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人间福气姑苏聚 且看古今锦绣诗
苏州日报· 2025-07-06 08:34
文化保护与创新 - 苏州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通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发掘98件(组)文物实证2500多年建城史 [2]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200件文物构建江南文明时空长廊,元代"至正"纪年陶范与上千件"磨喝乐"泥塑填补窑业遗存空白 [2] - "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利用无人机、三维扫描等技术精准还原古城肌理,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3] 城市更新与商业转型 - 十全街通过"主理人经济"激活2000米历史街巷,以"微更新、渐进式"策略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4] - 32号街坊将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形成"古城新居"样本 [5] - 2025年"非遗贺新春"活动吸引1500万人次游客,全网曝光量达17亿次,非遗成为"现象级文化IP" [8] 非遗传承与国际化 - 苏州通过直播、市集等形式活化7项世界级非遗、33个国家级非遗,端午民俗盛会持续举办21届 [7] - "苏绣未来人才创新计划"促成95后绣娘与意大利设计师跨文化合作,推出HelloKitty苏绣仕女装等创新作品 [7] - 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在YouTube单日点击量破万,覆盖全球2.64亿受众 [8]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14: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
日照经开区:考古“前移一步” 项目“降本提速”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19:42
考古前置工作创新 - 日照经开区社会事业局主动承担文物行政处罚责任,确保土地顺利出让,解决文物"保护难"和项目"落地慢"双难问题 [3] - 采用"化整为零"工作方式,对重点项目分区域灵活考古,搬迁拆除与考古验收同步进行,对重难点区域采用打孔机精准定位 [3] - 与考古所、街道、村居等多方不定期召开"碰头会",现场确定推进策略,如亚太森博三期项目采用重点与普通考古相结合方式 [3] 政策支持与成本优化 - 工委、管委牵头召开各类考古专题会议56次,出台会议纪要6个,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5] - 已完成9072.79亩土地考古前置,原费用2419万元,通过争取节省2012万元,并获省资金支持2205万元 [5] - 考古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分四批次支出194.98万元,由财政兜底保障 [5] 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 - 实施"调查+勘探"模式,未发现文物遗存直接出具供地意见,发现遗存则进入勘探环节,大幅减少勘探面积和费用 [7] - 清表费用节省90%以上,考古时间节省70%以上,显著提升效率 [7] - 已完成考古前置项目涉及投资202.3亿元,推进中项目涉及305亿元,近两年新发现8处文化遗存 [9] 企业效益与案例 - 广利达项目方高度认可考古前置模式,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 [9] - 阳光纸业项目一期供地1000亩,通过分区域考古保障及时供地 [3] - 峆一药业地块、东海峪遗址等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2205万元 [5]
2024年浙江考古成果集中展示 生动勾勒万年文化长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3 15:30
考古展览概述 -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举办"浙里寻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展出浙江26处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的400余件文物[4] - 展览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系统梳理浙江从史前至明清的文明发展脉络[4][5] - 展览分为文明新证、越地风华、东南肇兴、海陆交响4个单元,以时间为轴展示浙江万年文化史[5] 重要考古发现 - 仙居下汤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包含上山文化等4个阶段[5] - 绍兴稽中遗址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印证越王勾践建都历史,并发现汉代建筑与冶炼遗存[7] - 温州朔门古港新发现宋代城门奉恩门和唐宋码头遗迹,北宋2号沉船清理完成,可能由温州本地造船场制造[7] - 宁波镇海口海防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厘清靖远、宏远2座炮台的平面布局与构筑技术[8] 文物与技术展示 - 展览展示下汤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红色陶器等上山文化典型器物[6] - 湖州吴兴三湾窑址群为研究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的演进提供重要实物依据,发现浙江地区最早汉代龙窑[9] - 嵊州缸山村遗址发现专门烧制筑墓材料的砖窑群,出土画像砖有鱼纹、钱纹、龙纹等[9] -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柱坑垫板、战国垫土台基、宋代缸基和磉墩展示先民高超的建筑营造水平[9][10] 展览特色 - 浙江省考古学会首次举办面向公众的年度考古成果展,时效性强,部分文物去年12月出土今年3月即展出[12] - 展览序言部分展示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项目图表,从时空维度清晰介绍遗址[12] - 展板用简明扼要语言标注重点,配合视频解读帮助观众理解考古发现[13]
【省文物局】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新发现文物遗存二百九十七处
陕西日报· 2025-04-28 06:45
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 - 已完成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共6条干线调查工作,调查里程达2073千米 [1] - 沿线发现文物遗存1034处,其中新发现297处 [1] - 采用跨区域协作模式,设立6个专项任务,由各省考古机构牵头或协助完成 [1] - 陈仓道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甘肃省协助;金牛道、米仓道由四川省牵头,陕西、甘肃协助;荔枝道由重庆市牵头,四川、陕西协助 [1] 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 陕西陈仓道新发现梁鹿坪遗址先周文化墓葬,为探寻"周道"提供新方向 [2] - 凤州古城周边发现成体系烽燧设施,与城市遗址构成完整城防体系 [2] - 首次明确以道路遗产本体为基础,两侧50米范围为重点信息采集区 [2] - 建立统一记录标准规范和道路分级标准,为搭建数据平台奠定基础 [2] 工作方法与创新 -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完整路段为单位开展调查 [1] - 采用"一家牵头,多家协作"模式,形成系统调查与专项普查结合新局面 [1] - 国内高校、文博单位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1] - 为跨区域多单位联合考古积累全新"蜀道经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