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今明两日在曲阜尼山举办
大众日报· 2025-07-09 09:06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今明两日在曲阜尼山举办 用"新"赓续文脉 "两创"澎湃海岱 齐鲁大地,瑰丽灿烂。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齐文化……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澎湃,形成了 独一无二的风景。 如今,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滋养着齐鲁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 儒风汤汤,千百年来弦歌不辍。盛夏,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山东、聚焦曲阜。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 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尼山举办,再奏文明交响。 山东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山东通过拓展友城之间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合作,推进友校合作办学、 智库共建,推动友企深化合作,创新友媒合作机制,凝聚友人资源力量。截至目前,山东友好城市和友 好合作关系数量达718对。 开展"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等主题宣介活动,纪录片《大河之洲》《脉动泰山》等作品走出国门,让国 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会客厅"里纳百川 和而不同天下言 "针对AI时代挑战,儒家思想能为弥合传统与现代议题提供宝贵思路,助力解决现代问题。"韩国釜山大 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韩国东亚知识文化教育研究所所长许喆说。 不久 ...
人间福气姑苏聚 且看古今锦绣诗
苏州日报· 2025-07-06 08:34
文化保护与创新 - 苏州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通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发掘98件(组)文物实证2500多年建城史 [2]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200件文物构建江南文明时空长廊,元代"至正"纪年陶范与上千件"磨喝乐"泥塑填补窑业遗存空白 [2] - "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利用无人机、三维扫描等技术精准还原古城肌理,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3] 城市更新与商业转型 - 十全街通过"主理人经济"激活2000米历史街巷,以"微更新、渐进式"策略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4] - 32号街坊将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形成"古城新居"样本 [5] - 2025年"非遗贺新春"活动吸引1500万人次游客,全网曝光量达17亿次,非遗成为"现象级文化IP" [8] 非遗传承与国际化 - 苏州通过直播、市集等形式活化7项世界级非遗、33个国家级非遗,端午民俗盛会持续举办21届 [7] - "苏绣未来人才创新计划"促成95后绣娘与意大利设计师跨文化合作,推出HelloKitty苏绣仕女装等创新作品 [7] - 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在YouTube单日点击量破万,覆盖全球2.64亿受众 [8]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创业邦· 2025-06-27 18:26
专业选择与行业变迁 - 经济学曾是2008年热门专业 分数线最高 但专业认知与实际学习存在偏差[11][13] - 微电子专业在2010年iPhone4发布后迎来爆发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催生芯片需求[17] - 芯片行业2014-2020年人才供不应求 但2022年后呈现供过于求 招聘竞争激烈[18][19] - 考古文博专业2015年前招生不足 2017年后因文化节目热播而扩招 对口岗位增加[27][30] - 材料化学专业2011年不温不火 2015年后被称为"四大天坑" 就业面广但匹配度低[34][35] 行业发展趋势 - 芯片行业已过爆发期 进入更新换代阶段 AI算力芯片需求增长但竞争激烈[19] - 电子电路行业受AI算力需求带动 年利润增幅10%-30% 应届生年薪17-20万[39][42] - 新能源行业(光伏/锂电池)因政策扶持发展迅速 提供基层岗位机会[43] - 法律行业二八效应显著 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 内卷严重[49] 就业市场变化 - 芯片行业2022年招聘6个岗位收到300份顶尖高校简历 竞争激烈[19] - 材料化学专业仅1/3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 多进入机械/化学/电子行业[36] - 电子电路行业每年招聘20%应届生 留存率约70% 存在招工难问题[42] 薪资水平 - 高分子材料研发岗位2017年月薪1.2万 年薪15-17万[37] - 电子电路行业硕士应届生年薪17-20万 每年涨薪[42] - 公益律所收入仅为红圈所1/3 法律行业收入差距显著[49]
AI顶级拼图:兵马俑碎片实现高效智能拼接
中国经营报· 2025-06-25 00:02
人工智能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兵马俑修复工作,通过扫描碎片并借助AI拼接,实现了高效拼接并大幅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扰动[1] - 西北大学团队借助AI技术大量数据训练,显著提升文物修复准确性和效率,使技术达到较成熟应用阶段[1] - 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碎裂成数百片的陶俑虚拟拼接仅需约1小时,理论上可实现每天修复一个秦俑[1] 国家政策支持与数字技术发展 - 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系统部署文物资源数字化和关键技术研发[1] - 数字技术推动文物数字资源服务模式创新,建立三维模型实现文物碎片计算拼合与虚拟复原[1] - 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文物快速采集建模和破损文物虚拟修复领域[1] 数字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成果 - 敦煌研究院利用物联网、AI等技术研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立"平安石窟"安全管理模式[2] - "锦秀"丝绸世界互动地图汇集全球99个国家12915条丝绸数据,实现数据全球开放共享[2] - 故宫博物院开发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多项技术建立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2] 文物数字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 各机构构建书画、青铜器等高质量知识库,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2] - 全国7046家博物馆累计推出线上展览超13万个,教育活动4.7万余场,网站访问量突破20亿人次[2]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14: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
日照经开区:考古“前移一步” 项目“降本提速”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19:42
考古前置工作创新 - 日照经开区社会事业局主动承担文物行政处罚责任,确保土地顺利出让,解决文物"保护难"和项目"落地慢"双难问题 [3] - 采用"化整为零"工作方式,对重点项目分区域灵活考古,搬迁拆除与考古验收同步进行,对重难点区域采用打孔机精准定位 [3] - 与考古所、街道、村居等多方不定期召开"碰头会",现场确定推进策略,如亚太森博三期项目采用重点与普通考古相结合方式 [3] 政策支持与成本优化 - 工委、管委牵头召开各类考古专题会议56次,出台会议纪要6个,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5] - 已完成9072.79亩土地考古前置,原费用2419万元,通过争取节省2012万元,并获省资金支持2205万元 [5] - 考古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分四批次支出194.98万元,由财政兜底保障 [5] 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 - 实施"调查+勘探"模式,未发现文物遗存直接出具供地意见,发现遗存则进入勘探环节,大幅减少勘探面积和费用 [7] - 清表费用节省90%以上,考古时间节省70%以上,显著提升效率 [7] - 已完成考古前置项目涉及投资202.3亿元,推进中项目涉及305亿元,近两年新发现8处文化遗存 [9] 企业效益与案例 - 广利达项目方高度认可考古前置模式,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 [9] - 阳光纸业项目一期供地1000亩,通过分区域考古保障及时供地 [3] - 峆一药业地块、东海峪遗址等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2205万元 [5]
