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商业银行业2025年一季度市场表现分析
新世纪评级· 2025-04-22 14: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减少,净融资额大幅下降,同业存单净融资额可观且到期收益率先升后降,发债主体级别无调整且主要分布于A+及以上 [2][3][19][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金融债券发行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债券发行30支,规模4708.60亿元,环比降19.36%,同比降6.07%,净融资额29.30亿元,同比降96.82%,3月末存续债券1240支,余额10.40万亿元 [3] - 特色品种债券(绿色、小微、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1750亿元,环比增38.56% [6] - 一般金融债券发行21支,规模2970亿元,环比增26.22%,同比增24.63%,期限3年和5年,发行主体15家银行,3年期和5年期AAA级金融债券发行利差均值分别为39BP和35BP [7][10] -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一季度未发行,3月末存续12支,规模2300亿元,发行主体为五大行 [13] - 二级资本债券发行4支,规模993.60亿元,环比降26.45%,同比降47.71%,期限10年,发行主体4家银行 [14] - 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5支,规模745亿元,环比降54.43%,同比增2.05%,发行主体5家银行,3月末发行数量257支,规模3.14万亿元,发行主体108家银行,采用分阶段调整票面利率,发行主体集中在高评级银行 [15][16] 同业存单发行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同业存单总发行量8.32万亿元,到期金额6.56万亿元,净融资额1.77万亿元,3月末存量21.20万亿元,期间到期收益率先升后降 [19] 发债主体级别调整与级别分布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涉及级别调整 [24] - 3月末存续发债有有效公开市场评级的商业银行350家,国有大型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主体评级均为AAA,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主体评级跨度大,农村商业银行级别分布区间更广,主体级别主要分布于A+及以上,占比96.00%,AAA和AA+级商业银行占比分别为28.86%和24.57% [24]
质量跃迁、结构优化与创新生态构建:医药制造行业技术要素对信用质量的影响分析(下篇)
新世纪评级· 2025-04-07 11: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与临床需求激增的多重驱动下,以“国产替代”与“国际化突破”双轨并行模式重塑行业格局,未来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29] - AI+医药行业在政策支持、资本推动和技术创新驱动下快速发展,虽面临技术瓶颈、数据安全等风险,但随着技术深度融合和商业化加速,有望成为医疗健康领域重要增长点 [41] - 研发强度与产品竞争力、创新能力与技术壁垒、资本补充能力以及高素质的专家团队是医药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7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高端医疗器械 行业发展特点及核心驱动因素 - 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大、生产工艺复杂、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处于医疗技术前沿,包括手术、医学影像等多种装备 [1] - 全球高端医疗装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 年同比增长 6.64%至 3454 亿美元,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和中国,合计占比约 86%,品类以治疗和诊断检验装备为主 [2] - 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3 年为 4144.50 亿元,同比增长 24.9%,2015 - 2023 年 CAGR 达 27.8%,治疗装备市场占比最高 [4] - 国产替代方面,我国进入医疗器械创新审批通道及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数量持续增长,部分高端产品在国际上首次批准,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替代和突破,但关键材料自给率不足 40%,三甲医院对国产设备采购审慎 [11][12][14] - 政策支持力度大,在资源配置、审批、监管等方面持续优化,导向聚焦“技术融合”与“国产替代” [14][15] - 技术是核心驱动力,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增加,部分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但仍面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临床试验成本高企等瓶颈 [19] - 资本投入和融资重要,国内资本市场活跃,社会资本涌入,2024 年 1 - 8 月投融资事件同比增长 13.08%,融资金额同比下降 2.99%,债务融资规模较小 [24][25][27] - 国际化进程加速,国家药监局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企业拓展海外市场,2023 