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龙舟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节日热→常态火 龙舟“划”出节日消费新赛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1 06:44
龙舟文化消费场景拓展 - 龙舟文化通过手工模型、文旅路线、传统赛事和龙舟美食等多种方式融入生活并激活市场[1] - 广州番禺区上漖村龙舟模型工作室手艺人卢志棠年初至今已制作200多条纯手工龙舟模型,尺寸从30厘米至3米不等,客户包括珠三角和香港地区的单位与企业[1] - 龙舟模型因寓意吉祥(旗开得胜、龙马精神)成为热门礼品[1] 龙舟特色产业整合发展 - 多地探索将龙舟文化与赛事、文旅、非遗传承结合,推动龙舟经济从节日性活动转向常态化产业[1] - 广州番禺区洛浦街打造1.5公里龙舟主题City Walk路线,并开展龙舟文化进校园的非遗培训课程[1] 龙舟赛事带动文旅消费 - 广州南沙区龙舟赛吸引超6万观众,配套推出龙舟集市、龙船饭及商户专属福利(住宿五折、景区门票买一送一)[2] - 旅游平台数据显示5月以来"龙舟基地"搜索量同比上涨216%,"龙舟文化园"搜索量涨147%,"龙船饭"搜索量涨183%[2] - 广州、东莞、佛山、江门、杭州、深圳成为龙船饭热门搜索目的地[2]
笔绘龙舟启新智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 - 龙舟竞渡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融合民间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屈原的纪念[2] - 北宋时期演变为竞技性水上运动,宋代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是最早表现宫廷龙舟竞渡的画作[2] - 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采用白描法,构图更具动感,现存相关题材画卷约10件[3] - 明清时期龙舟竞渡成为市民娱乐活动,明代郑重《龙舟竞渡图》突出世俗趣味[3] 龙舟文化的艺术表现 - 南宋李嵩《天中水戏图》聚焦巨型龙舟,为研究宋代宫廷龙舟活动提供视觉资料[2] - 元代吴廷晖《龙舟夺标图》仅描绘3艘龙舟却展现非凡气势,人物刻画生动[3] - 明代龙舟题材绘画简化岸边景色,突出竞渡场景,如4条龙舟和1条凤舟同场竞技[3] 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 - 龙舟竞渡从传统民俗发展为全民健身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3] - 越来越多青少年通过亲子活动、训练营和锦标赛参与龙舟运动[3] - 龙舟运动强调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3]
龙舟与现代水上运动有何区别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龙舟文化与传统 - 龙舟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与上巳、端午等节俗融合,演变为礼仪与竞技兼具的文化活动 [1] - 龙舟讲究齐划共进,桨手面朝前,对称排列,舵定方向,鼓为节拍,体现协作与信念 [1] - 竞赛龙舟多为12至22米,民俗龙舟可达30米,节庆中甚至出现百米长龙,龙头龙尾多饰雕绘 [1] - 龙舟先后在国际赛事中亮相,如1995年湖南岳阳举行首届世界龙舟锦标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首次将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 现代水上运动项目 - 赛艇源于17世纪英国泰晤士河划船比赛,运动员背向前进方向划水,艇体细长轻盈,借滑座、腿部与全身发力 [1] - 赛艇项目分单人至八人艇,设单桨、双桨,一人艇约8米,八人艇达18米 [1] - 皮艇起源于爱斯基摩人兽皮船,为坐姿双桨,常配脚控舵,艇长多为3至5米 [2] - 划艇起源于北美原住民水上生活,为跪姿单桨,艇体敞开、无舱盖设计 [3] - 皮艇、划艇的激流回旋项目挑战性强,艇体轻盈密闭,选手在湍流中穿越水门 [4] 中国传统水上工具 - 中国传统社会有滑座小舟、多人轻艇等,用于捕鱼、迎亲、嬉戏等场景 [4] - 南方水乡的撑篙舟和彩船,北方与中部地区的摆渡船与运河划子蕴含生活智慧与乡土气息 [4]
五月五过端午 赛龙舟敲锣鼓(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龙舟文化活动的区域特色与规模 - 湖南汨罗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暨第二届龙舟超级联赛",吸引全球60多支队伍参赛,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3] - 赛事包含国际龙舟邀请赛(12人制)、龙舟超级联赛(22人制)和本地龙舟赛(12支队伍)三重活动[3] - 汨罗已连续举办20届国际龙舟节,累计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4] 龙舟产业的经济衍生与发展 - 汨罗发展出以龙舟竞渡、龙舟制造、龙舟非遗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延伸了从器材生产到赛事举办、工艺品销售的产业链[4] - 广东佛山计划深耕盐步老龙文化IP,重塑历史文化点位以创设消费新场景,推动文旅经济繁荣发展[6] - 