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万威国际(00167)
icon
搜索文档
IDT INT'L(00167)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30 20:3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营业额约为511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4] - 2024年上半年毛利约为174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4] - 2024年上半年总营运开支约为64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约为520万港元[4] - 2024年上半年溢利约为56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约为680万港元[4] - 2024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926.3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680.7万港元[6] - 2024年上半年税项为364.4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6] - 2024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为50.6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6.7万港元[6] - 2024年上半年全面收益总额为612.5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687.4万港元[6]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全面收益总额为612.5万港元,2023年为亏损687.4万港元[7] - 2024年上半年每股盈利为0.22港仙,2023年为亏损0.26港仙[7]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中物业、机器及设备为157.9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0[8]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5279.5万港元,2023年为182万港元[8]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38851.1万港元,2023年为34273.6万港元[8]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33571.6万港元,2023年为34091.6万港元[8] - 2024年6月30日负债净值为33479.1万港元,2023年为34091.6万港元[8]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32万港元,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3.2万港元[11] - 2024年上半年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减少净额为1.2万港元,2023年增加18.6万港元[11] - 2024年6月30日期末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58.7万港元,2023年为61.6万港元[1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中国内地客户的收益为47,69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0[4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客户A、B、C分别贡献收益7,501千港元、7,276千港元、5,334千港元,2023年同期均为0[46] - 2024年上半年员工成本总额为1,84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375千港元[48] - 2024年上半年存货成本为33,64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0[48] - 2024年上半年法律及专业费用为2,385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973千港元[48] - 202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所得税为3,64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0[5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5,619千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6,807千港元[5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51,066,000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221,000港元大幅增加[56]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扣除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后为48,715,000港元,其中0 - 30天为31,652,000港元,31 - 60天为11,200,000港元,61 - 90天为5,863,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221,000港元[56][5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112,412,000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4,157,000港元有所增加[62] - 公司法定普通股每股面值0.10港元,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及2024年6月30日股份数目均为20,000,000,000股,金额为2,000,000,000港元[6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及2023年12月31日,或然负债╱诉讼金额均为港币2,874,000元[72] - 公司为所得税负债作税项拨备,2024年6月30日约146.6万欧元(约1227.1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146.6万欧元(约1264.2万港元),2024年7月相关税项负债已解除[7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收益约511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8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约174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8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营运开支约64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约520万港元,增加约23.1%[8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究开支、分销及销售开支分别下跌约86.5%及66.2%[8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一般行政开支增加约28.9%[8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纯利约56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纯损约680万港元[84] - 2024年6月30日存货结余约110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零[87]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结余约4870万港元,2023财年约为120万港元[87] - 2024年6月30日银行结余及现金约60万港元,与2023财年持平[87] - 集团录得流动负债净额约3.357亿港元,较2023财年减少约520万港元[87] - 2024年6月30日未偿还借款总额约5980万港元,2023财年约为5950万港元[87] - 2024年6月30日约260万港元分包费和约290万港元薪金及赔偿到期未付[88] - 2024年上半年无物业、机器及设备资本开支,2023年上半年也无[88] - 董事会不建议2024年上半年派付股息,2023年上半年也无[8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共有26名雇员,2023年上半年为50名[90]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朱永宁于2024年2月1日辞任行政总裁,张钰淇同日获委任[2] - 周美林、周锐于2024年2月1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吴国凝、Chen Tiger Charles同日获委任[2] - 朱永宁持有华能100%股本权益,被视为通过附属公司拥有华能所持公司股份权益,其自2024年2月1日起辞任公司执行董事[94][98] - 2024年2月1日,周美林先生及周锐先生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08][112] 公司债务及重组情况 - 2024年3月19日公司收到法定要求偿债书,需在送达日起3周内支付1500万港元,否则债权人可提出清盘呈请[14] - 2024年5月27日公司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单方原诉传票,9月13日将就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考虑安排计划展开聆讯[14] - 截至中期财务报表批准日,公司仍在与债权人磋商重组计划详情及条款[14][1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3.35716亿港元[22][2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总负债超出总资产约3.34791亿港元[22][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及中期财务报表批准日,集团因资金不足未解决大部分法律诉讼[22][25] - 订约方A承诺重组截至2024年6月30日其他债权人向集团贷款约1.96398亿港元的还款,且12个月内不要求偿还重组后剩余未偿还金额[27] - 公司与金融机构磋商续新现有或开展新的融资安排[27] - 公司与不同债权人磋商重组/结算现有负债[29][31] - 公司积极探讨其他融资来源,加强公司资本基础[29][31] - 2024年2月,订约方B同意向订约方A收购部分订约方A向集团贷款15,000,000港元[61][65] - 2024年4月,订约方C、D、E分别同意向订约方A收购本集团的订约方A贷款10,000,000港元、10,000,000港元、5,000,000港元[68][6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来自订约方A、B、C、D及E的贷款均为无抵押、免息及按要求偿还[68][69] - 2024年8月,订约方B、C、D、E分别将1500万、1000万、1000万、500万港元贷款重新转回订约方A[81][82][83] 公司业务及市场情况 - 公司主要从事多种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推广,仅有一个可呈报经营分部[35][37] - 公司销售电子产品给企业客户,收入在货物交付时确认,客户正常信用期最长90天或需提前付款[38] - 公司实施措施收紧经营开支成本控制,争取新商业契机提升盈利能力和改善现金流[27] - 公司扩展产品组合,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并在境外平台建立两家网店[29][31] - 公司自2023年12月恢复业务,重新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84] - 公司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在境外平台建立两家网店,于2024年上半年逐步运营[84] - 公司已获超7000万港元订单,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交付[87] 公司税务情况 - 符合香港利得税两级制的法团首200万港元溢利税率为8.25%,200万港元以上为16.5%,不符合的按16.5%征税[51][53] - 中国附属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在两个期间均为25%[51][53] 公司股份及股东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朱永宁持有753,997,995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9.00%[94][9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华能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持有753,997,995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9.00%[9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有556,898,770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1.42%[9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江苏宏图高科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持有556,898,770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1.42%[9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宏图高科技国际有限公司持有556,898,770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1.42%[98] - 