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大药厂(00950)

搜索文档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3 - 年度业绩
2023-08-21 20:42
购股权变动情况 - 公司于报告年度内共有2,510,000份购股权失效[3] - 公司未有任何购股权于报告年度内被注销[3] 其他信息 - 上述额外信息不影响年报中的其他资料[4]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3 Q1 - 季度业绩
2023-04-28 20:59
停止发布季度财务业绩 - 李氏大藥廠控股有限公司停止发布季度财务业绩[1] - 董事会认为终止发布季度财务业绩将减省公司时间、精力、成本和行政负担[2] 财务业绩公布规则 - 公司将继续按照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公布中期和年度财务业绩[3]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1 17:46
公司概况 - 公司是研究主导及市场导向的生物医药公司,在中国医药行业经营超25年[5] - 集团与超20家国际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推广超25种医药产品[6] - 集团专注心血管、女性健康等多个疾病领域,超40种产品处于不同开发阶段[8] - 集团通过香港、台湾办事处及内地分公司,覆盖内地大部分省市进行销售及分销活动[10] - 兆科合肥运营位于安徽合肥的生产厂房,有四间符合GMP的工场[10] - 兆科广州运营位于广州南沙区的药厂,有全套固体制剂生产线[11] - 集团使命是成为亚洲成功的生物医药集团,提供创新产品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12]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集团主要业务是药品的开发、制造、销售及推广[164] 财务数据 - 2022年公司收益为12.33亿港元,较2021年的12.66亿港元下降2.6%[16] - 2022年公司毛利为7.71亿港元,较2021年的8.06亿港元下降4.4%[16]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5128.4万港元,较2021年的19.87亿港元下降97.4%[16]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19.25亿港元,较2021年的24.65亿港元下降21.9%[16] - 2022年公司基本每股盈利为8.71港仙,较2021年的337.58港仙下降97.4%[16] - 2022年公司摊薄每股盈利为8.71港仙,较2021年的337.35港仙下降97.4%[16] - 2022年公司每股股息总计为2港仙,较2021年的6.1港仙下降67.2%[16] - 2022年公司股息派付比率为23.0%,2021年为1.8%[16] - 2022年公司收益为12.33亿港元,较2021年的12.66亿港元有所下降;本年度溢利为4583.5万港元,远低于2021年的1.9599亿港元[18]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5128.4万港元,去年为1.9872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为8.71港仙,去年为337.58港仙;全年股息为每股2.0港仙,去年为6.1港仙[20] - 报告年度公司收益为12.33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2.6%[36] - 引进产品销售额为7.33亿港元,占公司收益的59.5%;专利及仿制药销售额为4.99亿港元,占比40.5%[37] - 两款较新产品接近1亿港元关口,《布累迪宁》™销售额9040万港元,增长150.7%;曲前列尼尔注射液销售额9980万港元,增长24.3%[38] - 公司毛利为7.70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4.4%;2022年毛利率为62.5%,较2021年下降1.2个百分点[40] - 报告年度研发投入3.51亿港元,较去年减少24.1%,占相应年度收益28.5%[44] - 报告年度销售及分销费用为3.4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5%;销售费用对收益的比率为28.1%,较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46] - 报告年度行政费用为1.9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3.3%[48]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5108.6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97.4%[49] - 2022年公司收益为12.33亿港元,较2021年的12.66亿港元减少3300.9万港元,降幅2.6%,专利及仿制药销售降3.3%,引进产品销售降2.1%[83]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5128.4万港元,较2021年的19.87亿港元减少97.4%[83] - 2022年毛利率为62.5%,较2021年下降1.2个百分点[84] - 2022年其他收入为7373.4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7.9%,即2858.9万港元[85] - 2022年其他收益及亏损出现净亏损5442.7万港元,去年则录得净收益20.68亿港元[87] - 2022年销售及分销费用为3.4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5%,占集团收益28.1%,较去年下降0.8个百分点[90] - 2022年行政费用为1.98亿港元,较2021年减少33.3%,占集团收益16.1%,较2021年下降7.4个百分点[92] - 2022年研发费用为1.69亿港元,较去年减少7495万港元,占集团收益13.7%,较去年下降5.6个百分点[93] - 2022年所得税开支为2202.6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54.4万港元,实际税率由去年约0.5%大幅上升32.1个百分点至32.6%[9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投资组合约达5.55亿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0.43亿港元减少[96]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比率为1.00(2021年12月31日为1.04),现金净额状况为35,211,000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30,899,000港元),资产负债率为零(2021年12月31日为零)[105]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储备为6.85588亿港元,2021年为7.8875亿港元[175] - 2022年集团慈善捐赠为273.4万港元,2021年为746.2万港元[176] - 2022年公司法定或已发行股本无变动[179] - 2022年集团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总收入约13.7%,2021年为11.6%[185] - 2022年集团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约67.4%,2021年为71.8%[186] - 2022年集团最大供应商占总采购额约23.4%,2021年为34.5%[187] - 2022年公司建议末期股息每股0.010港元,2021年为每股0.031港元;全年股息总额每股0.020港元,2021年为每股0.061港元[170] 产品情况 - 公司专利产品有《睿保特》《立迈青》等,引进产品有《Adasuve》《布累迪宁》等,仿製产品有阿齐沙坦片、磺达肝癸钠注射液等[14][15] - 公司产品市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等,医药用途涉及角膜溃疡、血凝及深部静脉血栓等多种病症[14][15] - 报告年度第四季初终止《可益能》商业化授权对收益及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但销售团队推广其他产品补偿了损失[23] - 报告年度内,引进产品《布累迪宁》™及仿制药曲前列尼尔注射液销售额近1亿港元,磺达肝癸钠注射液及苯丁酸钠颗粒销量有高增长潜力[23] - 报告年度内及截至目前,7项产品已取得国家药监局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有望成销售增长动力[25] - 磺达肝癸钠注射液入选第七轮药品集采计划,那曲肝素钙注射液入选第八轮药品集采计划,均为潜在增长动力[28] - 三项新近商业化产品曲前列尼尔注射液、《Teglutik》®及《曲特恪》®首次被纳入2023年1月公布的最新版医保药品目录,预计需求和销售将提升[30] - 公司合肥基地完成《尤靖安》®产能提升等多项设施升级及新产品注册批次生产,南沙基地部分设备完成安装调试,部分生产工艺升级改造进行中[51] - 公司管道中有超40个处于早期至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部分申请正由药审中心评审[53] - 公司正开发多个主要治疗领域资产,如《Cetraxal® Plus》完成第III期临床试验并提交新药申请,《Intrarosa》®处于第III期临床试验阶段[54] - 公司65%持股的附属公司COF建立了涵盖10项肿瘤资产的管道,多项资产处于不同临床试验阶段[57] - 报告年度及截至目前,公司取得国家药监局发出7项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58] - 2022年3月1日,《Zingo》®取得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许可证,用于儿童和成人静脉穿刺前局部镇痛[59] - 2022年3月8日,《INOmax》®取得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许可证[61] - 2022年3月9日,兆科合肥开发及制造的高浓度曲前列尼爾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64] - 2022年4月21日,《Natulan》®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用于结合化疗医治成人霍奇金淋巴瘤[65][66] - 2022年5月31日,《Teglutik》®和那曲肝素钙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前者用于延长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命或延缓机械通气时间[67][68][69] - 2022年9月20日,阿齐沙坦片仿制药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获批治疗高血压[70] - 2022年10月26日,AU409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美国晚期原发性肝癌或晚期实体瘤肝转移患者临床试验[71] - 2022年7月,集团的磺达肝癸钠成功入选第七轮药品集采计划[75] - 2023年1月18日,集团的曲前列尼爾注射液、《Teglutik》®及《曲特恪》®首次纳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连同其他6款产品,共9款产品被纳入[76][77] - 公司的罕见病药物曲前列尼尔注射液及《Teglutik》®被纳入最新版医保药品目录[120] - 第八轮药品集采计划竞投包括40种药物,公司那曲肝素钙注射液成功入选[118] 公司战略与规划 - 公司将继续专注控制管理及效益,定期评估开支及实施节省成本措施,以改善财务状况[31] - 公司矢志为股东创造价值,同时造福患者[34] - 2022年3月公司在阿里巴巴及京东商城推出自家旗舰店,以加强品牌认知及拓展销售渠道[46] - 公司重申对长远前景充满信心[117] - 公司将继续实施成本控制措施,强调价值链各环节效率以提升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122] 公司合作与交易 - 2022年7月18日,集团与Unicycive Therapeutics, Inc.