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创新
搜索文档
车展现场揭秘:均胜电子如何用“汽车基因”切入机器人赛道
江南时报· 2025-05-06 19:16
核心观点 - 均胜电子在2025上海车展推出多款机器人传感器套件及解决方案,计划将机器人业务打造为"第二曲线"[1] - 公司利用汽车电子领域技术积累实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突破,特别是在电池管理系统和传感器领域[2][3] - 机器人与汽车电子具有高度技术同源性,公司通过技术迁移快速布局机器人领域[6]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380-2050亿美元,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8] - 公司规划机器人业务分5阶段发展,并已启动港股上市计划重点押注该领域[8][9] 产品技术突破 - 推出"星驰"机器人动力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充电效率提升40%,能量失控风险降低70%[2] - 电池系统实现-20℃至60℃宽温环境适应,具备快充功能[3] - 开发轻量化机甲减少能量消耗,无线充电系统效率达90%以上,续航提升30%[3] - 传感器套件包含六维力传感器、电子皮肤、双目深度相机等产品[1] - 自主研发嗅觉传感器可检测食物氧化、预警燃气泄漏等[9] 技术协同优势 - 将汽车800V高压平台、仿生液冷温控(±1.5℃)等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2] - 汽车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可应用于机器人环境感知[4] - 乘员监测系统(OMS)核心算法可用于机器人环境感知[4] - 全电动安全带(DMR)技术与机器人运动平衡调节相似[5] - 智能汽车视觉神经网络算法可应用于机器人路线规划[4] 业务发展规划 - 机器人业务分5阶段:核心零部件研发→工业场景数据空间→商业化应用→产业生态→全球化布局[8] - 2024年营收558.64亿元,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65亿元[9] - 已向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送样核心零部件[7] - 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开发"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9] - 下游客户覆盖全球100多个汽车品牌,为业务拓展提供渠道支持[7] 行业前景 - 全球近20家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8] - 2025年Q1具身智能赛道投融资达33起[8] - 激光雷达成本已降至3000元/颗,机器人成本有望再降1/3[7] - 汽车产业链成熟度有助于降低机器人生产成本[6] - 人形机器人在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潜力[9]
华沿受邀参加2025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
贝壳财经· 2025-04-27 14:30
行业展会与公司亮相 -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联合国内外学界领袖、业内精英、行业组织共同创办"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开幕 [1] - 展会凸显深圳机器人产业链优势并展现大湾区机器人企业最新应用及技术成果 [1] - 公司作为深圳本土协作机器人领域头部厂家受邀亮相并展出CNC上下料相关应用方案 [1] CNC上下料应用与技术优化 - CNC上下料是协作机器人最典型、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之一,可高效完成重复性搬运/取放工序并满足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化生产需求 [3] - 公司与深耕CNC机床控制系统研发的标杆企业达成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多款CNC专用柔性小车,包括单/双层料盘柔性小车、零点料架柔性小车等 [3] - 公司对电机、减速器、传动机构等动力组件进行专门优化并研发更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使机械臂上下料整体效率提升35%以上 [3] 展会成果与国际合作 - 展会核心目标是挖掘与展示深圳及全球机器人产业最新成果,吸引海内外专家及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国家的专业买家 [5] - 公司针对智能搬运、智能检测、防爆喷涂、物流装卸等需求讲解协作机器人技术优势及场景适配能力,推动产研合作与产业链协同创新 [7] - 公司展位吸引印度、南非、印尼等国家采购商,印度客户对S系列大负载码垛机器人感兴趣,南非客户交流协作机器人上下料应用需求 [7]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聚焦技术创新与场景深耕,加速协作机器人在更多行业的规模化落地 [9] - 公司致力于助力全球客户实现降本增效与智能化升级,为机器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9]
为了未来更好地“奔跑”!机器人马拉松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1 09:39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办,吸引了全球目光 [1] - 赛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主办 [1] - 来自宁夏的"飞天队"机器人"小夏"参赛,团队由机器人爱好者组成,仅组建两个月 [3] 飞天队参赛准备 - 团队在短时间内设计了一款能够以人形姿态持续奔跑21公里的机器人 [3] - 由于时间紧张,团队只能拆解和整合市场上的现成品,外观和运动关节等核心部件未能定制 [5] - 机器人初始状态仅限于空中摇摆,无法行走,速度较慢且方向控制存在问题 [5] 比赛前的挑战 - 团队将机器人拆解为多个包裹运输,担心航空运输可能导致零件损坏 [7] - 雨天导致路面湿滑,许多队伍在酒店走廊进行跑步测试 [7] - 核心零件无法适配,团队成员连夜从家中带来备用件 [7] 比赛当天情况 - 尽管步态摇晃,机器人"小夏"在北京迈出了第一步 [9] - 线路问题未根本解决,比赛前又遇到新问题 [9] - 在组委会允许下,杨冰川在赛道等候区对机器人进行维修 [11] 比赛结果与意义 - 机器人"小夏"作为最后一名选手登上起跑线,延迟半小时 [11] - 赛事为西部地区机器人技术创新提供了展示平台 [13] - 赛事展现了科技强国的希望,期待更多类似创新团队的出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