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有江苏宏图高科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本权益,被视为通过附属公司拥有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权益[98] - 江苏宏图高科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宏图高科技国际有限公司已发行股份100%,被视为拥有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权益[98] 公司合规及守则遵守情况 - 全体董事确认在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遵守标准守则及证券交易行为守则[100][103] - 回顾期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行为[101][10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应用并遵守企业管治守则的所有原则及守则条文,但偏离守则条文第C.2.1条及第C.1.8条[107] - 2024年上半年,因保险公司拒绝在预算范围内提供服务,未为董事安排法律行动投保[107] - 上市规则第3.10A条要求发行人委任的独立非执行董事须占董事会成员人数至少三分之一[109][112] - 上市规则第3.21条规定审核委员会至少由三名成员组成,至少一名具相关资格,且由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主席[109][112] - 上市规则第3.27A条规定提名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09][112] - 周美林先生及周锐先生辞任后,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低于上市规则第3.10A条规定的最低人数[110][112] - 周美林先生及周锐先生辞任后,审核委员会成员人数低于上市规则第3.21条规定的最低人数[110][112] - 截至报告日期,审核委员会包括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徐锦文先生,2024年上半年未审核财务业绩已由其审阅[113][115] 公司法律诉讼情况 - 2020年集团中国供应商就分包费到期未付结余约港币5,454,000元提起诉讼,法院判决集团支付约港币5,543,000元分包费和约港币125,000元材料成本[7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2022年12月31日受限银行结余港币2,863,000元用于结算应付账款,截至中期财报获批日,仍有约港币2,591,000元分包费未结付[7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中国前任雇员因集团违反雇佣协议提起诉讼,法院判决集团支付约港币2,874,000元,集团已上诉但被驳回[74][75][7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及中期财报获批日,集团与前任雇员尚未达成和解协议[75][77] - 除已披露内容外,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未涉及其他重大诉讼或仲裁[76][7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
IDT INT'L(00167) - 2024 - 年度财报
2024-09-30 20:27
财务表现 - 本集團二零二三財政年度總收益約為港幣1.2百萬元,較二零二二財政年度減少約45.5%[6] - 二零二三財政年度毛利約為港幣0.1百萬元,而二零二二財政年度則錄得毛損約港幣3.0百萬元[9,10] - 毛利轉正是由於二零二二財政年度提前終止深圳工廠租賃協議,二零二三財政年度無需再計提存貨撇銷[10] - 本集團於二零二三財政年度的總營運開支約為港幣10.9百萬元,較上一財政年度減少約53.6%[11] - 二零二三財政年度之虧損約為港幣14.2百萬元,較上一財政年度減少約34.9%[11] 業務發展 - 本集團已於二零二四年第一季度逐漸恢復營運,並恢復銷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的電子產品[12] - 本集團已開設自家線上零售平台及在Noon和Mercado Libre等平台開設新網店,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及推廣產品[12] - 本集團正不斷擴大產品組合以滿足新客戶需求及提升市場競爭力[12] - 本公司已接獲金額超逾港幣70百萬元的訂單,預期將於二零二四年第三季度完成並交付[12] - 本集團的業務可持續發展[12] 董事會變動 - 張鈺淇女士於二零二四年二月一日獲委任為本公司執行董事兼授權代表[16] - 公司任命吳國凝女士和Chen Tiger Charles先生為非執行董事[17] - 周美林先生和周銳先生辭任獨立非執行董事[17,18] - 徐錦文先生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擔任多個委員會主席[19] 財務狀況 -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擁有2,599,993,088股每股面值港幣0.1元的已發行及繳足股份,每股股份之負債淨值約為每股虧損港幣13.1仙[23] -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的總資產約為港幣1.8百萬元,總負債約為港幣342.7百萬元,資產負債比率約為14,216.7%[25] -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之銀行結餘及現金(包括受限制銀行結餘)約為港幣0.6百萬元[25] -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未償還借款總額約為港幣59.5百萬元,未償還股東貸款約為港幣196.4百萬元[25] -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尚有約港幣2.8百萬元的分包費用及約港幣2.9百萬元的薪金及補償未支付[26] 訴訟及糾紛 - 本集團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就一名供應商提起的訴訟確認約港幣2.3百萬元的訴訟虧損撥備[29] - 本集團於二零二二年四月與供應商達成和解,和解金額減至約130,000美元(相當於約港幣1.0百萬元)[34] - 本集團於二零二零年接獲中國地方法院通知,一名供應商就分包費用提起訴訟,本集團須支付約人民幣5百萬元(相當於約港幣5.6百萬元)[33] - 本集團於二零二一年接獲中國地方法院通知,前僱員就解除勞動合同提起訴訟,本集團須支付約港幣2.8百萬元[35,36] 人力資源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50名員工,員工成本總額約為3.1百萬港元[39] - 公司薪酬政策旨在提供符合市場水平的薪酬組合,以回報員工個人表現,吸引、挽留並激勵優秀員工[39] - 公司高級行政人員薪酬與其能否達到既定的財務目標、表現指數及管理目標掛鉤[39] 企業管治 - 董事會由5名董事組成,包括1名執行董事、1名非執行董事和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42] - 提名及企業管治委員會負責考慮審核董事候選人的履歷並就董事委任、重選及退任向董事會提出建議[42] - 董事會的規模和獨立董事的比例有利於有效討論和決策,並能夠作出獨立判斷[42] - 公司已採納董事會成員多元化政策,從多個方面考慮董事會成員組成[43] - 公司鼓勵董事參與持續專業發展,以更新知識及技能[45][46] - 公司行政總裁兼任主席職務,董事會正努力招聘合適人選以分開兩個角色[47] - 董事會負責制定本集團整體策略及政策,監察管理層表現[47] 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 - 董事會負責維持本集團健全有效的風險管理及內部監控系統,並檢討其設計、運作是否充足及有效[83] - 本集團已建立明確的組織架構,權力範圍與責任界定清楚[87] - 本集團設有每月詳細的管理匯報制度,向管理層提供財務及營運表現指標[89] - 本集團已建立制度及程序以識別、衡量、管理及監控可能影響本集團的各類風險[89] - 董事會已定期通過審核委員會檢討本集團風險管理及內部監控制度的有效性[90] 環境保護 - 集團在製造業務上產生的電子廢品,包括報廢的電路板,零部件,壞掉的部件,大部分都會安排退貨或者直接由回收商回收[103] - 集團增加周轉箱的應用,減少因採用紙質或塑料等容易損毀的搬運工具而產生的廢棄物[103] - 集團設立廢舊電池回收處,且倡導廢舊電池回收處理[103] - 集團增設回收箱收集廢紙,並安排回收商前來處理[104] - 集團將有害廢棄物及無害廢棄物作不同標識,以便安排有害廢棄物交由合資格的服務商適當地處置[104] 社會責任 - 集團為員工購買法例要求以外的商業保險,降低員工使用醫療服務的成本[121] - 集團會依法對員工及其家屬安排合理賠償遇到工傷事故及意外[121] - 集團致力達致零工作意外的目標,以不同方面的措施防範員工職業病與工業傷亡的發生[130] - 集團為員工提供個人防護裝備,並安排適當的職業健康與安全培訓[129] - 集團定期安排消防和緊急疏散演習,培訓員工在危險情況下的逃生路線[129] 反貪腐 - 集團按照聯交所企業管治守則,制定企業管治政策;並制定反貪污政策,禁止公司董事、經理、員工及其他代表贈送或收授賄賂[159] - 集團設有審計委員會,負責制定集團內部審計管制程序及年度審計計劃[159] - 集團每年至少一次宣佈企業內部誠信準則,強調企業誠信意識[164] - 集團設有舉報機制及溝通渠道,供員工、客戶及供貨商自由舉報關於任何舞弊、貪污或其他違法事件[163] 持續經營 - 核數師未能獲取充足、適當的審計憑證,以令彼等信納使用持續經營會計基準編製綜合財務報表的恰當性[194] - 本集團已恢復銷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的電子產品,並推出自家線上零售平台及在境外平台開設網店[195] - 本集團已獲得超過港幣70百萬元的確認訂單,預期將於二零二四年第三季度履行及交付[197] - 根據董事會對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後六個月的預測,預期本集團將保持盈利並產生正面的經營現金流[197] - 本集團正與專業顧問緊密合作制訂企業拯救計劃,以減輕債務及為持續營運提供所需資金[199]
IDT INT'L(00167)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30 20:25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上半年与2022年上半年) - 2023年上半年营业额为零,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220万元[5] - 2023年上半年毛利为零,2022年上半年毛损为港币1100万元[5] - 2023年上半年总营运开支为港币520万元,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3710万元[5] - 2023年上半年亏损为港币680万元,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4990万元[5] - 2023年上半年收益为零,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221.8万元[7] - 2023年上半年销售成本为零,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1318.5万元[7] - 2023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为港币680.7万元,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4988.8万元[7] - 2023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港币680.7万元,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4988.8万元[7] - 2023年上半年期内全面亏损总额为港币687.4万元,2022年上半年为港币3799.1万元[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全面亏损总额为687.4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3799.1万港元[8] - 2023年上半年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0.26港仙,2022年同期为1.92港仙[8] - 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2.5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 - 3057.3万港元[14] - 2023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 - 53.9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 - 1626.4万港元[14] - 2023年上半年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增加净额为18.6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 - 4683.7万港元[14] - 2023年上半年来自中国(居住国)的收益为0,2022年为221.8万港元[53] - 2023年上半年客户“A”收益占比为0,2022年为100%[54] - 