年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 28% [29][30]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口老龄化加速催生医疗需求升级,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未来聚焦老年刚需领域,“设备 + 服务”模式提升可及性,2030 年老年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突破 8000 亿元 [36][37] - 智能化与精准化融合是核心方向,提升疾病诊疗效率和患者生存质量,重构医疗服务模式与边界 [38] - 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双向驱动,产业形成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态势,预计未来在智能医疗装备领域培育全球影响力产业集群 [39][40] AI+医药 行业发展特点及核心驱动要素 - AI+医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药各环节效率和精准度,降低成本和时间,提升回报率,我国在多领域取得成果 [41] - 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预计到 2030 年将分别增至 14142 亿美元和 1683 亿美元,CAGR 分别为 33.5%和 37.0%,医疗保健领域规模也将大幅增长 [42] - AI 技术为医疗各方参与者赋能,促进药企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回报率,未来将改变医疗行业多个环节表现 [46][48] - 政策支持推动 AI 技术在医疗应用,相关政策逐步细化,应用场景明确 [53] - 投资热度高涨,AI 与医药和医疗加速融合,产业链逐步完善,创新应用不断落地 [57][58] - 国内 AI+医药涉及制药、影像识别等多个领域,企业通过合作等方式加速研发进程,初创企业迅速发展 [59][60] - 高质量数据资源是发展基石,拥有数据的企业更易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 [61][64] - 具备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协同能力的企业能满足客户需求,占据市场份额,推动业绩增长 [64][65] - 下游客户粘性对企业至关重要,高粘性客户为企业提供稳定收入,降低成本,推动产品创新 [66] 行业发展趋势 - AI 驱动下精准医疗将深化,在疾病早期筛查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医疗向“千人千面”转变 [72] - 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加速新药研发和疗法创新,提升产业链效率,提升医药行业整体信用质量 [72] - 支付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普及,新模式逐步成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可及性,促进商业化落地 [72] 信用质量核心驱动力 - 研发强度与产品竞争力:医药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上升,高研发投入强化产品管线竞争力,提升市场估值和融资能力,对企业信用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75] - 创新能力与技术壁垒:创新能力应用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失败率,提升运营效率,改善现金流质量;带量采购政策下,技术适配性强的企业保障偿债能力,反之面临风险 [76] - 资本补充能力:良好的资本补充能力支持研发创新、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77][78] - 专家团队:高素质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战略指导、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培养人才和拓展市场 [79]
食品饮料行业2024年信用回顾与2025年展望
新世纪评级· 2025-02-05 15: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食品饮料行业投资评级为稳定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承压、消费需求偏弱,食品饮料行业规模延续增长但营收增速和利润率下降 [1][7] - 各细分行业表现分化,农产品供需总体平衡但价格波动大,饲料价格下降,食品制造平稳,畜禽养殖有喜有忧,白酒行业增长与分化并存 [1][3][25] - 2025年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但细分领域、企业或产品存在风险 [4] 各部分总结 运行状况 - 行业包含多子行业,发展与经济、人口、消费偏好相关,农林牧渔周期性波动大 [7] - 2023 - 2024年行业资产总额、营收增速下降,利润率略降,运行稳中偏弱 [8] - 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变动基本一致,2023年以来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和景气度下降,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较好 [12] - 2023 - 2024年1 - 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提升,2023年恩格尔系数下降 [13] - 2023 - 2024年1 - 9月我国CPI和食品CPI涨幅有变化,部分食品价格有涨跌,需关注农用生产资料和基础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 [16] 农产品与饲料加工 农产品 - 2023 - 202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主要粮食作物供需平衡,但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大 [25] - 2023年农、牧、渔、林总产值同比增长1.56%,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77% [25] - 2023 - 2024年玉米、稻谷和小麦播种面积有增减,豆类种植面积有波动 [26][27] - 2023 - 2024年粮食产量增加,三大品种合计产量占比约90%,豆类产量略有波动 [28] - 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能满足国内需求,进口依赖度低,2024年以来进口量下降;大豆主要靠进口,2023 - 2024年1 - 11月进口量增加 [32][33] - 2023年化肥价格先跌后涨,2024年以来波动下降 [37] - 粳稻价格平稳,小麦价格2024年以来略降,玉米价格2023年以来震荡下行,大豆和豆粕价格2023年以来震荡下行 [41][42] 饲料 - 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竞争激烈,利润受原材料和养殖行业影响;2024年下游养殖规模平稳,产量变化不大,价格波动下降 [45] - 近年来行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集中度提升,2023年末10万吨以上规模饲料厂产量占比61.1%,年产百万吨以上企业集团产量占比56.1% [46] - 2023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同比增长6.6%,2024年1 - 9月同比下降4.3%,各品种产量有增减 [47] - 饲料价格按成本加成确定,受原材料和养殖行业影响,2023年以来波动下降 [49] 食品与畜禽养殖 食品制造 - 2024年以来食品加工业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提升,运行平稳 [52] -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2023年同比增长12.5%;2024年9月末资产总额增长,资产负债率上升 [53][54] - 2023 -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0%和4.80%,销售利润率分别增加0.16和0.06个百分点 [54] 畜禽养殖 - 行业发展快,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2024年生猪养殖企业经营改善,肉鸡行业景气度好转,乳牛养殖企业压力大 [57] - 2023年肉类、牛奶和禽蛋产量增长,市场格局以个体农户和中小型农场为主,标准化规模养殖占比提升 [58][59] 生猪养殖 - 猪肉消费占比高,产业化程度低,大型企业市场主导能力弱 [60] - 生猪养殖周期长,价格周期性波动,本轮猪周期自2018年5月开始,2021年1月进入下行周期 [63] - 2023年猪价低位波动,2024年先涨后降,年底大幅反弹可能性低 [64] - 2023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2024年二季度上升;生猪存栏量2023年先增后降,2024年3月上升 [67] - 2023年猪粮比低于盈亏平衡点,2024年好转,11月末为7.63:1 [71] - 2024年生猪饲料和豆粕价格下跌,养殖企业经营压力缓解 [74] 肉鸡养殖 - 产业为多元代次,我国产业链从祖代种鸡引种开始,“自繁自养自宰”模式有优势,行业集中度有提升空间 [75][76] - 近两禽流感发病少,但养殖企业疫病控制风险需关注 [77] - 2023 - 2024年鸡肉产量增长,消费量2024年下降 [77] - 我国白羽肉鸡祖代鸡原以进口为主,近年来国内自繁比例提升,2023 - 2024年1 - 11月祖代鸡更新量增加 [80] - 2023年白羽肉鸡价格先涨后跌,2024年小幅波动,饲料价格下降,养殖场整体盈利 [83] 乳牛养殖 - 乳品消费市场增长,原奶供应增加,但人均消费量低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单一,城乡差异大 [87] - 近年来原奶价格下跌,2024年1 - 8月平均价格为3.43元/千克,国际奶价上升有望抑制进口 [88] - 2024年1 - 10月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同比下降约12% [89] 白酒 - 2024年白酒行业增长与分化并存,高端企业稳健,地方企业分化,集中度上升,产品结构升级 [91] - 行业内企业数量减少,市场份额向名优企业聚集,名优企业提升原酒生产和存储能力,未来集中度将加速提升 [91][93] - 2023年以来白酒消费市场复苏,产量下降但收入和利润增长,2024年上半年度产量增长,三季度下滑,收入仍增长 [94] - 2023年白酒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占行业规模以上酒企收入的54.28%,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分化强化 [94] 高端品牌白酒 - 消费升级带动高端白酒销量和业绩提升,2023 -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 [98] - 贵州茅台和五粮液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98] 次高端品牌白酒 - 定位300 - 600元,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低,格局受品牌和营销影响 [100] - 需求增加,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靠拢,部分企业业绩亮眼,短期内将冲击弱势酒企 [101] 中低端品牌白酒 - 以地产酒为主,价位300元以下,市场复苏迟缓,份额被挤压,竞争激烈且分化 [104] - 部分企业顺应消费升级提价、加强渠道管理和全国化布局,迎驾贡酒取得较好成效 [104] - 白酒企业提价频繁,高端和次高端白酒提价对销量影响小,长期主流名优白酒价格或上涨 [107] - 原材料成本对白酒行业影响小,期间费用主要是销售费用,高端白酒企业盈利能力受成本影响小,中低端企业盈利空间窄 [111] 政策环境 - 农产品、饲料、畜禽养殖等与农牧业相关细分行业受政策影响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发展 [112] - 食品和饮料制造等行业政策环境宽松,政府管制强度低,受政策影响小 [113]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和任务,包括抓好生产、巩固脱贫成果等八个方面 [114]
