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尔萨斯陷阱
icon
搜索文档
花式催生30年,日本年轻人心态彻底崩了
36氪· 2025-07-15 09:22
日本育儿支援金制度 - 日本将于2026年4月推行"儿童·育儿支援金"新制度,要求缴纳医保的民众按收入阶梯每年最高缴纳12000日元(约人民币588元),用于向有娃家庭发放专项育儿补贴[3] - 缴费标准根据年收入分为5档:200万日元年收入者缴纳2400日元,1000万日元以上者缴纳12000日元,金额将逐年递增[4] - 新政覆盖所有参与医保的民众,年收入超过200万日元(约人民币9.79万元)即需缴费,相当于日本最低工资全职工作者(年收入约219万日元)也需缴纳[7][8] 政策争议焦点 - 该制度被外界解读为"单身税",因其要求未育人士为有娃家庭提供补贴,引发广泛不满[4] - 补助发放采取"多生多补"原则,三个孩子家庭可获最高补助,但实际受益者多为经济条件优越的富裕家庭[10] - 民众批评政策实质是"穷人打工挣钱给富人孩子上学",加剧社会不公平[13] 日本人口危机现状 - 日本儿童数量连续44年下降,2024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70万,总和生育率降至1.15创历史新低[5] - 实际人口下降速度远超预期,原预测2038年才会跌破70万关口,实际提前14年实现[32] - 过去20年日本政府累计支出超66万亿日元(占公共支出总额一半)用于少子化对策,但成效不彰[49] 政策制定背景 - 该制度是前首相岸田文雄"异次元少子化对策"的一部分,核心是通过全民社保/医保缴费增加新生儿家庭补助[46] - 日本自1994年"天使计划"起实施催生政策已30年,累计推出多项育儿补助措施但未能逆转生育率下滑趋势[49] - 为缓解劳动力短缺,日本近年已打破传统开始广泛引入外国劳工[50] 社会反应 - 政策公布当天即引发社交媒体大规模抗议,相关推文阅读量超1400万[3][19] - 民众质疑政府将少子化对策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借口,30年催生政策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51] - 民调显示近8成日本年轻人因教育住房压力不愿生育,仅2成是主观上不想生孩子[52]
兴利权臣还是被遗忘的先知:王安石变法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51
王安石变法背景 -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是北宋政治经济的重要转折点,王安石变法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官政治与富国强兵道路的失败[1] - 变法初衷是通过低息助农贷款(利率比市场低50%)解决农民季节性资金需求,同时在不增税前提下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西北战事[1] - 北宋中期面临"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这是前现代农业社会马尔萨斯陷阱的典型表现,治理成本几何级增长而农业产出仅算术级增长[13] 王安石个人特质 - 21岁中进士二甲榜首,早期通过特立独行行为(如御宴误食鱼饵)塑造争议性形象,实则具有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5] - 长期地方任职经历(扬州签判、鄞县知县等)塑造了其技术官僚特质,形成强调制度自洽和程序正义的行政风格[7][9] - 被黄仁宇评价为"与现代人比同时代人更近",其政策思想兼具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特征,试图通过财政商业化扩大经济总量[10] 变法核心政策 - 青苗法:以1500万贯常平仓存粮为本金,按农户贫富分五等发放贷款(上等户15贯/次,五等户1.5贯/次),收取20%利息[19] - 免役法:将徭役义务货币化,按资产水平收费,首次将地主士绅和宗教场所纳入征收范围[15] - 政策本质是通过国家经济活动深度货币化来创造增量,而非触动既得利益的存量改革[15] 政策实施问题 - 青苗法在实际执行中演变为垄断性国有信用社,存在强制摊派(抑配)和基层官员为政绩虚报发放的问题[20] - 金融抑制现象显现:政府压低利率至20%(民间高利贷达100%)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产生无风险套利空间[21] - 技术能力不足:缺乏实施精细政策所需的统计、反馈和定量分析能力,基层执行队伍素质参差不齐[16] 历史影响评估 - 短期实现财政增收,神宗朝财税积累超二十年收入,但未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整体局面[25] - 徽宗朝滥用变法机制(如滥发纸币、虚报贷款)导致金融信用体系崩溃,加速北宋灭亡[25] - 政策被现代学界重新解读,其国家资本主义实践被视为应对前现代社会马尔萨斯陷阱的早期尝试[2][10] 制度性启示 - 改革面临制度极限:当变法启动时,往往已超过制度可挽救的临界点[26] - 增量改革风险:新设权力通道凌驾旧体制的做法会制造系统性对立面[16] - 技术官僚困境:超前理念与落后行政能力之间的鸿沟可能导致政策异化[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