2023年上半年使用权资产折旧、物业等折旧为0,2022年分别为556.2万港元和145.3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投资物业折旧为0,2022年为61.5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汇兑净收益为16.8万港元,2022年汇兑净亏损为1673.3万港元[55]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680.7万港元,2022年为4988.8万港元[59] - 2023年上半年总收益为零(2022年上半年约220万港元),毛利为零(2022年上半年毛损约1100万港元)[94][96] - 2023年上半年总运营开支约520万港元(2022年上半年约3710万港元),减少约86.0%,研究费用、分销及销售开支、一般行政开支分别下跌约98.3%、94.7%、82.9%[94][96] - 2023年上半年亏损减少约86.4%至约680万港元(2022年上半年约4990万港元)[94][96]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6月30日与2022年12月31日)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银行结余及现金为61.6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43万港元[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3.34437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3.27563亿港元[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 - 3.3453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 - 3.27656亿港元[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为33,219千港元,与2022年12月31日持平[6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72,083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76,271千港元有所下降[6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朱永宁通过华能间接持有公司753,997,995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9.00%[111][113][11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间接持有公司556,898,77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1.42%[113][114] - 2023年6月30日存货结余为零,2022财年亦为零[100] - 2023年6月30日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60万港元,2022财年约为330万港元[100]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录得流动负债净额约3.344亿港元,较2022财年增加约680万港元[100] - 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借款总额约为5690万港元,2022财年约为5760万港元[100] - 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股东贷款约为1.936亿港元,2022财年约为1.847亿港元[100]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2月1日朱永宁辞任行政总裁,张钰淇获委任为行政总裁[2] 债务与清盘相关 - 2024年3月19日公司收到债权人法定要求偿债书,需3周内支付1500万港元,否则债权人可提出清盘呈请[17] - 2024年5月27日公司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传票,9月13日将就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考虑安排计划展开聆讯[17] - 截至中期财报批准日,公司仍与债权人磋商重组计划详情及条款[17][18] 财报编制相关 - 2023年上半年中期财报按相关规定和准则编制,金额四舍五入至千位[20][22] - 2023年编制中期财报会计政策与2022年一致,采用新订/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27] - 公司首次应用新订或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中期财报无重大影响[39] - 公司管理层预期未来采用新准则不会对财务状况、表现和现金流造成重大影响[39] 集团经营状况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附属公司主要从事多种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推广[15][16]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负债超流动资产约3.34437亿港元,总负债超总资产约3.34437亿港元[29][30] - 2023年上半年集团产生亏损约680.7万港元[29][3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及财报批准日,集团有若干法律诉讼未解决[29][30] - 2023年6月30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约61.6万港元[29][30] - 上述情况显示集团持续经营能力存重大疑问[31] - 因疫情和工厂停产,公司不呈列经营分部及业绩,比较资料已重列[40]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向企业客户销售电子产品,收益为已收及应收款项扣除相关销售税,收益在货物交付时确认,客户正常信贷期至多为交付后45天或需提前付款[44][46] - 2023年上半年销售商品履约责任期为一年或以下,客户合约收益确认时间为某时间点[45] - 2023年和2022年6月30日止期间公司无预计应课税溢利或产生税务亏损,未就所得税作拨备[56] - 香港注册实体利得税两级制下,合格法团首200万港元溢利税率8.25%,200万港元以上按16.5%征税,不合格法团按16.5%征税;中国附属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56] - 两个期间用以计算每股基本亏损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25.99993088亿股,每股摊薄亏损与每股基本亏损相同[59] - 公司给予客户最长45天信贷期,应付账款免息且一般信贷期长达90天[62][63][6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和2022年12月31日,来自股东华能的垫支贷款用于营运资金,无抵押、免息且按需偿还[67][69] - 集团自2022年3月5日起停止深圳工厂生产,5月31日终止工厂租赁,运营基本暂停[93][95]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100]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年上半年派付任何股息,2022年上半年亦无[103][10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共有50名雇员,2022年上半年为100名[106] 应对措施 - 公司已识别潜在投资者,必要时为公司提供持续财务支持[32] - 其他债权人于2023年6月30日向公司贷款约港币193,622,000元的还款将被重组,12个月内不会要求偿还剩余未偿还金额[32] - 公司实施措施收紧经营开支成本控制,争取新商业契机以提升盈利能力和改善经营现金流[32] - 公司与金融机构磋商续新现有或开启新的融资安排[32] - 公司与不同债权人磋商重组或达成现有负债结算方案[34] - 公司积极探讨其他融资来源,加强公司资本基础[34] - 2023年12月公司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在境外平台建立两家网店[34] 法律诉讼 - 2020年12月,香港供应商就约334,000美元(约2,605,000港元)采购订单提起诉讼,公司于2020年确认诉讼亏损拨备约2,314,000港元[71][72] - 2022年4月12日,公司提交同意传票,和解金额减至约130,000美元(约1,014,000港元),并于5月11日获批,2021年确认约1,300,000港元诉讼亏损拨备转回[75] - 2022年,公司已全额结清采购订单未付余额[75] - 2020年,中国供应商就分包费用未付余额提起诉讼,约5,454,000港元已计入“贸易应付款项”[76] - 2022年4月12日集团提交和解同意传讯令状,和解金额减至约130,000美元(约1,014,000港元),5月11日令状获批,2021年拨回诉讼亏损拨备约1,300,000港元[7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结清采购订单未付结余[77] - 2020年集团接获中国地方法院通知,供应商就约5,454,000港元到期未付分包费对集团附属公司提起诉讼[77] - 2022年8月8日中国地方法院判决,集团须支付约5,543,000港元及约125,000港元结算分包费及材料成本,截至2023年6月30日,2,863,000港元受限银行结余用于结算应付账款,余下分包费未结付[80][82] - 2021年集团接获中国地方法院通知,前任雇员因集团违反雇佣协议要求赔偿,法院判决集团支付约2,874,000港元,集团已上诉,2021年12月7日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截至中期财报批准日未达成和解协议[81][82][85][86] - 除已披露诉讼外,集团无其他重大诉讼或仲裁,目前无法确定或然负债等结果,但管理层认为不会对财务状况或业绩产生重大影响[85][87] 业务重启与发展 - 2023年12月集团积极重启业务,完成约1,221,000港元销售订单后,2024年第一季度逐步恢复运营并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88] - 为提升品牌知名度,集团建立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在Noon和Mercado Libre开设新网店,2024年上半年逐步开始运营[88] - 集团不断扩展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和提升市场竞争力[88] - 公司已接获超7000万港元订单,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交付[88] - 2023年12月,集团积极与潜在客户和供应商重新建立联系并谈判以重启业务[97] - 2024年第一季度集团运营逐步恢复,开始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97] - 2024年上半年,集团建立自有在线零售平台,在Noon和Mercado Libre开设新网店并逐步开始运营[97] - 集团持续拓展产品组合以满足新客户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97] - 公司已接获超逾7000万港元订单,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98] - 集团开设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及在Noon和Mercado Libre开设新网店,2024年上半年逐步开始营运[99] 贷款转让 - 2024年2月、4月,订约方B、C、D、E分别同意向订约方A收购部分其向集团贷款,金额分别为1500万、1000万、1000万、1000万、500万港元[89] 税项拨备 - 2023年6月30日,集团继续确认税项拨备约146.6万欧元(相当于约1248.2万港元)为应付税项,2024年7月法院结束破产程序,相关税项负债已解除,税项拨备将予拨回[91][92] 企业管治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遵循《企业管治守则》大部分规定,除条款C.2.1和C.1.8外[116] - 自2019年6月26日起至2024年2月1日,朱永宁同时担任公司董事长和CEO,违反条款C.2.1 [117] - 2023年上半年,因保险公司拒绝在预算内提供服务,未为董事安排法律诉讼保险,违反条款C.1.8 [118] - 回顾期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1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应用并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偏离第C.2.1条及第C.1.8条[119] - 2019年6月26日至2024年2月1日,朱永宁兼任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职责[119] - 2023年上半年因保险公司拒绝在预算内提供服务,未为董事
IDT INT'L(00167) - 2024 - 年度财报
2024-09-30 20:22