零售行业2024年信用回顾与2025年展望
新世纪评级· 2025-02-05 15: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零售行业投资评级为稳定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 年国内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增长,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但消费信心仍偏弱,有效需求不足 [2] - 零售各业态表现分化,线上零售增长较快,超市增速改善,百货负增长,实体零售承压 [3] - 政府出台系列促消费政策,“以旧换新”政策和公募 REITs 政策为行业提供支撑 [3][4] - 样本企业经营和财务表现有差异,收入下滑但利润改善,债务规模减少,现金流较好 [5] - 2025 年行业预计稳步增长,信用质量持稳,但业态分化持续,线上零售或增长,实体零售仍承压 [6] 运行状况 宏观经济与消费市场 - 2019 - 2023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波动,2024 年前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长 4.8%,1 - 11 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 3.5% [7][11][12] - 2024 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消费支出增速快于收入,服务性和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长较快,但消费信心仍待提振 [14][15][22] - 2024 年前三季度全国 CPI 上涨 0.3%,食品价格下降,非食品价格上涨 [26] 市场竞争格局 - 零售行业竞争激烈,各业态表现分化,线上零售增长,超市增速改善,百货负增长,实体零售承压 [26][27][31] - 行业集中度不高,连锁百强销售占比不足 10%,2024 年 1 - 11 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比 26.7% [28] 主要零售业态 - **百货**:2024 年 1 - 11 月限额以上百货零售额增速 -2.9%,传统百货竞争压力大,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发展态势不同 [37][40][42] - **超市**:2024 年 1 - 11 月超市零售额增速 2.6%,行业进入规模化阶段,竞争激烈,门店数量减少 [51][54][55] - **电商**:2024 年 1 - 11 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7.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6.8%,B2C 占主导,电商竞争加剧 [65][67] 政策环境 促消费政策 - 2023 - 2024 年为“消费提振年”和“消费促进年”,出台“以旧换新”系列政策,安排 3000 亿国债资金 [72][73] 行业发展政策 - 2024 年出台政策推动零售业高质量和创新发展,如促进服务消费、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 [75] 公募 REITs 政策 - 2023 - 2024 年零售行业获批及发行公募 REITs 数量增加,2024 年末已发行 7 支,规模约 198 亿 [77] 样本分析 样本筛选 - 选取 47 户零售业 A 股上市公司及公开发债企业为样本,涵盖多种零售业态 [80] 业务分析 - 样本企业经营承压,2024 年前三季度收入下滑 9.34%,利润得益于调改和非经常性损益改善,但主业盈利待恢复 [81] - 样本企业毛利率总体提升,期间费用和减值损失减少,净利润扭亏为盈 [88][92][94] 财务分析 - **财务杠杆**:2024 年前三季度样本企业债务规模减少,负债率 67.20%,债务期限偏短期 [101][109][110] - **偿债能力**:刚性债务规模压缩,现金流表现较好,偿债指标好转 [114][118][125] - **流动性**:流动比率不高但现金比率稳定,企业有多种流动性补充方式 [129] 行业内企业债券融资与评级情况 债券融资 - 2021 - 2023 年零售行业债券融资净偿还,2024 年前三季度 8 家企业发行 36 支债券,金额 322.8 亿,发行高于偿还 [135][136]
文化传媒行业2024年信用回顾与2025年展望
