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宠客式”赶海、地笼赶海兴起 是“收货满满”还是“竭泽而渔”?
央广网· 2025-09-16 12:57
社交媒体推动的赶海活动商业化趋势 - 赶海活动从传统生计方式转变为社交媒体驱动的娱乐活动 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 [1] - 商家通过投放海鲜和设计体验项目来满足游客"收获"需求 如深圳较场尾海滩民宿4天内购买投放2吨海鲜 [3] - 赶海视频内容在社交平台获得高互动量 推动线下体验需求增长 [1] 商业化赶海操作的生态风险 - 商家投放非本地养殖海鲜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如热带石斑鱼被投放至温带海域 [3] - 人工投放的海鲜死亡率高 死海鲜存在食用健康风险 [6] - 地笼网等违禁渔具被用于旅游体验 违反《渔业法》且破坏生态平衡 [8] - 局部海域物种数量剧变破坏种群结构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 [4] 当前商业化运营模式特征 - 商家提供"保底式"赶海体验 确保游客必定获得收获 [10] - 采用预制投放模式 海鲜被提前放置固定位置 [6] - 家庭单位标准化收获配置 通常包含石斑鱼 八爪鱼 虾蟹和海胆等品种 [4] - 地笼亲子营等项目突破潮汐限制 提供全天候体验 [8] 监管与规范缺失问题 - 商业赶海活动未纳入渔业管理部门常规监管范围 [8] - 缺乏科学评估机制 无法控制投放物种数量与规格 [4] - 无许可证制度约束 活动规模未经环境容量评估 [15] - 游客频繁闯入生态保护区 如红树林修复区域 [15] 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建立许可证管理制度 要求商家进行前期环境评估 [15] - 设定每日参与人数和工具数量限制 控制活动强度 [15] - 推动赶海活动与环境教育结合 强化环保公益属性 [15] - 恢复传统赶海理念 注重生态平衡而非收获量 [12] 实际观测到的生态影响 - 海洋生物体型变小且分布区域向深海后退 [10] - 保护动物如圆尾蝎鲎(国家二级)被困地笼死亡 [10] - 水鸟等生物被渔网缠绕导致溺亡 [10] - 海滩垃圾污染问题加剧 [13]
国际锐评丨菲方所谓“抗议”恰恰证明中方对黄岩岛生态保护合理合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2 17:27
中国国务院10日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继去年7月发布《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之后,中国加强对黄岩岛海域生态 环境保护的又一重要举措。然而,菲律宾外交部却表示"强烈抗议"。对此,中国外交部严正回应: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不接受菲方的无理指责和 所谓的"抗议"。分析人士指出,菲律宾对黄岩岛觊觎已久,所谓"抗议"恰恰证明中国的保护措施合理合法,体现了中方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 的责任担当。 2024年11月10日我国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 黄岩岛位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中沙大环礁的东偏南方向,是中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和天然避风港。根据规划,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523.67公顷, 其中核心区面积 1242.55 公顷,实验区面积2281.1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既然是中国固有领土,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中方主 权范围内的事。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而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是由1898年《美西和平条 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黄岩岛均不在其中。对于中方在自家领土上采取的保护措施,菲律宾无权置喙。 ...
“海味”开学第一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1 18:17
活动概述 - 自然资源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联合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于9月1日举办"守护蓝星'海'好有你"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 [2] - 活动通过主题图文展、科普视频和专题课程等形式开展 旨在激发师生保护海洋生态意识 [2] 活动内容 - 设置"二十四节气海洋生物"主题图文展 展示小丑鱼、和尚蟹、叶海马等24种海洋生物 [2] - 暖场环节播放《听 南海生态之声》和《南海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科普视频 [2] - 林朗博士主讲"海洋微塑料"专题科普课 结合专业知识与互动游戏形式 [2] - 黎远金博士主讲"测绘遥感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专题科普课 采用倡议等互动形式 [2] 活动成效 - 初一新生周铨表示通过活动学到减塑妙招 并期待更多此类科普活动 [2] - 活动有效拓宽学生视野 促进海洋保护意识的提升 [2]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环球网· 2025-09-11 08:58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日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29.7,同比增长2.9%。其中,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 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5.9%。 《报告》还提到,"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下达奖补资金194亿元,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超400千米、滨 海湿地超3.1万公顷。涉海自然保护地352处,保护海域面积933万公顷。2024年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 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赛迪顾问近日撰文指出,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四个 方面: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加工生产和服务活动,直接 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 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赛迪顾问还提到,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布局建设14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突破深海探测、海洋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大幅提高;生态保护成效 显著,实施最严 ...
