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联运
搜索文档
前5个月我国内河货运量超20亿吨 畅通“大动脉”通达江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6 08:58
内河货运量增长与航道建设 - 前5个月我国内河货运量超20亿吨 同比增长近4% [1] - 预计年底新增高等级航道里程900公里 长江荆江河段枯水期水深提升0.5米至4.5米 船舶吨级从3000吨级提升至5000吨级 [2][3] - 航道水深每提升0.1米 5000吨级货船可增载150吨货物 利润提高12% [3] 江海联运发展 - 2023年长江干线江海联运量达15.6亿吨 占长江干线总运量40% [5] - 舟山开通10条江海直达航线 船队规模23艘 1-6月货物吞吐量256万吨 同比增长11.3% [5] - 江海直达模式使运输时间从15-20天缩短至10天 单趟成本降低20万元 [5] - 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计划拓展湘江、资水等内陆河流联运 构建江海河联运体系 [6][7] 智慧航道建设 - 全国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超9950公里 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覆盖5606公里 [8][9] - 电子航道图实现长江干线、京杭运河苏北段、赣江、汉江等支流航道及长江口电子海图互联互通 [8] - 江苏、浙江实现船舶过闸"一次申报、一键过闸、一体调度、一屏管控" [9] - 目标2030年全国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覆盖率达85% [9]
北部湾港(000582) - 2025年5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9 08:50
业绩情况 -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6.43 亿元,同比增长 6.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96 亿元 [1] - 2025 年 1 - 4 月,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 1.12 亿吨,同比增长 14.89%,其中集装箱完成 299.6 万标箱,同比增长 10.25% [1] - 2024 年度公司累计现金分红总额 4.53 亿元,占 2024 年度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 40.02% [6] 业务情况 - 公司未参与平陆运河的建设和运营,控股股东持有平陆运河集团有限公司 10%股权,平陆运河建成后公司有机会争取更多货物经其从北部湾港出海 [3]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拥有及管理沿海生产性泊位 89 个,年吞吐能力 3.92 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 980 万标箱 [4] - 2024 年公司泊位整体产能利用率在 80% - 90%之间 [5] - 公司散货以及集装箱收费在全国沿海港口处于中等水平,长期装卸费价格较稳定 [8] 业务增速原因 - 一季度货物吞吐量增速和营业收入增速有差距,是因市场竞争使散杂货货源结构改变,高价进出口外贸货源减少 [1] - 今年吞吐量增速超预期,是因公司提升港口服务保障能力,推动铁矿石等项目落地,加强石灰石等货源营销与发运保障 [2] 资金与融资 - 公司今年资本性开支围绕江海联运及服务临港产业发展需求,适度超前布局和推进码头建设及改造 [7] - 公司整体债务融资成本处于行业中下水平,存量债务平均融资成本在 2.8%左右 [8] - 公司未来将在维持负债率稳定前提下,通过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需求 [8] 未来规划 - 公司制定《未来三年股东分红规划(2024 - 2026 年)》,承诺 2024 - 2026 年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可供分配利润的 40% [6] - 公司会根据经营成本变动、装卸工艺优化情况,适时与客户商谈价格调整 [8]
小洋山北侧再造一个洋山港区 将建成上海港最大单体自动化码头 服务江海联运、沿海支线等
解放日报· 2025-05-14 09:37
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进展 - 西1区陆域吹填工作完成,码头建设正式开工,西1区预计2025年底建成并开展验收和试运行 [1][2] - 项目将建成上海港最大单体自动化码头,采用最新自动化技术,设计年通过能力1160万标准箱 [1] - 项目将新增6100米岸线,其中5500米为集装箱码头岸线,包含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泊位 [1] - 项目总投资已累计完成60余亿元,2025年计划投资超40亿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水运工程之一 [2] 上海港发展现状 -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150.63万标准箱,全球首个突破5000万标准箱港口,连续15年全球第一 [1] - 项目将巩固上海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领先地位,提升江海联运、沿海支线和近洋航线服务能力 [1] 工程建设特点 - 项目划分为西1区、西2区、中区、东区四部分,采取"整体立项、连续建设、逐段运营"方案 [2] - 西2区陆域吹填预计2024年完成50%,东区将启动护岸和接岸建设,中区因海底管线迁移处于前期准备 [2] - 同步建设7500米防波堤,采用创新"大圆桶"基础结构,预制高度超30米,总重超5000吨 [3] - 防波堤设计相比传统抛石方案节省空间(40米vs200米),并保持海洋生态连通性 [3] 运营规划 - 正在研究小洋山南北两侧整体一体化运营方案,通过资源统筹实现协同效应 [4] - 项目将缓解上海市陆路运输压力,提高节能环保运输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