新世纪评级· 2025-02-05 15: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文化传媒行业投资评级为稳定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 年文化传媒行业受宏观经济、优质影片缺乏等因素影响,各细分行业表现不一,样本企业经营和财务指标有降有升,行业内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和信用等级总体稳定 [1][2][3] - 预计 2025 年行业运行稳定,产值增长,媒体融合深入,人工智能应用更广泛,各细分行业有望改善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运行状况 - 行业易受宏观经济影响,近年增速回升,2023 年总产值首破 3 万亿元,同比增 8.38% [7][8] - 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受公卫因素影响波动大,2023 年同比升 17.67% [12] - 互联网等成主要媒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增强,2023 年数字化阅读接触率 80.3% [17] - 2023 年网络视听市场规模首破万亿,短视频与直播成消费主渠道 [23] - 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加速,媒体融合呈现新局面 [25] - 技术推动传媒创新发展,AI 等技术将赋能文化传播 [26][27] - 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主流媒体应坚持内容为王 [29] 细分行业情况 电影及院线 - 2024 年受优质影片缺乏影响,票房收入降 21.05%,观影人次降 20.78%,上座率为近五年最低 [30][31][33] - 2024 年 1 - 11 月新映影片数降 6.65%,头部影片拉动作用明显 [37] - 影院数和银幕数增速放缓,2024 年末分别增 3.59%、4.14% [39] - 院线票房 TOP5 格局稳定,万达院线市占率第一 [45] - 2025 年消费季补贴和法定假期增加,优质影片供给增多,票房有望回升 [46][47] 广告 - 2024 年 1 - 10 月广告支出温和增长 1.9%,化妆品等行业增投明显,食品饮料减投 [48][49] - 新兴媒体挤占传统媒体广告份额,互联网广告增长快,2023 年市场规模增 12.66% [53] - 2024 年 1 - 10 月户外广告稳健增长,数字户外广告受青睐 [54][55] 广播电视 - 互联网等冲击传统有线收视,用户呈负增长,2023 年有线电视实际用户增 1.00% [56][57] - 广电推进 5G 业务,2024 年 9 月末 5G 用户达 2936.62 万户,推出特色应用 [63] - 媒体融合持续推进,立足内容,结合 5G 等技术 [64] 出版发行 - 图书出版量上升,结构优化,2023 年出版种数和总印数分别增 7.57%、9.64% [68] - 报刊出版下降,2023 年期刊总印数降 4.13%,报纸总印数降 3.69% [67] - 2023 年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增 4.72%,网店成主要渠道,短视频电商增长 70.1% [73] - 2024 年前三季度零售市场负增长,内容电商增长 30.16% [77] 政策环境 - 国家出台多项规划支持行业发展,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 [78][79] - 财税政策给予出版、电影等行业税收优惠至 2027 年底 [82] - 出台监管文件规范短视频、直播和人工智能应用 [83] 样本分析 样本筛选 - 选取 88 户 WIND 四级行业分类下的发债企业及上市公司为样本 [84] 业务分析 - 2024 年前三季度样本企业营业收入、毛利率下降,净利润下滑 [85] - 应收账款周转率大体稳定,出版发行回款较快 [92] - 期间费用率偏高,利润主要源于毛利 [97][99] 财务分析 - 财务杠杆: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且稳定,2024 年 9 月末为 42.56%,各细分行业有差异 [112] - 偿债能力:行业刚性债务比重小,银行借款是主要融资方式,广播电视和出版发行融资有保障,电影和娱乐融资难 [115] - 流动性:样本企业流动性总体较好,各细分行业差异大,出版发行表现最佳 [125][126] 行业内企业债券融资与评级情况 债券融资 - 2024 年前三季度 18 家企业发行 60 只债券,总额 347.20 亿元,净融资 45.47 亿元 [131] 信用评级 - 主体信用等级分布与迁移:发债企业以地方国有为主,信用质量好,2024 年前三季度 AAA 级 8 家,AA + 级 9 家,AA 级 1 家 [134][135] - 信用事件/评级行动:2023 年四季度及 2024 年前三季度发债企业发布 252 份重大事项公告,发生 2 起违约/展期事件,1 户主体信用等级变动 [138][141][142] 信用展望 -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良好,消费需求有望改善 [145] - 媒体融合深入,数字艺术将与多行业融合 [146] - 技术推动传媒新形式产生,2025 年 AI 应用更广泛 [148] - 经济发展为行业提供空间,内容资源是竞争力 [149][150] - 大部分企业信用状况总体良好 [151]
人身险行业2024年信用回顾与2025年展望
新世纪评级· 2025-02-05 14: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前三季度人身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长,赔付支出增速高于原保费,资产配置有变化,偿付能力充足率回升,监管完善政策引导发展 [2][3] - 2025年行业保费预计正增长,增速平稳,承保回归本源,业务价值提升,但投资难度上升,行业表现分化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运行数据与点评 - 保费收入:2024年前三季度行业保费增长,主要来自寿险及健康险,意外险回落,投连险缴费波动大;规模保费和原保费收入分别为39,948.45亿元和34,878.78亿元,同比增13.51%和15.70% [5][6] - 业务结构:万能险投资款新增交费略减,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缴费波动大,原保费收入占比增至85.66% [6] - 赔付支出:2024年前三季度赔付支出9,199.01亿元,同比增46.77%,高于原保费增速 [7] - 资金运用:2024年9月末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321,512.07亿元,同比增14.06%,人身险公司余额289,404.85亿元,同比增14.93%,占90.01%;前三季度年化财务收益率3.04%,年化综合收益率7.30% [9] - 