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湿地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网:守护武汉沉湖湿地的“夏日精灵”
新华网· 2025-08-10 15:28
沉湖湿地生态保护成效 - 沉湖湿地是江汉平原最大的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 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站点 每年夏季有大量候鸟前来筑巢繁殖[1] - 2013年沉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14年武汉市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暂行办法 2017年起全面禁止围网养殖 拆除3.2万亩围网[3] - 经过多年修复 湿地形成沼泽 芦苇荡 浅滩 深水等多种生态环境 水质改善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5] 鸟类种群监测数据 - 上个越冬季记录到10.6万只水鸟 创保护区新纪录 大红鹳 卷羽鹈鹕等珍稀鸟类连续多年现身[5] - 7月调查记录鸟类45种 超过3.2万只 其中灰翅浮鸥种群突破3万只 发现水雉 棉凫 小鸦鹃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 - 累计监测到鸟类301种 其中20种鸟类分布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总量的1%[5] 保护措施与技术应用 - 保护区开展日常巡护 观测调查 科普宣传 推进退养还湿 修复治理等工作[5] - 2021年投入运行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 通过声像识别鸟类 实时监测水文气象等环境指标[7] - "90后"新生力量加入保护队伍 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宣传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7] 历史生态问题与改善 - 过去填湖造楼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水污染 生态破坏 候鸟栖息地严重受损[3] -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后 湿地实现自我修复 为鸟类提供充足食物和安全庇护所[3][5]
《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 武汉湿地保护展现卓越创新精神
长江日报· 2025-08-07 11:49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全国仅2555只,其中五分之一栖息在武汉。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明亮揭秘这群"鸟中大熊猫"偏爱武汉的理由:"政 策、规划、投入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武汉一直在为它们打造理想家园。" 2023年,市园林和林业局协调黄陂区还在祁家湾渔场划出了433亩区域,打造首个青头潜鸭生境恢复示范点,成了青头潜鸭"最舒适的 新家"。 《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 (视频截图)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办。沉湖湿地作为大会唯一野外考察点,其保存完好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 数量众多的珍稀水鸟和先进的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给代表们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保护和修复沉湖湿地,我们还想方设法支持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发展。当地老百姓收入逐年增长,绿水青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 的金山银山。"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介绍,保护区管理局利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金字招牌,成功举办油菜 花节、观鸟节等节庆活动;会同农业部门引导当地农民探索生态养殖、种植和采摘、农事体验、乡村休闲游等产业模式,形成蔡甸莲藕、 消泗油菜花、沉湖鳙鱼等本土生态品牌。 "在湿地保护实践方面,武汉展现出了 ...
守护大美湿地
人民网· 2025-08-07 08:58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 地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为做好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 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中,各地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职尽责、开展精准监督,筑牢湿地保护屏障。 在日前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上海崇明、浙江温州、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 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湖南岳阳等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 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洞庭湖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区域内水草繁茂、鱼类资源较丰富,每年有数十万只 候鸟在此栖息,被誉为"长江之肾""候鸟天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做好洞庭湖生态保护 修复,统筹推进长江干支流沿线治污治岸治渔,做好渔民转产安置和民生保障工作。 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益阳沅江境内。益阳市纪委监委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之 大者",深入开展"洞庭清波"常态化 ...
加强湿地长期保护 助力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8-04 06:04
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核心内容 - 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主题为"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 聚焦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湿地城市建设和国际合作[1] - 通过《维多利亚瀑布城宣言》 呼吁各国与国际组织 私营部门合作确保湿地长期保护[1] - 全球湿地正以年均0.52%速度流失 主要受土地用途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1] 湿地生态价值与保护现状 - 湿地具有调节水源 增强气候韧性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粮食安全等重要功能[1] - 《2025年全球湿地展望》显示湿地流失带来的生态风险已十分明显[1] - 城市扩张导致湿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2]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 16个国家的31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中国占9个[2]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 位居全球第一[2] - 认证机制旨在鼓励城市将湿地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规划[2] 中国湿地保护成果 - 中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红树林面积净增0.83万公顷[3] - 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通过国际培训班共享保护经验[3] - 联合多国通过两项决议草案 涉及候鸟栖息地保护和新旧技术融合应用[3] 国际合作与倡议 - 中国代表团举办"湿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主题边会[3]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致力于加强湿地保护国际合作[2] - 《湿地公约》呼吁加大对湿地恢复与保护的投资[2]
全球第二批!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荣获“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
深圳商报· 2025-07-30 14:20
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获奖 - 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荣获全球第二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全球共有16家单位获此殊荣 [1] - 该奖项旨在表彰全球在湿地环境教育、交流与能力建设方面表现卓越的湿地中心 [1] - 这是深圳市第三个获得此项国际荣誉的自然教育中心,前两个为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1] - 目前全球两批次共有39个"星级湿地中心" [1] 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概况 - 成立于2015年,是深圳市首个设立在市政公园内的自然教育中心 [1] - 由红树林基金会(MCF)负责执行运营 [1] - 依托深圳湾独特的生态、历史与人文资源,研发了系列适合市民参与的环境教育活动 [1] - 通过趣味性的展陈和互动方式,重点围绕鸟类知识、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开展湿地科普教育 [2] 深圳湾生态价值 - 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点,每年冬春季节迎接数万候鸟 [2] - 是生物多样性特点区域,也是深圳最受公众喜爱的公园之一 [2]
