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LLM)

搜索文档
AI:加速能力退化的元凶
36氪· 2025-07-02 15:16
行业认知与LLM依赖 - 过度依赖LLM加速工程师批判性思维退化,技术敬畏成为生存必修课 [1][3] - 工程师将LLM视为伙伴的本质是追求速度至上,但牺牲思考深度和代码质量 [4][5] - 微软研究发现AI使用以牺牲批判性思维为代价,导致能力萎缩 [6] LLM对工程师能力的影响 - 资深工程师失去攻坚成长机会,初级工程师无法建立核心能力 [6] - AI剥夺开发者心流状态和创造乐趣,影响长期职业发展 [7] - LLM无法替代人类工程智慧,但滥用可能导致能力退化和技术债积累 [12][17] 程序理论与LLM局限性 - 编程本质是理论构建活动,程序是心智模型而非代码文本,LLM无法掌握程序理论 [9][10][13] - 实验证明拥有程序心智模型的团队能更高效改造代码,而LLM仅提供表面解决方案 [10][11] - LLM生成代码存在输入输出风险,如逻辑漏洞、XY问题识别失败等 [12] 程序熵与LLM的文本局限性 - 程序开发是熵减过程,维护是熵增过程,人类才能通过设计理念延缓熵增 [14] - LLM作为token预测器仅操作文本层面,无法进行概念性思考或降低代码复杂度 [15] - LLM修改代码常引入多余改动,对话越久偏离设计初衷越远 [15] 行业长期价值与AI定位 - 企业滥用AI可能重蹈离岸开发覆辙,衍生新风险并承受长尾成本 [18] - 人类工程师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实力与深度思考,LLM应作为工具而非拐杖 [18][19] - 2019年前被重视的工程核心能力(如理论构建、熵减设计)仍是长期竞争力基础 [19]
大模型时代,通用视觉模型将何去何从?
机器之心· 2025-07-02 08:54
通用视觉模型(VGM)研究背景 - 通用视觉模型(VGM)曾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旨在构建统一架构处理图像、点云、视频等多种模态输入及分类、检测、分割等多样化任务,目标是实现「视觉模型大一统」[1] -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的兴起,多模态大模型成为新趋势,视觉被视作语言模型的输入模态之一,其独立性被重新定义,传统VGM研究面临边缘化风险[1] - 视觉数据具有结构化强、空间信息丰富等优势,但存在模态间差异大、难替代的挑战,如2D图像、3D点云和视频流的统一处理问题在当前多模态范式中未充分解决[1] VGM的核心能力与价值 - VGM通过广泛预训练和共享表示实现跨任务零样本迁移,无需为单一任务专门调整,解决了传统视觉模型任务专用化的局限性[7] - VGM具备多模态输入统一处理能力,能将图像、点云、视频等映射到共享特征空间,同时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如图像识别与视频分析)[7][8] - 清华大学团队在IJCV发表的综述系统梳理了VGM研究进展,涵盖输入统一方法、任务通用策略等,为未来视觉模型发展提供参考[2] VGM的技术实现框架 - 编码式框架通过共享特征空间统一输入模态,使用Transformer编码不同数据(如图像、文本),最终生成统一输出[12] - 序列到序列框架借鉴NLP方法,将可变长度输入(如视频)转换为固定表示,适用于图像生成等任务[13] - 多任务学习、视觉-语言学习等技术被用于扩充VGM知识边界,相关领域研究为模型设计提供技术补充[13] VGM的数据与评测体系 - 训练采用大规模多模态数据集(图像/视频/点云),任务分为图像、几何、时间序列等四类,评测注重跨任务泛化能力[9] - 研究对比了主流VGM在22个基准数据集的表现,但未披露具体数据指标[14] VGM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 当前面临统一框架设计优化、训练效率提升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挑战,数据标注仍是发展瓶颈[16] - 自动化标注技术和大规模无监督学习将成为研究重点,需解决模型偏见、公平性等伦理问题[16] - 应用潜力覆盖智能监控、自动驾驶等领域,可扩展至视觉问答、图像-文本检索等复杂任务[16]
