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检察公益诉讼
icon
搜索文档
以法治之力守护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人民网· 2025-08-21 09:17
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七个强省"建设总体目标之一。近年来,安徽省检察 机关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最高检关于开 展检察公益诉讼服务绿色低碳发展专项监督活动工作要求,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突出问题,不 断加大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为守护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作出了检察贡献。 今年以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共立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307件,制发检察建议 727件,提起诉讼152件,其中3件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 跨界河流污染治理难题解决了 淮北地处安徽北大门,与宿州、商丘等地市域相邻,水系互通,拥有多条跨界河流。由于上下游、 左右岸、干支流治理难以同频共振,跨界河流污染痼疾多年来难以根除。 2024年4月,淮北市检察机关接群众反映称,宿州市萧县青龙集镇惠民沟污水大量排放至淮北市相 山区渠沟镇大庙沟,沿岸群众苦不堪言。检察机关经查发现,惠民沟沿岸存在生产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特别是辣椒制种、畜禽养殖污水直排严重。 针对这一跨界河流污染问题,安徽省检察院指导宿州、淮北两地检察机关一体化办案。萧县检察院 就惠民沟污染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 ...
文物无言 守护有力
河南日报· 2025-07-11 08:21
文物保护与公益诉讼 - 河南文旅暑期强势出圈,依托河洛文化、千年古渠、北宋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游客 [8]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设检察公益诉讼条款,强化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8] - 洛阳检察机关办理全省首例可移动文物民事公益诉讼案,追讨唐代海兽葡萄镜修复费用2.95万元并获公开道歉 [9][10][11] - 济源检察机关推动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保护,争取专项资金100万余元增设监控设备并启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 [12][13] - 开封检察机关建立"文旅行政+检察"协作机制,州桥遗址保护案例入选全国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15][16] 文物修复与技术创新 - 洛阳博物馆对唐代海兽葡萄镜采用技术手段清除有害物质,控制保存环境以延长文物寿命 [10] - 济源市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留存碑刻数据并构建数字档案库 [13] - 州桥遗址开展考古研学活动,开发盲盒探挖、瓷器修复等互动课程提升公众参与度 [16] 跨部门协作机制 - 洛阳市建立公检法文物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对文物犯罪黑灰产业链的全要素打击 [11] - 济源市形成常态化人防名单和技防专班,实现文物保护多部门职责分工 [13] - 河南省检察机关与文旅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半年办理相关案件499件 [17] 文化遗产价值 - 五龙口水利设施始建于秦代,是我国最早利用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之一,持续发挥灌溉功能2200年 [12] - 州桥遗址作为北宋东京城地标建筑,考古发现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5] - 海兽葡萄镜代表唐代铜镜工艺高峰,其纹饰融合海兽、葡萄等多元文化元素 [9][10]
最高检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央视网· 2025-06-14 10:15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核心数据与背景 - 2025年1月至5月全国检察机关立案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160件,占公益诉讼办案总数4.61%,占比增幅达40.1% [1] - 最高检发布6件典型案例,其中4件为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例,涉及古遗址、古建筑、线性文化遗产等多种类型 [1][2] - 案例覆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驼山石窟)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二野前委旧址),体现保护层级全覆盖 [2] 典型案例要点 1 安徽省马鞍山市五担岗遗址案 - 商周时期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因私搭乱建、倾倒垃圾等破坏,检察机关通过诉讼推动清理菜地工棚70亩、拆除废品站2处,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 [6][7][8][11] - 运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精准认定遗址本体受损范围,推动11户居民搬迁并设置21处文化保护标牌 [9][11][13] 2 江西省金溪县文光牌楼案 - 明代建筑因村集体无力修缮面临倒塌风险,检察机关通过听证厘清行政机关责任,争取2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完成修复 [14][15][16][19] - 对拖延整改的行政机关提起诉讼,最终实现牌楼主体结构修缮并通过验收 [19][20] 3 山东省青州市驼山石窟案 - 69尊北周至唐代造像因油漆污染受损长达7年,检察机关督促投入80万元修复资金,采用机械清除与超声波清洁等技术恢复历史风貌 [22][23][25][26] - 修复方案经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评估,耗时3年完成科学实验与清理工作 [24][25] 4 重庆市秀山县二野前委旧址案 - 三处县级国有文物被镇政府违法转让致长期失修,检察机关通过诉讼推动收归国有并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8][29][32][33] - 协调财政局、规划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修缮方案,解决历史遗留产权问题 [31][32] 5 湖北省五峰县万里茶道案 - 58处茶道遗迹中43公里古茶道处于无监管状态,检察机关推动拆除4处违建、完成3022株古茶树GPS建档挂牌 [35][36][38][39] - 建立"四有"档案机制,实现未定级文物向县级文保单位升级 [38][40] 6 河南省洛阳市黄公广济桥案 - 明代石拱桥因30年管线架设及灌木根系破坏桥体,检察机关联合6家单位清理13条管道,同步整治黑臭水体 [42][43][44][46] - 推动区政府出台《街道风貌整治设计方案》,串联文物打造文化街区 [45][46] 行业保护趋势 - 最高检与国家文物局将联合开展长城保护"回头看",重点核查整改难点 [3] - 大运河沿线保护专项已取得成效,未来将推动从个案办理向系统整治转变 [3][41] -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从单体修复升级为整体性保护(如万里茶道130公里段统一管护) [34][40]
