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制氢

搜索文档
降本增效下的供应链新机遇!第五届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论坛
DT新材料· 2025-06-02 23:27
论坛背景与意义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迈向"十五五"规划的过渡之年,也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政策的过渡之年,氢能示范将进入新阶段 [3] - 制氢产业已完成从软件到硬件、从材料到系统的验证和探索,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示范经验,技术和经验积累正推动产业形成"质变" [3] - 技术创新已成为补贴政策外氢能产业又一核心驱动力,新技术呈现"井喷"之势,制氢行业供应链正在发生变化 [3] 论坛组织与参与方 - 主办单位为DT新能源,协办单位为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支持单位为博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事业部 [5] - 媒体合作包括DT新材料、液态阳光、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多家行业媒体 [5] - 往届参会企业涵盖电解槽企业、关键部材及相关设备与系统企业、投资机构、项目及设计院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等 [29][30][31][32][33][34] 论坛日程与议题 - 论坛将于2025年7月10日-11日在江苏举办 [4] - 主题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包括关税战下我国绿氢的本土化发展、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进展及应用 [7] - 主题二:碱性/PEM制氢关键部材及系统的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探讨追求高性能还是拥抱稳定的问题 [8] - 主题三:AEM制氢关键材料、技术进展及应用现状 [8] - 青年论坛采用"10分钟报告+5分钟问答"模式,针对AEM制氢关键材料、电解槽与系统等前沿技术 [6][9] 同期活动 - PEM制氢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研讨与对接会,邀请企业高管、学术团队带头人、EPC及项目方深入探讨PEM制氢产业发展路径 [10][12] - 海报展示收集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科研团队及企业创新科技项目,初稿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20日 [13][14][15] - 供需对接针对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涉及的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群体推出"供需对接收集表" [15][16] - 参观交流安排参访博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事业部,名额有限需审核 [17] 参会费用 - 企业代表参会费为¥3,000(早鸟价截止2025年5月30日),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会费为¥2,600 [21] - 注册费包含会议费、资料费、用餐、茶歇等,不包含住宿费、交通费,3人以上报名享更多优惠 [21] 往届回顾 - 2024年第四届论坛在盐城召开,由盐城市科学技术局指导,清华大学毛宗强教授与杨福源教授担任大会顾问 [22] - 2023年第三届论坛在江苏苏州举办,汇聚近300位行业专家及业内人士 [24] - 2022年第二届论坛聚焦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与制氢技术的结合,探讨碱性、PEM、SOEC等核心电解水制氢技术 [26] - 2021年第一届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主题深入探讨绿氢发展规划及多元化制氢方式 [28]
会议通知 | 第五届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论坛(7月10-11日,江苏)
DT新材料· 2025-05-26 22:48
论坛背景与意义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向"十五五"过渡及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关键年,氢能示范将进入新阶段[3] - 制氢产业已完成软硬件验证,企业积累大量示范经验,技术积累推动行业"质变",创新技术呈现"井喷"态势[3] - 技术创新成为补贴政策外的核心驱动力,供应链格局变化引发企业差异化竞争[3] 论坛核心议题 技术发展 - 重点探讨ALK/PEM/AEM制氢技术现状,包括隔膜、电极、催化剂等关键部材工艺创新[3][9][10] - 分析绿氢项目应用新趋势,如氢氨醇一体化进展及储能对制氢的驱动作用[7][8] - 国际电解槽厂家的战略规划与本土化发展受关税战影响[7][8] 细分领域 - 碱性/PEM制氢面临高性能与稳定性的技术路线选择[9] - AEM制氢聚焦阴离子交换膜、膜电极等材料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瓶颈[10][12] - PEM制氢涉及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等部件工艺优化及电源解决方案[12] 活动形式与参与方 - 青年论坛采用"10+5"模式探讨AEM制氢前沿技术难题[11] - 产学研对接会覆盖PEM制氢全产业链,涉及材料、设备、EPC及项目方[12][13] - 海报展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征集原创性学术成果[14][15] - 供需对接服务涵盖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等多方需求[16][17] 往届影响力 - 2024年第四届论坛由盐城市科技局指导,清华大学专家担任顾问[23] - 2023年第三届吸引近300位专家,覆盖研究、应用及制造领域[25][26] - 2022年第二届聚焦风光电制氢结合,探讨碱性/PEM/SOEC技术[28] - 2021年首届围绕绿氢规划与电解水技术加速产业落地[32] 行业生态 - 参会企业包括中石化、隆基氢能等电解槽厂商及巴斯夫、东丽等材料巨头[33][34][35] - 投资机构如昆仑资本、火山石投资等参与产融对接[36] - 高校科研单位覆盖清华大学、中科院等30余家顶尖机构[38][39]
科技日报丨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全球第一
国家能源局· 2025-05-26 19:44