只用2700万参数,这个推理模型超越了DeepSeek和Claude
机器之心· 2025-06-30 18:23
大模型架构变革 - 当前大语言模型(LLM)采用思维链(CoT)技术存在任务分解复杂、数据需求大、高延迟等问题 [2] - 分层推理模型(HRM)通过循环架构实现高计算深度,仅需2700万参数和1000个训练样本即可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表现卓越 [3][4] - HRM无需预训练或CoT数据,在数独、迷宫路径查找等任务中达到近乎完美性能,并在ARC-AGI基准上超越更大模型 [5][7] HRM设计原理 - 核心灵感源于大脑分层处理和多时间尺度机制:高级模块负责抽象规划(慢速),低级模块处理细节计算(快速) [12][13] - 采用四个可学习组件(输入网络、高低级循环模块、输出网络)实现层级收敛性,H模块稳定收敛,L模块周期性重置 [14][15][17] - 通过一步梯度近似法(O(1)内存)和深度监督机制优化训练效率,避免传统BPTT算法的深层信用分配难题 [19][20][23] 性能与实验验证 - 在ARC-AGI、数独、迷宫任务中,HRM表现出类似深度优先搜索和渐进优化的底层推理算法 [31] - 训练后高层模块与低层模块自然涌现维度层级分化,而非架构固有特性 [33][34] - 具备图灵完备性,可模拟任何图灵机,通过自适应计算时间(ACT)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35][36][27] 技术对比优势 - 相比CoT模型,HRM在符号树搜索任务(如Sudoku-Extreme)中准确率接近100%,而标准Transformer增加深度无效 [10] - 强化学习(RL)需依赖CoT能力且数据效率低,HRM通过密集梯度反馈实现连续空间运算,生物合理性更高 [37][39] - 推理阶段仅需调整计算限制参数Mmax即可扩展性能,无需重新训练 [28]
为什么说大多数LLM初创企业注定都将失败?
36氪· 2025-06-30 15:13
AI初创公司面临的挑战 - AI创业生态逐渐认清残酷现实:数千家获顶级风投支持的初创公司将未来押注于大语言模型(LLM)作为新应用平台,但这一理念存在认知谬误 [2] - 模型供应商并非类似AWS或iOS的稳定平台,而是垂直整合的端到端产品公司,与初创公司争夺用户心智 [3] - 基于他人模型构建业务的初创公司命运不由自己掌控,可能成为养料、测试案例或实验品 [3] 模块化与风投生态的误区 - LLM创业热潮中存在可组合性的妄想,创始人误以为能像基于Windows或AWS开发那样打造十亿美元级产品 [3] - 投资人与创始人将原型开发便捷性与商业模式持久性混为一谈,风险资本疯狂涌入基于公共API的套壳初创公司 [4] - 底层模型供应商不是满足于算力变现的管道,而是对下游虎视眈眈的不安分玩家,目标在于取代创业公司 [4] 幸存者的共同特征 - 少数幸存初创公司具备不可替代的护城河:分销壁垒、专有数据、推理控制或合成平台 [5][6] - 拥有深度行业关系的公司通过LLM增强客户现有工作流,优势在于整合能力而非模型 [5] - 掌握独特数据集的公司产品显著优于模型供应商内部方案,但需确保合法使用权及与工作流深度融合 [5] - 自托管或微调自有模型的初创公司掌握成本控制权、时延优势及产品自主权 [6] 垂直整合的趋势 - 模型供应商行为符合垄断企业理性选择:向上游扩张、榨取利润、掌控用户关系 [7] - AI生态正经历相变,类似Facebook吞并生态内最佳功能或微软捆绑Excel克隆,垂直整合成为宿命 [7] - 当算力变成智能,模型供应商不会甘做基础设施,而是自建下一个Salesforce取代第三方初创公司 [7] 创始人的应对策略 - 业务构建于他人LLM之上的创始人需梳理依赖链,剥离所有可被商品化的环节 [11] - 数据、分销与推理控制才是真正壁垒,其余环节危如累卵 [11] - 比模型供应商更贴近用户或可幸存,否则可能被功能开关轻易取代 [10]
从后训练回到预训练,LLM+RL 的潜力兑现有有机会走更远吗?
