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川大智胜(002253)
icon
搜索文档
川大智胜(002253) - 2015年6月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16:28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1] - 参与单位包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多家机构 [1] - 时间为2015年6月5日14:00 - 15:00 [1] - 地点在公司302会议室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宋万忠和证券事务代表吴俊杰 [1] 中标大合同情况 - 中标合同技术与商务谈判结束,金额不变,正式签订待用户通知 [1] 三维人脸业务情况 - 公司有30多年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积累,2010年开始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研究,2013年前后市场需求显现并加大投入 [2] - 研发的三维人脸识别技术注册建库用高精度三维全脸照相机,识别用视频图像或现场快速采集的三维人脸,可实现大偏转角人脸比对识别,提升便捷性和用户体验,且数据安全性好 [2] - 三维人脸识别产品已拓展金融、社保等行业市场,暂未实现销售 [2] - 优势为对姿态角变化适应性好、数据安全性高,运用前景好,公司计划今年加大投入,提前进行产业化工作,争取三年后实现产业化 [2] 新业务开拓情况 - 在航空业细分领域开拓飞行模拟机培训、D级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等服务和产品 [2] - 利用图像图形技术积累开拓三维测量与人脸识别、全景互动科普体验座舱等系统,部分已产生效益,部分将成利润新增长点 [2][3] 低空相关产品市场情况 - 低空空域改革政策有明显影响,目前市场未起,针对公司产品具体需求不明确,近期低空开放后市场空间不好估计 [3]
川大智胜(002253) - 2015年6月1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16:16
公司基本情况 - 发展历程:1985 年四川大学计算机系模式识别教研室起步,科研上 1992 年成立研究所,2007 年成立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012 年成立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重点实验室;产业化上 1994 年成立企业,2000 年改制为股份公司,2008 年上市,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军民融合”特色 [1][2] - 主要资质: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系统集成一级资质,2003 年起主要军工项目直接和用户签合同 [2] - 主要业务领域:航空与空管(含空管、飞行模拟、低空、机场场面监视与管理)、智慧城市、三维测量与人脸识别、文化科技,空管产品客户为军航和民航空管部门 [2] - 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工作基础:1980 年代初开始相关研究,有医学和金相显微图像分析成果;1990 年代末期研究车牌自动识别技术;2000 年初开展二维人脸识别基础研究;2010 年储备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人才;2012 年建设三维人脸识别研发团队;1994 年起是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3] 人脸识别技术情况 - 应用模式:有 1:1 验证、1:X 目标人筛查、1:N 辨认三种,不同应用模式和行业对技术指标要求不同,主要技术指标 FAR 和 FRR 无法同时很低,需找平衡点 [3] - 国际比赛:FRVT 由美国 NIST 组织,多部门参与,测试数据百万人规模、非亚洲人为主且不公开,百万人库首选识别率约 96%;LFW 针对学术界,数据库 5000 多人、1 万多张图片,测试 3000 人,数据库公开,识别率最高 99%多,改进测试协议识别率可能下降 [3] - 应用现状:用户配合、场景简单、环境可控时,二维人脸识别能满足部分要求,如身份证库图片查重和同源正面人脸验证;基于异源图片的正面人脸识别逐步应用;证券开户对技术指标要求低于银行远程开户和支付,满足银行远程开户要求的技术缺乏标准;动态人脸识别技术不足以普遍推广;深度学习带来进步,核心算法研究重点变化;无在各领域都优秀的厂商;三维人脸信息应用成趋势 [4] - 三维人脸识别技术思路:建库用高精度三维人脸,识别输入有现场采集低精度三维人脸和高清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两种,与二维人脸识别互补,适应大姿态角变化 [4] - 市场推广考虑:软硬结合,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软硬件,与不同行业和有市场资源优势的集成商合作 [5] 问题回答 - 三维人脸照相机:高精度价格适中,可按人头提供数据采集服务;现场识别设备精度低、价格低 [5] - 公安部门:无建立大规模三维人脸数据库计划,有建立三维人脸数据规范工作 [5] - 银行需求:远程开户需二维人脸识别技术,支付资金安全有三维人脸识别需求 [5] - 技术区别:人脸识别技术性能与应用关系大,各公司侧重应用和目标市场不同 [5] - 高清 LED 立体显示屏应用:用于巨幕立体影院、全景互动体验系统显示、可视化仿真系统显示等 [5] - 空管业务:整体增长,今年市场机会多于去年 [5] - 低空领域市场机会:需成体系政策,待市场需求明确,低空监视管理和服务系统或有机会 [6] - 通航机场配备:低空监视系统配备数量与低空空域划分有关 [6] - 第一大客户销售产品:信息化系统,含计算机服务器等软硬件 [6] - 2.38 亿元项目合同:难以估计,待通知 [6] - 各业务领域市场机会:整体好于去年,飞行模拟培训业务持续较快增长,空管和图形图像业务有机会 [6] - 虚拟现实产品市场机会:多集成到相关产品销售,如塔台视景模拟机等 [6] - 未来新业务市场机会:飞行模拟培训持续增长;文化科技今年有机会,打开局面有望较快增长;三维测量与人脸识别应用示范进行中;机场和低空业务随政策推进有望增长 [6][7] - 高校合作:暂无开展教育相关业务计划 [7] - 高管离职:离职原因已公告说明 [7] - 定增进展: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准备回复材料 [7] 现场参观 - 4K 高清 LED 立体显示系统 [7] - 管制员体验飞行模拟机 [7] - 虚拟机场 [7]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6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08:07
公司业务介绍 - 公司业务情况在2015年年度报告“第三节 公司业务概要”和“第四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详细介绍,最近半年业务无重大变化 [1] 空管系统产品 - 空管有空中交通管理和空中交通管制两种含义,公司空管产品主要在核心业务层面,包括空管自动化系统、流量管理系统、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等 [1] - 公司空管系统产品在国内市场整体占有率在国内厂商中位居前列,仿真模拟训练系统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厂商首位 [1] - 公司在民航空管业务方面,国内主要同行有中电科28所、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公司(民航二所下属公司)和民航装备公司 [2] - 公司未单独对外披露空管自动化订单军方占比及军航、民航收入占空管业务收入的比例 [2] - 国内民航在飞航班的机场有一百多个,不是每个机场都配备空管自动化系统,目前是省会一级城市机场及部分流量较大机场配备 [2] 飞行培训业务 - 公司购买3台D级飞行模拟机为航空公司提供飞行员飞行模拟机培训服务,是国内主要的第三方D级飞行模拟机培训服务供应商之一 [2] 人脸识别产品 - 公司人脸识别产品主要针对公共安全等领域,处于示范阶段,包括成都市火车东站示范应用,正在完善和产品化阶段,多渠道市场拓展进行中,暂未形成正式订单 [2] 合作与业务拓展 - 公司与奥飞具体合作事项在商谈中,目前合作未涉及主题乐园 [3] 虚拟现实技术 - 公司虚拟现实产品不是可穿戴设备,以前主要用于航空和空管,去年开始开发面向科普和教育领域产品,VR科普体验中心建设进行中 [3] - 公司建立VR科普体验中心,目的是带动VR产品销售、宣传VR技术特色、探索VR科普体验运营服务,采取付费体验模式,希望发展为学校科普教育一部分 [3]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4月1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07:34
参观内容 - 参观公司产品,包括塔台视景模拟机、管制员体验飞行模拟机、全景互动体验系统、巨幕立体互动体验系统 [1] 公司情况介绍 “十三五”发展计划要点 - 可能是公司自成立以来业绩增长最快的五年 [1] - 盈利模式从“项目模式”转变为“项目 + 服务 + 产品”模式 [1] - 高端训练和体验服务将成为公司主要盈利模式之一 [1] - 新产品将为公司业绩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1] - 传统的空管业务将走出低谷,有望再创辉煌 [2] - 创新创业和自有科技成果孵化有望为公司业绩做出重大贡献 [2] VR 与文化科技业务 - 技术和业务特色:技术积累久(1990 年代中期开始)、高技术(承担多项国家课题)、系统规模大(视觉空间水平 360 度 + 垂直 210 度、显示面积可达数百平米、单套系统售价最高超千万元)、显示度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 自 1990 年代中期有持续技术积累,涉及 SGI 图形工作站应用开发等多方面 [2] - VR 技术应用拓展到空管、飞行指挥、飞行模拟、文化科技等领域 [2] - 已开始 VR 产业链布局,包括非穿戴式系统和穿戴式应用 [2] 低空监视管理和服务系统 - 技术上具有主动监视、数据融合、目标识别等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空空域安全监管 [2] 问题回答 合作方式 - 公司和卫士通、奥飞合作具体事项在推进中,可能合作层次包括技术、产品和投资 [3] 业务发展方向 - 目前未有开发面向个人消费的虚拟现实产品的计划 [3] - 三维人脸识别产品主要面向公共安全等领域 [3] 收入构成 - 2015 年图形图像产品收入主要包括虚拟现实产品与服务、文化科技产品与服务、三维成像与识别产品与服务 [3] 业绩增长布局 - 空管业务、高端培训与体验服务、新产品有较好机会 [3] 低空开放影响 - 低空开放对公司有积极影响,但市场空间规模不好预计 [3] VR 主题公园 - 目前未考虑涉足主题公园,将建设和运营 VR 科普体验馆,积累经验后扩大规模 [4] 人脸识别数据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对样本数据有广度和深度要求,公司示范系统有较好数据采集条件 [4]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5月1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07:34
