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400
icon
搜索文档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潮阔的3D打印突围|最前线
36氪· 2025-09-26 07:5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创始人申康于2015年从阿里离职后创立潮阔,初期依靠低价套件出货,2017年“双十一”单日卖出上千台实现短期盈利 [5] - 在行业红利正盛时,公司孤注一掷地砍掉畅销机型,押注技术难度更高的三角洲架构以追求速度提升,该决定曾遭到内部几乎全员反对 [5] - 经过三年研发,公司于2019年研发出首款速度显著提升的样机,2020年全球发布速度达150毫米/秒的SR系列,2022年V400将速度提升至600毫米/秒 [5] - 2024年公司发布迅影光S1 Pro,速度突破至1200毫米/秒,被认证为全球最快消费级FDM 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时间从两小时缩短至五十分钟 [6] - 2025年公司推出面向农场生产场景的追日梭T1 Max,效率比其他架构产品提升两倍多,回本周期缩短到三四个月,并推出500毫米大成型尺寸的巨灵铸V500 [6] - 公司通过SR、V400、S系列与T系列的连续迭代,在速度和稳定性上率先跨过门槛,形成差异化,定位从硬件厂商转向以技术和效率为导向的产业参与者 [7] 行业演进与市场数据 - 3D打印行业曾经历“绿皮火车”阶段,产品速度慢,更多是“新奇玩具”,难以承担生产任务,核心问题在于成型速度能否快到进入生产 [4] - 行业过去由欧美厂商主导,Stratasys依靠专利壁垒垄断市场,直到2008年前后专利到期,中国厂商才凭借供应链优势进入市场 [4] - 根据Context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2%,首次突破100万台,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而售价2万美元以上的专业级、工业级机型出货量下滑 [6] - 2024年,中国3D打印机出口377.8万台(不含零部件),总金额达到81.6亿元,同比增长32.75%,中国生产了全球96%的消费级3D打印机 [6] - 需求端迅速演化,过去设备主要被创客和爱好者当做玩具,如今超过八成设备被用作工具使用,潮玩经济催生了动辄数千台规模的打印农场 [7] 技术突破与产业影响 - 公司选择三角洲架构,其特点是三轴并联、算法复杂但天生载重轻,具备提速潜力,而当时全球95%的机型仍采用便宜但笨重的I3架构 [5] - 高速打印技术挑战巨大,速度越快各项相关技术难度成几何倍增长,产品从最初需用A4纸手动调平校准,发展到能在极高速下保持精度和一致性 [6] - 效率革命催生新产业形态,高速打印使一条30厘米龙的打印时间从过去十几小时缩短至1小时,产品售价从一千美元降至五百多美元,回本周期缩短十几倍 [7] - 随着PLA等材料价格从每吨三万元降至不足两万元,一个手机支架的打印成本已不足一元,解锁了打印灯具、Cosplay装备、医疗支架等更多应用场景 [7]
“摩都”重庆“追风”“逐电”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11:35
展会概况与规模 -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于9月19日至22日在重庆举行,参展企业超过900家,规模创历史新高 [1] -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摩托车专业展会,本届摩博会聚焦电动化、智能化及大排量摩托车,集中展示行业最新成果 [1] 市场需求与消费者趋势 - Z世代消费者成为促进摩托车市场未来增长的核心力量,其消费表现促使企业制定更差异化的品牌、产品、服务和营销体系 [6] - 消费者在选择摩托车时注重外观设计、智能化配置及个性化体验,例如星舰6车型搭载77GHz毫米波雷达实现盲区监测等功能,V400车型则强调低扭强劲和易操控性 [3] - 年轻消费者选择电动摩托车的理由包括“好看、好用、好玩”,例如某电摩产品配备高清双摄像头记录行驶过程,并能通过仪表盘等设备实现娱乐、导航等智能化功能 [9] 行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 - 预计2026年全球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将达到693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6.5% [7] - 2025年1-6月,重庆市电动摩托车产量达123.7万辆,同比增长33% [7] - 本届摩博会电动摩托车整车参展商数量较上届增长60%,智能科技与配件参展商数量增长20% [7] - 摩托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被视为行业转型方向,企业需要通过倾听用户反馈来优化产品,并以安全为本 [9] 供应链与产业支持 - 摩托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是对供应链的深度重塑,全行业加速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是必经之路 [10] - 供应链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例如专为摩托车研发的车联网通信与控制终端,可精确读取仪表数据、里程等信息,为安全监管提供保障 [11] - 根据《重庆市智联电动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电动车年产量超1500万辆,其中电动摩托车占比超80%,建成全球智联电动车产业基地 [11] - 金融支持被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产融渠道为有潜力的配套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并链接产业链合作机会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