福建福州三溪村借夜赛龙舟发展农家乐等文旅业态,并举办龙舟市集,多元消费新场景和产品受市民游客欢迎[7][8] 传统龙舟的保护与非遗价值 - 广东佛山盐步老龙有593年历史,由耐腐的坤甸木制作,通过水下埋藏与空气隔绝的方式保存,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5] - 盐步与广州泮塘村保有400多年历史的"龙舟探亲"习俗,延续两地深厚情谊[6] - 湖北鄂州泽林旱龙舟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发展出旱龙舟文化旅游节[11] 龙舟活动的形式创新与参与度 - 福建福州长乐区三溪村和溪山村保留独特的夜间龙舟赛传统,源于村民傍晚农耕后的活动,现已组织几十支队伍,村民纷纷返乡参赛[7] - 重庆巴南区因长江航道管制,将水上龙舟竞赛转向陆地,发展旱地龙舟,鱼洞街道今年组织13支队伍共65人参赛[9][10] - 旱地龙舟赛强调团队协作与奋进精神,需5人一组通过口令保持步伐一致前进[10]
龙舟秀花样百出,不变的是“同舟共济”的文化内核
南方都市报· 2025-05-31 23:30
龙舟习俗的创新与演变 - 传统龙舟活动衍生出多种创新形式,如佛山顺德的"夜龙汇游"结合灯光秀和电子音乐,汕头和九江幼儿园推出"迷你龙舟"活动 [2] - 新疆阿克苏的"旱地龙舟"和黑龙江、吉林的"冰上龙舟"适应不同地域环境,扩大参与范围 [2] - 城市健身房将龙舟运动转化为室内划桨课程,满足都市白领健身需求 [2] - "龙舟+灯光秀+电商直播"模式在珠三角地区有效拉动地方消费 [2] 节庆活动的商业化与多样化 - 龙舟活动下沉到城市社区和乡村集镇,覆盖不同年龄段和场景的人群 [3] - 地方政府通过赛事直播和网络传播提升节日活动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结合 [3] - 传统民俗活动被赋予商业价值,成为拉动文旅经济和创造消费场景的重要手段 [3] - 南方以水上竞技为主,北方通过旱地、冰面等形式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 [3] 文化内核与精神传承 - 龙舟竞渡最初源于纪念屈原,体现"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精神 [2] - 现代龙舟活动娱乐功能突出,形式更加多元,如"龙舟蹦迪"和迷你龙舟 [2] - 龙舟文化寓意从单一纪念仪式扩展为综合性节庆活动,兼具娱乐化和大众参与性 [2] - 龙舟作为文化符号,核心价值在于凝聚人心和激发社会认同 [4]
龙舟器材出海 “龙舟+体育”何以在全球千桡击流、百舸竞渡?
央广网· 2025-05-31 09:03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业生产现代竞速龙舟,产品以玻璃钢为主要材料,采用分体式设计以适应国际运输需求,舟体宽度较国内版本更宽 [1][2] - 产品包含龙头、龙尾等传统元素,并融入"龙鳞一体成型"等专利工艺,舟体表面光滑以降低阻力,同时配备5°倾斜鼓凳等特殊设计提升竞技性能 [7][8] - 产品线覆盖标准化竞速龙舟及定制化配色版本,年出口量占总产能超三分之一,已销往40多个国家 [3][8]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拥有十余项专利技术,包括2009年申请的龙鳞无缝彩喷发明专利,实现"龙鳞一体成型"工艺,消除传统凸起对速度的影响 [7] - 研发方向聚焦流体力学和水动力学优化,使舟体硬度更高、重量更轻,并开发"真空导入"工艺替代传统手糊工艺,提升产品一致性和产业化水平 [11][13] - 技术迭代周期为"每年一小改,两到三年一大改",近年拓展陆地龙舟、冰上龙舟等多元化产品 [15] 市场地位与赛事合作 - 公司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官方龙舟供应商,并三次向亚运会捐赠比赛用船(累计26条) [6][7][12] - 产品占据国际赛事主导地位,服务世界龙舟锦标赛、世界俱乐部锦标赛等赛事,2024年成为意大利世界俱乐部龙舟锦标赛官方指定器材 [2][19] - 在国际竞标中击败7家海外制造商,为泰国世界锦标赛提供40条龙舟,其产品在极端天气下展现优异安全性能 [9] 行业标准与影响力 - 公司主导制定2018年竞速龙舟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并参与2019年国家标准的发布,推动行业规范化 [11] - 通过器材出海降低全球龙舟运动参与门槛,促进60余国5600余名运动员参与的赛事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与国际技术合作 [17][19] - 行业目标包括推动龙舟进入奥运会、完善国际化产业布局,带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 [19] 生产运营与产能 - 工厂面积达15000平方米,设有专门出口集散区,采用模内手糊工艺为主,年产龙舟超百条(仅出口部分) [1][2][3] - 生产流程涵盖倒模、粘合、五金组装、喷绘等工序,铺糊车间负责人拥有17年经验,单条龙舟制作周期需多道程序 [2][7]