资产配置:2024年9月末除长期股权投资外,各大类资产配置规模增长,债券和股票投资余额增长快、比重提升,证券投资基金和银行存款占比下降 [10] - 市场份额:2024年前三季度五家公司合计原保费收入14,818.60亿元,同比增5.82%,市场份额42.49%,较上年同期降3.97个百分点 [11] - 偿付能力:2024年9月末平均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88.9%和119.5%,较年初增4.8和10.9个百分点;6月末A类公司63家较年初增9家,B、C、D类公司减少 [13] 行业重要政策点评 - 行业监管:2024年发布多项政策涉及监管评级、产品定价、资产风险分类和资金运用内控等,细化监管 [14][15] - 行业指引:优化产品供给,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出台指导意见引导做好“五篇大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 [16] 样本企业分析 - 样本选取与级别分布:截至2024年末存续发债人身险公司33家,以高等级为主,AAA占比约六成;1家主体信用级别调整,5家终止信用评级;2024年10家公司发行13只债券,规模865.00亿元 [22][24][25] - 样本企业指标分析 - 规模指标:不同信用等级主体总资产和净资产有分层,2024年前三季度规模类指标增长,AA级增速低,中小公司经营或承压 [27] - 盈利指标:高信用等级主体盈利稳定性好,2024年前三季度盈利情况好转 [29] - 承保业务指标:市场份额总体稳定;高信用等级主体新业务价值率高;2024年前三季度行业退保率下降 [30] - 投资业务指标:高等级发行人偏好稳健资产配置;2024年前三季度投资业务表现改善,高信用等级主体显著 [33] - 偿付能力指标:2024年9月末偿付能力指标改善,AAA和AA+级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优于AA级,AAA级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总体更优 [35] 人身险行业信用展望 - 承保业务:2024年执行“报行合一”政策,2025年保费增速或波动,长期盈利改善;风险保障类业务温和增长,长期储蓄类产品优势显现;行业分化扩大;投资业务政策引导资金投向,防范风险;业务价值改善,混合资本工具发行活跃 [38][39] - 投资环境:2025年经济温和企稳,出口面临挑战;权益市场回报乐观但收益与风险并存;债市利率低、波动大,信用债资产荒延续,投资难度上升,行业表现分化 [40][41][43] - 监管政策:延续防范风险和合规监管基调,专项检查常态化,监管策略持续推进,细则将出台 [44][45] - 监管导向:引导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丰富产品供给和保险资金服务重点领域,部分业务/公司或获政策倾斜 [46]
厦门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
新世纪评级· 2024-12-24 13:55
厦门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 厦门市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具有显著的区位及政策支持优势[1][9] - 2023年厦门市经济总量为8066.49亿元,同比增长3.1%,低于福建省和全国水平,人均GDP为15.14万元,为全国人均GDP的1.69倍[1][9] - 2023年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增幅较上年收窄9.7个百分点,消费和进出口保持增长,但增速较低[1][9] - 2024年前三季度,厦门市GDP为6031.66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2.9个百分点[1] - 2023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32.14亿元,同比增长5.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35%[2][7] - 2023年厦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675.59亿元,同比下降32.7%,主要受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影响[7][18] - 2023年厦门市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43.12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99%[19] - 2023年厦门市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377.73亿元,占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5.91%[19] 下辖各区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 2023年思明区和湖里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135.55亿元和105.98亿元,显著高于其他区[8] - 2023年湖里区和集美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增长21.1%和37.6%,其他四区均有下降[8] - 2023年思明区和湖里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77.53亿元和59.40亿元,仍居前两位[22] - 2023年翔安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达12.6%,集美区增速仅为0.6%[22] - 2023年厦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2120.8亿元,同比增长20.0%,市本级专项债务余额为1382.1亿元[23] - 截至2024年9月末,厦门市存续城投债余额为149.00亿元,均为市本级城投债[24] 产业发展分析 - 2023年厦门市工业生产承压,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为5170.81亿元,同比增长7.0%[1][9] - 2023年厦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43.33亿元,同比增长2.9%[33] - 2023年厦门市外贸依存度为117.4%,进出口总额为9470.44亿元,同比增长2.7%[33] - 2023年厦门市旅游及会展行业加快恢复,全年接待游客10987.