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集成产品开发)
搜索文档
杨少杰:企业转型最先建立的E2E流程应该是哪个?
搜狐财经· 2025-09-25 09:58
企业转型与业务流程演变 - 企业进入转型期的标志是构建端到端的集成流程系统 该系统能打穿部门墙 使业务活动直接与客户需求贯通 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3] - 集成流程系统是比产品流程更高层次的业务流程形式 其系统化和集成化的特性使其能完成产品流程无法做到的事情[3] 核心集成流程的构建 - 转型企业必须率先构建一条能打穿从研发到销售的集成业务流程 该流程与矩阵型组织结构相辅相成 若未打通则任何组织变革都将失去意义[5] - 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 该核心集成流程通常分为两段:从创意到产品推出的流程以及从订单到产品交付的流程[7][8] - 从创意到产品推出流程起始于市场机会识别 横跨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功能 终结于产品成功推出 在一些企业中以集成产品开发的形式存在[7] - 从订单到产品交付流程起始于销售计划或订单 横跨销售、计划、采购、仓储、生产、质量和物流等功能 结束于产品成功交付 在一些企业中以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形式存在[8] 不同类型企业的流程构建重点 - 对于传统大规模生产企业 当市场需求向大规模定制转变时 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通常会率先建立 因为定制化与产品开发功能息息相关 需要由研发功能驱动整个产品业务链条[7] - 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难点在于平衡大规模生产与定制化生产之间的悖论 需要通过组织变革构建共享平台与敏捷团队的组合形式 而从订单到产品交付流程是实现该模式一体化的关键[10] - 从创意到产品推出与从订单到产品交付两条流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横向产品业务链条 其建立意味着企业顺利进入转型期 其他端到端流程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嫁接 形成完整的集成流程系统[11] 企业实践与启示 - 华为通过最早建立集成产品开发和集成供应链管理两个端到端流程 成功摆脱传统企业印记[13] - 企业构建集成流程不应盲目模仿特定名称 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完整的端到端流程 并与矩阵型结构变革相匹配 对于功能不全的企业 可用一条端到端流程覆盖整个产品业务链条[13] - 转型期企业必须认识到集成流程系统与传统流程系统的本质不同 并优先构建覆盖整个产品业务链条的集成流程 以搭建核心流程框架保障组织变革[13]
华为的IPD,为什么你学不会?
36氪· 2025-06-26 10:30
IPD体系的核心价值 - IPD(集成产品开发)源于美国PRTM公司的《产品及生命周期优化法》,最早由IBM成功实践,后被华为引入并迭代为驱动产品创新和逆势增长的战略引擎[1] - IPD的核心价值是构建企业级"系统治理"能力,将产品开发能力从依赖"人"转移到建立在"系统"上,而非简单的流程优化或项目管理工具[3] - 成功案例包括华为、长虹、美的、步步高、中粮等大型企业,均通过IPD体系建设获得显著效益[1] 企业学习IPD的常见误区 - 多数企业将IPD等同于流程图和模板工具,仅停留在"应用层"而忽视其系统治理本质[3] - 对学习难度严重低估,误将"持久战"当作"速效药",华为投入上亿资金和近十年时间才完成体系沉淀[15][16] - 高层角色认知错位,仅作为"裁判"而非"主演",导致变革流于表面,华为案例显示任正非亲自挂帅是关键[17][18] IPD落地的关键要素 - 需实现从"人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建立"以产品/市场为单位"的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墙[6] - 专业化人才支撑必不可少,产品经理、研发经理等角色需具备对应专业能力,"人不配岗"是最大毒瘤[10] - 职业化保障流程纪律性,明确角色职责边界和交付标准,依赖契约精神而非热情驱动[11] 组织文化适配要求 - 需建立"普遍主义"价值观,规则优先于人际关系,决策基于数据而非特权[13] - "低权力距离"文化促进平等协作,实现"谁对听谁的"而非"官大听谁的"[13] - 缺乏这两种文化基因会导致IPD沦为"表面流程化,内核人治化"的空壳[14] 高层领导的核心作用 - 高层必须主导变革而非授权执行,华为案例中IPMT需高管全程参与并承担核心角色[18] - 领导破例行为(如特批流程)会瓦解体系严肃性,战略漂移使执行者无所适从[19] - IPD是高层必须主导的治理方式,其决心与行动直接决定组织变革成败[20][21] 成功实施IPD的路径 - 需清醒认知长期性和复杂性,涉及产品战略、组织协同、人才能力等系统性要素[16] - 持续投入职业化团队和专业化能力建设,拥抱规则至上、数据驱动的治理价值观[22] - 不能机械复制华为,而应理解底层逻辑后构建适合自身的系统性治理能力[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