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保护
搜索文档
在五峙山列岛守护“神话之鸟”(保护候鸟·我在一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1 06:53
在五峙山列岛拍到的中华凤头燕鸥。 五峙山列岛一角。 张剑 摄 张剑 摄 张剑 摄 王一安在观察中华凤头燕鸥。 王蕊 摄 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全球9条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经过中国,据统计,中国现有鸟类1500 余种,其中候鸟超过800种。众鸟飞翔,为美丽中国增添了一抹亮色。 本版即日起推出"保护候鸟·我在一线"系列报道,记录巡护员、科研人员、志愿者等一线工作者保 护候鸟、守护候鸟迁飞通道的故事。 ——编者 秋日清凉的海风掠过五峙山列岛,往日热闹的鸟鸣声归于沉寂,盘旋的鸟群已不见踪影。这个季 节,海鸟们陆续启程飞往越冬地,小岛渐渐宁静。 而当漫长的冬季结束,海水渐暖,东海海域迎来春暖花开,熟悉的啼鸣便会在五峙山列岛上空再次 回响。 每年春夏之交,位于浙江舟山的五峙山列岛都会迎来一批"老朋友",作为浙江唯一的省级海洋鸟类 自然保护区,这里自然生态优良,成千上万只越冬归来的水鸟会选择迁徙来此栖息繁衍。其中,最珍贵 的客人,莫过于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世界极度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凤头燕鸥。 东海云廊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 就在不久前,距离这群水鸟栖息地不远处的岛屿,两位年轻的"守鸟人"——王一安和王 ...
两大保护区更新签署《谅解备忘录》
辽宁日报· 2025-10-11 09:24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EAAF)上的关键节点,鸭绿江口湿地每年3月至5月会迎来 新西兰、澳大利亚70%种群的斑尾塍鹬,最多一次记录达6万只,是其北迁途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补给 站"。米兰达保护区作为《拉姆萨尔公约》认证的国际重要湿地,凭借泰晤士峡湾优质生态,成为斑尾 塍鹬南半球的"越冬家园"。一南一北,共同托举候鸟繁衍征程。 新版《谅解备忘录》,将"加强湿地及其鸻鹬类鸟类栖息地保护"列为双方合作核心目标,明确双方 将在候鸟保护信息共享、联合科学研究、宣教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化协作,着重聚焦以斑尾塍鹬为代表的 迁徙水鸟种群动态监测及保护工作。2024年,"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丹东 市也将依托新版《谅解备忘录》框架,推动"生态+赛事+文化"协同发展,让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同频 共振。 近日,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新西兰普科罗科罗米兰达自然学家信托基金会(米兰 达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更新签署《谅解备忘录》,为这场持续20年的跨国生态合 作续写时代新篇。 ...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守护人:用“珍惜”换“珍稀”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5:17
保护区概况 - 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9587万公顷,属于森林野生动物湿地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 [2][9] - 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站,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5][9] - 保护区管护工作由多个管护站负责,例如旗牧场管护站管护着1.4万公顷生态功能区,站内共有9名管护员 [2] 生态保护成效 - 2025年春季监测显示,保护区累计监测到鸟类13目23科68种119227只,并发现白尾海雕等5种新分布物种 [9] - 目前保护区分布的鸟类已增加至20目50科239种,表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9] -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目前照顾着上百只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5种 [9] 日常巡护工作 - 管护员采取轮班制开展管护工作,日常巡护结合摩托车、皮卡车和徒步方式,以减少对栖息候鸟的惊扰 [2] - 进入秋季防火期后,巡护频次增加,每天上下午均需巡护,大风天气下需每小时巡护一次 [2][4] - 管护员常志宏一年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保护区度过,并习惯记录辖区内每一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蒙古黄榆的情况 [4] 野生动物救助 -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的野生动物以鸟类为主,多为迁徙途中受伤、被遗弃或从不法分子手中解救的个体 [6] - 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具备鸟类分类、习性和迁徙路线等专业知识,能够进行伤口处理和包扎等救护工作 [5][8] - 救助案例包括成功救治翅膀受伤的丹顶鹤并放归自然,以及长期收容因腿伤无法野外生活的蓑羽鹤 [8][9]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守望)