机器之心· 2025-06-28 13:22
从后训练回到预训练,LLM+RL的潜力分析 - 强化学习(RL)与大型语言模型(LLM)结合的技术路径从后训练阶段延伸至预训练阶段,通过将文本生成重构为序贯决策问题,引入对未来"累积奖励"的评估机制[2] - LLM传统监督学习范式面临高质量标注数据成本高、人类知识存在边界等局限,而RL通过模型与环境交互生成数据,并将监督信号从"生成式"退化为"验证式",降低了对数据质量和标注难度的要求[3] - 微软研究院与清北研究者提出的"Reinforcement Pre-Training(RPT)"技术将RL应用于预训练阶段,在部分推理基准上表现超越传统方法训练的更大模型[4] RL在预训练阶段的技术突破 - RPT方法将下一个词元预测(NTP)任务重塑为可验证的推理任务,利用海量无标注文本数据作为RL训练资源,通过生成思维链(CoT)再预测token的方式规避传统RL方法的局限[5] - 该方法突破了RLHF依赖标注数据、RLVR受限于标准答案等约束,但尚未在更广泛文本和基础模型上验证,且存在计算资源消耗大的问题[5] - 行业早在2022年就开始关注RL预训练课题,南京大学AI学院副院长等专家曾系统分析过RL中少有预训练模型的原因[6] 技术演进趋势与挑战 - LLM+RL路线从后训练向预训练延伸,显示出技术潜力但面临理论缺陷、实现难度和任务适配等多重挑战[4] - 当前RL预训练方法虽能部分解决数据依赖问题,但计算效率、泛化能力等核心瓶颈仍未完全突破[5] - 行业需持续探索如何平衡RL的序贯决策优势与LLM的生成能力,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可能重塑模型训练范式[2][3][4]
AgentAuditor: 让智能体安全评估器的精确度达到人类水平
机器之心· 2025-06-27 12:02
LLM智能体安全性评估的突破性进展 核心观点 - LLM智能体正从文本生成器进化为具备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行动派",但自主权带来安全性评估难题[1] - 现有评估方法存在"看不懂、看不全、看不准"三大困境,难以应对复杂交互场景[1] - AgentAuditor框架通过结构化记忆和RAG技术,使LLM评估器达到人类专家水平[2][4] 技术框架 - **特征记忆构建**:将杂乱交互记录转化为含场景、风险类型等语义信息的结构化数据库[4] - **推理记忆构建**:筛选代表性案例并生成思维链(CoT),形成类似人类专家的判案经验[5] - **记忆增强推理**:通过多阶段检索机制动态调用相关CoT辅助决策,提升评估精度[6] 基准数据集 - ASSEBench包含2293条标注数据,覆盖15种风险类型、528个环境和29个应用场景[9] - 采用人机协同标注流程,引入"严格"和"宽松"双标准评估模糊风险[9] - 同时关注Safety(避免错误)和Security(防御攻击)两大维度[9] 实验效果 - Gemini-2-Flash-Thinking在ASSEBench-Safety上F1分数提升48.2%,R-Judge准确率达96.1%[12] - 在ASSEBench-Strict/Lenient子集上能自适应调整策略,缩小不同标准下的性能差距[12] - 多模型对比显示,Claude-3.5在R-Judge上准确率提升34.8%,GPT-4.1提升20.7%[13] 行业意义 - 填补LLM智能体安全评估领域空白,为人机协同标注建立新范式[17] - 通过自适应样本选择、结构化记忆等技术显著增强LLM评估能力[17] - 为构建可信赖的智能体防御系统提供研究基础和工具支持[17]
AI 开始「自由玩电脑」了!吉大提出「屏幕探索者」智能体
机器之心· 2025-06-27 12:02
