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PRISMO A7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MOCVD设备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行业发展趋势研判:产品在功率器件等诸多新兴领域的逐步应用,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0 09:38
MOCVD设备行业概述 - MOCVD是一种新型气相外延生长技术,用于生产Ⅲ-V族、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1][2] - 该技术以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氢化物为源材料,在500-1200℃下通过热分解反应生长单晶薄膜 [2] - 设备系统需具备高密封性、精确温控和快速组分变换能力,通常由源供给系统、反应室等五大模块组成 [3]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MOCVD设备保有量5150台,出货量411台,市场规模6.86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分别增长至5650台、442台和7.09亿美元 [5] - 中国为最大需求市场,2024年保有量3142台(占全球61%),出货量310台,市场规模28.06亿元;2025年预计增至3352台、315台和28.35亿元 [1][7] - 氮化镓基设备占市场份额80%,应用领域正从LED向Mini/Micro LED、功率器件等新兴市场扩展 [7] 核心应用与产业链 - 主要应用于LED外延片生产,其中废料含战略金属镓(GaAs/GaN形式)和铟(InGaN形式),回收价值显著 [1][5] - 在LED产业链中为关键设备,直接决定外延片质量,区别于集成电路的多设备循环工艺 [9] - 功率器件领域应用加速,2024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1070亿元,预计2025年达1200亿元 [11] 竞争格局 - 行业长期被美国维易科(TurboDisc技术)和德国爱思强(AIXG5系列)垄断 [15] - 中微公司为国产龙头,2017年起占据氮化镓基LED设备最大份额,PRISMO系列产品在Mini-LED领域国际领先 [16][19][20] - 中晟光电研发人员占比37%,产品覆盖GaN功率器件、SiC等多元应用 [16][22] 技术发展趋势 - 多片式反应器研发成为突破产率瓶颈的关键方向 [24] - 设备应用场景持续拓宽,涵盖深紫外LED、射频器件等高端领域 [25] - 国产设备在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器件等新兴赛道加速验证,中微公司新一代设备预计2025年交付 [20]
中微公司(688012):持续研发投入,新品逐步起量
平安证券· 2025-04-19 22:5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微公司作为半导体设备国内领先企业,充分受益于半导体国产化,薄膜沉积设备及EPI设备产品研发进展顺利,结合订单交付情况略微调整盈利预测并新增27年盈利预测,维持“推荐”评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行业为电子,大股东是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5.02%,总股本6.22亿股,总市值1182亿元,每股净资产31.71元,资产负债率24.7% [1] 财务数据 - 2024年实现营收90.65亿元(44.73%YoY),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6.16亿元(-9.53%YoY),扣非后归母净利13.88亿元(16.51%YoY),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是41.06%(-4.77pctYoY)和17.81%(-10.67pctYoY) [7]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7.85亿元、153.20亿元、199.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3.63亿元、30.84亿元、40.59亿元 [6][8] 产品线情况 - 刻蚀类产品线不断丰富,国产替代稳步推进,CCP刻蚀设备产品不断完善,2024年生产付运超1200反应台,累计装机量超4000反应台;ICP刻蚀设备在50多个客户生产线量产,2024年客户端累计安装数达1025个反应台 [7][8] - MOCVD设备市场领先,红黄光LED设备开发顺利,用于蓝光照明、深紫外LED、Mini LED显示等产品持续服务客户,保持国际氮化镓基MOCVD设备市场领先地位,启动红黄光LED的MOCVD设备开发且进展顺利 [8] - 薄膜沉积产品推向市场,EPI进入客户端量产验证阶段,已开发出六款薄膜沉积产品,钨系列和金属栅系列产品通过验证获订单,EPI设备进入客户端量产验证阶段 [8] 费用与研发情况 - 2024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5.28%(-2.57pctYoY)、5.31%(-0.18pctYoY)和 - 0.96%(0.43pctYoY),费用率稳定 [7] - 2024年研发费用14.18亿元,较去年增长约6.01亿元,同比增长约73.59%,与国内外一流客户紧密合作,设备产品研发进展顺利、客户端验证情况良好 [7] 产业化建设情况 - 南昌约14万平方米、上海临港约18万平方米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已投入使用,上海临港滴水湖畔约10万平方米的总部大楼暨研发中心在建设,将在广州增城区及成都高新区建造新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