订立特许协议,获《Renazorb》®在部分地区开发、营销及商品化生产的独家权利[79] - 2022年10月26日,集团与BioQ Pharma Incorporated修订许可协议,扩大许可产品组合[80] - 2022年9月22日,集团拟出售广州兆康医院有限公司100%股权,代价为人民币2亿元(约2.26亿港元),交易尚未完成[81] 公司人员情况 - 李小芳1997年4月加入集团负责财务事宜,李燁妮同年4月加入,2003年9月任市场推广及销售总监[123][124] - 李小羿是集团创始人,1994 - 2021年4月负责日常业务及研发,2021年4月29日调任非执行董事并任高级顾问[126] - James Charles Gale 2022年1月2日加入董事会,是Signet Healthcare Management LLC共同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127] - 陈友正2002年1月14日加入独立董事会,有企业发展及财务管理经验[128][129] - 林日昌2004年7月1日加入独立董事会,有超30年审计及会计经验[131] - 詹华强2004年9月20日加入独立董事会,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首席教授[134][135] - 邹耀明于2014年10月加入公司,负责集团会计及企业财务职能,有逾25年相关经验[137] - 焦仲宇1999年任集团中国投资企业法律顾问,2020年任风险控制中心总经理[139] - 徐启乐于2009年加入集团,2012年任生产总监,监督集团生产业务[141] - 杨中强效力集团逾20年,2012年任兆科合肥质量授权人,2017年任常务副总经理[143] - 张泽云2018年10月加入集团,负责集团中国终端销售团队商务管理,2019年任相关职务[146] - 孙国瑞2020年9月加入集团,有超20年制药行业销售管理经验,任集团营销中心副总经理[148] - 方玲于2019年4月获委任为集团企业文化及公共关系部总监等职,负责品牌建设等事务[150] - 陈跃生于2018年11月获委任为中国地区行政总监,负责集团在中国的行政事务[152] - 殷雷于2019年获委任为集团研发中心副总监,全面负责新药研究及开发[155] - 夏泓凌于2017年获委任为兆科合肥副总经理,2020年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157] - 钟成萍于2021年获委任为兆科广州副总经理,此前有近30年质量管理等经验[159] - Sabino Iliceto教授自2022年2月1日起任公司科学总监,提供研发顾问服务[161]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在香港、中国大陆及台湾工作的雇员人数为1,102人(2021年12月31日为1,321人)[113] - 李小芳和李燁妮月薪及津贴分别修订为530,278港元和571,547港元[193][194] - 李小羿董事袍金每年300,000港元,担任高级顾问服务费每月100,000港元[195][196] - 执行董事有权收取集团前个财政年度纯利1.5%至3.0%的年度管理层花红[197] - 若集团纯利增长等于或少于15%,年度薪金增幅等于官方通胀率;若超过15%,增幅等于官方通胀率加上纯利增长率与15%下限间正差额的一半[198] - 各执行董事持续服务若干年,退休时有权获一次性款项及退休后每月退休金[199] - 年度薪金增幅等于官方通胀率加上纯利增长率与15%下限间正差额的一半,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30 16:38
财务收益情况 - 2022年收益为12.33亿港元,较2021年的12.66亿港元下降2.6%[1] - 2022年公司专利及仿製产品收益为499811千港元,引进产品收益为733337千港元,综合收益为1233148千港元[14] - 2022年集团收益为12.33148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2.6%[30] - 引进产品销售额为7.33337亿港元,占集团收益的59.5%;专利及仿製产品销售额为4.99811亿港元,占集团收益的40.5%[30] - 2022年《布累迪寧》™销售额录得9040万港元,增长150.7%;曲前列尼尔注射液销售额录得9980万港元,增长24.3%[31] - 2022年磺达肝癸钠注射液及苯丁酸鈉顆粒销售额分别增长257.1%及168.0%[31] - 截至2022年及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逾90%收益源自中国业务[17] 利润相关情况 - 2022年毛利为7.71亿港元,较2021年的8.06亿港元下降4.4%[1]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5128.4万港元,较2021年的19.87亿港元下降97.4%[1] - 2022年基本每股盈利为8.71港仙,较2021年的337.58港仙下降97.4%[1] - 2022年经营溢利为7656万港元,较2021年的1.98亿港元大幅下降[4]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总权益为1842524千港元,较2021年的2391162千港元有所下降[8] - 2022年公司本年度溢利为45835千港元,2021年为1959884千港元[8] - 2022年公司综合收益总额为 - 536605千港元,2021年为291244千港元[8] - 2022年公司专利及仿製产品经营业绩为167329千港元,引进产品经营业绩为91319千港元,综合经营业绩为258648千港元[14] - 2022年公司经营溢利为76560千港元,2021年为1978583千港元[14] - 2022年公司除税前溢利为67861千港元,2021年为1969366千港元[14]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5128.4万港元,2021年为19.87176亿港元[25] - 2022年集团毛利为7.70755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4.4%;毛利率为62.5%,较2021年下降1.2个百分点[32]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5108.6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97.4%[37] 股息分配情况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2年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1.0港仙,2021年为3.1港仙[1] - 2022年公司已付2021年末期股息18254千港元,已付2022年中期股息5888千港元[8] - 已确认分派的股息为2414.2万港元,较2021年的3591.9万港元有所下降[24] - 报告期末后,董事建议派付2022年末期股息总额588.8万港元,2021年为1825.4万港元[24] - 董事会建议向2023年5月31日营业结束时在册股东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010港元,2021年为0.031港元[64] 资产负债情况 - 2022年非流动资产为21.30亿港元,较2021年的26.74亿港元有所减少[6] - 2022年流动资产为6.52亿港元,较2021年的9.63亿港元减少[6] - 2022年流动负债为6.50亿港元,较2021年的9.23亿港元减少[6]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19.24亿港元,较2021年的24.65亿港元下降[7] - 2022年资产总值为27.82亿港元,较2021年的36.37亿港元有所下降;负债总额为9.395亿港元,较2021年的12.46亿港元有所下降[16] - 2022年专利及仿制药、引进产品和综合的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1.13642亿港元,较2021年的1.17814亿港元有所下降[17] - 2022年无形资产摊销为3885.7万港元,较2021年的2905.3万港元有所增加[17] - 2022年新增非流动资产为2.1625亿港元,较2021年的3.86379亿港元有所下降[17] - 2022年应收贸易账款为1.11984亿港元,2021年为1.69369亿港元;应付贸易账款为1.01301亿港元,2021年为6259.9万港元[25][28] 费用情况 - 2022年公司研究及开发费用为168885千港元,2021年为243835千港元[14] - 2022年公司无形资产减值为2022千港元,2021年为230509千港元[14] - 2022年其他收入为7373.4万港元,较2021年的1.02323亿港元有所下降[19] - 2022年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 - 5442.7万港元,较2021年的2.067799亿港元大幅下降[21] - 2022年税项为2202.6万港元,较2021年的948.2万港元有所增加[22] - 2022年研发活动投入3.51602亿港元,较去年大减24.1%,相当于相应年度收益28.5%[34] - 2022年Renazorb®等引进产品相关专利费1365万港元确认为无形资产[34] - 报告年度销售及分销费用为3.4646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997.2万港元或5.5%,销售费用对收益的比率为28.1%,较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35] - 报告年度行政费用为1.984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885.2万港元或33.3%[36] 业务发展情况 - 合肥基地完成《尤靖安》®产能提升等多项设施升级及产品生产,南沙基地部分设备完成安装调试,部分生产工艺升级改造进行中[38] - 集团管道中有超40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项目,多项新药申请正由药审中心评审[39] - 集团在多个主要治疗领域开发多项资产,如Cetraxal® Plus完成第III期临床试验并提交新药申请,Intrarosa®处于第III期临床试验阶段[40] - 附属公司COF建立涵盖10项肿瘤资产的管道,多项资产处于不同临床试验阶段[41][42] - 报告年度及截至目前,集团取得国家药监局发出7项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43] - 2022年多款产品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包括Zingo®、INOmax®等[44][45][46][47][48][49][50] - 2022年3月公司在阿里巴巴及京东商城电商平台推出自家旗舰店,加强品牌认知及拓展销售渠道[35] - 2022年10月26日,公司开发的研究性化合物AU409获美国药监局批准用于美国晚期原发性肝癌或晚期实体瘤肝转移患者临床试验[51] - 2022年7月,公司的磺达肝癸钠成功入选第七轮药品集采计划[53] - 2023年1月18日公布、3月1日实施的新版医保药品目录首次纳入公司三款商品化产品,连同另外六款产品,公司共有九款产品被纳入[54][55] - 2022年7月18日,公司与Unicycive Therapeutics, Inc.订立特许协议,获授Renazorb®在部分亚洲市场的开发、营销及商品化生产独家权利[57] - 2022年10月26日,公司与BioQ Pharma Incorporated修订许可协议,将两款新产品纳入现有协议[58] - 2022年9月22日,公司订立协议出售广州兆康医院有限公司100%股权,代价为2亿元人民币(约2.26亿港元),交易尚未完成[59] - 第八轮药品集采计划涵盖40种药物,首次涵盖肝素,公司的那曲肝素钙注射液成功入选[61] 公司治理情况 - 新企业管治守则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公司提名委员会于2022年1月2日起生效并遵守守则条文B.3.1[73] - 公司2022年4月21日通函未载列重选独立非执行董事说明函件,但提名委员会和董事会认为林日昌符合独立性条件并建议其重选[74] - 林日昌自2004年出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任职超九年,公司2022年4月21日通函未说明重选原因,但仍建议其重选并获通过[75][78] - 截至2022年4月21日,陈友正博士、林日昌、詹华强博士任期分别超二十年、十八年、十八年,通函未披露相关资料[79] - 公司非执行董事及独立非执行董事因安排其他要务缺席2022年5月19日股东周年大会[80] - 公司2022年度除上述披露外一直遵守上市规则的企管守则,董事会将继续审阅[81] 审核与报告情况 - 审核委员会审阅公司2022年度全年业绩[83] - 公司2022年度初步业绩公布数字经独立核数师同意与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金额一致,但未发出鉴证[84] - 公司将适时寄发并登载2022年度年报[85] 其他情况 - 2021年出售兆科眼科权益,集团于损益内确认收益23亿港元,交易后间接控制其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5.823%[29] - 2022年度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行为[71] - 公司将于2023年5月17日举行股东周年大会[65]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2 Q3 - 季度财报
2022-11-24 13:06