财务表现 - 总收益约为港幣2.2百万元,较上年度减少约87.1%[5] - 毛损约为港幣3.0百万元,主要由于存货撇销约港幣3.7百万元[6] - 总营运开支约为港幣23.5百万元,较上年度减少约63.7%[6] - 研究开支和分销及销售开支分别下跌约92.8%和88.9%[6] - 一般行政开支减少约52.0%,由于公司正在精简人员[6] - 其他收入约为港幣18.8百万元,主要来自提前终止租赁[6,7] - 二零二二財政年度扣除金融資產虧損撥備約為港幣 2.0 百萬元,乃由於應收賬款的信貸虧損減少[8] - 二零二二財政年度錄得減值虧損約為港幣 6.2 百萬元,乃由於預付供應商款項、其他可收回稅項以及物業、機器及設備減值所致[8] - 二零二二財政年度之虧損約為港幣 21.8 百萬元[8] 业务恢复 -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本集團已積極與潛在客戶及供應商重新建立聯繫及進行磋商以重啟本集團之業務[9] - 本集團的營運已於二零二四年第一季度逐漸恢復,並已恢復銷售「 Oregon Scientific 」品牌的電子產品[9] - 本集團開設自家線上零售平台及在 Noon 和 Mercado Libre 等平台開設新網店,以提高市場對「 Oregon Scientific 」品牌的認識、推廣及宣傳並展示其產品[9] - 本公司已接獲金額超逾港幣 70 百萬元的訂單,預期將於二零二四年第三季度完成並交付[9] - 本集團正不斷擴大其產品組合,以滿足新的客戶需求並提升本集團的市場競爭力[9] - 本集團的業務可持續發展[9] 董事会变动 - 公司委任吳國凝女士和Chen Tiger Charles先生為非執行董事[15] - 周美林先生和周銳先生辭任獨立非執行董事[15,16] - 徐錦文先生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並擔任薪酬委員會、提名及企業管治委員會和審核委員會主席[17] - 徐錦文先生擁有30多年金融行業工作經驗,尤其在證券領域工作超過20年,熟悉中國和海外金融市場及產品,在金融機構管理和投資方面擁有豐富經驗[17] - 周先生在會計、內部控制、財務報表分析、稅務籌劃及相關法律等方面有豐富經驗,擅長企業首次公開發行、重組、併購、破產、稅收爭議解決、稅務風險防範和稅務籌劃[16] 業務暫停 - 由于受 COVID-19 疫情的影响,本集團決定深圳工廠自2022年3月5日起停產而工廠租賃於2022年5月31日終止,本集團的營運已大致暫停[21] 財務狀況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集團錄得銷售收入約2.2百萬港元,毛損約3.0百萬港元,虧損減少約74.1%至21.8百萬港元,乃由於本集團努力控制成本[21]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存貨結餘為零,應收賬款結餘為零,主要由於存貨陳舊及可銷售程度減少導致存貨全數撇銷約3.7百萬港元[21] - 於2022年12月31日,本集團擁有2,599,993,088股已發行及繳足股份,每股負債淨值約為虧損12.6港仙[22] - 於2022年12月31日,本集團總資產約3.3百萬港元,總負債約330.9百萬港元,資產負債比率約7,342.4%[23][26] - 於2022年12月31日,本集團銀行結餘及現金約3.3百萬港元,錄得流動負債淨額約327.6百萬港元[24] - 本集團積極及定期審視及管理其資本架構,以增強其財務實力,促進長遠發展[22][25] 債務情況 - 于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未償還借款總額約為港幣57.6百萬元[30] - 於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未償還股東貸款約為港幣184.7百萬元[30] - 於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約港幣5.7百萬元的分包費及約港幣2.9百萬元的薪金及賠償已到期及尚未支付[30] - 於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概無任何用作抵押之資產[30] 重大訴訟 - 本集團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就一名供應商提起的訴訟已於二零二二年五月和解,和解金額約為港幣1.0百萬元[31] - 本集團於二零二零年接獲中國地方法院的通知,稱本集團於中國的一名供應商已針對本集團的若干中國附屬公司提起法律訴訟,就其聲稱的應收本集團分包費之到期未付結餘約港幣5.5百萬元提出申索[31] - 本集團已於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應付賬款」內確認上述到期未付分包費結餘約港幣5.5百萬元[31] - 根據中國地方法院的最終判決,本集團須支付約人民幣4.9百萬元及約人民幣0.1百萬元以結算分包費及材料成本[32] - 本集團接獲中國地方法院的通知,稱由本集團中國的十名個別前任僱員及三名個別前任僱員組成的小組已對本集團於中國的附屬公司提起訴訟,要求就本集團違反僱傭協議中的條款而解除勞動合同獲得賠償,本集團被責令支付約港幣2.8百萬元[32] 人力資源 - 於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共聘有100名僱員,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員工成本總額約為港幣14.5百萬元[35][38] - 本集團的薪酬政策旨在提供符合市場水平的薪津組合,以回報僱員之個人表現,並且吸引、挽留並激勵能幹員工[36] - 本集團釐定高級行政人員薪酬之理念為使其表現與回報緊密掛鈎,固定薪金及福利定於市場水平的中位數,績效花紅與能否達到既定表現目標掛鈎[39] - 董事酬金由薪酬委員會參考業務種類或規模相若之公司,以及董事會與董事委員會之工作性質和工作量後提出建議,並由董事會根據股東授權而批准[40] 董事會管治 - 本公司董事會由五名董事組成,包括一名執行董事、一名非執行董事及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42] - 本公司深明具備洽當的董事會組合之重要,董事具有各方面專才如會計及財務、商業及管理、業界知識及市場策略等[42] - 董事會之規模能促使有效之討論及決策,並包含獨立董事作為恰當的平衡,以使其能作出獨立判斷[42] - 本公司已採納董事會成員多元化政策,從多個方面如文化及教育背景、經驗、專長、知識、服務年期、年齡及性別等衡量董事會之多元化[42] - 本公司鼓勵董事參與持續專業發展,以更新彼等之知識及技能,於二零二二財政年度已獲提供相關閱讀材料供其參考及學習[45][46] - 新委任董事將獲發指引及參考資料,以便其熟識本集團歷史、使命、業務運作、董事會及公司政策等[46] - 各董事不時獲簡要提示最新資料,確保其妥為了解本集團運作及業務,並知悉其須承擔之各項責任[46] - 提名及企業管治委員會負責考慮審閱候選人之履歷及就董事委任、重選及退任之事宜向董事會作出建議[42] - 選舉及重選董事將以獨立決議案來完成[43] - 董事會專注於整體策略及政策,尤其關注本集團之增長及財務表現[47] - 董事會負責就領導及監控本公司向股東負責,並透過帶領及監管本公司之事務,共同負責促進本公司及其業務之成功[47] - 董事會對須獲其批准之事宜採納一系列指引,以明確界定董事會及管理層之職責[48] - 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其專業及技能向董事委員會作出重要的貢獻[48] - 所有獨立非執行董事均在披露本公司董事姓名之所有企業通訊中明確識別[48] - 公司已遵守上市規則第3.10(1)及3.10(2)條有關委任最少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規定[49] - 公司視所有獨立非執行董事皆具獨立性[49] - 董事會維持高效率及平衡之架構,並集體負責本公司業務及事務[49] - 董事會定期舉行會議,並給予董事充足時間及資料以作出知情決定[51][52] - 董事會及董事委員會會議記錄詳細記錄會議內容及董事關注事項[51] - 公司秘書負責確保遵守會議程序並就合規事宜向董事會提供建議[51] - 公司安排董事會及董事委員會會議日期以配合董事的時間安排[51] - 董事可隨時聯絡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以獲取更多資訊[52] 董事委員會 - 董事會每季均會舉行全體成員列席會議[54] - 董事會及董事委員會獲得足夠之資源以妥善履行彼等之職責[54] - 執行委員會由全體執行董事組成,負責監察本集團日常管理事務[60][61] - 提名及企業管治委員會由三位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每年最少舉行一次會議[59][62] - 提名及企業管治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包括企業管治披露[63] - 提名及企業管治委員會主席須向董事會匯報會議進程及建議[63] - 公司于本年度内共召开两次提名及企业管治委员会会議[65] - 提名及企业管治委员会主要工作包括检讨董事会结构和组成、评估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向董事会建议重选退任董事以及审议并向董事会建议批准更新的董事会多元化政策[65] - 公司于本年度内共召开两次薪酬委员会会議[66] - 薪酬委员会主要工作包括审议董事及高管年度薪酬状况,并向董事会建议新任董事的薪酬[66][69] - 公司的薪酬政策及长期激励计划以及各董事本年度薪酬标准的概括说明[67][69]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要职责包括考虑及建议委任、续聘及罢免外部审计师、批准审計師薪酬及聘用條款、審查及監督審計師的獨立性和審計過程的有效性[68][70] - 審核委員會具有明確權力,按其職責範圍調查任何事宜及有權獲取獨立專業意見[73] - 審核委員會於二零二二財政年度舉行兩次會議[73] - 審核委員會履行的主要工作包括審閱及考慮年度審核本集團財務報表所產生之重大會計及審核事宜[75] 企業管治 - 本公司已採納本集團董事及高級職員的行為守則,其條款並不較上市規則附錄十所載上市發行人董事進行證券交易的標準守則之條款寬鬆[76] - 董事及高級職員在掌
IDT INT'L(00167)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30 21:27
财务收益与利润情况 - 2024年上半年收益约为511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2] - 2024年上半年毛利约为174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2] - 2024年上半年总营运开支约为64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约为496.7万港元[2][3] - 2024年上半年期内溢利约为56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约为680.7万港元[2][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期内溢利为5,619,000港元,全面收入总额为6,125,000港元[6]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期内亏损为6,807,000港元,全面亏损总额为6,874,000港元[6] - 2024年上半年来自外界客户收益为5.1084亿港元,其中中国内地4769.2万港元、亚太区(不含中国)236.5万港元、美国102.7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零[16] - 2024年上半年客户A、B、C分别贡献收益750.1万港元、727.6万港元、533.4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零[1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561.9万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680.7万港元[19] - 2024年上半年总收益约为511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31] - 2024年上半年毛利约为174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零[31] - 2024年上半年总营运开支约为640万港元,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约23.1%[31] - 2024年上半年纯利约为560万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纯损约680万港元[31] 股息分配情况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4年上半年派发股息,2023年上半年亦无[2] - 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董事不建议就2024年上半年派发股息[37] 资产负债情况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157.9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零[4]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5279.5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82万港元[4]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38851.1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4273.6万港元[4]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33571.6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4091.6万港元[4] - 2024年6月30日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3348.84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410.09万港元[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港币3.36亿元,总负债超出总资产约港币3.35亿元[11]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5106.6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22.1万港元大幅增加[20] - 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1.12412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415.7万港元有所增加[22] - 2024年6月30日存货结余约为110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零[33]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结余约为4870万港元,2023财年约为120万港元[33]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额约为3.357亿港元,较2023财年减少约520万港元[34] - 2024年6月30日资产负债率约为471.3%,2023财年约为14216.7%[3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用作抵押的资产[37] 股本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股本为259,999,000港元,股份溢价为165,043,000港元,其他储备为32,466,000港元[6] - 