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67.31亿元[33] - 2023年厦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承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15] - 2023年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40.7%[16] - 2024年前三季度,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2.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同比增长2.8%[17] 土地市场分析 - 2023年厦门市土地成交面积为371.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6%,土地成交总价为433.89亿元,同比下降33.7%[37] - 2023年厦门市综合用地(含住宅)成交面积为68.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1%,成交总价为350.62亿元,同比下降39.7%[37] - 2024年前三季度,厦门市土地出让总面积为311.29万平方米,实现土地成交总价为166.90亿元[37]
2024年第三季度不良贷款ABS市场概况
新世纪评级· 2024-11-04 13: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无]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市场不良贷款ABS发行规模97.56亿元同比下降28.36%发行热度回落银登中心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产品发行7单处置不良资产117.56亿元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成交645亿元达去年同期1.57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需求旺盛 [1] - 2024年第三季度发行利率延续下降走势年内不同品类NPL产品的发行利差有所收敛品类利差十分有限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第三季度发行情况 - 银行间市场第三季度发行量同比下降2024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市场不良贷款ABS发行总量较去年同期呈现少有的下跌态势7 - 9月合计发行31单产品规模合计97.56亿元处置不良贷款本息767.21亿元较去年7 - 9月分别减少20.51%28.36%和7.56%2024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90单规模合计332.24亿元处置不良贷款本息2135.99亿元发行单数和处置规模较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小幅增加4.65%和8.30%产品发行规模同比微降1.46% [2] - NPL收益权转让和贷款转让继续保持较大增幅2024年第三季度银登中心不良贷款收益权转让产品发行7单转让金额合计8.21亿元资产原始资金合计117.56亿元分别为2023年第三季度同期的2.33倍3.31倍和3.64倍同期银登中心公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成交213单转让不良贷款本息645亿元主要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此外还有少量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对公不良贷款批量转让2024年前三季度不良贷款收益权转让累计登记16单资产原始资金合计290.85亿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453单处置不良资产本息1276.30亿元 [4] - 个人经营贷和微小企业不良贷款发行量同比增加其余类型发行量减少2024年新出现个人经营贷不良贷款ABS上半年发行2单证券规模合计10.28亿元第三季度新增发行5单证券规模合计12.12亿元微小企业不良贷款ABS今年前三季度的发行量也超过了去年同期证券发行规模约为去年同期的1.35倍其余不良资产类型ABS前三季度的发行量小于去年同期或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024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共15家商业银行参与不良贷款ABS发行其中股份制银行的处置规模为1303.37亿元达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处置规模的1.57倍然而股份制银行的发行证券规模仅为151.65亿元约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行规模的83.97%股份制银行出让资产的打折力度更高 [8] - 伴随发行量减少9月末存量规模回落融资转为净流出状态随着存续产品陆续兑付叠加第三季度发行减弱第三季度NPL净融资额为 - 15.40亿元2024年9月末不良贷款ABS存量规模小幅下降至605.89亿元存量结构与以往基本一致 [11] - 信用卡不良ABS逾期水平和打折率表现稳定2024年第三季度发行单数较多的信用卡不良ABS和住房抵押不良ABS当期基础资产逾期天数和资产打折率表现平稳其余产品发行单数偏少基础资产逾期水平和打折率波动较大 [14] 不良贷款ABS发行利率情况 - 发行利率保持下降趋势2024年第三季度发行的不良贷款ABS涉及5种基础资产类型发行利率均值皆低于2024年上半年发行的同类型产品利率降幅在9 - 19BP之间 [16] - 不同品类NPL利差收敛品类利差十分有限用同时间同期限国债收益率计算NPL发行利差2024年内不同品类NPL产品的发行利差有所收敛集中在65 - 80BP区间 [18]