中国社科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果
新华社· 2025-05-28 06:21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 [4]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等技术,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4] - 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转变 [4] 多学科考古研究论文 - 《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运用多学科方法论证该地区东周时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4]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论证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与西方欧亚种葡萄长期共存,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可能已有栽培管理 [4] -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路径》通过对新疆早期铁器时代"蜻蜓眼式"玻璃珠成分分析,提出新疆是地中海玻璃东传关键节点 [5] 青铜冶铸技术研究 -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表明二里头先民已掌握发达青铜冶铸技术,具备金属资源控制和生产组织能力 [5] 发布会背景 - 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 [5]
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举行
新华日报· 2025-05-19 07:51
赛事概况 - 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于5月18日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涵盖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及考古探掘6个项目 [1] - 赛事采用"理论考核20%+实操竞赛80%"的评价体系,吸引全省70名精英选手参与,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 [1] - 比赛通过线上直播推广,旨在提升公众对文物修复行业的认知 [5] 修复技术与创新 - 金属文物修复需处理有害锈(如锌粉除锈),陶瓷修复需完成无痕修复并同步编制修复档案 [1][2] - 现代修复强调可识别性修复,需记录修复部位、材料及手法,为后人提供参考依据 [2] - 陶瓷修复涉及石膏补配、胶粘剂粘接、仿釉涂料等步骤,如清粉彩折枝花卉纹盘的复原耗时11小时 [2] 项目考核细节 - 考古探掘项目要求选手使用洛阳铲判断地层堆积,完成3个探孔钻探及布孔图绘制 [3] - 纸张书画修复需精准把控纤维走向与色彩匹配,木作修复按清式工艺制作斗栱构件 [3] - 泥瓦作修复考核"一卧两斗三层"空斗墙砌筑,考验砖料加工与灰浆配比技艺 [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物修复从传统手工技艺转向融合现代科技与科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4] - 参赛者年轻化、社会化特征显著,涵盖博物馆、高校及企业,体现行业薪火相传 [4] - 赛事目标为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4]
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召开
央视网· 2025-05-18 23:00
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站位认知,高水平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1] - 会议指出要主动顺应"文博热""考古热"趋势,立足遗址发掘保护、展陈展示和活化利用,坚持保护第一,深化文旅融合,构建多业融合产品矩阵 [1] - 会议要求加强研究阐释和数字化赋能,打造特色品牌,推进国际化传播,服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1] - 会议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和使用,探索灵活高效的运营服务模式,做好要素保障,为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提供支撑 [1] 专家观点 - 王巍指出建设好考古遗址公园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抓手,要把握文化内涵,讲好遗址故事,揭示历史文化信息 [3] - 陈同滨强调考古遗址公园要将"考古故事"置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框架,讲清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异同及贡献 [5]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验分享 - 良渚遗址公园在重大活动、文化展示体系、智慧景区、文旅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7] - 金沙遗址以保护为本,夯实展示基础,构筑特色展示体系,拓展文化根植新空间 [8] - 殷墟遗址公园在考古研究与保护体系构建、文化体验打造、数字化赋能、研学与社区参与等方面成果显著 [9] - 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立足大遗址,依托大考古,发展大文旅,在保护管理、研究阐释、活化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1]
2024年浙江考古成果集中展示 生动勾勒万年文化长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3 15:30
考古展览概述 -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举办"浙里寻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展出浙江26处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的400余件文物[4] - 展览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系统梳理浙江从史前至明清的文明发展脉络[4][5] - 展览分为文明新证、越地风华、东南肇兴、海陆交响4个单元,以时间为轴展示浙江万年文化史[5] 重要考古发现 - 仙居下汤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包含上山文化等4个阶段[5] - 绍兴稽中遗址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印证越王勾践建都历史,并发现汉代建筑与冶炼遗存[7] - 温州朔门古港新发现宋代城门奉恩门和唐宋码头遗迹,北宋2号沉船清理完成,可能由温州本地造船场制造[7] - 宁波镇海口海防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厘清靖远、宏远2座炮台的平面布局与构筑技术[8] 文物与技术展示 - 展览展示下汤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红色陶器等上山文化典型器物[6] - 湖州吴兴三湾窑址群为研究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的演进提供重要实物依据,发现浙江地区最早汉代龙窑[9] - 嵊州缸山村遗址发现专门烧制筑墓材料的砖窑群,出土画像砖有鱼纹、钱纹、龙纹等[9] -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柱坑垫板、战国垫土台基、宋代缸基和磉墩展示先民高超的建筑营造水平[9][10] 展览特色 - 浙江省考古学会首次举办面向公众的年度考古成果展,时效性强,部分文物去年12月出土今年3月即展出[12] - 展览序言部分展示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项目图表,从时空维度清晰介绍遗址[12] - 展板用简明扼要语言标注重点,配合视频解读帮助观众理解考古发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