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抑制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参议院选举投票开启,这是一场影响“首相归属、日美谈判”,关于“通胀化债、金融抑制”的公投
华尔街见闻· 2025-07-20 11:16
日本参议院选举的政治影响 - 本次选举将改选125个席位 执政联盟需至少拿下50席才能保住参议院过半数优势 [1][3] - 石破茂内阁支持率跌至20.8%的"危险水域" 若失去参议院控制权将严重削弱施政能力 [1][3] - 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异军突起 支持率从预期6席跃升至可能15席 其主张"日本人优先"民粹立场 [1][4] - 摩根大通分析市场已定价执政联盟失去多数席位的预期 可能组建少数派政府导致"政治僵局" [1][5][6] 选举结果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 野村警告若执政联盟失去多数席位 石破茂政府可能辞职 导致美日贸易谈判急刹车 [2][8] - 美国可能将对日本进口商品关税从10%提高到25% 直接冲击日本出口企业盈利能力 [8] - 德银认为选举实质是"金融抑制"政策公投 选民通过减税和现金补贴要求收回财政空间 [2][10][11] - 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至十多年新高 为美国等高负债国家提供政策参考样本 [15] 市场反应与利率波动 - 摩根大通观测到日本利率市场"熊市陡峭化" 长期收益率上升速度快于短期收益率 [5][7] - 若选举结果好于预期 市场可能出现"牛市趋平" 反之长期国债收益率或攀升10-20个基点 [7] - 野村分析政治不确定性可能拖累股市 但财政刺激预期和央行加息推迟将形成支撑 [9] - 7月18日数据显示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周上升16.6个基点至3.02% 创显著波动 [6] 美日贸易谈判风险 - 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对所有日本产品征收25%关税 比原计划提高1个百分点 [8] - 谈判若中断将导致日本央行加息推迟 可能引发日元贬值利好外需板块但压制金融股 [9] - 野村指出谈判停滞可能使8月1日截止期限前达成协议变得几乎不可能 [8]
日本“上议院选举”:一场关于“通胀化债、金融抑制”的公投,是摆在美国面前的样本
华尔街见闻· 2025-07-16 09:50
日本上议院选举与金融抑制政策 - 日本上议院选举被视为对"金融抑制"政策的公投 金融抑制指高负债国家通过维持负实际利率将财富从家庭转移至政府以实现债务可持续性 日本过去12年通过此方式稳定了庞大政府债务 [1] - 选民通过要求减税和现金补贴向政府"收回"财政空间 此举导致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至十多年新高 为美国等面临类似债务问题的国家提供了参考样本 [3] 日本国债市场剧烈波动 - 日本10年期国债盘中收益率达2008年以来最高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1999年发行以来历史新高 [4] - 当前十年是150多年来日本10年期国债表现最差时期之一 收益率从2015年7月的0.4%升至目前略低于1.6% 票息极低环境下微小利率上行导致巨大资本损失 [6] 财政政策与市场定价 - 各政治派别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竞选纲领 执政联盟承诺现金补贴 反对党提出激进消费税削减方案 市场反应体现对未来财政纪律放松的提前定价 [8] - 负实际利率与高通胀使金融抑制政策日益不受欢迎 "物价控制措施"成为选民最关注政策议题 关注度远超养老金和经济增长 [7] 全球债务政策启示 - 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和施压美联储压制实际利率来改善财政状况 日本民众对金融抑制政策的反弹为美国未来政治社会压力提供参考 [3]
兴利权臣还是被遗忘的先知:王安石变法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51