公司收益情况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总收益10.3618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第三季度总收益3.8701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1%,较二季度增长19.3%[7][10] - 2022年前九个月引进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收益61.7%,专利及仿製产品占38.3%[8][10]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收益为387,016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368,335千港元[59]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收益为1,036,182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952,387千港元[59] -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收益主要来自专利及仿制药、引进产品,截至9月30日止三个月收益分别为144,946千港元、242,070千港元,九个月收益分别为397,033千港元、639,149千港元[91] - 2022年和2021年截至9月30日止三个月及九个月,公司超90%收益源自中国业务[92][93] - 2022年前九个月销售增长主要受新推出的《布累迪寧》TM、曲前列尼尔注射液及《尤靖安》®带动,抵銷部分门诊及外科药物销售额跌幅[7][10] 公司利润及费用情况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毛利6.6180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3%;第三季度毛利2.423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4%[12][14] - 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62.6%,较去年同期下降4.8个百分点;前九个月毛利率为63.9%,较去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12][14]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研发费用合计29379.5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4.9%,占相应期间收益28.4%[13][15]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销售及分销费用为2.6912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0%,销售费用与收益比率为26.0%,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17]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归属股东净利润为6268.4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1%[18] - 2022年前九个月销售及分销费用为2.6912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25.8万港元或4.0%,销售费用对收益的比率为26.0%,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19]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6268.4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97.1%,主要因缺少2021年相关一次性收益和亏损[20]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本期溢利为31,615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11,084千港元[59][6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本期溢利为58,697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2,144,986千港元[59][6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基本每股盈利为5.81港仙,2021年同期为2.35港仙[59]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基本每股盈利为10.65港仙,2021年同期为368.52港仙[59]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其他全面开支为272,825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592,973千港元[6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其他全面开支为614,501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1,362,722千港元[6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全面开支总额为555,804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782,264千港元[63] - 2022年截至9月30日止三个月利息收入总额为621千港元,九个月为1,804千港元;开发及政府补助三个月为623千港元,九个月为17,717千港元[96] - 2022年截至9月30日止三个月其他收入总计19,490千港元,九个月为65,192千港元[96] - 2022年截至9月30日止三个月即期税项为6,705千港元,九个月为19,503千港元;过往年度拨备不足或超额拨备三个月为5,376千港元,九个月为5,376千港元;递延税项三个月为8,549千港元,九个月为20,464千港元[99] - 2022年截至9月30日止三个月总税项为20,630千港元,九个月为45,343千港元[99] - 香港利得税按两级制计算,首200万港元估计应课税溢利税率为8.25%,200万港元以上为16.5% [99][101] - 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3422.4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1384.3万港元;2022年前九个月应占纯利6268.4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21.69043亿港元[106] - 2022年与联营公司交易中,利息收入、租金及公共服务收入、研究及开发服务收入、采购消耗品均为0,2021年分别为244.7万港元、423.1万港元、2179.8万港元、285万港元[114]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董事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短期雇员福利1281.9万港元、以股份支付之款项651.5万港元、退休及其他离职后福利541.4万港元,2021年分别为3929.2万港元、834.3万港元、1801.2万港元[117]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向李杜静芳奖学金捐献19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125万港元[119] 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 合肥基地完成《尤靖安》®产能提升等工作,南沙基地完成气雾剂吸入剂工艺放大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24][25] - 集团管道中有超40个处于早期至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Adasuve®等申请正由药审中心评审[26][27] - 集团开发心血管等主要治疗领域资产,Cetraxal® Plus完成第III期临床试验并提交申请,Intrarosa®完成患者入组[29][31] - 集团65%权益附属公司COF建立涵盖10项肿瘤资产的管道,多项资产处于不同临床试验阶段[30][32] - 回顾期内及截至目前,集团取得国家药监局7项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34] - 2022年3月1日,Zingo®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35][36] - 2022年3月8日,INOmax®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37] - 2022年3月9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高浓度曲前列尼尔注射液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38] - 2022年有多款药品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包括INOmax®、高浓度曲前列尼尔注射液、Natulan®等[39][40][42] - 2022年10月26日,化合物AU409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晚期原发性肝癌或晚期实体瘤肝转移患者临床试验[42] - 2022年7月18日,公司与Unicycive Therapeutics, Inc.订立特许协议,获Renazorb®在多地开发、营销及商业化独家权利[46][48] 公司战略及政策情况 - 公司认为2022年末营商环境持续艰难,药价受压是关键挑战,将实施成本控制[51][53] - 《可益能》®许可协议届满,公司将开发国产仿制药,实现新批产品销售新基准填补收益缺口[52][53] - 公司实施措施适应“新常态”,强调价值链各环节效率,成效持续展现[55] - 公司将采取审慎业务及财务政策巩固基础,为股东、员工及客户创造价值[56] 公司财务报表编制情况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按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香港会计准则及相关披露规定编制[73][77] - 报表按历史成本基准编制,部分财务工具按公平值计量[74][78] - 编制报表所用会计政策及计算方法与2021年全年报表基本一致[76][78] -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应用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于2022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年度期间强制生效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80][81] - 应用准则修订对报表金额及披露事项无重大影响[82][83] - 公司已开始评估新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及修订的影响,但无法说明是否会造成重大影响[86] 公司股息分配情况 - 2022年8月26日宣派并于9月27日派付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股息每股0.010港元,合计约588.8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每股0.030港元,合计约1766.5万港元[103][104]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其他中期股息,2021年同期无[103][104] - 董事会不建议支付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股息,2021年同期无[125] - 公司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股息,2021年同期亦无派息[128] 公司其他财务数据情况 -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为1,900,779千港元,非控股权益为80,181千港元[66] - 2021年1月1日,公司本期利润为2169043港元,综合收益为782264港元[70][72] - 2021年9月30日,公司相关数据为股本29442港元、储备720091港元等[72]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按公平值透过其他全面收益列账之财务资产资本承担2450.5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3911.9万港元;物业、厂房及设备资本承担7707.3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8556.7万港元[122]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24][127] 