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
icon
搜索文档
【咸阳】地区首次发现北魏早期墓葬
陕西日报· 2025-11-24 06:57
咸阳地区一座尘封千年的北魏早期墓葬,正式为世人所知。11月21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 2021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首次发现一座北魏早期墓 葬,其形制较为完整,为研究咸阳地区历代墓葬的分布和历史演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掘共清理了11座西汉墓葬、6座东汉墓葬和5座北魏时期墓葬。其中,编号M19的墓葬规模较 大、形制较为完整,出土器物种类较丰富。 据悉,陶俑是北魏墓葬随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明 显。"M19墓葬出土陶俑的风格呈现比较浓厚的鲜卑文化色彩,这进一步佐证,M19墓葬的年代应是孝 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北魏早期平城时代。"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记者:赵茁轶) M19墓葬是长斜坡墓道土洞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3部分组成,其形制时代特征 比较明显,与西安凤栖原十六国墓、航天城北朝墓相近,大致在十六国到北魏时期。M19出土随葬品共 26件(组),包括镇墓兽、镇墓武士俑、鞍马、牛车、陶猪等20件(组)陶俑,以及灶、磨、仓、井等 各类陶器。 ...
宁波八千年向海而兴(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11-15 06:03
展览核心主题 - 展览以“探海、拓海、兴海”为主线,串联起宁波八千年的海洋文明记忆 [4] - 展览通过三大主题单元、数百件文物文献,全方位展现从史前至今的海洋文明 [4] - 展览凸显宁波作为中国海洋文化重要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与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 [5] - 展览系统呈现宁波考古70年的“海洋发现谱系”,勾勒出宁波八千年向海而兴的壮阔历史 [7] 史前及先秦海洋活动 - 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等史前文明遗址的发掘,呈现了宁波先民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早期实践 [5] -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长35厘米的独木舟模型器,由整段圆木精雕而成,再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的造船智慧 [5] - 伴出的木桨、鱼骨印证了约7000年前宁波先民已驾舟出海 [5] - 战国“羽人竞渡”铜钺刻有4位头戴羽冠的越人持桨竞渡纹饰,暗示战国时期宁波的港口聚落已初具规模 [5] 唐宋元时期海上贸易 - 唐代越窑青釉荷叶形带托瓷盏出土于宁波和义路唐代码头遗址,是越窑青瓷外销的重要物证 [6] - 和义路一带曾是越窑青瓷外销的重要集散地 [6] - 南宋高丽青瓷长颈瓶高35.8厘米,是12世纪高丽青瓷巅峰技艺的代表,为宋元时期庆元(宁波)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见证 [6] - 高丽青瓷的发现展现了宁波与朝鲜半岛间文化与技术的双向交流,打破了海上丝绸之路单向输出的认知 [6]
越窑考古新发现:浙江宁波发现一处东汉龙窑遗址
新华社· 2025-10-18 07:13
考古发现概述 - 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发现一处保存较完整、结构清晰的东汉越窑遗址 [1] - 此次为配合通苏嘉甬铁路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成果是一条长达22.5米的东汉时期龙窑 [3] 龙窑结构与设计 - 龙窑依托山势而建,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 [4] - 窑头火膛规模较大,进深约2.2米,窑床比火膛后部高出约1.2米以提升窑温 [4] - 窑床坡度前段约24度,后段约28度,底部铺有细砂,有助于火焰流通和瓷坯均匀受热 [4] - 窑址发现至少4次修整痕迹,表明该龙窑曾长期使用 [4] 出土器物特征 - 出土瓷器主要为罍、壶、锺、罐、盆等日用器 [6] - 瓷器釉色以青釉和黑釉为主,纹饰具有典型东汉特征,包括水波纹、菱形纹、方格纹、蝶形纹、梳篦纹等 [6][9] 历史意义与价值 - 郭塘岙窑址位于越窑烧造工艺从早期向中期的过渡地带 [9] - 该考古成果为研究越窑发展补充了重要环节,并为研究黑釉瓷的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 [9]
发布近五年重要成果
人民日报· 2025-10-09 04:57
考古研究成果发布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京发布近五年重要成果总计12项 [1] - 发布的成果中考古发掘类与研究阐释类各占6项 [1] 考古发掘类成果 - 考古发掘类成果包括《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报告》《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等6项具体报告 [1] - 《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为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研究提供科学考古支撑并深化其布局形制研究 [1] - 《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有利于将泉州历史文化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性呈现给国际学术界 [1] -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西侧北部建筑69N第Ⅰ层建筑》呈现玛雅城邦贵族院落历史兴衰 [2] 研究阐释类成果 - 研究阐释类成果包括《文明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等6项著作 [2] - 《文明中国》以最新考古成果系统阐释"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经典论断 [2] - 《文明中国》彰显了考古学的时代价值 [2]
