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纹玉钺
搜索文档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石峁遗址:黄土高原上的文明回响
新华社· 2025-09-24 01:52
遗址概况 -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黄土高原北部,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史前城址 [1] - 遗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 [2] - 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个层次构成,包含城门、墩台等附属建筑,其外城东门与皇城台开创中国都城正门结构先河 [1] 考古发现与历史沿革 - 明万历《延绥镇志》最早记载该遗址并误判为唐代城址,1927年天津《大公报》以"陕北发现汉匈奴古物"进行报道 [1] - 上世纪50年代遗址首次进入考古视野,2011年开始大规模科学系统发掘 [1] - 考古发现断续分布的石砌城墙、大量玉器及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 [1] 核心建筑与权力象征 - 皇城台作为都城权力中枢,顶部建有宫殿群、水体设施和贵族墓葬区,四周石墙依山势垒砌形似"金字塔" [2] - 宫殿西南廊道转角处发现弧形巨型神面石雕,被视为先民沟通天地的精神通道和族群文化图腾 [2] 出土文物与技术成就 - 遗址发现数量庞大、器类独特的精美玉器,形成"藏玉于墙"的习俗,玉器最薄处仅0.03厘米 [4][6] - 近期披露的鹰纹玉钺纹饰栩栩如生,为解读文化信仰提供实物证据 [6] - 出土骨针针孔直径最窄300微米,口簧等乐器至今可奏响,被称为"当时的高精尖技术" [6] 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 学界提出遗址可能是"先夏之都"或"黄帝部落居邑",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实物证据 [6][7] - 遗址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7] 现代保护与利用 - 运用MR全息可视技术对城防体系和文物进行三维动态复原,实现展示与活化利用 [7] - 已建成石峁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榆林,到石峁"成为旅游新选择 [7]
这个博物馆,“可探”
新华社· 2025-08-21 20:07
石峁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初建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 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 以10千米石砌城垣为界 由皇城台/内城/外城构成 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7] - 出土陶器包括陶罐/陶瓶/陶杯 骨器包括骨匕/骨哨/骨锥/骨针 玉器包括玉铲/玉环/玉刀[3][14] - 发现国内年代最早的口簧乐器骨簧 至今仍能演奏[14] 文化特征与工艺技术 - "藏玉于墙"习俗将玉制品嵌入石墙缝隙 表达辟邪祈福与希望城址稳固的愿望[7] - 出土和田玉等多种非本地玉料及海贝 证实先民与外界交流密切[8] - 人面石雕/动物石雕/石刻符号形态丰富 圆柱体双神面大石雕体量巨大且刻画传神[10][12] 重要文物与历史意义 - 2024年10月新发现鹰纹玉钺 四角有穿系透孔 正面刻敛翅姿态鹰纹 为解读文化信仰提供实物资料[8] - 人射马石雕中马的风格与甲骨文"马"字高度相似 暗示与殷商文化的潜在关联[12] - 遗址于2011年后两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关考古成果已编入中学教材[5] 研究价值与未解之谜 - 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资料 刷新对史前文明高度的认知[5][7] - 现存未解谜团包括先民来源/生活习俗/石刻符号含义/建造者身份/废弃原因等[14] - 随着考古发掘持续深入 未来可能获得新的历史注解[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