公司电商平台业务情况 - 2022年3月公司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17] 公司出售资产情况 - 2022年9月22日,公司拟以人民币2亿元(约2.26亿港元)出售广州兆康医院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待完成[47][49] 毛利率下跌原因 - 毛利率下跌主要因若干引进产品采购价上升[12][14]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19 21:0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收益6.49166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5.84052亿港元增加11.1%;二季度收益3.24416亿港元,较2021年二季度的3.0091亿港元增加7.8%[7]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4.19478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3.86546亿港元增长8.5%;二季度毛利2.03652亿港元,较2021年二季度的1.94135亿港元增长4.9%[11] - 2022年二季度公司毛利率为62.8%,较2021年二季度的64.5%下降1.7个百分点;整体毛利率为64.6%,较2021年上半年的66.2%下降1.6个百分点[11] - 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合计2.06517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2.40043亿港元减少14.0%,占相应期间收益31.8%,2021年上半年为41.1%[12] - 2022年上半年公司销售及分销费用为1.76215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1.64118亿港元增加7.4%[16] - 2022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对收益的比率为27.1%,较2021年同期的28.1%轻微下降1.0个百分点[1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归属股东净利润为2846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下降98.7%[17]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2846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98.7%[19]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4.1947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3.86546亿港元增加8.5%,毛利率64.6%,较去年同期66.2%下跌1.6个百分点[55][58]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录得其他亏损(净额)522.7万港元,2021年上半年录得其他收益(净额)20.93266亿港元,由盈转亏因多项一次性收益和亏损未再发生[56][59] - 2022年上半年销售及分销费用总额1.7621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64118亿港元增加7.4%,占收益27.1%,较去年同期28.1%下跌1.0个百分点[61][64] - 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165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12899亿港元增加3.3%,占收益18.0%,去年同期为19.3%[6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六个月行政费用1.1107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24201亿港元减少10.6%[63] - 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165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129亿港元增加3.3%,占集团收益18.0%,2021年上半年占19.3%[6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行政费用为1.1107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24201亿港元减少10.6%[66] - 2022年6月30日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结余总额为6.7671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7.2467亿港元,2022年上半年减少4796万港元[68][71] - 2022年6月30日集团流动比率为1.04,与2021年12月31日持平;现金净额状况为1.47543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3089.9万港元;资产负债率为零,与2021年12月31日持平[69][72] - 2022年6月30日集团于香港、中国内地及台湾工作的雇员人数为1182人,2021年12月31日为1319人[78][81] - 回顾期总雇员薪酬约为2.009亿港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为1.803亿港元[79][81] 公司业务结构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上半年引进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收益61.2%,2021年上半年为57.3%;专利及仿制药占比38.8%,2021年上半年为42.7%[8] 公司研发费用构成变化 - 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中1.1659亿港元确认为费用,8992.7万港元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2021年上半年分别为1.12899亿港元和1.27144亿港元[12] 公司2021年特殊收益与损失情况 - 2021年4月公司确认出售兆科眼科投资一次性收益约23.2亿港元;2021年二季度研发组合优化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约1.901亿港元;已推出口服降压药许可费和开发成本全额减值损失约4020万港元[17] 公司生产基地建设情况 - 集团合肥基地完成《尤靖安》®产能提升及相关设施升级和新产品注册批次生产,南沙基地完成部分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21][22] 公司项目研发进展 - 集团管道中有超40个处于早期至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23][24] - Cetraxal® Plus刚完成第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2年9月向药审中心提交申请;Intrarosa®处于第III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进度良好[26][28] - 集团65%权益附属公司COF建立涵盖10项肿瘤资产的管道,包括6项创新药及4项仿制药[27][29] 公司药品获批情况 - 回顾期及截至目前,集团取得国家药监局6项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31] - 2022年3月1日,Zingo®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32][33] - 2022年3月8日,INOmax®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34][36] - 2022年3月9日,高浓度曲前列尼尔注射液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35][37] - 2022年4月21日,Natulan®(盐酸丙卡巴肼胶囊)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用于结合化疗医治成人霍奇金淋巴瘤[39][43] - 2022年5月31日,Teglutik®(利鲁唑口服混悬液)和那曲肝素钙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前者用于延长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命或延缓机械通气时间[40][41][44][45] 公司合作与授权情况 - 2022年7月18日,公司与Unicycive Therapeutics, Inc.订立特许协议,获Renazorb®(二氧碳酸镧)在中国大陆、香港及部分亚洲市场开发、营销及商业化独家权利[42][46] 公司产品集采与收益预期 - 公司磺达肝癸钠成功进入药品集采计划,预计更多产品如低分子量肝素将有机会加入未来集采计划带来额外收益[51][52] - 公司回顾期及截至目前有6项新产品获批,另有2项预计2022年度取得新药申请批准,有望成转型期新收益来源[51][52] 公司购股计划相关情况 - 2002年6月26日公司采纳2002年购股计划,2012年5月10日采纳2012年购股计划,2022年5月19日采纳2022年购股计划[83][84] - 2013年12月30日授出给董事的购股期权数量为53.8万,每股行使价7.300港元,行使期至2023年12月29日[86] - 2015年3月31日授出给董事的购股期权数量为66.9万,每股行使价11.200港元,行使期至2025年3月30日[86] - 2020年4月15日授出期权数量882,000,每股行使价3.648港元[90][91] - 2021年4月21日授出期权数量882,000,每股行使价5.806港元[91] - 2022年4月25日行使期权数量588,000,每股行使价2.076港元[91] - 2012年10月8日至2013年10月7日相关期权数量200,000,每股行使价4.996港元[96] - 2012年10月8日至2014年10月7日相关期权数量635,000,每股行使价4.996港元[96] - 2012年10月8日至2015年10月7日相关期权数量1,675,000,每股行使价4.996港元[96] - 2022年4月25日,公司根据2012年购股计划授出可认购117.6万股普通股的购股权,授出前收市价为2.06港元[105][10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购股权总数为2875.1万份,已授出117.6万份,已行使0份,已失效0份,总数为2992.7万份[103] - 期末可行使购股权数量为2284.4万份[104] - 加权平均行使价分别为6.116澳元、2.076港元、5.957港元[104] - 2020年4月15日授出352.5万份购股权,行使价3.648港元[103] - 2020年10月23日授出50万份购股权,行使价5.310港元[103] - 2012年10月8日授出25.95万份购股权,可在2013年4月8日 - 2022年10月7日行使[108] - 2012年10月8日授出25.95万份购股权,可在2014年1月8日 - 2022年10月7日行使[108] - 2012年10月8日授出116万份购股权,可在2013年10月8日 - 2022年10月7日行使[108] - 2012年10月8日授出223万份购股权,可在2014年10月8日 - 2022年10月7日行使[108] - 2013年4月5日授出的购股权,50%可在2013年10月5日至2023年4月4日行使,未行使余额可在2014年7月5日至2023年4月4日行使,每股行使价5.620港元[110] - 2013年12月30日授出1,614,000份购股权,50%可在2014年6月30日至2023年12月29日行使,未行使余额可在2015年3月30日至2023年12月29日行使;669,000份可在2014年12月30日至2023年12月29日行使;669,000份可在2015年12月30日至2023年12月29日行使;702,000份可在2016年12月30日至2023年12月29日行使,每股行使价7.300港元[110] - 2014年10月7日授出600,000份购股,50%可在2015年6月30日至2024年10月6日行使,50%可在2016年6月30日至2024年10月6日行使;250,000份可在2015年10月3日至2024年10月6日行使;250,000份可在2016年10月3日至2024年10月6日行使;250,000份可在2017年10月3日至2024年10月6日行使,每股行使价10.340港元[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 - 2015年3月31日授出669,000份购股,可在2015年9月30日至2025年3月30日行使;669,000份可在2016年6月30日至2025年3月30日行使,每股行使价11.200港元[129][130][131][132][133][134][135] - 2016年3月31日授出880,500份购股,可在2016年9月30日至2026年3月30日行使;880,500份可在2017年6月30日至2026年3月30日行使,每股行使价5.754港元[137][138][139][140][141][142][143] - 2017年4月13日授出885,000份购股,可在2017年10月13日至2027年4月12日行使;885,000份可在2018年7月13日至2027年4月12日行使,每股行使价7.548港元[145] - 2017年10月3日授出250,000份购股,可在2018年10月3日至2027年10月2日行使;250,000份可在2019年10月3日至2027年10月2日行使;250,000份可在2020年10月3日至2027年10月2日行使;500,000份可在2021年10月3日至2027年10月2日行使,每股行使价未提及[145] - 2018年4月13日授出684,000份购股,可在2018年10月13日至2028年4月12日行使;684,000份可在2019年7月13日至2028年4月12日行使,每股行使价未提及[145] - 2019年4月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2 Q1 - 季度财报