王安石变法背景 -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是北宋政治经济的重要转折点,王安石变法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官政治与富国强兵道路的失败[1] - 变法初衷是通过低息助农贷款(利率比市场低50%)解决农民季节性资金需求,同时在不增税前提下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西北战事[1] - 北宋中期面临"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这是前现代农业社会马尔萨斯陷阱的典型表现,治理成本几何级增长而农业产出仅算术级增长[13] 王安石个人特质 - 21岁中进士二甲榜首,早期通过特立独行行为(如御宴误食鱼饵)塑造争议性形象,实则具有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5] - 长期地方任职经历(扬州签判、鄞县知县等)塑造了其技术官僚特质,形成强调制度自洽和程序正义的行政风格[7][9] - 被黄仁宇评价为"与现代人比同时代人更近",其政策思想兼具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特征,试图通过财政商业化扩大经济总量[10] 变法核心政策 - 青苗法:以1500万贯常平仓存粮为本金,按农户贫富分五等发放贷款(上等户15贯/次,五等户1.5贯/次),收取20%利息[19] - 免役法:将徭役义务货币化,按资产水平收费,首次将地主士绅和宗教场所纳入征收范围[15] - 政策本质是通过国家经济活动深度货币化来创造增量,而非触动既得利益的存量改革[15] 政策实施问题 - 青苗法在实际执行中演变为垄断性国有信用社,存在强制摊派(抑配)和基层官员为政绩虚报发放的问题[20] - 金融抑制现象显现:政府压低利率至20%(民间高利贷达100%)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产生无风险套利空间[21] - 技术能力不足:缺乏实施精细政策所需的统计、反馈和定量分析能力,基层执行队伍素质参差不齐[16] 历史影响评估 - 短期实现财政增收,神宗朝财税积累超二十年收入,但未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整体局面[25] - 徽宗朝滥用变法机制(如滥发纸币、虚报贷款)导致金融信用体系崩溃,加速北宋灭亡[25] - 政策被现代学界重新解读,其国家资本主义实践被视为应对前现代社会马尔萨斯陷阱的早期尝试[2][10] 制度性启示 - 改革面临制度极限:当变法启动时,往往已超过制度可挽救的临界点[26] - 增量改革风险:新设权力通道凌驾旧体制的做法会制造系统性对立面[16] - 技术官僚困境:超前理念与落后行政能力之间的鸿沟可能导致政策异化[10][16]
谁将影响全球最重要的利率?贝森特“夺权”鲍威尔
华尔街见闻· 2025-07-04 11:49
美国财政部短期债券发行策略的影响 - 美国财政部倾向于增加短期债券发行,这一策略正在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制定权转移至财政部门 [1] - 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期表态支持更多依赖短期债务融资,与其此前批评前任政策的立场形成反差,该策略相当于财政版量化宽松 [1] - 短期国债发行量激增将限制美联储制定反通胀货币政策的能力,形成财政主导格局 [1] 短期债券与通胀的关系 - 短期国债(国库券)比长期债券更具"货币性",其发行量占比的升降往往领先于通胀的长期起落,显示因果关系而非简单相关性 [2] - 2010年代中期国库券发行量回升是本轮通胀周期抬头的先兆,当时美国财政赤字首次出现顺周期增长 [5] - 回购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放大了短债的影响,国库券在回购交易中通常能获得零折扣,转化为推高资产价格的"准货币" [8] 短期债券发行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短期国库券发行量与美联储准备金增长呈正相关,而长期债券发行则与准备金呈负相关,短债增加流动性而长债挤压流动性 [9] - 2022年股市熊市促使财长耶伦在2023年释放大量国库券,成功引导货币市场基金动用美联储逆回购工具购买短债,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并推动股市复苏 [9] - 发行短债为市场提供"甜蜜的刺激",但在股市历史高位、投资者持仓拥挤且估值极高时,这种刺激效力可能难以持久 [12] 财政主导格局下的政策困境 - 美联储面临资产价格非理性繁荣、消费通胀高企和大量未偿短债的棘手政策困境 [13] - 加息将几乎立刻转化为财政紧缩,因政府借贷成本飙升,美联储和财政部都将面临放松政策的压力,最终推高通胀 [14] - 随着短期国债未偿余额攀升,美联储在加息方面将束手束脚,政府赤字和发行计划将实质性主导货币政策 [14] 长期市场影响与政策工具 - 美元将成为牺牲品,政府债务加权平均期限缩短将导致收益率曲线陡峭化,长期融资成本变得更加昂贵 [14] - 为压低长期收益率,量化宽松、收益率曲线控制(YCC)和金融抑制等政策工具被重新启用的可能性大增 [17] - 若通胀足够高且政府能控制基本预算赤字,债务与GDP之比可能下降,但美联储的独立性将遭受严重削弱 [18]
