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nct MI300系列

搜索文档
AMD的GPU,野心暴露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01 09:17
AMD下一代GPU产品战略 - 基于RDNA 4架构的Radeon RX 9000系列不直接挑战英伟达高端桌面GPU 其顶级型号RX 9070 XT对标英伟达中端显卡RTX 5070 Ti [2] - 高级研究员Laks Pappu负责数据中心GPU及Navi4x/Navi5x架构开发 工作涉及基于封装技术构建2.5D/3.5D芯片组和单片图形SoC [2] 技术开发与人员背景 - Laks Pappu于2022年8月加入AMD 此前在英特尔工作25年 负责DG1、Alchemist和Battlemage等独立显卡项目 [3] - 高端GPU开发周期通常为2.5到3.5年 涵盖架构定义、物理实现及硅片生产阶段 [3] - Pappu虽未直接负责RDNA 4/CDNA 4架构定义 但对Radeon RX 9000及Instinct MI350系列产品有重大影响 [3] 多芯片架构技术挑战 - 图形处理负载需超高速低延迟通信 多芯片设计面临同步开销、延迟损失及一致性要求等性能瓶颈 [4][5] - 多芯片架构需先进封装技术(如Infinity Fabric或CoWoS) 增加成本与功耗 [5] - 软件需将多芯片GPU呈现为单一设备 增加系统复杂性 [5] 多芯片设计应用前景 - AMD已在数据中心和消费级CPU中采用多芯片设计 Radeon RX 7900系列Navi 31处理器采用分解式设计(1个GCD+6个缓存/控制器芯片) [6] - 多芯片设计可提高硅片良率但增加封装成本 若解决计算分解问题 可能用于客户端GPU [5][6] - Laks Pappu在英特尔期间曾探索多芯片"光环"GPU 目前主导基于RDNA 5架构的2.5D/3.5D芯片组开发 [7] 产品发布周期规划 - RDNA 4架构产品预计2024年底或2025年3月发布 RDNA 5架构预计2026年底或2027年初发布 [7] - 截至2025年8月 RDNA 5(Navi 5x)处于流片或流片后早期阶段 硬件测试与性能评估正在进行中 [8]
AMD,能威胁英伟达吗?
半导体芯闻· 2025-08-05 18:10
行业竞争格局 - NVIDIA自2022年起主导AI芯片市场,凭借Ampere和Hopper架构及CUDA生态系统建立壁垒 [4] - AMD在CEO苏姿丰领导下全面转向AI,但面临NVIDIA已签约大型科技公司的锁定效应 [4] - AMD Instinct MI300X加速器内存容量达NVIDIA H100的2倍,CDNA 3架构在推理应用构成威胁 [5] 技术产品对比 - MI300系列价格比NVIDIA同类产品低20%-30%,微软和OpenAI已采用其技术栈 [9] - 下一代MI400系列将搭载HBM4技术,内存容量提升50%,并推出机架级解决方案"Helios" [10] - AMD EPYC Venice CPU性能对标NVIDIA Rubin NVL144,但需完善硬件-软件全生态系统 [10] 市场动态与策略 - 大型科技公司因资本支出压力跟随行业炒作,NVIDIA芯片被视为默认选择 [6] - AMD通过性价比策略(如MI300系列)切入市场,但品牌认知度仍落后于NVIDIA [6][9] - 2023年Q2财报将反映AMD在AI领域增长,分析师预期受OpenAI等客户需求推动营收同比上升 [11] 生态挑战 - NVIDIA通过开发者工具和AI框架控制生态,客户转换成本高 [6] - AMD需证明其解决方案能兼容现有基础设施,而非完全替代NVIDIA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