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密度薄膜电极与采集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医疗器械专题:脑机接口行业深度专题二:三个维度看脑机接口行业发展趋势
西南证券· 2025-11-06 14:5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统一的行业投资评级,但基于技术、市场和中美进程对比分析,认为“政策及技术双轮驱动,行业大有可为” [5] 报告核心观点 - 脑机接口行业加速创新,技术路径选择本质上是信号质量、风险创伤和应用场景三者之间的权衡 [2] - 行业发展趋势呈现技术融合化、产品消费化、应用场景专业化与规模化 [3][31] - 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26亿美元(2023-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约为13%),国内市场规模约32亿元人民币(2024-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约为19%) [3][33] - 目前非侵入式技术凭借安全优势和多元化应用场景在商业化上占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2% [3][41][42] - 政策强力驱动,中国2025年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的清晰发展目标 [33][46][48] - 美国在侵入式技术整体领先且投融资规模巨大,中国在柔性电极等新材料领域有局部优势,并在半侵入式赛道开辟特色路径 [5][71] 技术层面:多维度路径对比下组件的细致拆解 - 技术路径主要分为侵入式、半侵入/介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 [7] - 侵入式脑机接口信号质量最好但手术难度大,用最高风险换取最佳性能,旨在解决最严峻的医疗难题(如重度瘫痪),系统严格分为体内植入和体外设备两大部分 [3][13][16][20] - 半侵入/介入式脑机接口平衡了信号质量和创伤风险,是未来医疗应用领域有潜力的“折中方案”,其工作流程和系统架构与侵入式高度相似但组件形态和挑战存在显著差异 [3][13][22][23]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信号较弱但安全无创,通过多模态技术融合交互提高准确性,是当前消费级应用和部分临床康复市场的“大众化先锋” [3][13][28] - 技术路径对比显示,侵入式处于技术验证及探索期,非侵入式商业化落地较快 [14][15] 市场层面:规模、场景、上下游、政策支持、医保支付、中美投融资特点及监管取证难度 - 产业链方面,上游核心元器件和算法是决定性能的关键,中游系统集成百花齐放,下游应用从医疗健康逐步拓展至消费领域 [3][44][45] - 政策支持方面,中国顶层设计明确,2025年七部门联合发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地方政府(如上海、广东、浙江)迅速出台配套政策及价格项目 [46][48][49][50] - 医保支付方面,中国多省份已依据国家医保局立项指南出台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浙江省率先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有条件纳入省级医保支付 [3][51][52][53] - 投融资方面,美国投融资金额远高于中国,巨头主导且资本明显倾向于支持全侵入式技术路线;中国大量创业公司处于初创阶段,2025年上半年发生14起融资事件,总规模超8亿元人民币,阶梯医疗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创下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单笔融资纪录 [3][55][57][58][61][62] - 监管和取证难度方面,中美对于侵入式/半侵入/介入式均按III类医疗器械管理,非侵入式多为II类,取证难度和关键挑战因技术路径而异 [3][64] 中美进程对比:组件探索、临床及获批情况 - 组件和操作路径探索上,中国在柔性化、微创化和智能化取得进展,在柔性电极等新材料领域有局部优势;美国侵入式整体领先,在系统集成方面有优势 [5][66][71][79][80] - 临床及获批情况显示,侵入式脑机接口中美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半侵入式美国进度较快(如Precision Neuroscience获FDA批准);非侵入式中国应用百花齐放 [5][90] - 投资建议关注侵入式领军企业及柔性电极、植入技术、特定场景算法等关键领域;半侵入式关注“数据读出”与“入组规模”;非侵入式关注“医疗+消费”双轮驱动的稀缺组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