法定股本中每股面值港币0.10元之普通股数目为20,000,000,000股,金额为2,000,000千港元;每股面值0.10美元之普通股数目为10,000股,金额为8千港元[24] - 已发行及缴足股本中每股面值港币0.10元之普通股数目为2,599,993,088股,金额为259,999千港元[25] 现金流量情况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320,000港元,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32,000港元[7] - 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25,000港元,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539,000港元[7] - 2024年上半年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减少净额为12,000港元,期末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587,000港元[7] - 2023年上半年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增加净额为186,000港元,期末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616,000港元[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港币58.7万元[11] 债务重组与磋商情况 - 2024年3月19日公司接获法定要求偿债书,要求支付15,000,000港元[8] - 2024年5月27日公司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单方原诉传票,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8] - 公司仍与债权人就重组计划详情及条款进行磋商[8] - 订约方A承诺重组其他债权人向集团贷款约港币1.96亿元的还款,且12个月内不会要求偿还重组产生的余下未偿还金额[11] - 2024年2月订约方B收购订约方A向集团贷款1500万港元[23] - 2024年4月订约方C、D、E分别收购订约方A向集团贷款1000万港元、1000万港元、500万港元[23] - 2024年8月,订约方B、C、D、E分别将先前收购的贷款港币15,000,000元、10,000,000元、10,000,000元、5,000,000元重新转回予订约方A[29] 业务运营情况 - 集团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并在境外平台建立两家网店[12] - 集团主要从事电子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推广,仅有一个可呈报经营分部[14] - 集团向企业客户销售电子产品,收益在货物控制权转移时确认[15] - 客户正常信贷期最多为交付后90天,或通常须提前付款[1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所有销售商品的履约责任期为一年或以下[15] - 公司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并在境外平台开设两家网店[30] - 公司已接获金额超7000万港元订单,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32] 财务准则应用情况 - 集团首次应用若干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中期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13] - 集团管理层预期日后采用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业绩及财务状况无重大影响[13] 成本费用情况 - 2024年上半年员工成本总额184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37.5万港元有所增加[18] - 2024年上半年存货成本3364.8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零[18] - 2024年上半年法律及专业费用238.5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97.3万港元有所增加[18] 诉讼纠纷情况 - 集团因供应商诉讼产生到期未付分包费结余约港币5,454,000元,已在“应付账款”确认;根据判决需支付约港币5,543,000元及约港币125,000元结算分包费及材料成本;截至2024年6月30日,余下分包费约港币2,591,000元未结付[24][25][26] - 集团因前任雇员诉讼被责令支付约港币2,874,000元,已在2021年相关报表确认,上诉被驳回,截至2024年6月30日后未达成和解协议[26][27] - 2024年6月30日及2023年12月31日,集团为若干非重大诉讼被告,日常业务涉若干诉讼,管理层认为不会对财务状况或业绩产生重大影响[27] - 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OS Italy税务纠纷计提税项拨备,2024年6月30日确认约1,466,000欧元(约港币12,271,000元)为应付税项,2024年7月法院结束破产程序,税项负债解除,税项拨备将拨回[28] 风险管理情况 - 集团功能货币为港元,部分资产和负债以人民币及美元计值,面临外币风险,暂无对冲合约[39] 人员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雇员26名,较2023年上半年的50名减少[40] - 集团薪酬政策旨在提供符合市场水平的薪资组合,每年检讨[41] 业绩审核与公布情况 - 公司审核委员会审阅了2024年上半年未经审核财务业绩[42] - 中期业绩公布将刊登于联交所和公司网站,中期报告将适时寄发股东并刊载于相关网站[43] 股份买卖情况 - 股份自2023年4月3日起暂停在联交所买卖,将继续暂停直至履行复牌指引[44] 公司治理情况 - 公司执行董事为张钰淇女士[45] - 公司非执行董事为崔啸先生、吴国凝女士及Tiger Charles Chen先生[45]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徐锦文先生[45] 保险安排情况 - 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未为董事安排法律行动投保,将考虑在符合预算时安排[38] 投资与开支情况 - 2024年上半年,集团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无物业、机器及设备的资本开支,无重大收购或出售联营公司[37] - 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37]
IDT INT'L(00167) - 2024 - 年度业绩
2024-08-09 22:53
财务数据对比 - [2023财年收益约为120万港元,2022财年约为220万港元][1] - [2023财年毛利约为10万港元,2022财年毛损约为300万港元][1] - [2023财年总营运开支约为1090万港元,2022财年约为2350万港元][1] - [2023财年亏损约为1420万港元,2022财年约为2180万港元][1] - [2023年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22.1万港元,2022年为0][3] - [2023年银行结馀及现金为59.9万港元,2022年为43万港元][3] - [2023年来自中国客户的收益为122.1万港元,2022年为221.8万港元,收益有所下降][14] - [2023年客户“A”和“B”贡献100%总收益,2022年情况相同][15] - [2023年融资成本为352.3万港元,2022年为515.3万港元][16] - [2023年员工成本总额为345.7万港元,2022年为1487.4万港元][16] - [2022年减值亏损总额为622.3万港元,2023年无减值亏损][17] - [2023年审计服务核数师酬金为132万港元,非审计服务为20万港元;2022年审计服务为125万港元,无非审计服务酬金][17] - [2023年存货成本为112.4万港元,2022年为524.8万港元][17] - [2022年因存货陈旧及可销售程度减少,撇销账面价值约371.1万港元存货,2022年和2023年末集团均无存货][18]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本年度亏损为14,158,000港元,2022年为21,750,000港元,亏损有所收窄][20] - [2023年应收账款为34,440,000港元,扣除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后为1,221,000港元,2022年无此项余额][21] - [2023年银行结余及现金为599,000港元,2022年为430,000港元][23] - [2023年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为74,157,000港元,2022年为76,271,000港元,略有减少][24] - [2023年应付员工成本为3,979,000港元,较2022年的3,770,000港元有所增加][25] - [2023年审计及非审计服务应付款项为3,242,000港元,2022年为1,722,000港元,增长明显][25] - [2023年短期租赁应付租金开支为2,481,000港元,2022年为954,000港元,大幅增长][25] - [2023年借款总额为59,534,000港元,2022年为57,641,000港元,略有增加][26] - [2023年或然负债╱诉讼报告期末金额为2,874,000港元,与2022年持平][29] - [2023财年公司销售收入约为120万港元,较2022财年的220万港元减少约45.5%][34][35] - [2023财年公司毛利约为10万港元,而2022财年为毛损约300万港元][34][35] - [2023财年公司亏损约为1420万港元,较2022财年的2180万港元减少约34.9%][34][35] - [2023财年公司总营运开支约为1090万港元,较2022财年的2350万港元减少约53.6%][35]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结余约为120万港元,应收账款周转日数增加至5日][37]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60万港元,较2022财年的330万港元减少][38] - [2023财年公司流动负债净额约为3.409亿港元,较2022财年增加约1330万港元][38]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未偿还借款总额约为5950万港元,未偿还股东贷款约为1.964亿港元][38][3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约为港币180万元,2022财政年度约为港币330万元;总负债约为港币3.427亿元,2022财政年度约为港币3.309亿元;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4216.7%,2022财政年度约为7342.4%[41]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共聘有50名雇员,2022财政年度为100名;截至该日止年度,员工成本总额约为港币310万元,2022财政年度约为港币1450万元[4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港币1420万元[53][57]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负债净额及负债净额分别约港币3.40916亿元[53]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港币59.9万元[53] 债务与融资 - [2024年3月公司接获法定要求偿债书,要求支付1500万港元][4] - [2024年5月公司向高等法院提交单方原诉传票,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4] - [截至报表获批日期,公司仍与债权人就重组计划进行磋商][4] - [订约方A承诺重组于2023年12月31日向集团贷款约1.96398亿港元的还款,且12个月内不会要求偿还重组产生的余下未偿还金额][6] - [集团继续与金融机构磋商续新或开展新融资安排][6] - [集团正与不同债权人磋商重组或结算现有负债][6] - [集团积极探讨其他融资来源,加强资本基础][6] - [2024年1月,订约方A有条件同意收购华能向集团贷款的全数金额][33] - [2024年2月,订约方B有条件同意收购订约方A向集团贷款港币1500万元][33] - [2024年4月,订约方C、D、E分别有条件同意收购订约方A向集团贷款港币1000万元、港币1000万元、港币500万元][33] - [集团部分借款按固定年利率8.0%或10.0%计息,部分借款由控股股东担保或用应收账款抵押][26][27] 诉讼事项 - [2022年4月12日集团提交和解同意传讯令状,和解金额减至约13万美元(约港币101.4万元),2022年5月11日获批,诉讼亏损拨备拨回约港币130万元][30]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结清采购订单未付结余;2020年供应商就约港币545.4万元分包费到期未付结余提起诉讼,2022年判决需支付约人民币491.4万元及约人民币11.1万元(约港币554.3万元及约港币12.5万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2022年受限银行结余港币286.3万元用于结算应付账款,余下分包费未结付][30] - [2021年集团因违反雇佣协议被责令支付约港币287.4万元,已确认诉讼亏损拨备,上诉被驳回,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后未达成和解协议][31] - [2023年及2022年12月31日,集团无其他重大诉讼或仲裁,有若干非重大诉讼,管理层认为不会对财务状况或业绩产生重大影响][31] 业务运营 - [2023年12月,集团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在境外平台建立两家网店][6] - [2023年12月集团与潜在客户及供应商重新建立联系,完成约港币122.1万元销售订单后,2024年第一季度逐步恢复营运,恢复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32] - [集团建立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在Noon及Mercado