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南南合作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33
中国与印尼双边关系与合作 - 2024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1478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 [2] - 两国在二十国集团、东盟—中国、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共同维护全球南方国家利益 [3] - 印尼与中国深化全方位战略协作和发展战略对接,共同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 [3] 中国在印尼的投资与项目 - 印尼受益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括雅万高铁在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区域一体化 [3] - 中国企业在物流、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加大对印尼投资 [3] -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奇拉塔漂浮光伏发电项目帮助印尼缓解供电压力,助力能源转型 [3] 中国推动的国际合作倡议 - 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不断深化中非双方合作 [2] -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互联互通 [2] - 2015年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灵活融资 [2]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 中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农业和工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投入 [2] -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系统规划的成果,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缅甸代总统敏昂莱:支持全球治理倡议 愿加快推进缅中命运共同体建设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11 11:05
双边关系 - 缅中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缅方完全支持全球治理倡议 [2][3] - 两国建交75周年,树立了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典范 [3] - 缅方视中国为真挚友人,胞波情谊历史悠久,秉持高度政治互信 [5] 合作领域与成果 - 期待同中方加强各领域合作,推进缅中命运共同体建设 [2] - 已在各领域建立起坚实合作基础,中方企业展现出高度合作热情 [5] - 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上世界领先,缅方希望在此领域深化合作 [5] 高层互动与活动 - 缅甸代总统敏昂莱第12次访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活动 [2] - 本次为最成功的一次访华,缅方祝贺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圆满成功 [2] - 访华期间率团考察天津、黑龙江、四川等地,与当地各界人士探讨拓展双边合作 [5]
新华全媒+丨弘扬正确二战史观 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智库报告解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伟大贡献
新华社· 2025-09-05 21:57
东方主战场历史贡献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 持续时间最长 付出牺牲巨大 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主要兵力[1] - 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主要兵力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明确不介入欧洲战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主力仍深陷中国战场[2] - 14年抗战期间中国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2] 战争经济损失 - 按照1937年比价 战争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2] 战后国际影响 - 彻底粉碎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图谋 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2] - 推动100多个国家实现独立和解放 数十亿人挣脱殖民主义枷锁 成为民族解放运动典型代表[2] - 参与制定《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 推动形成惩罚战争罪犯制度设计[3] 国际秩序建设 - 与印度 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国际关系普遍原则[3] - 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对台湾主权历史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4] 当代国际倡议 -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治理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方案[5] - 坚持联合国权威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4]
新华述评|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新华社· 2025-09-02 18:11
历史贡献与全球影响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持续14年 付出3500多万伤亡的巨大代价 牵制并消灭日军大部分主力 为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窗口期 [3] - 中国抗战精神体现为爱国情怀 民族气节 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杨靖宇 赵一曼等英雄代表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的最强力量 [4] - 中国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国际秩序建设参与 - 中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 主张将"独立"作为托管制度目标写入宪章 为维护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利益仗义执言 [5]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为冷战期间国际关系注入新活力 [6] - 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 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壮大的里程碑 [7] 经济发展与全球贡献 - 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3679亿元增长到2024年突破130万亿元 增长300多倍 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 [9] -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转型 高铁 核电 5G 新能源汽车成为闪亮名片 [10] - 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减少近8亿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 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11] 全球合作与发展倡议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筑通向繁荣的"幸福路" 包括中老铁路 卡鲁玛水电站 雅万高铁等项目 帮助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转变 [12][15] - 给予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惠民项目落地 [12] -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治理倡议 从发展 安全 文明 治理四个维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6] 理念创新与国际共识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于2017年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并多次写入联合国 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 [15] - "五个世界"总目标包括持久和平 普遍安全 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 清洁美丽 为人类未来描绘清晰图景 [15] -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7][17]
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新华社· 2025-09-02 17:51
历史意义与贡献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持续14年 付出3500多万伤亡的巨大代价 [3] - 中国战场牵制并消灭日军大部分主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有百万以上日军深陷中国战场 [3] - 中国持久抗战为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窗口期 为太平洋战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4] 经济发展成就 - 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3679亿元增长到2024年突破130万亿元 增长300多倍 [9] - 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其他经济体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9] - 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 [9] 产业转型与创新 - 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10] - 实现从"世界工厂"向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型经济转型 [10] - 高铁 核电 5G 新能源汽车等成为"中国名片" 深度重塑全球产业布局 [10] 减贫与全球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8亿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 [11] - 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11]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筑通向繁荣的"幸福路" 覆盖亚洲 非洲 拉美及太平洋地区 [12] 全球治理与合作 - 给予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12] - 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惠民项目落地 [12]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及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 [14] 国际合作项目 - 中老铁路帮助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转变 [14] - 卡鲁玛水电站为乌干达提供清洁能源 [14] - 雅万高铁助力印尼迈入高铁时代 [14]