检察公益诉讼动真格让监督更有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6-07 20:27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发布 -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起诉典型案例 突出"诉"的刚性监督作用 案例涉及水污染 土壤污染防治和农用地 海洋资源保护等多方面 [2] - 典型案例以可诉性引领精准性规范性 对相应垂直领域的案件办理起到示范作用 选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这一案件量最大 最成熟的领域切入 [2]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数据 - 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 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7.4万件 其中行政公益诉讼6.1万件 提起公益诉讼6700余件 占全部领域提起公益诉讼案件的57% [3] -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检察公益诉讼的"基本盘" 完整覆盖民事 行政两大类公益诉讼案件类型 [3] 检察公益诉讼的可诉性特点 - 最高检要求检察公益诉讼聚焦公益保护 准确把握可诉性这一基本要素 以"可诉性"严把案件质量关 [4] - 检察公益诉讼有诉前监督程序和提起公益诉讼等多种监督路径 针对被监督对象虚假整改 不彻底整改等问题 必须充分体现可诉性 [4] - 公益诉讼不仅"诉得起来" 更能"诉到最后" 通过完整履行诉讼职责凸显"诉"的刚性监督特质 [6] 典型案例实践情况 - 在贵州仁怀 江西分宜等行政公益诉讼案中 检察机关发现行政机关怠于履职 经过磋商 检察建议等监督形式后仍推进迟缓 最终走完整个诉讼流程 不因整改完成而撤诉 [5] - 事实证明 拿到败诉判决后的整改治理能够排除困难切实推进 [5]
去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512件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13
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办理情况 - 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512件3708人 [1] - 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数同比下降21.1% [1] - 办理跨区域协作机制案件10余项 [1] - 开展专项行动办理案件360件1184人 [1] 检察公益诉讼活动成效 - 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964件 [2] - 与行政机关开展磋商406件 [2] - 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913件 [2] - 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6件 [2] 高标准农田专项建设成果 - 办理案件103件 [1] - 提升改造不合格高标准农田14000余亩 [1] - 复垦被非法占用农田6300余亩 [1] - 清理农田固体废物53000余吨 [1] 环境修复措施及效果 - 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恢复水源地17处 [2] - 清除违法堆放生活垃圾近15万吨 [2] - 督促缴纳损害赔偿金近1.2亿元 [2]
海岛“伤疤”修复记
人民网· 2025-05-16 09:02
生态保护与司法协作 - 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生态屏障,保存着海岛黄杨、罗汉松等珍贵红树林群落,栖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种群[2] - 2024年初发生跨区域盗挖206株珍稀植物案件,包含海岛黄杨、罗汉松等,涉案金额达盗窃罪标准[2] - 珠海香洲区检察院与江门新会区检察院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意见》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开创异地赔偿方案[3] 司法创新与生态修复 - 检察机关突破传统盗窃案处理模式,首次对盗挖珍稀植物行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认定其破坏生态公共利益[4] - 采用替代性修复方案,在生态功能相近区域种植250棵木榄树替代无法存活的被盗植物,实现"异地补植、总体平衡"[5][6] - 评估生态修复费用8.2万元,被告全额赔偿并获刑1年3个月至1年2个月[6] 长效保护机制建设 - 检察机关运用卫星遥感模型发现保护区非法捕捞问题,督促部门开展4次联合执法,清理5600米违法设施,查扣220艘"三无"船舶[7] - 建立红树林与猕猴保护协作机制,设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形成"齐抓共管"保护格局[8] - 补种红树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功能超预期恢复,形成可复制治理经验[7]
人工智能立法将视情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公布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16:05
立法工作计划 -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公布,继续审议法律案14件,计划初次审议法律案23件 [1] - 继续审议的法律案包括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稳定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等14项 [2] - 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包括生态环境法典、金融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等23项 [2] 生态环境法典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已提交审议,分为5编共1188条,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章节 [3] - 草案将适时进行分拆审议和修改完善 [3] 检察公益诉讼法 - 检察公益诉讼法从2024年预备审议项目升级为2025年初次审议项目 [3] - 立法旨在解决单行法授权导致的受案范围分散问题,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 [3] 人工智能立法 - 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被列入预备审议项目,将开展调研起草工作并视情安排审议 [4] - 2025年已颁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3项规范性文件 [4] - 立法研究范围涵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 [4] 宪法实施与审查 - 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合宪性审查机制 [6] - 对所有法律草案进行合宪性审查,加强涉宪性问题研究 [6] 备案审查制度 - 细化备案审查标准,开展专项审查和集中清理工作 [7] - 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信息平台,加强地方立法协同指导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