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司机权益保障
搜索文档
5936份货车司机调查报告:2024年收入下滑,呼吁加强运价引导
经济观察网· 2025-07-12 15:34
收入状况 - 2024年货车司机整体收入较2023年出现下降,其中个体经营司机反馈收入减少的接近80%,受雇驾驶司机在一半左右 [2] - 货车司机月均收入集中在5000元—8000元,受雇驾驶货车司机中66.89%的收入在5000元—10000元之间,个体经营司机48.43%的收入在5000元—10000元之间,19.22%的收入在3000元—5000元 [1] - 61.22%的司机预期2025年收入会减少,其中71.42%的个体经营货车司机预期收入会减少,远高于受雇驾驶货车司机的46.38% [2] 工作强度 - 超过三分之一的货车司机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一半以上的货车司机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 - 近四成的货车司机月均出车天数在26天及以上,近三成司机月均出车天数在21—25天 [1] 健康状况 - 七成以上的货车司机患有职业病,其中九成以上因长时间驾驶患有颈椎病、腰椎病,近七成因饮食不规律患有胃病 [2] - 三成左右的货车司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噪音性耳聋等其他职业疾病 [2] 行业环境 - 绝大多数货车司机认为目前的运费水平普遍偏低,其中个体经营货车司机反映占比高达94.05%,受雇驾驶货车司机有77.48%认为运价偏低 [2] - 货车司机最希望监管部门对数字货运平台出台的支持措施包括:加强价格引导(68.59%)、规范交易制度(49.24%)、打击运费诈骗和打击超载超限 [3] 职业规划 - 半数左右的货车司机未来仍希望继续开车,四成货车司机表示未来边开边看,不足一成的货车司机正在计划转行 [3] - 在有意愿或计划转行的货车司机中,46.32%不清楚是否会有和当前收入相当的就业机会 [3]
开展护航专项行动、赠送互助保险,货车司机帮扶救助措施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7-08 09:51
行业规模与重要性 - 道路货运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00万人,承载全社会79%的货运量和33%的货物周转量 [1][2] - 道路货运业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血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服务行业 [2] 从业人员现状 - 大多数货车司机月均行驶1万公里、日均驾车超过8小时,9.2%日均驾车12小时以上,45.1%最长持续开车时间超过12小时 [2] - 79%货车司机患有颈椎病、腰椎病等慢性病 [2] - 货车司机月均收入7474元,其中48.6%收入在3000元至6000元区间 [2] 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 国家开展"货车司机护航"专项行动,提供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互助保障,鼓励地方政府补助职工互助保险 [1] - 推进同城货运行业职业伤害保障应保尽保,研究干线货运司机工伤保障政策 [1][5] - 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提供免费停车休息、热水供应、淋浴等基本服务 [1][5] - 放开货车司机在经营所在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优化参保服务 [5] 行业管理与服务优化 - 畅通货车司机投诉举报渠道,简化办事办证手续,优化禁限行政策 [2] - 12328、12351等热线协调为货车司机及其家属提供帮扶救助服务 [5]
保障货车司机权益仍存挑战 行业呼吁加快构建“车轮上的家园”
新华财经· 2025-04-01 04:32
行业规模与战略意义 - 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达8400万人,其中货车司机从业人数约为3800万人 [1] - 公路货运长期占据中国货物运输总量的70%以上,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1] - 保障货车司机权益对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现实意义 [1] 行业挑战与政策支持 - 行业竞争加剧、油价气价上涨导致货运利润持续走低,货车司机收入预期偏弱 [2] - 利润空间挤压与货运订单低价、高时效运输与高强度工作等行业矛盾长期存在 [2] - 自2021年起,多部门出台政策意见,旨在规范行政执法、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 - 2024年进一步发布通知,要求改善停车休息环境并推进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 [2] 平台企业的创新实践 - 网络货运平台通过技术革新探索司机权益保障新实践 [3] - 中储智运利用智能配对数学算法模型降低车辆空置、空驶和空载现象,并通过智能定价模型促进运价交易公允合理 [3] - 平台创新物流信用评价体系,对司机和货主进行信用评级,杜绝临时压价和克扣运费 [3] - 中交兴路开发线上“司机之家”小程序整合线下资源,福佑卡车发起“叁餐计划”改善司机在途饮食 [4] - 中储智运组建平台企业货运物流工会,推动司机代表与平台沟通协商,并实施如增加货源展示率、提高运费预付比例等措施 [4] 行业生态与发展方向 - 构建良性货运生态圈需依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生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6] - 宏观层面需推进物流环境优化与市场有序竞争,中观层面需发挥协会、平台与司机互助作用,微观层面需落实企业对司机的保障责任 [6] - 行业未来需深化企业间协同,构建服务导向、供需适配的生态圈,推动集约化发展 [6] - 企业应通过组织要素和流程再造将个体司机纳入生态服务体系,行业组织需引导司机向专线化、绿色化转型并探索多元化权益保障路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