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 告》)日前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 第一位。 "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 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 继林在解读《报告》时说。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化石能源制氢仍 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煤制氢产能约2800万吨/年,产量约2070万吨,同比增长约6.7%,新增产量 主要应用于煤制油气。天然气制氢产能约1080万吨/年,产量约760万吨,同比下降约4.4%。工业 副产氢产能约1070万吨/年,产量约770万吨,同比增长约4.0%。电解水制氢产能约50万吨/年,产 量约32万吨,同比增长约3.6%。 (转自《科技日报》)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 吨/年,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可再生能源电 ...
山东深入实施“八大行动” 推动新能源高水平消纳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01:07
新能源消纳行动方案 - 山东省印发《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实施"八大行动"包括新能源结构优化、火电调峰增强、新型储能提振、电网支撑强化、绿电消费促进、消纳模式创新、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用户侧响应能力提升 [1] - "八大行动"坚持"发、调、储、用"各环节协同发力,明确保障新能源消纳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2] 新能源装机规模 - 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25亿千瓦,占比超过51% [1] - 光伏装机8514万千瓦,居中国首位 [1] - 风电装机2669万千瓦,居中国第五 [1] 新能源消纳水平 - 2024年山东省风电利用率96.4%,光伏利用率98.5%,分别高于中国平均值0.5、1.7个百分点 [1] 新能源发展措施 - 科学设定新能源发展目标,评估新能源入市对光伏行业的影响,发挥风光互补特性 [2] - 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产业园、可再生能源制氢、车网互动等新模式建设,年内谋划10个左右绿电产业园 [2] 煤电改造 - 山东统筹大型煤电机组建设和存量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预计今年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2000万千瓦左右 [2] 用户侧参与 - 持续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大力发展虚拟电厂,推动电力用户深度参与电网调峰和新能源消纳 [2]
会议启动 | 2025(第五届)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论坛(7月10-11日,江苏)
DT新材料· 2025-05-12 23:57
论坛背景与意义 - 2025年是"十四五"向"十五五"过渡的关键年,也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政策转折点,氢能示范将进入新阶段[2] - 制氢产业已完成从软件到硬件、材料到系统的验证,企业积累大量示范经验,技术积累推动产业"质变",创新技术呈现"井喷"态势[2] - 技术创新成为补贴政策外的核心驱动力,供应链格局正在重塑,企业差异化竞争和贸易争端影响成为焦点[2] 论坛核心议题 主题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业现状 -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关税战对本土绿氢发展的影响[5] - 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进展及储能对制氢的驱动潜力探讨[5] - 国际领先电解槽厂家的战略规划[6] 主题二:碱性/PEM制氢技术进展 - 高电密趋势下电解槽供应链迭代[12] - 碱性电解水隔膜、电极、极框技术突破[12] - PEM制氢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等关键材料工艺优化[12] 主题三:AEM制氢技术 - 产业化瓶颈与阴离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部材技术进展[7][12] - 系统集成设计及市场发展趋势[12] 论坛特色活动 - 绿氢关键材料及系统解决方案展区,涵盖设备供应商与创新技术展示[9] - 科研成果展示墙,征集原创学术论文及海报(尺寸80cm*150cm竖版)[9][10] - 供需对接服务,链接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资源[11] 参会信息 - 时间:2025年7月10-11日,地点:江苏[1][4] - 参会费用:企业代表早鸟价3000元,高校科研院所2600元(2025年5月30日截止)[17] - 主办方:DT新能源,协办方包括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等[4] 行业参与度 - 往届参会企业覆盖全产业链,包括中石化、隆基氢能、阳光氢能等电解槽企业,以及巴斯夫、庄信万丰等材料供应商[25][26] - 投资机构如昆仑资本、华控基金,设计院及高校如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深度参与[28][29][30] - 2023年第三届论坛吸引近300位行业专家,聚焦碱性/PEM/SOEC技术[20][22]
媒体报道丨我国氢能产业逐步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 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