2022-06-01 17:4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收益为3.2475亿港元,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2.83142亿港元增加14.7%[4] -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为2.15826亿港元,2021年第一季度为1.92411亿港元;整体毛利率为66.5%,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68.0%下跌1.5个百分点[4] - 2022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合计1.03801亿港元,2021年第一季度为7653万港元,占季度收益32.0%,2021年第一季度为27.0%[6][8] - 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及分销费用为8196.6万港元,较2021年同季的7256.9万港元增加939.7万港元或12.9%;销售费用对收益比率为25.2%,较2021年同季的25.6%轻微下跌0.4个百分点[7][9] -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2030.7万港元,较2021年同季减少50.5%[11] - 2022年一季度收益为32475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283142千港元[42] - 2022年一季度毛利为215826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192411千港元[42] - 2022年一季度经营溢利为35503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47366千港元[42] - 2022年一季度本期溢利为20665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36356千港元[42] - 2022年一季度基本每股盈利为3.45港仙,2021年同期为6.98港仙[42] - 2022年一季度其他全面开支为324868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98312千港元[44] - 2022年一季度全面开支总额为304203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61956千港元[44] - 2022年第一季度专利及仿制药产品收益124,020千港元,引进产品收益200,730千港元,总计324,750千港元;2021年对应数据分别为125,612千港元、157,530千港元和283,142千港元[74] - 2022年第一季度其他收入总计24,621千港元,2021年为31,581千港元,其中开发及政府补助2022年为14,436千港元,2021年为4,781千港元[80] - 2022年第一季度税收总计12,846千港元,2021年为7,475千港元,其中中国企业所得税2022年为1,735千港元,2021年为912千港元[84] -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20,307千港元,2021年为41,048千港元[90] - 2022年计算每股基本盈利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88,835千股,2021年为588,125千股;计算每股摊薄盈利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2022年为588,835千股,2021年为588,694千股[94] - 2022年第一季度主要管理人员短期雇员福利4,264千港元,以股份支付的款项2,099千港元,退休及其他离职后福利1,805千港元,总计8,168千港元;2021年对应数据分别为3,287千港元、1,892千港元、3,005千港元和8,184千港元[105]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向李杜靜芳獎學金捐款190万港元,2021年同期为50万港元[110][112] - 无形资产-专利费及开发成本的资本承担2022年为36,730,2021年为39,119[114] - 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承担2022年为143,945,2021年为125,162[114] - 另一项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承担2022年为86,274,2021年为85,567[114] - 各项资本承担总计2022年为266,949,2021年为249,848[114]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第一季度引进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收益61.8%,2021年第一季度为55.6%;专利及仿制药占比38.2%,2021年第一季度为44.4%[4] - 《可益能》和曲前列尼尔注射液销售额分别上升18.0%及70.4%[4] - 《菲普利》等门诊药物以及《立迈青》及《速乐涓》等外科药物销售额下跌[4] 业务发展动态 - 2022年3月公司在阿里巴巴及京东商城推出自家旗舰店[7][9] - 合肥和南沙生产基地完成多项产能扩张、设备升级及注册批次生产工作[12] - 公司合肥厂完成《尤靖安》®产能提升等设施升级,南沙厂气溶胶吸入剂工艺放大设备完成安装调试[13] - 公司管道中有超40个处于早期至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15][17] - 公司65%权益附属公司COF建立涵盖10项肿瘤资产的管道,包括6项创新药及4项仿制药[20][23] - 回顾季度内及截至目前,公司取得国家药监局4项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21][24] - 2022年3月1日,Zingo®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22][25] - 2022年3月8日,INOmax®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27][30] - 2022年3月9日,高浓度曲前列尼尔注射液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28][31] - 2022年4月21日,Natulan®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29][32] - 预计2022年底更多新药上市申请获批,如Teglutik®和那屈肝素钙注射液[36] - 公司预计2022年取得更多新药申请批准,如Teglutik®及那曲肝素钙注射液短期内获批[38] 外部环境影响 - 上海疫情致近2500万人封控一个月,增加贸易环境不确定性[34] - 上海疫情封城影响近2500万人,贸易环境增添不确定因素[37] 公司经营策略 - 公司实施措施适应“新常态”,强调价值链各环节效率[38] 财务报表编制相关 -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按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香港会计准则及相关披露规定编制[54][58] - 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按历史成本基准编制,部分财务工具按公平值计量[55][59] - 本报告期公司首次应用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于2022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年度期间强制生效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编制报表[61][62] - 应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对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金额及披露无重大影响[63][64] - 公司未提早应用已颁布但尚未生效的新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及修订,如HKFRS 17保险合约及相关修订等[68][69] 税收政策 - 合资格实体2022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香港利得税首200万港元估计应课税溢利按8.25%,200万港元以上按16.5%计算;其他实体按16.5%计算[85][87] 与联营公司交易情况 - 2021年第一季度与联营公司交易中,利息收入751千港元,租金及公共服务收入2,815千港元,研究及开发服务收入21,671千港元,购买消耗品1,045千港元;2022年无相关收入[101] 股息及证券交易情况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股息,2021年同期也无股息[115][118]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任何上市证券[116][119] 员工股份期权相关财务数据 - 2021年1月1日,员工股份期权方面,股份资本为29,406(单位HK5,000),股份溢价为714,813(单位HK5,000)等[51] - 2021年3月31日(未经审核),股份资本为29,406(单位HK5,000),股份溢价为714,813(单位HK5,000)等[51] 公司收益地域占比 - 2022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逾90%收益源自中国业务[76][78]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21 20:46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香港股份代號為950[1][6][8] - 公司已於中國醫藥行業經營逾25年[8] - 公司與逾20家國際公司建立合作關係[8] - 公司目前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推廣超過25種醫藥產品[8] - 公司處於不同開發階段的產品超過40種[8] - 公司专利产品有Livaracine®、《立迈青》®等,引进产品有Carnitene®、Aloxi®等,仿製产品有曲前列尼尔注射液、磺达肝癸钠注射液等[10][12] - 部分产品用于血凝及深部静脉血栓、病毒感染疾病、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及呕吐等医药用途[10][12] - 公司目前设有六个业务单元,分别为心肾、妇儿科及皮肤科、罕见病、肿瘤科、零售、一般产品[116][117]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集团主要业务是开发、制造、销售及推广药品[177]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李小羿博士自2021年4月29日起由執行董事調任非執行董事[3] - Simon Miles Ball先生自2021年6月30日起辭任非執行董事[3] - James Charles Gale先生自2022年1月2日起獲委任非執行董事[3] - 李燁妮女士自2021年4月29日起獲委任授權代表[6] - 李小羿博士自2021年4月29日起辭任授權代表[6]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公司收益为1,266,157千港元,较2020年的1,216,716千港元增长4.1%[15] - 