公司概况 - 公司为技术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特色,注重技术积累,研发投入多,核心技术积累在图像图形技术上 [2] 业务范围 - 业务包括空管、飞行模拟、智能交通、VR与文化科技、人脸识别等 [2] - 信息化业务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等产品和服务,毛利率整体不高 [3] 空管业务 - 客户主要是军民航空管相关部门,确切市场份额不好统计 [2] - 民航空管业务国内主要同行有中电科28所、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公司和民航装备公司 [2] - 未单独对外披露军航收入占空管业务收入的比例 [3] - “航空及空管产品与服务”毛利率30%多,每年有波动,与产品中硬件及软件比例有关 [3] 业绩预计 - “十三五”期间新产品将产生效益,空管、飞行模拟培训收入预计增长,净利润年均增长率预计超23% [3] 人脸识别业务 - 目前在做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公共安全等领域 [3] 虚拟现实业务 - 产品非可穿戴设备,技术主要用于航空和空管,正在开发面向科普和教育领域的产品,VR科普体验中心正在建设 [3] 飞行模拟培训业务 - 有2台飞行模拟机投入培训,分别与国航、藏航签长期合作协议,收入稳定;第3台已抵达上海正在安装,希望今年投入培训 [3][4] - 飞行模拟机培训服务按小时收费,具体标准未对外披露 [4]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5月1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07:32
三维人脸识别产品 - 今年投入运用,处于示范应用阶段,主要用于校园宿舍区门禁、铁路、公安方面,希望通过示范项目获认可后转为产品,目前进展顺利 [2] - 以三维识别为主,提供三维和二维的人脸识别整套解决方案 [2] - 合同规模结合具体应用确定,目前以行业运用为主 [2] - 三维识别准确率暂无行业标准,不同应用场景要求不同 [3] - 未开展语音识别业务 [3] 虚拟现实技术 - 产品非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于航空、空管、科普和教育领域,VR科普体验中心正在建设,面向科普和教育的VR产品突出互动性 [3] 行业相关情况 - 低空改革对公司有积极影响,但从政策出台到产生采购需求需时间,不确定性多,市场空间难以预计 [3] 公司业绩与合作 - “十三五”期间新产品将产生效益,空管、飞行模拟培训收入预计增长 [3] - 与四川大学建立长期深度产学研合作机制,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 [3]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5月1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07:32
公司业务整体情况 -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特色,注重技术积累,研发投入较多,核心技术积累在图像图形技术,应用于空管、智能交通、飞行模拟、VR、人脸识别等领域 [1] 业务重点与产品 - 目前军工和民用业务都有机会,不刻意区分重点 [1] - 军工相关产品包括航管管制中心系统、航管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可视化仿真、航管气象、飞行模拟等 [2] 飞行模拟机培训业务 - 主要客户是航空公司,需通过民航相关部门认定,除航空公司自建中心外,海特高新也从事同类业务 [2] - 国内飞行模拟机培训以航空公司自建培训中心为主,市场规模初步按每20 - 30架航线运输飞机配备1架D级飞行模拟机,并参考民航对飞行员培训小时数规定得出 [2] - 低空放开后,通航飞行模拟机培训经济效益不适合与面向航空公司的业务相比 [2] 3D人脸与VR - 公司3D人脸目前不用于VR,主要针对现有人脸识别大偏转角识别困难和二维人脸图像易伪造问题 [2] 公司合作与市场推广 - 与奥飞娱乐合作事项在商谈中,在各自已有工作基础上开展 [2] - 人脸识别应用目前集中在西南地区,深圳子公司已在珠三角推广 [3] 业绩预计 - 2017年人脸识别预计在2016年低基数基础上较快增长 [3] - 今年净利润预计较去年增长50% - 120%,十三五期间预计年均净利润增长率超23% [3] 技术门槛与融资需求 -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需长时间积累,结合行业重大应用研发出产品才能形成优势和竞争力 [3] - 若已中标的2.38亿项目合同签下来,公司目前无再融资需求 [3]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5月1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一)
2022-12-07 07:31