绽放“她时代”的璀璨光芒 中国妇女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展现风采
新华网· 2025-10-08 17:35
文化领域的女性参与度 - 国家文化英才项目入选人员中女性占比达45.2% [1]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女性占比为25% [1] - 女性作为文化创造者、产业赋能者和时代风尚引领者,深度参与并重塑当代文化面貌 [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常年奔波于田野考古现场,年田野工作时间超过200天 [2] - 汴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小娟通过将“15分钟刺绣课”带进小学、与高校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技艺传承 [3] - 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承人陈静已到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进行五禽戏教学传播 [4]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 女性网络作家如蒋胜男、王誉蓉以《芈月传》等作品赢得全球读者共鸣,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国门 [4] - 越剧演员陈丽君在国外演绎古典曲目,音乐博主在巴黎地标用古筝演奏《茉莉花》等东方旋律 [5] - 陈静在海外网站发布几十个五禽戏教学视频,助力外国人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 社会公益与家风建设 - 社区工作者王荣香创办公益班,招收孩子总数超过200人次 [6] - 教师刘发英以“英子姐姐”为名开展网络助学20年,募集善款3500余万元,帮助5000多个孩子 [6] - 普通妇女通过管好“小家”和服务社区,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诠释“爱国敬业”内涵 [6]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晒出“成绩单”,揭示更多“何以中国”的答案
新华社· 2025-09-29 00:47
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 - 大山前遗址发掘廓清赤峰地区从夏家店下层文化至战国时期文化遗产的连续性并证实该区域青铜时代主营粟作的经济形态[1] - 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区103座墓葬的发掘填补商代中期工匠家族墓地的空白并揭示生产、生活与埋葬一体的作坊区特点[4] - 《文明中国》著作以最新考古资料呈现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彰显考古学时代价值[14] 历史时期都城与城市格局研究 - 泉州城遗址考古修正宋元时期水池遗迹南岸线位置并提出泉州市舶司遗址四至范围为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研究提供科学支撑[1][2] - 辽上京皇城遗址首次发现高等级南向建筑有助于推进辽代都城制度考古学研究并为古今重叠型城址考古积累经验[8] 边疆地区与民族关系考古 - 青海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是青藏高原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级墓葬为研究唐吐蕃时期葬制葬俗及唐与少数民族关系提供证据[5][7] - 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早期"月形器"研究说明该地区与中国北方存在密切文化交流有助于理解冶金业与畜牧业的早期传播[21] 手工业技术与经济形态研究 - 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区墓葬揭示部分墓主生前从事青铜铸造丰富对商代手工业者群体及社会生活的认知[4] - 《鉴出齐都》研究首次将3D扫描技术用于古代铜镜研究并将铜镜与镜范对照为构建古代手工业考古方法体系提供案例[19] 中外文化交流与考古学理论发展 -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发现死亡玉米神和羽蛇神等精美石雕为深入研究玛雅文明提供实物资料成为中国考古走出去的实践[10][11] - 《草原之鍑》研究以跨区域视角探究欧亚草原礼仪神器的起源与演变为解读不同人群互动迁徙提供新视角[16] - 《空间与功能》著作是首本向西方学术界全面介绍东亚佛教寺院考古的专业著作推动构建中国石窟寺考古理论方法体系[20] - 《求真抑或建构》是中国考古学界首本系统阐释史学本体理论的论著推动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范式创新[15]
三星堆发布多学科研究成果 金质文物制作水平 代表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巅峰
四川日报· 2025-09-28 08:33
考古年代测定 - 三星堆遗址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的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 [1] 考古发掘与研究进展 - 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了超过1.7万件编号文物,2025三星堆论坛发布了包括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等五个方面的多学科研究重要进展 [3] 金器制作工艺与水平 - 三星堆遗址金器的黄金用量约两公斤,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尚未发现如此大量用金者,表明砂金矿源稳定 [4] - 金质文物主要呈现为片材应用,通过锤鍱、裁切、镂刻等工艺完成造型,并利用划刻、錾刻进行装饰,证明古蜀人已完全了解金银材质的物理特性 [4] - 古蜀国的黄金冶金加工技术将中国早期黄金文明的历史提前至商周时期,其制作水平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 [4] 青铜器彩绘工艺 - 三星堆出土的彩绘青铜器将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从过去认为的战国、秦汉时期提前了近千年 [5] - 仅三号祭祀坑就有60多件青铜器确认使用了黑色和红色颜料饰彩,填补了中国青铜时代绘画艺术的空白 [5] - 该技术是目前已知四川盆地髹漆技术的最早实例,被视为成都漆艺的最古根源 [5] 农业基础与文明支撑 - 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明依赖于古蜀先民将种稻技术从靠天吃饭的旱地模式升级为精耕细作的湿地水田 [7] - 植硅体分析显示,三星堆时期水稻的鱼鳞纹数量远高于宝墩文化时期,表明稻田水环境从旱地变为湿地,改善了水稻生长条件 [7] - 农业升级导致水稻颗粒变大、产量增加,充足的粮食得以支撑不直接从事农业的工匠、祭司和贵族,是三星堆青铜文明的重要基础 [7]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石峁遗址:黄土高原上的文明回响