Libre开设新网店,2024年上半年逐步开始营运,不断扩展产品组合][32] - [公司接获超逾港币7000万元订单,预期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32] - [公司业务于2024年第一季度逐渐恢复,已恢复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并开设线上零售平台和新网店][36] - [公司已接获金额超逾7000万港元的订单,预期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36] - [公司于2023年12月恢复运营,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重返盈利水平][58] - [公司已接获超逾7000万港元订单,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交付][58] - [董事会预计集团2024年保持盈利,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产生经营现金正流入][58] - 集团位于深圳的租赁工厂自2022年3月5日起停产,并于2022年5月31日终止[53] - 集团业务营运自2022年3月5日起暂停[57] 股息政策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财年派发股息,2022财年亦无派息][1] - [2023年和2022年度均无派付或建议派付股息][19] - 董事不建议就2023财政年度派发任何股息,2022财政年度也无派息[44] 企业治理 - [公司已采纳证券交易行为守则,全体董事确认在2023年度遵守相关标准][45] - [公司应用并遵守企业管治守则,但偏离守则条文第C.2.1条及第C.1.8条][46] - [公司根据上市规则成立审核委员会,2023年度财务业绩已由其审阅][49] 审计意见 - [核数师对集团综合财务报表不发表意见,因未能取得充足适当审计凭证以就综合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基准][52] - [不发表意见基准包括集团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明朗因素,如亏损、流动负债净额大、业务营运暂停、法律诉讼未解决等][53][57] - [集团管理层认为集团将有能力持续经营,综合财务报表按持续经营基础编制][53] - [董事会澄清核数师不发表意见仅与持续经营事项有关][55] 企业拯救计划 - [集团正与专业顾问紧密合作制定企业拯救计划,以减轻债务并提供运营资金][59] - [董事计划将具有负债净额的非核心附属公司清盘,预计完成后集团负债净额状况将进一步改善][60] 其他事项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3.40916亿港元,总负债超出总资产约3.40916亿港元,年度亏损约1415.8万港元][6] - [集团已识别潜在投资者,必要时提供持续财务支持][6] - [集团正实施成本控制措施,争取新商业契机提升盈利能力和现金流][6] - [集团管理层实施计划及措施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持续经营取决于负债重组、融资及现金流能力][8] - [公司董事预期采用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不会对集团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1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并无用作财务抵押的资产,也无进行须披露的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42] - 集团并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43] - 集团交易主要以港币、美元及人民币计值,无重大外汇风险,未使用金融工具对冲货币风险[4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录得重大经营现金流出净额[5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任何上市证券][61] - [全年业绩公布将刊登于联交所及公司网站,2023年年报将适时寄发股东并刊载于相同网站][62] - [股份于2023年4月3日上午九时起暂停在联交所买卖,将继续暂停直至履行复牌指引][63] - [公司执行董事为张钰淇女士,非执行董事为崔啸先生、吴国凝女士及Tiger Charles Chen先生,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徐锦文先生][64]
IDT INT'L(00167)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09 22:47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上半年与2022年上半年) - 2023年上半年收益为零,2022年上半年约为港币220万元[2] - 2023年上半年毛利为零,2022年上半年毛损约为港币1100万元[2] - 2023年上半年总营运开支约为港币520万元,2022年上半年约为港币3710万元[2] - 2023年上半年期内亏损约为港币680万元,2022年上半年约为港币4990万元[2] - 2023年上半年基本及摊薄每股亏损为0.26港仙,2022年上半年为1.92港仙[5] - 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2.5万港币,2022年上半年为负3057.3万港币[9] - 2023年上半年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增加净额为18.6万港币,2022年上半年为负4683.7万港币[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680.7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4988.8万港元[1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汇兑(收益)亏损净额为 - 16.8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1673.3万港元[18] - 2022年使用权利资产折旧为556.2万港元,物业、机器及设备折旧为145.3万港元,投资物业折旧为61.5万港元,2023年无相关折旧[1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总收益为零,2022年上半年约为港币220万元;毛利为零,2022年上半年毛损约为港币1100万元[30] - 2023年上半年总营运开支约为港币520万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约港币3710万元减少约86.0%,亏损减少约86.4%至约港币680万元[30]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6月30日与2022年12月31日) - 2023年6月30日银行结余及现金为61.6万港币,2022年12月31日为43万港币[6] - 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港币3.34437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港币3.27563亿元[6] - 2023年6月30日,应收账款为3321.9万港元,预期信贷亏损拨备为3321.9万港元,与2022年12月31日持平[20] - 2023年6月30日,应付账款为2180.8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2510.5万港元;其他应付款项为5027.5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5116.6万港元[22] - 2023年6月30日,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7208.3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7627.1万港元[22] - 2023年6月30日和2022年12月31日,法定股本中每股面值0.10港元的普通股均为20亿股,金额为200万港元;每股面值0.10美元的普通股均为1万股,金额为8港元[21] -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和2022年1月1日,已发行及缴足股本中每股面值0.10港元的普通股均为2599993088股,金额为259999港元[21] - 2023年6月30日和2022年12月31日,或然负债均为287.4万港元,2022年已拨回金额为101.4万港元[23] - 2023年6月30日存货结余为零,存货周转日数增至0日;应收账款结余为零,应收账款周转日数增至0日[33] - 2023年6月30日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港币60万元,较2022财政年度的约港币330万元减少[34] - 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额约为港币3.344亿元,较2022财政年度增加约港币680万元[34] - 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借款总额约为港币5690万元,未偿还股东贷款约为港币1.936亿元[34] - 2023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为约41750.0%,较2022财政年度的约7342.4%增加[37] 股息政策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年上半年派发股息,2022年上半年亦无[2]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3年上半年派发任何股息(2022年上半年:无)[38] 公司业务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附属公司主要业务为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推广多种电子产品[10] - 集团主要从事多种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推广[16] - 集团过往按四个可报告经营分部呈报收益及业绩,因疫情未呈列经营分部及业绩[16] - 2022年为公司贡献逾10%总收益的客户为客户“A”,占比100%;来自中国(居住国)的收益为221.8万港元[17] 法律诉讼与债务问题 - 2024年3月19日,公司接获法定要求偿债书,需在送达日起三星期内支付1500万港元,否则债权人可提出清盘呈请[10] - 2024年5月27日,公司根据香港《公司条例》向高等法院提交单方原诉传票,将于9月13日就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以考虑及酌情批准安排计划展开聆讯[10] - 截至中期财务报表获批日期,公司仍与债权人就重组计划详情及条款进行磋商[10] - 集团因供应商诉讼需支付约港币5,543,000元及约港币125,000元结算分包费及材料成本,截至2023年6月30日,受限银行结余港币2,863,000元已用于结算应付账款,余下分包费未结付[24] - 集团因前任雇员诉讼被责令支付约港币2,874,000元,已在2021年相关报表确认,上诉被驳回,截至2023年6月30日后未达成和解协议[25] 财务报表编制 - 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财务报表已根据相关规定及准则编制[11] - 中期财务报表按历史成本法编制,以港币呈列,金额已四舍五入至最接近的千位数[11] - 编制中期财务报表时所用会计政策及计算方法与2022年年报一致,除采用2023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外[12] - 集团采用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中期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管理层预期日后采用也无重大影响[15] 集团经营状况及措施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3.34亿港元,总负债超出总资产约3.34亿港元,期间亏损约680.7万港元[13] - 2023年6月30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61.6万港元[13] - 订约方A承诺重组于2023年6月30日向集团贷款约1.94亿港元的还款,且12个月内不会要求偿还重组产生的余下未偿还金额[13] - 集团于2023年12月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并在境外平台建立两家网店[14] - 集团管理层已采取多项计划及措施缓解流动资金状况并改善财务状况,包括识别潜在投资者、收窄成本控制等[13] - 集团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实施负债重组计划、获得额外融资及产生充足现金流的能力[14] - 若措施无法成功实施,集团可能需调整资产账面价值、重新分类非流动资产及计提额外负债拨备[1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年度,集团已结清采购订单的未付结余[24] - 2023年12月集团积极与潜在客户及供应商重新建立联系,完成约港币1,221,000元销售订单后,2024年第一季度逐步恢复营运[26] - 集团建立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在Noon及Mercado Libre开设新网店,2024年上半年逐步开始营运[26] - 集团已接获超逾港币70百万元订单,预期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26] - 2024年1月,订约方A有条件同意收购集团股东贷款全数金额[27] - 2024年2月,订约方B有条件同意向订约方A收购集团的订约方A贷款港币15,000,000元[28] - 2024年4月,订约方C、D、E分别有条件同意向订约方A收购集团的订约方A贷款港币10,000,000元、港币10,000,000元、港币5,000,000元[28] - 受疫情影响,集团深圳工厂2022年3月5日起停产,5月31日工厂租赁终止,营运大致暂停[29] - 公司业务于2024年第一季度逐渐恢复,已恢复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31] - 公司开设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及在Noon和Mercado Libre开设新网店,于2024年上半年逐步开始营运[31] - 公司已接获金额超逾港币7000万元的订单,预期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32]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已采纳证券交易行为守则,全体董事确认在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遵守相关标准[3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应用并遵守企业管治守则的所有原则及守则条文(惟偏离守则条文第C.2.1条及第C.1.8条除外)[39] - 公司成立审核委员会,2023年上半年未经审核财务业绩已由其审阅[41] - 中期业绩公布将刊登于联交所网站及公司网站,中期报告将适时寄发股东并刊载于相同网站[41] 股份交易 - 股份自2023年4月3日上午九时正起暂停在联交所买卖,并将继续暂停,以待履行复牌指引[42] 公司人员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雇员数量为50名,较2022年上半年的100名减少50%[40] - 公司执行董事为张钰淇女士,非执行董事为崔啸先生、吴国凝女士及Tiger Charles Chen先生,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徐锦文先生[42][43]