研究背景与目标 - 研究聚焦于开发能在开放世界图形用户界面(GUI)中自主探索的智能体,这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路径之一 [2] - 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和视觉语言模型(VLMs)已展现出跨领域任务泛化能力,为GUI智能体开发奠定基础 [2] - 吉林大学团队提出《ScreenExplorer》项目,旨在训练视觉语言模型实现GUI环境自主探索 [3] 方法论创新 - 构建实时交互的在线强化学习框架,智能体通过鼠标/键盘函数调用与真实GUI环境交互 [10][11] - 引入"好奇心机制"解决开放环境反馈稀疏问题,利用世界模型预测状态转移并估算新颖度 [10] - 采用"经验流蒸馏"训练范式,将每代智能体探索经验自动提炼用于下一代微调 [10] - 设计启发式+世界模型驱动的奖励体系,包含轨迹差异奖励、好奇心奖励、格式奖励和意图对齐奖励 [12] - 采用GRPO算法进行强化学习训练,实现多环境并行推理与实时策略更新 [14][15] 实验结果 基础模型表现 - 未经训练的Qwen2 5-VL-3B模型仅能随机点击屏幕,无法打开任何软件 [17] - 经过初步训练后,3B模型可成功打开桌面软件,7B模型能完成"加购物车"完整流程 [18][20] 性能对比 - ScreenExplorer-3B-E1训练后探索多样性达0 51,显著优于基础模型Qwen2 5-VL-3B的0 21 [23] - 7B版本ScreenExplorer-7B-E1表现更优,探索多样性达0 54,超过专用GUI模型doubao-1 5-ui-tars的0 45 [23] - 世界模型好奇心奖励对训练至关重要,去除后模型无法突破冷启动阶段 [26][28] 涌现能力 - 训练后智能体展现出跨模态翻译、现状计划制定和复杂推理等新能力 [29][32][34] - 探索产生的"意图"字段可自动生成标注数据,为后续任务训练提供基础 [34] 技术价值 - 首次实现视觉语言模型在真实GUI环境中的自主探索训练 [35] - 经验流蒸馏技术显著降低对人工标注数据的依赖,实现能力自主进化 [10][35] - 为开发更自主的智能体和实现AGI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 [35]
舍弃CUDA编程!CMU等用几十行代码将LLM编译成巨型内核,推理延迟可降6.7倍
机器之心· 2025-06-21 09:33
核心观点 - 英伟达CUDA是当前大语言模型(LLM)训练和推理的核心计算引擎,但存在手动优化成本高、端到端延迟高等不足 [1][2] - CMU团队开发的MPK编译器可将LLM转化为优化的巨型内核,显著降低推理延迟1.2-6.7倍,逼近硬件理论极限 [3][4] - MPK通过自动化编译实现高性能推理,仅需几十行Python代码即可完成部署,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5][41] 技术突破 性能优化 - 在A100-40GB GPU上,MPK将Qwen3-8B模型每个token的延迟从14.5毫秒降至12.5毫秒,接近10毫秒的理论下限 [4] - 通过消除内核启动开销、实现跨层软件流水线和重叠计算与通信三大机制,实现端到端延迟优化 [14][16] - 多GPU环境下性能提升更显著,计算与通信融合的巨型内核设计使扩展性随GPU数量增加而增强 [18] 架构创新 - 编译器将LLM计算图转化为细粒度任务图,在子内核级别显式捕获依赖关系,突破传统"单算子单内核"执行模型的限制 [20][26] - 运行时系统采用静态分区设计,将GPU流式多处理器划分为工作单元和调度单元,避免动态上下文切换开销 [30][32] - 事件驱动执行模型实现1-2微秒级的任务切换延迟,支持多层多GPU工作负载的高效调度 [35][36] 行业影响 技术替代性 - 直接解决PyTorch/Triton/TVM等现有框架无法生成端到端巨型内核的痛点 [11] - 突破NCCL/NVSHMEM/FlashAttention等专用内核库造成的碎片化问题,实现统一编译 [12] - 可能改变GPU上LLM推理工作负载的编译和执行范式 [41] 应用前景 - 已支持现代GPU架构,正在扩展至NVIDIA Blackwell等下一代平台 [43] - 计划增强对动态工作负载(如MoE模型)的支持,开发动态控制流编译策略 [43] - 探索优先级感知调度等高级功能,适用于延迟敏感型服务和混合批处理场景 [43] 实施细节 编译流程 - 将PyTorch定义的LLM计算图转化为优化任务图,最大化暴露并行性 [23] - 通过Mirage内核超优化器自动生成高性能CUDA实现 [28] - 输入输出仅需几十行Python代码指定,大幅简化部署流程 [41] 运行时机制 - 工作单元采用"获取-执行-触发"循环流程,保持持续满载运行 [33][37] - 调度单元采用分布式事件队列管理,单SM可并发运行4个调度单元 [34][38] - 通过触发/依赖事件机制实现细粒度任务同步 [31][39]
2025 年了,企业的 AI 采购预算都在怎么花?
机器之心· 2025-06-21 01:04
企业AI预算趋势 - 2023年企业在基础模型相关支出上平均投入700万美元,并计划在2024年增加2-5倍以支持规模化生产部署 [7] - 2025年企业领导者预计未来一年的AI预算将平均增长75% [7] - 2024年企业在LLM的花销有24%来自「创新预算」,而2025年这一比例骤降至7%,永久性IT预算占比从28%上涨至39% [9][10] - 企业内部员工AI采用率提升促使企业构建面向用户的AI服务,进一步推动AI支出大幅增加 [10] 企业采购LLM的偏好 - 企业倾向于在生产流程中部署多个LLM,既为规避单一供应商风险,也因不同模型的差异化能力和优势 [11] - 开源模型在企业采购中越来越受欢迎,但具体偏好因企业规模而异 [3] AI预算构成变化 - 企业不再以试点项目形式部署AI,而是以核心IT业务需求驱动,将AI采买纳入永久性预算 [8] - 2025年来自「创新预算」的LLM支出占比从24%降至7%,永久性IT预算占比从28%增至39% [9][10] AI应用生态发展 - 企业逐步从内部AI部署转向构建面向用户的AI服务,推动AI支出结构性增长 [10] - 报告从模型选择、采购流程和AI应用生态三个角度分析企业未来AI使用和规划 [10]
速递|Meta百亿美元收购Ilya遭拒,扎克伯格转身挖走SSI CEO、Siri负责人和GitHub前掌门人
搜狐财经· 2025-06-20 21:31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宣布以143亿美元投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Scale AI,并挖走其创始人 Alexandr Wang 后,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显然才刚刚开始他的 AI 人才收割战。 据知情人士透露, 扎克伯格的 AI 豪掷计划已进一步瞄准了 Safe Superintelligence 的 CEO、前苹果高管 Daniel Gross,以及 GitHub 前 CEO Nat Friedman。 这本不是扎克伯格最初设想的合作方式。 消息人士称,今年早些时候,Meta 曾试图直接收购 Safe Superintelligence——这家由 OpenAI 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创立的公司,在今年4月的一轮融 资中估值达到了320亿美元。然而,Sutskever 不仅拒绝了收购提议,也婉拒了 Meta 对其本人的挖角邀请。 在与 Sutskever 谈判破裂后不久,扎克伯格便转向与 Gross 展开接洽。据悉,Gross 除了领导 Safe Superintelligence 外,还与 Friedman 共同创办了风投机构 NFDG(取自两人姓名首字母)。 消息称,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