新世界发展(00017.HK) -
新世纪评级· 2024-08-01 08:08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公司介绍 - 新世界发展是一家以物业销售和商业运营并重的港资房企公司 [1] - 公司在内地和香港都有所布局 [1] - 公司进入内地的时间较早 [1] - 公司由周大福企业直接控股 [2] - 公司实控人是郑氏家族 [2] 内地销售业务 - 公司主要布局高等级城市并与央国企合作开发项目 [4] - 公司内地销售均价超过4.1万元每平方米 [4] - 公司内地销售额基本上每年都超过150亿人民币 [4] - 公司内地销售主要集中在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 [4] - 公司内地项目毛利率超过50% [4] - 公司内地土储约435万平方米 [5] - 公司未来可售资源预计800-1000亿元 [5] 香港销售业务 - 公司香港销售目标为150亿港元 [5] - 公司香港销售受整体市场低迷影响 [5] - 公司香港土储包括800万平方尺现有土储及1500万平方尺农地 [6] - 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农地转换 [6] - 公司与华润、招商等签署合作开发协议 [6] 商业板块 - 公司香港商业运营收入同比增长17% [7] - 公司内地有11家K11、15家新世界百货和7家巴黎春天 [7] - 公司未来3年内有30多个轻重资产待开业 [7][8] - 公司预计23-27财年租金收入年增长率达30% [8] 业绩表现 - 公司2024上半年收入176亿港元 [9] - 公司毛利率提升至28% [9] - 公司核心盈利增长12% [9] - 公司内地销售毛利率57%、香港销售毛利率66% [9] - 公司内地商业毛利率49%、香港商业毛利率74% [9] - 公司负债率较高达49.9% [9] - 公司通过出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 [9]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提问 - 公司未来几年的销售增长和盈利预测如何 回答 - 公司销售板块结算资源和可售资源较充裕 [10] - 公司预计2024-2026财年销售收入增速分别为20%、28%和23% [11] - 公司商业板块未来3年有300万平方米购物广场待开业 [11] - 公司建筑施工板块将在近2年内实现收尾 [11] - 公司酒店业务有望随旅游业复苏而快速修复 [11] - 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6财年PE为16.3、12.7和10.3倍 [11] 提问 - 公司存在哪些风险 回答 - 消费复苏预期 [12] - 农地转换进度 [12] - 融资风险 [12]
新世界发展-
新世纪评级· 2024-07-31 21:39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公司介绍 - 新世界发展是一家以物业销售和商业运营并重的港资房企公司 [1] - 公司进入内地较早,在香港和内地都有所布局 [1] - 公司由周大福企业直接控股,实控人为郑氏家族 [1] - 公司在2023财年前将新创建集团剥离给周大福,聚焦主业并降低负债 [2] 内地销售业务 - 公司在内地主要布局高能级城市,与央企合作开发高品质项目 [3] - 2019年以来内地销售额基本保持在150-200亿人民币 [3] - 公司内地销售毛利率较高,2024上半年达到57% [3] - 公司内地土储充裕,可授资源达570亿元 [4] - 公司在广深等地有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储备 [4] 香港销售业务 - 2024财年香港销售目标150亿港元,上半年受市场低迷影响未达标 [5] - 公司在香港有800万平方尺现有土储,未来可转换农地115万房 [5] - 公司与华润、招商等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可授资源超200亿 [6] 商业运营板块 - 香港商业板块复苏较快,K11商场销售同比增41% [6] - 内地有11家K11、15家新世界百货等商业项目,收入和毛利率均有增长 [6][7] - 未来3年公司在深圳、广州等地还有30多个商业项目待开业 [7] 业绩表现 - 2024上半年收入176亿港元,毛利率提升至28% [8] - 核心盈利增长12%至48.7亿港元,盈利率达29% [8] - 内地销售毛利率57%,香港商业毛利率74% [8] - 公司负债率较高,正通过资产出售等方式降低负债 [9]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 公司在内地和香港的销售业务情况如何? 答: 公司在内地的销售额基本保持在150-200亿人民币,毛利率较高达到57% [3]。在香港受市场低迷影响,2024财年销售目标150亿港元难以完成,上半年销售仅1.43亿港元 [5]。 问: 公司的商业运营板块表现如何? 答: 香港商业板块复苏较快,K11商场销售同比增41% [6]。内地有11家K11、15家新世界百货等商业项目,收入和毛利率均有增长 [6][7]。未来3年公司还有30多个商业项目待开业 [7]。 问: 公司的负债情况如何?有何应对措施? 答: 公司负债率较高,达49.9%。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和少数股权项目等方式来降低负债,目标在2026-2027财年将净负债率降至30%以下 [9]。同时也在通过发行内地银行贷款和CMBS等方式来置换高成本的海外债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