人民日报· 2025-08-15 06:10
清晨,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像往常一样,巡护员王小龙登上瞭望塔,透过 望远镜,朝湖面方向远眺。 "鸟儿们'起床'喽!"顺着王小龙的目光望去,草洲上空,星星点点,一只只候鸟展翅盘旋,一直延伸到 雾霭深处。 自1987年退伍后,王小龙在这里度过了38年光阴,与候鸟们结下不解之缘。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染霜,王 小龙践行着守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一片湿地、一群精灵"的誓言。 "它发出'啾啾'的声音,好像道谢一样" "快看,这'小家伙'开始活动了!"王小龙打开手机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指着屏幕上不断闪动的红点,笑 着说。 王小龙口中的"小家伙"是一只白鹤。2024年5月,吴城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在监测中发现,一只白鹤受 困在一片被洪水淹没的草洲上,翅膀低垂,几乎动弹不得。看到这一幕,王小龙很着急,立即组织救 援。"和其他救援队员乘船赶到现场后,我来不及多想,立马跳入水中把幼鹤抱上船,送往候鸟救治中 心。"王小龙说,经诊断,这只白鹤的翅膀轻微骨折,在野外无法飞行。 "见证了候鸟种群不断壮大,很艰辛却觉得很踏实" 王小龙(左)把受伤候鸟送到救治中心救治。 受访者供图 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我见证了候鸟种群不断壮 ...
守护候鸟 绘就和谐共生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6-25 05:43
候鸟保护现状 - 我国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 [1] - 近年来我国明确了1140处候鸟迁飞通道重要栖息地,认定58处国家重要湿地,构建起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1] - 广东海丰国际重要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广东海丰湿地保护成效 - 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从1998年的72种上升到目前的27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5种 [3] - 黑脸琵鹭数量达451只,创历史新高 [3] - 2025年监测到8只黑鹳和209只东方白鹳,刷新保护区监测最高数量 [2] - 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5只 [2] 山东黄河口湿地保护成果 - 2025年首只人工孵化朱鹮幼鸟诞生,体重60.99克 [4] - 2024年繁殖季成功孵化20只朱鹮幼鸟,2025年产下首批3枚卵 [4] - 东方白鹳2025年成功繁殖233巢、孵化536只幼鸟,创历史新高 [5] - 鸟类种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374种 [6] 辽宁鸭绿江口湿地保护措施 - 2025年春季观测周期内记录到36种水鸟,总数量超过16万只 [9] - 开展候鸟卫星追踪工作,为全球候鸟迁飞区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9] - 2023年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 保护技术应用 - 广东海丰湿地使用8台高清视频设备24小时监测,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 [3] - 山东黄河口建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开发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识别技术 [6] - 辽宁鸭绿江口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候鸟卫星追踪 [9]
在野外|鸭绿江口:海天间飞翔的生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2 16:58
海洋的壮阔、林草的生机、地质的沧桑、测绘的精确……自然资源野外工作有着不为人知的"诗与远方"。值此2025年世界地球日之际,中国自然资源报 社推出《在野外》栏目,展现自然资源的多彩与奇观,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 0:00 鸭绿江口的鸟浪。高永才摄 放飞环志鸟类。王自堃摄 "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吗?"隋永军问。 "轰轰的。"刘丹凝神细听,低声说道。 4月16日晚9点半,辽宁丹东鸭绿江口,黄海北岸在夜幕中沉静下来。南风二三级,气温8℃,潮汐表显示,距离满潮还有一小时。 堤岸上唯一的路灯洒下微弱光线,照亮脚下一小片区域。下方的滩涂漆黑一团,看不出深浅,也辨不清水线边界。此刻,北斗七星在头顶闪耀,四周星 星点点的灯光来自港口、渔船和房屋,朦胧而遥远。 暗夜滩涂的极速行动 "潮水涨太快了!"下滩不到10分钟,海水已经漫过记者的小腿。原来,先前在堤上听到的"轰轰"声,正是潮水奔涌而来的声音。若不是经验丰富的巡护 员及时察觉,很容易误认为是风声。 4个小时前,隋永军、刘丹与张心科在滩涂上精心布设了用于鸟类环志的雾网。日落后,随着潮水上涨,在滩涂上觅食的鸻鹬类水鸟会向岸边移动。现 在,三个人要赶在潮水漫滩之前,迅速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