国际红树林中心意向成员国增至19个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7 12:03
湿地保护国际合作 -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办湿地高质量发展边会,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分享湿地保护经验[1] - 津巴布韦签署《关于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协定》,成为第19个意向成员国[1][6] - 国际红树林中心2023年落户深圳,2024年正式成立,首批18个成员国签署协定[6] 中国湿地保护成效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全球第一,湿地类型多样且保护特色鲜明[3] - 中国湿地保护法强调资源清单与数据管理,明确城市保护角色[3] - 中国全面加强22个国际湿地城市管理,实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行动计划[3] 各国湿地保护实践 - 法国介绍国家保护区对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6] - 马达加斯加宣介该国湿地保护成效[6] - 联合国粮农组织阐述湿地管理与可持续农业结合理念[6] 国际组织与城市案例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展示湿地作为生态减灾基础设施的作用[6] - 中国香港分享米埔后海湾湿地管理经验[6] - 深圳作为高密度城市展示湿地生态保护案例[6]
广东广州:印发湿地保护规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14:29
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将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湿地空间格局 到203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将不少于8处 湿地公园不少于26处 [1] - 规划提出分阶段保护目标 202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不少于5处 红树林面积不少于322公顷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9% [1] - 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湿地管理体系 打造广州特色示范湿地城市 [1] 空间格局规划 - "三区"包括北部山地河湖湿地涵养区 中部城镇平原湿地品质提升区 南部滨海水网湿地功能优化区 [1] - "六廊"以珠江前后航道等为骨架强化湿地生态连通 [1] - "三核"为海珠湿地 花都湖湿地 南沙湿地 "九芯"包括麓湖—东濠涌湿地等关键节点 [1] 重点任务部署 -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 推进分级分类保护 完善湿地公园保护体系 [2] - 实施北部水源涵养林提升 中部河涌生态修复 南部红树林扩面等专项工程 [2] - 计划修复流溪河115千米生态岸线 2025年前营造红树林43公顷 [2] - 建设高质量小微湿地 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
我国国际湿地城市增至22个 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央视新闻· 2025-07-25 10:49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 我国新增9个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1] - 新增城市包括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湖南岳阳 [1] - 全球现有国际湿地城市74个,我国此前已有13个城市获此认证 [16] 湿地保护成就 - 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17] - 红树林面积净增长0.83万公顷 [19] - 2025年监测到途经我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候鸟总数较2024年增加14% [19] 特色湿地城市 - 上海崇明湿地覆盖面积近70%,拥有全球最大河口冲积岛 [3] - 福建福州创新湿地治理体系,打造从潮汐滩涂到红树林带的生态系统 [5] - 云南大理形成高山湖泊与城市相依相伴的独特格局 [6] -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8] - 江西九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重要节点 [10] - 西藏拉萨拉鲁湿地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 [12] - 江苏苏州展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湖滨湿地风光 [14] - 湖南岳阳洞庭湖湿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长江江豚主要栖息地 [16] - 浙江温州实施滨海、海岛和城市湿地系统修复 [16]
上海崇明等获认证,中国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多国家
第一财经· 2025-07-25 09:51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 全球共有74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以22个位居全球第一 [1][4] - 2024年7月新增上海崇明、浙江温州、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湖南岳阳等9个中国城市获得认证 [1][4] - 此前中国已有哈尔滨、海口、东营、武汉、盐城、南昌等13个城市在2018年和2022年分获认证 [1] 中国湿地城市特色 - 上海崇明湿地覆盖面积近70%,拥有全球最大河口冲积岛 [2] - 浙江温州实施滨海、海岛和城市湿地系统修复,构建全域保护格局 [2] - 云南大理形成高山湖泊与城市相依的独特格局,成为高原湿地治理典范 [2] - 福建福州创新湿地治理体系,打造从潮汐滩带到红树林的生态链 [4] -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代表城市湿地保护典范 [4] - 江西九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关键节点,被誉为"珍禽王国" [4] - 西藏拉萨拉鲁湿地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 [4] - 江苏苏州展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湖滨湿地风光 [4] - 湖南岳阳洞庭湖湿地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长江江豚主要栖息地 [4] 中国湿地保护成效 - 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4] - 红树林面积净增长8300公顷,为全球少数实现净增长的国家 [4] - 2025年监测显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数量较2024年增加14% [4][5] - 《湿地公约》执行秘书长肯定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宝贵经验 [5] 国际公约背景 - 《湿地公约》是最早的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之一,现有172个缔约方 [5] - 公约目标为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5]
苏州跻身国际湿地城市
苏州日报· 2025-07-25 08:22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 苏州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 成为我国9个新晋成员之一 也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城市 [1] - 认证由《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颁发 [1] 苏州湿地资源概况 - 苏州拥有400多个湖泊 2万多条河流 158公里长江岸线以及四分之三的太湖水域 [1] - 全市湿地总面积3190平方公里 约占全域面积的40% [1] - 全市野生鸟类近十年增加100余种 现达418种 [1] - 17块湿地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 [1] 湿地保护措施与成效 - 出台江苏省首个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 [1] - 首创湿地生态补偿政策 每年对204个重要湿地周边的行政村进行生态补偿 累计补偿资金已超14亿元 [1] - 创新设立"湿地好不好 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 将鸟类多样性作为反映湿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1] -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1] - 全市认定省 市级重要湿地103个 建成湿地公园21个 划定湿地保护小区133个 [2]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3处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 [2] - 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2023年的72.8% 位居全省第一 全国前列 [2] 创建工作推进情况 - 2022年全面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2] - 连续三年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