,就会发现:这个名为 "青稚" 的"当地必买"护手霜品牌,其运营主体是一家注册在上海奉贤的公司,既没有采用当地原料,也没 有与地方非遗工艺结合。 可就是这样一家标准化产品的护手霜品牌,却像 "复制粘贴" 般开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从上海田子坊的文艺巷弄,到武汉江汉路的繁华商 圈,再到昆明滇池边的游客中心,甚至香港尖沙咀的商铺,都能见到它几乎一模一样的门店。 它成了各地地标 "查重率100%"的存在,也悄然承包了许多年轻人 "当地必买" 的伴手礼清单。 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为何一家产品、陈列、营销模式高度标准化的护手霜店,能击中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 "景区营销" 故事里,这支护手霜又恰好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哪些生活痛点? 被送礼困扰的年轻人,遇到"假救星" 陈闻清第一次见到"青稚"是在2023年的上海街头。 彼时她路过上海乌鲁木齐路,被这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