新华述评丨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新华社· 2025-09-02 16:59
历史意义与贡献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军民付出3500多万伤亡的巨大代价 [4] - 中国持久抗战牵制并消灭日军大部分主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有百万以上日军深陷中国战场 [4] - 中国抗战为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窗口期 罗斯福指出"中国的壮丽的防御战"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的重要因素 [4] 经济发展成就 - 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3679亿元增长到2024年突破130万亿元 增长300多倍 [10] - 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其他经济体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 [10] -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的跨越 [11] 全球减贫贡献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8亿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 [12] - 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12] - 中国给予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13] 国际合作与倡议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筑通向繁荣的"幸福路" 涵盖亚洲、非洲、拉美和太平洋岛屿国家 [13] - 全球发展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 全球安全倡议涵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 [17]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 [16] 产业与技术发展 - 高铁、核电、5G、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名片" 深刻改变全球市场供需格局和产业布局 [11] - 通过鲁班工坊、杂交水稻、菌草技术、人工智能赋能等合作项目带动就业创收 [13] - 中老铁路帮助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 雅万高铁助力印尼迈入高铁时代 [16]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证券时报· 2025-08-31 16:06
中印关系战略定位 - 中印关系在喀山会晤后重启再出发,两国交往合作取得新进展 [2] - 中印是两大东方文明古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及全球南方重要成员,肩负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振兴等重要责任 [2] - 实现"龙象共舞"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应做睦邻友好的朋友和相互成就的伙伴 [2] 中印关系发展框架 - 双方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印关系,通过天津会晤推动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 - 需把准中印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互为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的大方向 [3] - 中印都处在发展振兴关键阶段,应聚焦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相互支持促进成就 [3] - 需珍视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合力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不让边界问题定义整体关系 [3] - 应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协作,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3] 合作成果与未来展望 - 喀山会晤为印中关系发展指明方向,印中关系重回积极轨道,边境保持和平稳定,即将恢复直航 [5] - 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共识远大于分歧,印方愿从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两国关系 [5] - 面对世界经济高度不确定性,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的中印加强合作十分重要 [5] - 印中合作将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亚洲世纪,双方携手将增强国际事务中多边主义的力量 [5]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习近平会见缅甸代总统敏昂莱
新华社· 2025-08-30 19:33
外交关系 - 中缅双方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深化战略合作并加快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 [1] - 缅方坚定不移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愿同中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 - 双方签署海关和新闻等领域多份双边合作文件 [3] 经济合作 - 推进中缅经济走廊重点项目并促进经贸领域合作 [1] - 拓展贸易投资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 [2] 安全与稳定 - 合力打击跨境犯罪并共同维护中缅边境地区安宁 [1] - 确保中方在缅人员机构和项目安全 [1] - 中方支持缅甸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并支持震后重建 [1]
马朝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连续8年写入联大决议
新京报· 2025-08-29 12: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 - 连续8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宣言[1][7] - 8次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宣言[1][7] - 核心要义被纳入联合国《未来契约》成为重大标识意义的国际公共产品[1][7] 理念提出的历史脉络与框架演进 - 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3] - 2015年第70届联大明确"五位一体"总体框架[3] - 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目标[3] - 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科学体系"四梁八柱"包括建设持久和平等五大目标及全球发展倡议等实践路径[4] 理念的核心内涵与战略意义 - 主张各国处于命运与共的"大船"关系而非孤立小船[3] - 继承发扬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传统[2][5] - 超越利己主义保护主义和集团政治"小圈子"规则[5][6] - 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并形成共建美好世界最大公约数[5][6] 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实践成果 -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确认多边主义目的即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6] - 被国际社会视为"代表国际社会心声"和"带来和平发展的希望"[6] - 实现从双边到多边 从区域到全球 从发展到安全的历史跨越[5] - 从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并从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5]
海外人士谈抗战|专访: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访古巴学者何塞·罗瓦伊纳
新华社· 2025-08-26 17:0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极其艰苦环境中领导抗战取得胜利[1]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资源有限装备落后 但依靠游击战运动战有效牵制打击侵华日军[1]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民族抗战 极大削弱日军实力[1] 中国对历史记忆的重视 - 中国通过保护遗址建立纪念设施举办纪念活动铭记抗战历史[2] - 不忘历史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 忘记历史就会重蹈覆辙[2] - 中国人民有强烈民族自豪感 为自身历史文化而骄傲[2] 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 中国并非好战国家[2] - 从二战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再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致力于实现和平[2] - 中国始终追求和平践行和平推动和平 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是多边主义重要支柱[2]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 1963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现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历史性飞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