一桨划过两千载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龙舟文化传承 - 秭归县端午龙舟赛民俗延续至今,形成"端午比年大"的节庆盛典,包含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的持续一个月庆祝活动[2] - 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其《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 当地龙舟赛前举行"龙舟披红"仪式,用红布系挂龙舟寓意旗开得胜,比赛包含200米、500米直道赛及抢红夺标赛,2025年新增龙舟拔河项目[2][4] 龙舟队训练与组成 - 郭家坝镇龙舟队成立于2023年,40多名队员含农民、工人、教师等职业,年龄跨度28-55岁,日常训练集中在每日17点后[1] - 训练使用12人小龙舟(传统龙舟为22人),划手动作需与鼓手节奏高度同步,舵手负责方向控制[1] - 当地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的训赛传统,各乡镇队伍在端午前1-2个月即投入备战[1] 龙舟制造工艺演变 - 传统龙舟采用杉木材质,因质地轻、可塑性强能打造弧形船身,现比赛用龙舟多改用玻璃钢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特性[4] - 非遗传承人郑祥龙仍坚持手工制作木制小龙舟模型,旨在推动龙舟文化与端午文化的代际传承[4] 赛事场景与规则 - 比赛时10多支队伍统一着装,两岸观众聚集助威,抢红夺标环节需选手在龙舟靠岸瞬间跃出夺取红布定胜负[2] - 竞技过程中鼓点如疾风骤雨,划手劈波斩浪形成江水飞溅的壮观场面[2]
千年运河惊起岭南浪!叠滘龙船激情开漂点亮端午民俗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5-29 23:24
广东佛山叠滘龙舟北上表演 - 两艘24米长的南海叠滘龙船经过三天水运和陆运抵达北京通州京杭大运河西岸 运输过程中选择凌晨3:44进行吊装以降低扰民影响 [3] - 龙舟漂移被称为"水上F1" 在平均宽度6米、最窄3米的蜿蜒河道中 40名舵手通过默契配合完成"弯道漂移""急刹倒挡"等高难度动作 [5] - 运输途中出现3米长的裂缝 团队自带修船师傅和工具进行紧急修复 最终两艘龙船顺利下水 [7] 龙舟表演筹备与实施 - 80名广东龙舟运动员提前抵京集训 队员包括南海各大赛事冠军得主及"龙王""漂移王"称号获得者 [5] - 表演前进行3公里适应性划行 由三艘救援艇护航抵达比赛场地 舵手通过带桨控制船速节奏实现精准入弯出弯 [9] - 端午节期间将在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码头进行两场正式表演 展现岭南龙舟文化特色 [5][9] 全国多地龙舟赛事活动 - 湖南道县举办非遗"扒龙船"赛事 105条龙船参赛 龙头分为龙虎凤麒麟四类代表不同村落 该习俗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15] - 安徽宁国青龙湾风景区举行龙舟赛 在青山绿水间展现力与美的角逐 [18] - 央视评论指出龙舟活动体现百舸争流的拼搏精神 这种击水中流的文化传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节日特色 [19] 南北文化交流意义 - 活动跨越3000多公里 将岭南独特的龙舟漂移技艺引入北方 架起文化沟通桥梁 [1][11] - 龙舟精神超越地域限制 通过现场表演让北方观众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11]
小镇造龙舟,年产1200余艘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龙舟制造业现状 - 江西上饶市万年县梓埠镇被称为"龙舟小镇",当地工匠正赶制龙舟订单,制作工序包括选料、刨板、拼接、雕刻等20多道工序 [2] - 梓埠龙舟以"长"与"重"为独特卖点,制作过程需使用墨斗精准弹线等传统工艺 [2] - 万年县亮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订单量达106条,其中包括2025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的14条龙舟 [2] 行业规模与产能 - 梓埠镇现有60余家龙舟制作工坊,400余名专业工匠 [2] - 行业年产量超1200艘龙舟,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2] - 生产周期从农历三月开始,涵盖制造与划手训练环节 [2]
两岸36支队伍在厦门龙舟竞渡
新华网· 2025-05-18 10:48
赛事基本情况 -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龙舟赛在厦门集美龙舟池举办,共有两岸36支队伍参赛 [1] - 赛事设置22人龙舟200米和500米直道赛两个项目,分为社会男子组、女子组和青少年男子组、女子组四个组别 [1] - 大陆参赛队伍为27支,台湾参赛队伍为9支 [1] 赛事组织与参与 - 赛事特邀4位台湾地区裁判长参与赛事执裁工作 [1] - 台湾运动休闲观光产业协会理事长吕银益第14年带队参赛,其队伍共26人,来自各行各业,赛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训练 [1] - 台北霞海城隍庙龙舟队队员罗益修为首次参赛,参与龙舟运动一年半 [1] 配套活动与文化意义 - 除赛事外,还举办"五美"市集、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及第二十届集美(端午)诗会等多个配套活动 [1] - 龙舟运动被视为培养团队精神的中华文化,两岸均致力于龙舟文化的传承与持续推广 [1] 主办与承办单位 - 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政协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 [2] - 赛事由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厦门市集美学校委员会、厦门市龙舟运动协会共同承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