新华社· 2025-09-24 01:52
遗址概况 -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黄土高原北部,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史前城址 [1] - 遗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 [2] - 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个层次构成,包含城门、墩台等附属建筑,其外城东门与皇城台开创中国都城正门结构先河 [1] 考古发现与历史沿革 - 明万历《延绥镇志》最早记载该遗址并误判为唐代城址,1927年天津《大公报》以"陕北发现汉匈奴古物"进行报道 [1] - 上世纪50年代遗址首次进入考古视野,2011年开始大规模科学系统发掘 [1] - 考古发现断续分布的石砌城墙、大量玉器及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 [1] 核心建筑与权力象征 - 皇城台作为都城权力中枢,顶部建有宫殿群、水体设施和贵族墓葬区,四周石墙依山势垒砌形似"金字塔" [2] - 宫殿西南廊道转角处发现弧形巨型神面石雕,被视为先民沟通天地的精神通道和族群文化图腾 [2] 出土文物与技术成就 - 遗址发现数量庞大、器类独特的精美玉器,形成"藏玉于墙"的习俗,玉器最薄处仅0.03厘米 [4][6] - 近期披露的鹰纹玉钺纹饰栩栩如生,为解读文化信仰提供实物证据 [6] - 出土骨针针孔直径最窄300微米,口簧等乐器至今可奏响,被称为"当时的高精尖技术" [6] 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 学界提出遗址可能是"先夏之都"或"黄帝部落居邑",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实物证据 [6][7] - 遗址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7] 现代保护与利用 - 运用MR全息可视技术对城防体系和文物进行三维动态复原,实现展示与活化利用 [7] - 已建成石峁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榆林,到石峁"成为旅游新选择 [7]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8:07
考古事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 [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建项目 [2] - 考古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 [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3] - 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 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3] 文化遗产申报保护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文化遗产41项 双重遗产4项) [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重大保护展示项目 [5] - "十五五"时期将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项目 [6]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方式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4] - 优化预约机制 延长开放时间 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寒暑假节假日客流高峰 [4]
济南开出优厚待遇“抢”考古领队
齐鲁晚报· 2025-08-28 05:11
行业人才供需状况 - 考古领队人才严重短缺 山东省持证考古领队不足100人[4] -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成立28年仅拥有5名领队 难以应对全市范围内层出不穷的新开考古工地[4] - 全国多地考古机构出现"领队荒" 绍兴 呼和浩特 景德镇 榆林等地已开始出台优惠政策招揽人才[5] 招聘政策与待遇 -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提供财政拨款事业编制 聘用人员可享受国家 省和济南市规定的工资福利[3] - 符合考古领军人才认定标准者可获得总额40万元的工作生活补贴[3] - 招聘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 可申报评审职称并设立特设岗位聘用[3] 资格要求与培养体系 - 报考者需具备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领队资质 5年以上田野考古工作经历及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以上职称[3] - 培养领队需经过本科或研究生考古专业学习 5年以上田野工作 2年以上中级职称并发表考古文章[6] - 须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半年田野培训及法律法规学习 培训资格严控且存在淘汰率[6] 工作职责与行业特点 - 考古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水平直接决定考古发掘项目质量[7] - 领队需负责现场发掘 后续研究 材料整理 报告撰写及成果出版等全流程工作[7] -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 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直接相关 领队每日承担重大责任[7] 当前应对措施 - 各地实行"执行领队"办法 一名持证领队可担纲两个考古项目[7] - 济南市已完成5名考古领军人才认定 正积极引进高层次考古领队人才[5] - 招聘公告长期有效 用人单位以"抢"字显示人才引进的紧迫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