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图工具
搜索文档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乌镇叙事”
中国新闻网· 2025-11-10 17:16
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普及 - 乌干达通过推进"数字乌干达"战略,已建立超过1万公里光纤骨干网络,90%区域实现移动网络覆盖,互联网普及率突破47% [3] - 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数字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动能 [6] -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指出,世界共同见证了5G的全球推广、人工智能的起步,以及数十亿人加入到数字经济浪潮中 [6] 国际合作与治理平台 - 峰会发布12项"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并为5名个人、14家企业颁发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 [3] - 清华大学的BGPWatch平台自2020年启动,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覆盖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路由监测探针网络 [3] - 峰会围绕发展与合作、技术与产业等五大领域举办24场分论坛,为全球性交流对话提供平台 [7] 企业技术贡献与案例 - 浙江企业安恒信息为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授课,分享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标准、合作机制与行业规范 [4] - 浙江企业强脑科技可能在明年推出第二代睡眠产品,后年将聚焦体重管理推出一款相关产品 [11] -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指出,通过创新降低对算力、数据的要求,未来五到十年可能让机器人走进工厂和家庭 [11] 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展示 - 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吸引54个国家和地区的670家企业和机构参展,40余个最新大模型、30余个智能体、20余项具身智能机器人集中亮相 [10] - 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推出全新人工智能主题展,系统展示从底层算力、核心大模型到尖端芯片技术的全链路创新突破 [10] - 峰会发布《为人类共同福祉构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等三份成果报告 [9] 数字鸿沟与全球挑战 - 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指出,世界上还有高达26亿人口没有连接上网,新的"数字弱势群体"不断出现 [7] - 旧有治理框架无法适应新技术范式,人工智能伦理建设、数据跨境流动等亟需全球协同治理 [7] - 峰会发布《促进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成果报告,助力全球共享数字化时代红利 [9]
媒体别滥用AI了……
新京报· 2025-09-17 19:00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媒体行业,但技术滥用导致的同质化和低质化内容引发了读者的“AI逆反”心理,媒体行业需重新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将其定位为赋能工具而非替代者,以重新赢得受众认可 [1][3][12][13][14] AI在媒体行业的应用现状 - AI在媒体行业应用无处不在,覆盖从写稿、制图到推荐、播报等多个环节 [1] - AI写作助手能在几分钟内生成结构完整的报道,但文章语言模板化、缺乏深度分析,更像扩写的提纲 [4] - AI绘图工具批量生产风格雷同的视觉作品,导致不同媒体的视觉辨识度消失 [4] - 部分媒体使用AI快速剪辑视频,但存在画面跳转无逻辑、AI识别字幕出错等问题,影响专业性和观看体验 [4] 读者“AI逆反”现象及原因 - 新闻评论区出现读者对AI生成内容的负面反馈,如对AI封面和海报缺乏创意和情感表达不满 [2] - 读者逆反是对同质化、低质化内容的自然排斥,源于大量AI内容轰炸导致的新鲜感消退和审美疲劳 [6] - 虚拟主播缺乏地域特色和独特人设,播报语气平淡,难以让读者买账,被视为单纯炫技 [6] - 为节省成本,有媒体让AI包揽大量工作却省略人工审核和创意打磨,导致内容失去灵魂 [9] - 部分媒体试图将AI生成内容包装成“原创”作品,但自9月1日起施行的《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身份标识以亮明身份 [11] 媒体行业负责任使用AI的路径 - AI应从“替代者”转变为“赋能者”,明确其工具属性,用于数据梳理、效率提升等人类不擅长领域 [14] - 媒体应将策划、审美、价值判断和情感连接等核心环节交还给人 [14] - 需做到透明度与质量把控并重,落实标注“AI辅助生成”,并建立“AI生成-人工优化”的流程 [14] - AI使用不是衡量媒体先进与否的标准,行业需跳出技术崇拜,理性看待其工具属性以避开滥用陷阱 [14]
创意普惠化 生产数智化 场景多样化 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09
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 -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为千行百业赋能并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1] - 人工智能催生文化生产与消费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造多元文化体验,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1] - 技术工具与文化价值的科学把握是抓住数智化浪潮战略机遇的关键,为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1] 创意普惠化与文化创新 - AI绘图和音乐创作工具降低创作门槛,推动文化创新大众化,促进平等开放的文化生态形成 [1] - 需完善文化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构建分布合理、逻辑关联、高效搜索的文化大数据体系以支撑资源转化 [2] - 算法模型需优化以实现文化资源精准匹配,规避信息茧房和算法歧视问题 [2] 生产数智化与内容创作变革 - 人工智能从效率和质量双维度赋能文化创作,将"数字构建"转化为"数智生产",改变内容创作范式 [3] - AI辅助内容制作缩减成本与周期,使创作者聚焦创意策划等核心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3] - 需加强高校"人文+AI"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 [3] 文化新场景与业态发展 - 人工智能在内容策划、个性化推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可挖掘文化产业新增长点 [4] - 沉浸式演出、线上博物馆等新兴场景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消费向双向互动转变 [4][5] - 需开展AI技术应用培训,提升文化人才专业素养以应对技术快速发展需求 [4] 中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 湖北省博物馆通过AI驱动的文物精灵实现跨时空对话,增强文化体验与民族自豪感 [5] - 需提取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为AI技术梳理文化资源、呈现文化全景奠定基础 [5] - 智慧图书馆、博物馆等数字化载体可突破地域时间限制,提升文化资源触达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