中国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解读
环球时报· 2025-09-11 06:45
政策与法律依据 - 国务院批准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强化海洋空间管理和科学管海用海 [1]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领海及毗连区法》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推进法治化海洋治理 [1]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明确保护区面积3523.67公顷 核心区1242.55公顷 实验区2281.12公顷 [3] 生态保护价值 -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具有重要生态价值 [2][3] - 建立保护区是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1] - 决策基于扎实科学研究和环境调查 完善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网络 [2] 主权与国际责任 - 中国作为黄岩岛主权和南海最大沿岸国 有权且责任保护海域生态系统 [2] - 设立保护区是行使国家主权和管辖权的具体体现 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义务 [2] - 通过科学保护和依法管理回应国际不实指责 增强海洋环境议题国际话语权 [2] 管理实施 - 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 强化监管执法和违法违规行为查处 [1] -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 健全管理机构确保管理措施落实 [1] -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统一 提升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 [1][2]
硬核科技守护海洋生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10:37
核心观点 -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海岸带地质技术部通过科技手段在海岸生态防护、沙滩数字化监测和湿地碳汇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为山东省海洋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11] 海岸生态防护 - 团队4年累计野外工作400余天 覆盖海岸线超1200千米 采集土壤样品600余份和地下水样品600余组 [3] - 完成土壤盐分测定超3000次和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2000余次 系统研判海水入侵与盐渍化扩散趋势 [3] - 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黄河入海口生态地质研究中心 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5] 沙滩数字化监测 - 在烟台海阳万米沙滩通过无人机航拍和高程测量 构建三维模型与正射影像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7] - 技术延伸至海湾整治和零碳岛建设 助力烟台绿色低碳发展和海洋碳汇资源"一张图"建设 [8] 湿地碳汇研究 - 牵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研究水沙及气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碳汇的影响 [10] - 完成滨海湿地碳汇过程及能力评估等课题 构建"微观解析—系统评估—应用落地"研究链条 [10] - 作为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联盟技术支撑单位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10]
秦皇岛海洋中心开展海洋科普宣传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9:35
活动概况 - 自然资源部秦皇岛海洋中心主办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航标处联合协办海洋科普宣传活动[1] - 活动地点位于北戴河老虎石浴场 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展[1] - 活动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1] 核心内容 - 聚焦海洋预警监测 防灾减灾 滨海旅游水上安全等重点内容[1] - 设置海洋灾害专题展架 系统介绍赤潮 绿潮 风暴潮 水母暴发等灾害的成因 影响及防范措施[1] - 展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外来物种入侵 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等科普知识[1] - 突出牡蛎礁 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 维持生物多样性 减缓海岸侵蚀方面的重要功能[2] - 通过展板和现场演示普及救生衣正确穿戴方法 防溺水原则和应急自救知识[2] 活动形式 - 采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方式[1] - 发放海洋科普手册 环保手袋 小扇子等宣传物料[2] - 以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海洋知识[2]
三沙市成功种植珊瑚苗10万株
新华社· 2025-08-30 22:01
项目进展 - 三沙市珊瑚种植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已成功种植珊瑚苗10万株[1] - 建成西沙群岛规模最大的人工珊瑚育苗基地和种植示范区 培育珊瑚幼苗14.3万株[1] - 项目采用树型珊瑚苗圃培育技术 显著提升珊瑚生长速度至年生长15厘米[1] 生态效益 - 珊瑚种植区内海龟 砗磲等珍稀海洋生物明显增多[1] - 珊瑚礁修复可重建海洋生物栖息地 稳定食物链并增强海洋生态系统韧性[1] - 珊瑚礁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岛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 技术发展 - 三沙市将引入卫星遥感 水下机器人等新技术持续推进南海海洋生态保护与监测[1] - 项目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珊瑚白化现象于2023年在宣德群岛海域启动[1]
海底“植树造林”守护蔚蓝家园 多维度绘就海洋生态保护美丽画卷
央视网· 2025-08-30 10:45
项目概况 - 南海珊瑚礁修复项目稳步推进 建成西沙群岛规模最大人工珊瑚育苗基地和珊瑚种植示范区 [1] - 项目包括珊瑚苗圃培育和海底种植 采用可控环境科学培育后移植至适宜海域的底播定植方式 [6] - 已成功培育珊瑚幼苗14.3万株 在修复区种植10万株珊瑚 [6] 生态价值 - 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 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4] - 三沙市海域拥有广袤珊瑚礁分布 属于得天独厚的生态财富 [4] 项目背景 - 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 全球珊瑚白化死亡现象愈发频繁 [4] - 三沙市2023年启动宣德群岛周边海域珊瑚礁修复项目 [4] 项目成效 - 珊瑚成活率很高且生长速度更快 [4] - 修复区珊瑚覆盖率提升 海龟/唐冠螺/砗磲贝和大型鱼类等生物回归 [8]
2023年以来福建法院受理各类海事海商案件7045件
新华网· 2025-08-21 17:20
案件受理与审结情况 - 2023年以来福建海事审判两级法院受理各类海事海商案件7045件 审结6184件 涉案标的金额达119.53亿元人民币[1] - 案件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体现海事司法国际化特征[1] 司法主权维护案例 - 审结钓鱼岛海域"闽霞渔01971轮"船舶碰撞案及后续案件 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提供司法保障[1] - 开创海事司法领域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范例[1] 涉外法律实践突破 - 在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中裁定国际航运巨头丹麦公司提交内部温控记录 破解涉外取证难题[1] - 精准适用国内法与国际惯例 传递中国海事司法平等保护立场[1] 司法机制创新 - 全国首创"班轮扣押预告"模式 探索双方共赢扣船机制保障航运经济高效运行[2] - 妥善处理标的额达36.9亿元人民币的海上风电项目行政非诉强制执行案[2] 海洋生态司法保护 - 创新采用"海洋碳汇+替代性修复"履行方式审结全省首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2] - 该案例入选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2] 未来司法规划 - 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司法保护 助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2] - 深化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 提升中国在国际海事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