国家能源局· 2025-05-12 09:55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近期,多个氢能产业项目建设提速,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 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 走进内蒙古包头氢能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项目现场,工人们为即将进行的设备安装调试做着准备, 项目总经理张修军表示,包头氢能项目预计上半年投产运营。 张修军: 在包头有良好的氢能产业发展潜力和基础,尤其当地有很好的风光发电以及制氢的能源基 础,同时也有很好的重卡市场应用场景基础。 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氢储能调峰电站及风光氢储车一体化项目——格罗夫木垒项目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 县加紧建设,项目有关负责人郝义国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05亿元,规划建设6座日加氢能力5吨的 加氢综合能源站和600台氢能重卡的采购和运营,目前已完成项目总进度的60%。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 超560项,积极推动氢能技术创新。 徐继林: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一批典型示范项 目建成落地,逐步贯通可 ...
加快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突破
科技日报· 2025-05-12 08:45
4月28,国家能源局公开发布的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 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 产能年均超过25万吨,中国占比超过一半,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 家。然而,我国氢能产业向大规模商用跃迁仍面临技术、成本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挑战,亟待完善产业 顶层设计,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装备自主化,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氢供应体系,打造全方位氢能产 业生态圈,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向大规模商用跃迁面临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关键技术研发获得阶 段性成果,例如碱性电解槽技术已实现国产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技术快速推进、35MPa高压储氢技术 已成熟、燃料电池堆的功率密度和耐久性不断提升等;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核心的 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但整体来看,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等 尚处于摸索和示范阶段,向大规模商用跃迁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引领产业战略性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够。与日韩等国家相比 ...
我国氢能产业逐步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 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
央广网· 2025-05-04 09:10
张修军:在包头有良好的氢能产业发展潜力和基础,尤其当地有很好的风光发电以及制氢的能源基 础,同时也有很好的重卡市场应用场景基础。 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 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 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氢储能调峰电站及风光氢储车一体化项目——格罗夫木垒项目在新疆木垒哈萨克 自治县加紧建设,项目有关负责人郝义国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05亿元,规划建设6座日加氢能力5 吨的加氢综合能源站和600台氢能重卡的采购和运营,目前已完成项目总进度的60%。 徐继林:持续推动氢能产业政策接续发力,积极落实氢能纳入能源管理相关工作,加快推进氢能领 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促进"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 央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记者韩萌 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 道,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近期,多 个氢能产业项目建设提速,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 徐继林: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 ...
超3650万吨!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快讯· 2025-04-28 12:52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了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介绍,2024年,全国氢气产量三北地区占比超50%,内 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氢气产量均排名靠前。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 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其中,已建在建项目超15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每年,主要分布在西 北和华北地区,合计占全国已建成产能近90%。 《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氢能制取、储运、利用全链条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一批规模化可再生 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稳步推进,各地已建成加氢站超540座。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 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年均超过25万吨,中国占比超过一半,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 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