美债问题有出路吗?高盛交易员:有三条路,黄金和数字币已经体现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5-23 11:09
美债-美股恶性循环的解决方案 - 市场对美国财政前景担忧加剧 导致20年期国债拍卖结果糟糕 市场局势恶化 [1] - 德意志银行提出两种解决方案 一是修订特朗普减税法案并实施更严格财政政策 二是使美元贬值以增强美债对外国买家吸引力 [1] - 高盛交易部门指出美债收益率飙升对风险资产造成压力 可能导致美元贬值和黄金 加密货币等非传统资产崛起 [1] - 收益率与股市关系呈非线性 超过阈值后将对股市产生实质性影响 [1] 市场反射性循环与资产配置转向 - 财政支出持续且美国经济保持韧性将导致压力集中在长期利率和美元两个关键排气阀 [2] - 解决方案包括大规模削减政府支出 金融抑制政策管控收益率曲线 美联储或财政部干预美元汇率 [3] - 资金正涌入黄金和加密货币等非传统资产 因上述解决方案均不支持美元走强 [2] - 黄金 加密货币及非美股市优异表现显示市场已开始为结构性压力定价 [2] 美股基本面与前景分析 - 近期美股受技术性需求推动 但净额不高且波动性压缩推动股票需求 [3] - 高关税税率将间接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形成新税收效应 [3] - 利率水平上升 基本面增长难受益 临时性需求前置已结束 [3] - 波动性被重置且存在上升空间 股市风险回报比较差 [3]
中金 | 特朗普“大重置”:债务化解、脱虚向实、美元贬值
中金点睛· 2025-03-21 07:24
特朗普"大重置"政策框架 - 核心观点:特朗普2.0政策试图通过"大重置"解决贫富差距和政府债务两大根本问题,路径包括调整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关系、通胀贬值化债等,将导致全球资金再平衡、通胀压力、美元贬值和金融抑制 [3][4][12] - 政策背景:拜登政府延续"里根大循环"推高美股美元估值,但加剧双赤字问题,特朗普需在3%通胀中枢、4%利率中枢、5%名义GDP增速的"新宏观范式"下处理系统失衡 [7][9][13] 贫富分化与资本结构重置 - 现状:美国财富前1%家庭61%资产配置股市,后50%家庭仅4%配置,产业资本式微导致收入不平等达历史高位 [16][17] - 解决路径:通过减税+去监管+关税组合拳加速FDI回流,制造业资本开支占比从2017年显著提升,目标将制造业就业占比从8.5%回升至15% [18][20] - 影响:金融资本再平衡将冲击美元资产,预计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出规模或达2万亿美元/年 [19][33] 债务高墙与债务负担重置 - 债务规模:政府债务/GDP达100%,2024年利息支出9523亿美元超过国防开支,CBO预测十年内杠杆率升至125% [22][26] - 化债手段:在缺乏生产率突破下,可能通过通胀贬值(目标4-5%通胀率)+金融抑制(YCC控制10年期利率在4%以下)组合化解 [4][27][31] - 风险点:对冲基金基差套利交易规模达2019年2倍,若美债供给冲击引发平仓,可能重演2020年3月流动性危机 [27][28] 资产配置影响 - 美元资产:美股Shiller PE 34.5倍处于历史98%分位,预计外资持股占比70.2%的趋势可能逆转,道指相对纳指或有20%超额收益 [7][36][37] - 实物资产:贵金属、能源、基建等实物资产将获重估,铜铝等工业金属需求或因再工业化增加300万吨/年 [34][35] - 区域配置:欧洲股市有望获3000亿欧元回流资金,新兴市场尤其中国资产可能吸引年化800亿美元增量外资 [39][40] 政策实施时间线 - 短期(2025Q2):债务上限解决后美债供给冲击或达1.5万亿美元,隔夜逆回购余额仅1000亿加剧流动性风险 [28][30] - 中期(2025-26):企业债到期高峰(年化1.2万亿美元)与基差交易平仓可能形成负反馈 [29][30] - 长期(2027-30):若实现再工业化目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需从11%提升至18%,对应资本开支增加2.8万亿美元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