2021年公司毛利为806,284千港元,较2020年的781,066千港元增长3.2%[15] - 2021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1,987,176千港元,较2020年的129,316千港元增长1,436.7%[15] - 2021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2,464,578千港元,较2020年的2,149,795千港元增长14.6%[15] - 2021年公司每股基本盈利为337.58港仙,较2020年的21.99港仙增长1,435.2%[15] - 2021年公司每股摊薄盈利为337.35港仙,较2020年的21.99港仙增长1,434.1%[15] - 2021年公司每股股息总计6.1港仙,较2020年的5.8港仙增长5.2%[15] - 2021年公司股息派付比率为1.8%,2020年为26.4%[15] - 2021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19.87176亿港元,去年为1.29316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为337.58港仙,去年为21.99港仙[32]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1年末期股息每股3.1港仙,连同中期股息每股3.0港仙,全年股息为每股6.1港仙,去年为5.8港仙[32] - 2021年4月公司成功分拆兆科眼科独立上市,首次公开集资约19亿港元,确认一次性收益约23亿港元[32] - 2021年公司收益为12.66157亿港元,销售成本为4.59873亿港元[29] - 2021年公司经营溢利为19.78583亿港元,除税前溢利为19.69366亿港元,本年度溢利为19.59884亿港元[29] - 2021年公司总权益为23.91162亿港元[29] - 2021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26.73578亿港元,流动资产为9.63320亿港元,流动负债为9.22580亿港元[29] - 2021年公司资产净值为24.64578亿港元[29] - 2021年公司收益12.66157亿港元,较2020年的12.16716亿港元按年增长4.1%[44][47] - 2021年公司毛利8.06284亿港元,较2020年的7.81066亿港元增长3.2%,毛利率为63.7%,较2020年的64.2%轻微下跌0.5个百分点[46] - 公司决定押后14项药物开发项目,确认一次性亏损约1.907亿港元,因《銳思力》未来市场及收益潜力存疑,确认一次性亏损约4020万港元[50][51] - 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4.63147亿港元,占当年收益36.6%,其中2.43835亿港元确认为费用,2.19312亿港元资本化[52] - 2021年引进产品许可费1.00717亿港元确认为无形资产[52] - 2021年销售费用与收益比率为28.9%,较去年同期的23.0%增加5.9个百分点[53] - 2021年7月起公司快速接管《布累迪寧》销售,实现约3610万港元收入[53] - 2021年财务资产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净额为9028.4万港元,2020年为118万港元,主要因向普乐药业垫付款项9083.8万港元(2020年:无)作全额减值拨备[54][56] - 2021年研发活动开支为4.63147亿港元,2020年为3.89399亿港元,占相应年度收益的36.6%(2020年:32.0%),其中2.43835亿港元(2020年:2.03294亿港元)确认为费用,2.19312亿港元(2020年:1.86105亿港元)资本化[55] - 2021年引进产品专利费1.00717亿港元确认为无形资产,2020年为1.11139亿港元[55] - 2021年销售费用对收益的比率为28.9%,较去年同期的23.0%上升5.9个百分点,2021年《布累迪宁》™实现收益约3610万港元[55] - 2021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19.87176亿港元,较去年增加约14.4倍,加上终止确认兆科眼科投资的一次性收益约23亿港元[58][59] - 公司收益同比增加4944.1万港元或4.1%,从2020年的12.16716亿港元增至2021年的12.66157亿港元[84][85] - 报告期内专利及仿製产品销售减少4.0%,引进产品销售增加10.5%[84][85][86] - 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增加1436.7%,从2020年的1.29316亿港元增至2021年的19.87176亿港元[86][91] - 报告期毛利率为63.7%,较2020年微跌0.5个百分点[87][92] - 报告期其他收入为1.023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2.1%[88][93] - 报告期其他收益及亏损录得20.67799亿港元净收益,主要源于出售兆科眼科权益收益23亿港元及无形资产减值亏损2.30509亿港元[89][94] - 报告期销售及分销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30.9%至3.66439亿港元,占公司收益28.9%,较去年上升5.9个百分点[90][95] - 2021年行政费用从2.37721亿港元增至2.97265亿港元,增幅25.0%,占集团收益23.5%,较2020年上升4.0个百分点[98] - 2021年研发费用较去年增加4054.1万港元至2.43835亿港元,占集团收益19.3%,较去年上升2.6个百分点;研发活动总花费4.63147亿港元,较去年增加7374.8万港元或18.9%[98] - 2021年所得税开支较去年同期减少4602.1万港元至948.2万港元,实际税率约为0.5%,较去年的41.4%下跌40.9个百分点[9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投资组合约达10.43464亿港元,2020年12月31日为4.2169亿港元[9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兆科眼科投资成本23.21626亿港元,公平值7.87695亿港元,占集团经审核总资产21.7%,公平值变动减少15.33931亿港元;集团直接持有1.38192亿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25.5%[99]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公平值透过其他全面收益列账的财务资产总值投资成本29.74223亿港元,公平值10.06717亿港元,占集团经审核总资产27.7%,公平值变动减少17.06606亿港元[99]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公平值透过损益列账的财务资产投资成本2806.2万港元,公平值3048万港元,占集团经审核总资产0.8%,公平值变动减少2182.7万港元[99]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为1.04,2020年12月31日为1.31;现金净额状况为3089.9万港元,2020年12月31日为2.97183亿港元[103][10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基于净借贷(扣除现金及银行结余后)与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计算的资产负债比率为零,2020年12月31日亦为零[105] - 公司基于借贷净额(扣除现金及银行结余后)对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计算的资产负债率于2021年12月31日为零(2020年12月31日:零)[109] - 公司建议2021年末期股息每股0.031港元,与2020年持平,预计2022年6月15日派付;连同2021年10月6日已付中期股息每股0.030港元,2021年股息总额每股0.061港元,2020年为每股0.058港元[183][184] - 2021年因购股权获行使,公司发行710,000股股份,净代价为3,543,000港元[19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按开曼群岛公司法计算的可供分派储备为7.8875亿港元,2020年12月31日为7.97301亿港元;其中2021年12月31日股份溢价账为7.20091亿港元,2020年12月31日为7.14813亿港元[185] - 2021年集团慈善捐赠为746.2万港元,2020年为258.8万港元[185] - 年内因行使购股权,公司发行710,000股股份,净收入为354.3万港元[193]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引进产品销售额7.49135亿港元,占公司收益59.2%,较2020年的6.77951亿港元增长10.5%[44][45][47] - 2021年专利及仿製产品销售额5.17022亿港元,占公司收益40.8%,较2020年的5.38765亿港元减少4.0%[44][46][47] 公司产品研发与审批进展 - 2021年及截至目前,5项产品已取得国家药监局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另有2项产品预计短期内获批[35][36] - 2021年公司引进可上市产品咪唑立宾片剂[35][36] - 合肥基地《尤靖安》®及《立迈青》®产能提升、设施升级及新产品技术转移进度良好,南沙基地多条生产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并生产临床用药[61][62] - 公司管道中有超40个处于早期至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多个申请正被审评或已获受理[64] - 多项临床计划在报告期内及截至目前取得实质进展[64] - 公司正开发主要治疗领域资产,Cetraxal® Plus和Intrarosa®处于第III期临床试验阶段,高浓度曲前列尼尔注射液简化新药申请已获批[64] - 集团拥有65%权益的附属公司COF已建立涵盖10项肿瘤资产的管道,包括6项创新及4项仿制药[67] - 报告年度内及截至目前,集团取得国家药监局5项简化新药申请及进口药品注册证批准[67] - 2021年2月2日,磺达肝癸钠注射液(0.5毫升:2.5毫克)获国家药监局生产及上市批文[67] - 2021年5月13日,兆科广州开发生产的苯丁酸钠颗粒(150克/瓶,每1克含苯丁酸钠0.94克)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证书[70][71] - 2022年3月1日,Zingo®(盐酸利多卡因粉末皮内注射给药系统)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73] - 2022年3月8日,INOmax®(一氧化氮吸入性气体)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73] - 2022年3月9日,兆科药业(合肥)开发制造的高浓度曲前列尼尔注射液(20毫升:50毫克)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许可证[77] - 2020年3月推出曲前列尼尔注射液,2021年5月推出苯丁酸钠颗粒,6月推出《布累迪宁》™,2022年3月高浓度曲前列尼尔注射液获批[118][121] - Teglutik®(利鲁唑口服混悬剂)及Natulan®(盐酸丙卡巴肼胶囊)的新药申请预计很快获批[118][121] 公司业务合作与授权 - 报告期内公司仅订立1项特许经营交易,2021年6月15日获《布累迪宁》™中国大陆商业化独家授权[79][80] 公司未来规划与策略 - 公司将推行销售业务单元责任制度、扩大产品组合、进行品牌转型、优化资源调配以创造增长机会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1 Q3 - 季度财报
2021-11-30 19:31
