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公益诉讼
搜索文档
去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512件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13
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办理情况 - 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512件3708人 [1] - 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数同比下降21.1% [1] - 办理跨区域协作机制案件10余项 [1] - 开展专项行动办理案件360件1184人 [1] 检察公益诉讼活动成效 - 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964件 [2] - 与行政机关开展磋商406件 [2] - 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913件 [2] - 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6件 [2] 高标准农田专项建设成果 - 办理案件103件 [1] - 提升改造不合格高标准农田14000余亩 [1] - 复垦被非法占用农田6300余亩 [1] - 清理农田固体废物53000余吨 [1] 环境修复措施及效果 - 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恢复水源地17处 [2] - 清除违法堆放生活垃圾近15万吨 [2] - 督促缴纳损害赔偿金近1.2亿元 [2]
海岛“伤疤”修复记
人民网· 2025-05-16 09:02
生态保护与司法协作 - 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生态屏障,保存着海岛黄杨、罗汉松等珍贵红树林群落,栖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种群[2] - 2024年初发生跨区域盗挖206株珍稀植物案件,包含海岛黄杨、罗汉松等,涉案金额达盗窃罪标准[2] - 珠海香洲区检察院与江门新会区检察院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意见》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开创异地赔偿方案[3] 司法创新与生态修复 - 检察机关突破传统盗窃案处理模式,首次对盗挖珍稀植物行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认定其破坏生态公共利益[4] - 采用替代性修复方案,在生态功能相近区域种植250棵木榄树替代无法存活的被盗植物,实现"异地补植、总体平衡"[5][6] - 评估生态修复费用8.2万元,被告全额赔偿并获刑1年3个月至1年2个月[6] 长效保护机制建设 - 检察机关运用卫星遥感模型发现保护区非法捕捞问题,督促部门开展4次联合执法,清理5600米违法设施,查扣220艘"三无"船舶[7] - 建立红树林与猕猴保护协作机制,设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形成"齐抓共管"保护格局[8] - 补种红树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功能超预期恢复,形成可复制治理经验[7]
人工智能立法将视情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公布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16:05
立法工作计划 -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公布,继续审议法律案14件,计划初次审议法律案23件 [1] - 继续审议的法律案包括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稳定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等14项 [2] - 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包括生态环境法典、金融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等23项 [2] 生态环境法典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已提交审议,分为5编共1188条,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章节 [3] - 草案将适时进行分拆审议和修改完善 [3] 检察公益诉讼法 - 检察公益诉讼法从2024年预备审议项目升级为2025年初次审议项目 [3] - 立法旨在解决单行法授权导致的受案范围分散问题,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 [3] 人工智能立法 - 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被列入预备审议项目,将开展调研起草工作并视情安排审议 [4] - 2025年已颁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3项规范性文件 [4] - 立法研究范围涵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 [4] 宪法实施与审查 - 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合宪性审查机制 [6] - 对所有法律草案进行合宪性审查,加强涉宪性问题研究 [6] 备案审查制度 - 细化备案审查标准,开展专项审查和集中清理工作 [7] - 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信息平台,加强地方立法协同指导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