公司特点与技术应用 -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特色,注重技术积累,研发投入多,核心技术积累在图像图形技术,应用于空管、智能交通、飞行模拟、VR、人脸识别等领域 [2] 车牌识别业务 - 早期车牌识别不嵌入摄像机,随着高清摄像机推出,智能交通车牌识别难度和标准要求降低,市场竞争激烈 [2] 人脸识别业务 - 人脸识别市场需求增长,不同厂商侧重不同,竞争不明显 [3] - 三维人脸识别对大倾斜或大偏转角适应性好,数据安全,适用于安全要求高的场所,数据采集用自行开发的三维人脸相机,2015 年产品销售非最终用户,预计 2016 年盈利,毛利率有望超信息类产品 [3] 虚拟现实业务 - 公司虚拟现实产品通过投影拼接或高清 LED 屏提供高沉浸感虚拟场景体验,客户非个体消费者 [3] 通航模拟机业务 - 低空开放对通航模拟机有需求但较分散,公司具备开发通航飞行训练器技术 [4] 空管业务 - 空管产品客户为空管相关部门,国内同行有中电科 28 所、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公司、民航装备公司,公司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厂商中位居前列,领域壁垒在技术和行业,产品应用前需长时间试验和示范 [4]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3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07:31
公司发展战略与盈利模式 - “十三五”期间,在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公司将在空管、飞行模拟、三维人脸识别、虚拟现实和文化科技等领域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盈利模式从“项目模式”为主转变为“项目 + 产品 + 服务”模式 [2] 产学研机制 - 公司形成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色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持有公司股份比例最多的科技人员团队是技术创新主要力量,在管理层占比较大,还负责两家四川大学的科技创新平台,该机制使企业创新能力强、成果先进、产业化符合规律、产品生命周期长且附加值高 [3] 收入统计与市场拓展 - 年度报告分地区统计收入不均衡由用户行业性质决定,重点应关注分产品收入 [3] - 部分重点行业和区域市场由公司拓展人脸识别产品市场,有些领域或行业由合作伙伴负责,公司提供组件或产品 [3] VR 技术与业务 - 公司从文化科技产品开始布局教育科普虚拟现实产业链,包括显示系统研制、内容制作等,目前无穿戴式 VR 产品,但有开发计划 [3] - 公司在 VR 技术有积累且部分领域有优势,关注面向消费领域的 VR 情况,评估进入领域时考虑技术优势,目前未形成进入消费领域 VR 业务的明确计划 [4] 合作进展 - 公司与奥飞动漫、利亚德的合作项目、方式、规模等需进一步研究、协商和落实 [3] 空管业务相关 - 空管包括核心业务层面(管制、流量、空域)和基础设施层面(通信、导航、监视和气象),公司空管业务主要涉及核心业务层面 [4] - 低空改革明确后,市场需要主动与被动监视结合的低空监视管理和服务系统,公司已有相关产品 [4] - 低空空域开放短期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长期看好 [4]
川大智胜(002253) - 2016年5月1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7 07:28
公司发展计划 - “十三五”可能是公司自成立以来业绩增长最快的五年 [2] - 盈利模式从“项目模式”转变为“项目+服务+产品”模式 [2] - 高端训练和体验服务将成为主要盈利模式之一 [2] - 新产品将为业绩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2] - 传统空管业务将走出低谷,有望再创辉煌 [2] - 创新创业和自有科技成果孵化有望为业绩做出重大贡献 [2] VR与文化科技业务 - VR技术积累久,始于1990年代中期,高技术,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系统规模大,视觉空间水平360度+垂直210度、显示面积可达数百平米、单套系统售价最高超千万元,显示度高,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 自1990年代中期有持续技术创新积累,涵盖SGI图形工作站应用开发等多方面 [3] - VR技术应用拓展至空管、飞行指挥等领域 [3] - 已开始VR产业链布局,针对非穿戴式系统,包括基础理论等方面 [3] 低空监视管理和服务系统 - 技术具有主动监视、数据融合、目标识别等特点,适合我国低空空域安全监管 [3] 问题回答 空管业务 - “十三五”期间空管业务收入预计年均平稳增长,军航和民航业务都有机会 [3] 低空改革 - 低空改革对公司有积极影响,但市场空间规模难以预计 [3] 三维人脸识别产品 - 目前处于示范应用阶段,主要用于校园宿舍区门禁、铁路、公安方面,希望通过示范项目转为产品,进展顺利 [4] 飞行模拟培训 - “十三五”期间整体收入稳定并预计逐年增长,与用户签长期上门培训合作协议,节省双方成本 [4] 虚拟现实技术布局 - 产品非可穿戴设备,原技术用于航空和空管,去年开始有面向科普和教育的产品,VR科普体验中心预计年底试运行,采取付费体验模式 [4] 与游戏公司合作 - 不涉及游戏开发,但可对外提供相关技术合作 [4] 军工应用 - 虚拟现实技术已在军工应用,但未进入作战仿真 [4] 智能交通业务 - 早期车牌识别未嵌入摄像机,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有技术和行业积累,2016年计划将部分智能交通技术转让给集成公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