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创新创造
icon
搜索文档
创意普惠化 生产数智化 场景多样化 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09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天,人工智能日益融 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千行百业赋能,为千家万户造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 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 力。"催生文化生产与消费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造多元的文化体验……人工智能为我国 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科学把握技 术工具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数智化浪潮赋予文化创新创造的战略机遇,为文化繁荣发展注 入强劲动力。 把握创意普惠化趋势,提升文化供给效能。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人 工智能能够拓展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边界,推动人们更好表达对主客观世界的感知。比如,借助AI绘图 工具,只需输入简单的提示词并选择目标图像风格,就能创作作品;通过AI音乐创作工具,能让非专 业音乐人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大众化,让人们以更加平等、开放 的姿态参与到文化创新创造中,共同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 从创意普惠化角度看,以人工智能技术 ...
匠心独运创新创造(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②
人民日报· 2025-06-11 05:59
文旅融合创新 - 徽州古城景区通过融合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旅新业态(旅拍店、文创店、沉浸式演出剧场)形成"反差感"吸引游客 [1] - 当地文创店转型成功案例:放弃同质化蓝染产品,开发基于百年鱼灯文化的"大鱼神灯"IP系列(马克杯、冰箱贴等),成为景区热门商铺 [1] - 西递古村创新运用徽文化元素打造"西递传奇"灯光秀,采用瓦楞灯等与建筑融合的技术手段(色温控制、弧形设计),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 [2] 文化IP商业化 - 文创行业需避免产品同质化,成功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年轻化表达(如鱼灯文化衍生品开发) [1] - 餐饮业创新案例:南溪南村"卓文的小食堂"通过中西融合(臭鳜鱼比萨、毛豆腐比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结合中西方设计元素提升体验 [2] 产业升级路径 - 历史文化名城需通过文化创新创造焕发活力,典型案例包括灯光秀技术应用(声光电)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 [2] - 文旅产业需把握创新尺度,避免过度开发(如西递村灯光设备采用"隐形画笔"理念),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8 06: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