IDT INT'L(00167) - 2024 - 年度业绩
2024-08-09 22:43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收益为港币2.2百万元,较2021年的港币17.1百万元大幅下降[1] - 2022年毛损为港币3.0百万元,而2021年毛利为港币1.9百万元[1] - 2022年总营运开支为港币23.5百万元,较2021年的港币64.8百万元显著减少[1] - 2022年亏损为港币21.8百万元,较2021年的港币84.2百万元有所改善[1] - 公司2022年每股亏损为港币0.84仙,较2021年的港币3.24仙有所减少[2] - 公司2022年银行结余及现金为港币430千元,较2021年的港币49,484千元大幅减少[3] - 公司2022年流动负债净值为港币-327,563千元,较2021年的港币-252,281千元有所增加[3] - 公司2022年股本为港币259,999千元,与2021年持平[4] - 公司2022年储备为港币-587,655千元,较2021年的港币-565,670千元有所增加[4] - 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3.28亿港元,总负债超出总资产约3.28亿港元,年度亏损约2175万港元[7] - 公司经营现金流出净额约2535.7万港元,银行结余及现金维持在较低水平约43万港元[7] - 公司2022年来自中国客户的收益为2,218千港元,较2021年的650千港元显著增长[20] - 公司2022年主要客户贡献的收益占比为100%,而2021年主要客户贡献的收益占比分别为10%、21%、13%和11%[21] - 公司2022年其他收入总额为18,773千港元,较2021年的6,574千港元大幅增加,主要由于提前终止租赁的收益18,664千港元[22] - 公司2022年汇兑亏损净额为567千港元,而2021年汇兑收益净额为970千港元[22] - 公司2022年融资成本为5,153千港元,较2021年的6,713千港元下降23.2%[23] - 2022年员工成本总额为14,874千港元,较2021年的62,282千港元大幅下降76.1%[23] - 2022年减值亏损总额为6,223千港元,较2021年的11,832千港元下降47.4%[23] - 2022年每股基本亏损为21,750千港元,较2021年的84,234千港元大幅改善74.2%[26] - 2022年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0千港元,较2021年的6,878千港元下降100%[27] - 2022年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76,271千港元,较2021年的61,813千港元增长23.4%[31] - 2022年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51,166千港元,较2021年的34,836千港元增长46.9%[32] - 2022年银行结余及现金为430千港元,较2021年的49,484千港元下降99.1%[30] - 公司非即期无担保借款为36,471千港元,应付利息为12,224千港元,总计48,695千港元[33] - 公司即期无担保借款为42,704千港元,应付利息为14,937千港元,总计57,641千港元[33] - 公司股东贷款为15千港元,用于营运资金,无抵押、免息且来索即付[34] - 公司报告期末或然负债为2,874千港元,较期初减少1,014千港元[35] - 公司2022财年总收益为220万港元,较2021财年减少87.1%,主要由于深圳工厂关闭导致运营暂停[41] - 2022财年毛损为300万港元,而2021财年毛利为190万港元,主要由于存货撇减370万港元[41] - 2022财年总运营开支为2350万港元,较2021财年减少63.7%,主要由于研究开支和分销及销售开支分别下跌92.8%和88.9%[41] - 2022财年其他收入为1880万港元,主要由于提前终止租赁[41] - 2022财年亏损为2180万港元,较2021财年减少74.1%,主要由于成本控制和其他收入增加[40] - 公司2022年度录得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175万港元[59] - 公司2022年12月31日的流动负债净额及负债净额分别为约3.27563亿港元[59] - 公司2022年度经营现金流出净额约为2535.7万港元[59] - 公司2022年12月31日的银行结余及现金维持在较低水平,约为43万港元[59] - 公司2022年录得集团拥有人应占亏损,流动负债净额及负债净额[63] - 公司2022年录得重大经营现金流出净额[63] - 公司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并无进行任何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48] - 公司每股股份之负债净值约为每股亏损港币12.6仙[46] - 公司总资产约为港币3.3百万元,总负债约为港币330.9百万元,资产负债比率约为7,342.4%[47] 运营与业务 - 公司位于深圳的租赁工厂自2022年3月5日起停产,工厂租赁已于2022年5月31日终止[7] - 公司已识别潜在投资者,必要时提供持续财务支持[7] - 公司贷款约1.85亿港元将重组还款,未来12个月内不会要求偿还[7] - 公司正在实施成本控制措施,识别并争取新商业契机以提升盈利能力[7] - 公司正在与金融机构磋商续新现有或开始新的融资安排[7] - 公司正在与不同债权人磋商重组或达成现有负债的结算方案[7] - 公司正在积极探讨其他融资来源,包括寻求新投资及商业契机[7] - 公司于2023年12月推出了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并在境外平台上建立了两家网店[7] - 公司2022年无呈报非流动资产,而2021年约95%的非流动资产位于中国[20] - 公司已恢复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并开设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及在Noon和Mercado Libre开设新网店[42] - 公司已接获金额超逾7000万港元的订单,预期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42] - 公司2022财年存货周转日数增加至183日,应收账款周转日数增加至58日[43] - 公司业务自2022年3月5日起暂停运营[63] - 公司2023年12月恢复运营,推出自家线上零售平台并开设两家网店[64]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已重返盈利水平[64] - 公司已接获金额超逾港币70百万元的订单,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交付[64] - 公司预计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将产生经营现金正流入[64] - 公司正在制定企业拯救计划以减轻债务并提供持续运营所需资金[65] - 公司计划通过清盘非核心附属公司的方式改善负债净额状况[66] - 公司股份自2023年4月3日起暂停在联交所买卖[69] 法律与诉讼 - 公司面临债权人提出的港币15,000,000元的法定要求偿债书,并正在制定重组计划[5] - 公司涉及若干法律诉讼,且因缺乏足够资金尚未解决大部分未完结的法律诉讼[59] - 公司已结清采购订单未付结余,涉及金额为334,000美元(约2,605,000港元)[36] - 公司在中国法院判决中需支付约5,543,000港元以结算分包费及材料成本[36] - 公司被责令支付约2,874,000港元以赔偿前任雇员,已提出上诉[37] 会计与财务报告 - 公司首次应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修订本,允许将COVID-19相关租金宽减入账,适用于2022年6月30日或之前到期的租赁付款[10] - 公司澄清了物业、工厂或设备项目在拟定用途前测试期间出售项目所得款项的会计规定,采用香港会计准则第2号的计量规定[11] - 公司澄清了履行合约的成本包括与合约直接相关的成本,如直接劳工、材料及物业、厂房和设备的折旧开支[12] - 公司更新了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对2018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引用,并增设了例外情况,避免更新引用带来的意外后果[13] - 公司简化了晚于母公司首次采纳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的附属公司应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的程序[13] - 公司澄清了终止确认金融负债时进行“百分之十测试”的费用计算,仅计入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已付或已收费用[14] - 公司移除了出租人就租赁装修所作付款的示例,调整了香港会计准则第41号对公平值计量的规定,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一致[15] - 公司提供了暂时性免除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支柱二规则范本所产生的递延税项,并引入了有针对性的披露规定[15] 公司治理 - 公司已采纳并遵守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之企业管治守则的所有原则及守则条文[51] - 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的角色由同一人担任,直至2024年2月1日朱永宁先生辞任为止[51] - 公司未为董事安排可能面对的法律行动之保险,因保险公司拒绝在预算范围内提供服务[52] - 公司执行董事为张钰淇女士[70] - 公司非执行董事为崔啸先生、吴国凝女士及Tiger Charles Chen先生[70]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徐锦文先生[70] 外汇与金融工具 - 公司主要交易以港元、美元及人民币计值,外币计值的财务资产及负债结余并不重大,因此未承担重大外汇风险[53] - 公司未使用任何金融工具对冲货币风险,但管理层会定期检讨经济状况及外币风险结构,必要时将实施适当对冲措施[53] 员工与成本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100名雇员,较2021年的353名大幅减少[54] - 2022年度员工成本总额为1450万港元,较2021年的6190万港元大幅下降[54] 股息与投资 - 公司不建议就2022财政年度派付任何股息[49] - 公司并无任何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49] 其他 - 公司恢复营运后,已完成1,221,000港元的销售订单,并逐步恢复销售“Oregon Scientific”品牌电子产品[38] - 公司已接获超过70百万港元的订单,预计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3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为330万港元,较2021财年减少93.8%[44] - 2022财年流动负债净额为3.276亿港元,较2021财年增加7530万港元,主要由于流动资产减少及流动负债增加[44] - 公司未偿还借款总额约为港币57.6百万元,全部为应要求偿还[45] - 公司未偿还股东贷款约为港币184.7百万元[45]
万威国际(00167) - 2022 Q3 - 季度财报
2022-10-05 21:01
资产减值情况 - 公司确认使用權資產減值890万港元、融資租賃應收款項減值860万港元及投資物業減值100万港元[3][7] - 因協議提前8个月終止,導致投資物業減值虧損约100万港元,使用權資產減值虧損约890万港元[9] - 2022年5月31日後至2023年1月未來應收租賃款項约860万港元可收回金額為零,計提減值虧損860万港元[11] 租赁款项相关 - 自2021年8月起公司未向業主支付租賃款項,業主申索逾期租賃款項每月约200万元人民币及逾期付款費用[4] - 2022年5月31日公司与業主簽訂諒解備忘錄,擬終止開頭租賃協議,業主承擔分租租金款項並解除公司逾期款項責任[6] 资产账面价值及折旧 - 初始確認時投資物業賬面值约320万港元,使用權資產賬面值约2890万港元[9] - 投資物業每月折舊金額约10万港元,使用權資產每月折舊金額约110万港元[9] 年报资料说明 - 额外资料仅用于提供2021年度使用权资产减值及融资租赁应收款项减值补充资料,不影响2021年年报其他资料[12] - 2021年年报内所有其他资料维持不变[12] 公司董事情况 - 截至公布日期,执行董事为朱永宁先生(行政总裁)[12] - 截至公布日期,非执行董事为崔啸先生[12] - 截至公布日期,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周美林先生、徐锦文先生及周锐先生[12]