财务表现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总收益为952,387,000港元,同比增长6.5%[6]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总收益为368,335,000港元,同比增长9.2%,环比增长22.4%[6]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毛利为634,796,000港元,同比增长10.3%[10]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67.4%,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10]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2,169,043,000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6.8倍,其中包括因终止确认兆科眼科投资的一次性收益约2,300,000,000港元[19][21]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收益为368,335千港元,同比增长9.2%[88]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收益为952,387千港元,同比增长6.5%[88]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为248,250千港元,同比增长18.2%[88]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毛利为634,796千港元,同比增长10.3%[88]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2,090,956千港元,主要由于兆科眼科上市带来的收益[88]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三个月的溢利为11,084千港元,相比2020年同期的3,749千港元增长了195.7%[91]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溢利为2,144,986千港元,相比2020年同期的79,690千港元增长了2,591.5%[91]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全面收益总额为782,264千港元,相比2020年同期的(127,934)千港元有显著改善[91]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汇兑储备为6,610千港元,相比2021年1月1日的(14,843)千港元有显著增长[95]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留存利润为3,710,088千港元,相比2021年1月1日的1,559,299千港元增长了137.9%[95]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非控股权益为(63,131)千港元,相比2021年1月1日的(34,417)千港元有所增加[95]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员工股票期权收益为13,464千港元[95]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财务资产公平值变动为(1,379,564)千港元[95]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联营公司其他全面收益为21,453千港元[95]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股东权益总额为2,896,423千港元,相比2021年1月1日的2,115,378千港元增长了36.9%[95] - 公司2020年1月1日的审计数据显示,员工股票期权收益为29,396港元,股东溢价为714,146港元,合并差异为9,200港元,基于股份的补偿储备为23,675港元[99] - 公司2020年期间的综合收入为122,006港元,其中汇率差异对海外子公司财务报表的翻译影响为41,942港元[99] - 公司2020年期间的综合费用为241,589港元,主要由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99] - 公司2020年9月30日的未审计数据显示,股东溢价为214,813港元,合并差异为9,200港元,基于股份的补偿储备为34,979港元[99] - 公司第三季度专有及仿制产品收入为145,766千港元,同比下降4.4%[124] - 公司第三季度引进产品收入为222,569千港元,同比增长20.4%[124] - 公司第三季度总收入为368,335千港元,同比增长9.2%[124] - 公司九个月总收入为952,387千港元,同比增长6.5%[124] - 公司超过90%的收入来自中国地区[126] - 公司第三季度利息收入总额为1,403千港元,同比下降15.4%[129] - 公司九个月利息收入总额为4,457千港元,同比下降39.3%[129] - 公司第三季度开发及政府补助收入为2,443千港元,同比下降61.5%[129] - 公司九个月开发及政府补助收入为13,058千港元,同比下降27.5%[129] - 公司收到地方政府认可其开发高新科技药品的补助[130]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三个月,香港利得税为7,120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8,019千港元下降11.2%[133]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香港利得税为8,082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30,845千港元下降73.8%[133]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中国企业所得税为1,993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0[133] - 2021年中期股息为每股0.030港元,总计约17,665,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每股0.027港元增长11.1%[137] - 2021年九个月期间,关联方交易中的研究及开发服务收入为21,798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0[148] - 2021年九个月期间,关联方交易中的租金及公共事业收入为4,231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934千港元增长353.2%[148] - 2021年九个月期间,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为65,647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45,046千港元增长45.7%[152] - 2021年九个月期间,公司向李杜静芳奖学金捐赠约1,250,000港元,2020年同期为1,275,000港元[151]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向李杜静芳奖学金捐献约1,250,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275,000港元略有减少[153] - 2020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内,公司附属公司中国肿瘤医疗有限公司向美创集团发行18,620股股份,总代价为4,003,300美元(约31,226,000港元),2021年同期无此类交易[154][156] - 2020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内,公司支付美创集团股东贷款利息147,000港元,2021年同期无此类利息支出[155][15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资本承担总额为242,093千港元,较2020年12月31日的190,420千港元有所增加[160] - 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未进行任何上市证券的购买、出售或赎回[162][165]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股息,与2020年同期相同[163][166] 研发与创新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研发费用为345,218,000港元,占同期收益的36.2%[17] - 2021年前九个月研发总开支为345,218,000港元,占相应期间收益的36.2%,其中180,448,000港元确认为费用,164,770,000港元资本化为无形资产[20] - 公司目前有超过40个处于早期至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25][28] - Cetraxal® Plus在中国完成600名受试者的入组,并于2021年10月4日在香港市场成功推出[31][33][34] - Intrarosa®在中国获得三期临床试验批准,并于2021年9月13日完成首名患者入组[32][35] - Lutrate®的新药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姑息治疗[37] - Staccato® fentanyl的I/IIa期临床试验于2021年8月获得遗传办批准,并于2021年10月20日完成首名患者入组[38] - Lutrate®新药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纾缓治疗[39] - Staccato®芬太尼吸入制剂一/二a期试验已在中国启动,第一阶段招募60名患者,第二阶段招募36名患者[40][43] - GCC-4401C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的肝硬化患者[44][45] - 安菲博肽一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具有快速起效、有效及可逆的抗血栓作用,且不会损害凝血功能或延长出血时间[47][49] - 公司获得国家药监局2项简化新药申请批准[48][50] - 磺达肝癸钠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生产及上市批文,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52][53] - 苯丁酸钠颗粒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证书,用于治疗尿素循环障碍患者,是中国首个仿制药版本[55] - 苯丁酸鈉顆粒於2021年5月13日獲得國家藥監局藥品註冊證書,為國內首仿藥物,填補了國內醫療需求的空白[56] - 公司擁有65%權益的附屬公司中國腫瘤醫療有限公司(COF)正在開發10項腫瘤產品,包括5項創新及5項仿製藥[58][59] - Socazolimab(抗PD-L1單克隆抗體)於2021年2月5日獲得國家藥監局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復發性或轉移性宮頸癌[58][60] - Socazolimab用於骨肉瘤的三期臨床試驗進展良好,迄今已招募126名患者[62][63] - Socazolimab結合化療用於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已於2021年7月15日入組首名患者,迄今已有100名患者入組[62][63] - Socazolimab結合Pexa-Vec用於轉移性黑色素瘤的Ib/II期臨床研究已於2021年10月21日入組首名患者,預計Ib期招募將於2022年6月完成[65][66][68] - 公司於2021年6月15日與日本旭化成製藥株式会社簽訂授權協議,獲得布累迪寧(咪唑立賓)在中國大陸的獨家商業化授權,用於抑制腎臟移植的排斥反應[70][72] 产品与市场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引进产品的销售额占总收益的58.5%[7]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专利及仿制产品的销售额占总收益的41.5%[7] - 2021年第三季度Bredinin™销售实现收益约16,400,000港元[18][20] - 合肥基地的Yallaferon®和Livaracine®产能提升及生产设施升级进展良好,南沙基地的Tecarfarin药片和Nokxaban药片GMP生产线已完成[23][24] - 公司投资
李氏大药厂(00950) - 2021 - 中期财报
2021-09-13 21:22