IDT INT'L(00167)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29 17:0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收入与利润 - 2022年上半年营业额为22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为1220万港元[13] - 2022年上半年毛损为110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毛利为10万港元[13] - 2022年上半年总营运开支为371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为3340万港元[13] - 2022年上半年亏损为499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为3560万港元[13] - 2022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499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为3560万港元[14] - 2022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入总额为119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为190万港元[14] - 2022年上半年亏损约4990万港元,2021年同期亏损约3560万港元[1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分部收入总额为22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1220万港元[5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除税前亏损为499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3560万港元[56] - 2022年上半年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15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290万港元[61] - 2022年上半年投资物业折旧为6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70万港元[61] - 2022年上半年使用权资产摊销为56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740万港元[61] - 2022年上半年净汇兑亏损为167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510万港元[61] - 用以计算2022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的公司拥有人亏损为499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3560万港元[67]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为220万港元,较2021年上半年的1220万港元下降约82.0%[80][83] - 2022年上半年毛损为110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毛利为10万港元[80][83] - 2022年上半年总运营开支为371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为3340万港元,2022年上半年有一次性行政开支约630万港元[81][83]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2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亏损20万港元[81][83] - 2022年上半年亏损为4990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亏损为3560万港元[82][8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资产与负债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340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1110万港元[1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1930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7020万港元[1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3.006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3.226亿港元[1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2.813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2.524亿港元[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租赁负债为1560万港元,借款为5010万港元,负债净值为3.436亿港元[1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 - 3.437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 - 3.057亿港元[1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2.813亿港元[30][3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总负债超出总资产约3.436亿港元[30][3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贸易应收账款为100万港元,其他应收款项为490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账款为70万港元,其他应收款项为620万港元[7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应付账款为2770万港元,其他应付款项为3760万港元,总计6530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分别为2700万、3480万和6180万港元[77] - 法定股本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和2022年6月30日,每股面值0.10港元的普通股股份数目为200亿股,金额为20亿港元;每股面值0.10美元的普通股股份数目为1万股,金额为0[79] - 已发行及缴足股本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和2022年6月30日,每股面值0.10港元的普通股股份数目为2599993088股,金额为2.6亿港元[79] - 2022年6月30日存货金额为520万港元,与2021年12月31日持平[102][107] - 2022年6月30日贸易应收账款为100万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70万港元增加约42.9%[102][107] - 2022年6月30日银行结余及现金为610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5290万港元[103][10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现金流 - 2022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06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3610万港元[20] - 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63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流入3010万港元[20] - 2022年上半年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减少4690万港元,2021年同期减少600万港元[2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260万港元,期初为4950万港元[20] 业务发展与策略 - 营业额主要包括品牌销售和原设备制造/原设计制造销售,按产品划分客户群确认可报告及运营分部[48][50] - 2022年上半年OS业务销售收入为220万港元,占集团总销售收入的100%,较去年的820万港元下降73.2%[87][92] - 公司拥有约60种OS品牌产品,管理正在进行战略调整,利用品牌知名度拓展中国市场销售渠道[95][100] 财务支持与融资安排 - 公司最大股东华能及其控股股东承诺必要时为集团提供持续财务支持[33] - 华能承诺12个月内不要求偿还约1.874亿港元贷款,除非集团有其他资金来源并能履行还款责任[33] - 集团通过收紧经营开支成本控制来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改善未来经营现金流[32][33] - 集团与金融机构磋商续新现有或开展新融资安排,以满足未来营运资金和财务需求[39] - 集团积极探讨其他融资来源并恢复生产[39] - 公司董事认为采取的措施及预期结果将使集团有充足资金满足未来营运资金和融资需求[35][38] - 若措施无法成功实施,集团可能资金不足,需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等[36][38] 财报编制与准则应用 - 集团编制财报应用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准则、香港公认会计原则及《公司条例》披露规定[40][44] - 集团未采纳已颁布但未生效的新订及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正在评估影响[41][44] 员工相关情况 - 2022年6月30日公司约有100名员工,2021年6月30日约有378名[125] - 公司薪酬政策按市场水平提供薪酬包,每年审查,包含基本工资、双薪、福利及激励等[126] - 2022年6月30日集团约有100名雇员,2021年6月30日约为378名[127] 法律诉讼情况 - 因分包费诉讼,根据2022年8月8日终审判决公司须支付约33万港元[115][117] - 因租金诉讼,到期未付租金约2040万港元,根据2022年6月29日判决须支付约1240万港元,双方已上诉待二审[119][123] - 因员工赔偿诉讼,根据终审判决,十名前雇员案件须支付约230万港元,三名前雇员案件须支付约51万港元[121][123] 股权结构 - 2022年6月30日朱永宁通过华能持有公司753,997,995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9.00%[133][135] - 2022年6月30日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持有公司556,898,77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21.42%[135] 股份期权与证券交易 - 公司于2012年8月29日采纳2012股份期权计划,2022年上半年无相关操作,6月30日无未行使股份期权[144] - 回顾期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未买卖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45] - 2022年上半年,无购股权被授予、行使、失效或取消,6月30日无已授出但未行使的购股权[148] - 回顾期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49] 企业管治情况 - 2022年上半年公司除偏离部分企业管治守则条文外,已应用及遵守守则原则和条文[14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偏离企业管治守则条文第C.2.1条、第D.1.3条及第C.1.8条,将尽快招聘合适人选管理日常业务[150] 核数师与保险情况 - 公司核数师对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报告出具不发表意意见,相关详细讨论已载入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报告[152][155] - 2022年上半年,因保险公司拒绝在预算内提供服务,未为公司董事安排法律行动保险[153][155] 股东大会与人员出席情况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周美林和徐锦文因工作冲突未出席2022年6月29日股东大会[154][155] 审核委员会情况 - 公司按上市规则成立审核委员会,职责为审阅及监督集团财务报告流程、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157][159] - 截至报告日期,审核委员会由周美林、徐锦文和周锐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周美林为主席[157][159] - 集团2022年上半年未经审核财务业绩已由审核委员会审阅[158][160] 其他事项 - 2022年9月5日公司一间附属公司接获清盘呈请,聆讯定于11月9日[129][131] - 2022年上半年物业、厂房及设备无资本开支,2021年上半年也无[105][110] - 董事会不建议派发2022年上半年股息,2021年上半年也未派发[113][116] - 公司给予贸易客户的信贷期一般为30至60日,部分客户可延长至90日[72] - 用以计算每股基本亏损的普通股股数,2022年和2021年上半年均为2599993088股[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