公司整体收益情况 - 2021年上半年公司总收益5.84052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4.9%[6][8] - 2021年第二季度总收益3.0091亿港元,较去年同季度增长6.1%,较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6.3%[6][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收益为300,910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283,732千港元[197]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584,052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556,716千港元[197] 产品销售额情况 - 2021年上半年《尤靖安》《菲普利》《速乐涓》及曲前列尼尔注射液销售额分别增长94.8%、43.0%、12.8%及142.7%[6][8] - 2021年上半年引进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收益的57.3%,2020年上半年为60.9%[7][9] - 2021年上半年专利及仿制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收益的42.7%,2020年上半年为39.1%[7][9] 公司毛利及毛利率情况 - 2021年上半年公司毛利3.86546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5.7%[11][13] - 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毛利1.94135亿港元,较去年同季度增长4.9%[11][13] - 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毛利率为64.5%,较去年同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11][13] - 公司整体毛利率为66.2%,较2020年上半年上升0.5个百分点[11][13]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毛利为194,135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185,101千港元[197]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毛利为386,546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365,619千港元[197] 公司减值亏损情况 - 2021年第二季公司就无形资产估计减值计提一次性亏损约1.901亿港元,就《锐思力》计提约4020万港元[16][17] 公司研发开支情况 - 2021年上半年研发总开支为2.40043亿港元,占相应期间收益的41.1%,2020年上半年分别为1.51136亿港元和27.1%[19][22] - 2021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12899亿港元,资本化无形资产为1.27144亿港元,2020年上半年分别为7516万港元和7597.6万港元[19][22] - 2021年上半年引进产品专利费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金额为1.00446亿港元,2020年上半年为2381.7万港元[19][22] - 2021年上半年研究及开发费用1.1289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0.2%[82][85] 公司销售费用情况 - 2021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对收益的比率上升至28.1%,去年同期为21.9%[20][22] - 2021年上半年销售及分销费用1.6411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4.4%,占集团收益28.1%,较去年同期增加6.2个百分点[76][80] 公司纯利情况 - 2021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21.552亿港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加约21倍,加上一次性收益约23亿港元[21][23] 公司项目研发进展情况 - 公司有超40个处于早期至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28] - Cetraxal® Plus三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600名受试者,迄今约400名已入组[32] - Intrarosa®预计2021年9月开始招募患者进行三期临床试验[32] - 2021年1月27日,Lutrate®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姑息治疗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34] - 2021年上半年合肥和南沙基地的生产设施升级、新产品技术转移及生产工作取得进展[25][29] - Staccato®芬太尼一/二a期临床试验筹备受2021年6月广东疫情影响短期延迟,已获遗传办批文,预计9月开始招募病人[35][37] - 2021年1月27日,Lutrate®新药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用于晚期前列腺癌舒缓治疗[36] - 2021年3月1日,集团获国家药监局批准GCC - 4401C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用于治疗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的肝硬化患者[39] - 2021年6月3日,安菲博肽一期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在《科学报告》发表,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抗血栓治疗剂[39] - 回顾期内及截至目前,集团获国家药监局2项简化新药申请批准[39][40] - 2021年2月2日,磺达肝癸钠注射液(0.5ml:2.5mg)获国家药监局生产及上市批文,用于预防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42][43] - 2021年5月13日,兆科广州生产的苯丁酸钠颗粒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证书,是中国首个仿制药[45] - 集团65%控股子公司中国肿瘤焦点有限公司是肿瘤研发部门,目前有10个肿瘤资产在研,包括5个创新药和5个仿制药[46]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兆科广州开发生产的苯丁酸钠颗粒于2021年5月13日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证书,为国内首仿药[47] - 公司拥有65%权益的附属公司COF有10项肿瘤产品正在开发,包括5项创新药和5项仿制药[48] - 2021年2月5日,COF的Socazolimab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预计2021年第三季提交用于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新药申请[50][53] - 使用Socazolimab的骨肉瘤维持治疗三期临床试验已招募105名患者[51][54] - 使用Socazolimab的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一b/二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招募70名患者[52][55] - 2021年3月1日,COF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对结合化疗一线治疗扩散期小细胞肺癌的Socazolimab进行三期临床试验,首名患者于2021年7月15日入组[57][58] 公司交易及授权情况 - 公司于回顾期内仅订立一项特许经营交易,2021年6月15日与旭化成制药株式会社订立授权协议,获布累迪宁在中国大陆商业化独家授权[59][60] - 2021年3月2日,公司与KBNS的产品销售服务协议生效,KBNS获磺达肝癸钠注射液于中国18个省份的独家推广权,2021年5月1日扩大至31个省级地区[62][63] 公司上市及收益情况 - 2021年4月29日,公司对ZKO的投资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每股16.80港元,净募资约19.323亿港元[64] - 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因ZKO不再为联营公司,在合并损益表中录得一次性收益约230亿港元[64] - 2021年4月29日兆科眼科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售价每股16.80港元,集资净额约19.323亿港元[65] - 2021年第二季终止确认兆科眼科投资为联营公司时,集团录得一次性收益约23亿港元[65] 公司其他财务指标情况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行政费用1.2420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8%[83][86] - 2021年6月30日,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结余为7.43184亿港元,2020年12月31日为6.91195亿港元[84] - 2021年6月30日,集团流动比率为1.15,2020年12月31日为1.31[89] - 2021年6月30日,集团现金净额状况为1.43444亿港元,2020年12月31日为2.97183亿港元[89] - 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率为零(2020年12月31日:零)[91] 公司人员情况 - 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雇员人数为1354人(2020年12月31日:1302人)[97] - 回顾期总雇员薪酬约为1.803亿港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1.61亿港元)[97] 公司购股期权情况 - 2013年12月30日授予董事的购股期权数量为53.8万份,每股行使价7.300港元[102] - 2015年3月31日授予董事的购股期权数量为66.9万份,每股行使价11.200港元[102] - 2016年3月31日授予的购股期权数量为88.05万份,每股行使价5.754港元[104] - 2017年4月13日授予的购股期权数量为88.5万份,每股行使价7.548港元[104] - 2018年4月13日授予的购股期权数量为68.4万份,每股行使价11.216港元[104] - 2019年4月15日授予的购股期权数量为88.8万份,每股行使价7.324港元[104] - 2020年4月15日授出的购股权,归属期为2020年10月14日,1月1日数量为882,000,6月30日仍为882,000,每股行使价3.648港元[106] - 2021年4月21日授出的购股权,归属期为2021年10月20日,已授出882,000,6月30日数量为882,000,每股行使价5.806港元[106] - 2012年10月8日授出的购股权,归属期为2013 - 2015年不同阶段,1月1日分别为880,000和1,940,000,期内行使分别为(245,000)和(265,000),6月30日分别为635,000和1,675,000,每股行使价4.996港元[106] - 2013年4月5日授出的购股权,归属期为2013年10月5日至2023年4月4日,1月1日数量为150,000,6月30日仍为150,000,每股行使价5.620港元[110] - 2013年12月30日授出的购股权,归属期为2014 - 2016年不同阶段,1月1日分别为620,000和650,000,6月30日分别为620,000和650,000,每股行使价7.300港元[112][113] - 2014年10月7日授出的购股权,归属期为2015 - 2017年不同阶段,1月1日分别为250,000、300,000、250,000、250,000,6月30日对应数量相同,每股行使价10.340港元[116] - 2017年10月3日授出的购股权,归属期为2017 - 2021年不同阶段,1月1日分别为250,000、250,000、250,000、500,000,6月30日对应数量相同,每股行使价6.190港元[116] - 2021年4月21日,公司根据新购股计划授出可认购1,764,000股普通股的购股权,授出前收市价为5.66港元[121] - 报告期内已行使购股权的加权平均股价为5.87港元[120] - 截至2021年6月30日,购股期权总数为28,751,000[118] - 2020年4月15日授出的3,525,000份购股期权,每股行使价为3.648港元[118] - 2020年10月23日分多期授出共2,000,000份购股期权,每股行使价为5.310港元[118] - 2012年10月8日授出的购股期权中,不同批次分别有259,500、1,160,000、2,230,000、2,650,000份,每股行使价为4.996港元[122] - 2013年4月5日授出的购股期权,50%可在特定期间行使,每股行使价为5.620港元[125] - 2013年12月30日授出的购股期权,1,614,000份中的50%及669,000份、702,000份可在不同期间行使,每股行使价为7.300港元[125] - 2014年10月7日授出的购股期权,600,000份中的50%及250,000份可在不同期间行使,每股行使价为10.340港元[127] - 2015年3月31日授出的购股期权,669,000份可在不同期间行使,每股行使价为11.200港元[127] - 2016年3月31日授出的购股权,880,500份可于2016年9月30日 - 2026年3月30日及2017年6月30日 - 2026年3月30日行使,每股行使价5.754港元[129] - 2017年4月13日授出的购股权,885,000份可于2017年10月13日 - 2027年4月12日及2018年7月13日 - 2027年4月12日行使,每股行使价7.548港元[129] - 2017年10月3日授出的购股权,250,000份可于2018 - 2027年多个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