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普
icon
搜索文档
聆听珊瑚低语 触摸海洋脉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0 16:07
活动概述 - 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中心科普团队在北海市两所学校举办了两场海洋主题科普活动,活动形式包括讲座、体验和实物展示 [1] - 活动旨在为学生带来知识与趣味交融的科学体验,激发其对海洋的探索热情 [1][4] 活动内容与形式 - 在粟山小学开展以“认识珊瑚礁,保护珊瑚礁”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内容包括讲解珊瑚礁生态功能、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知识 [1] - 设置海洋知识抢答环节,学生踊跃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1] - 开展生态调查员体验环节,科普人员介绍潜水装备功能与水下珊瑚礁调查流程,并邀请学生亲身体验 [1] - 在北海市实验学校科技节活动中,通过pH计、手持风速仪、无人机、潜水装备、水下机器人及海洋浮标等实物进行展示和现场实验 [1][4] 科技设备展示与互动 - 超大的高光谱无人机成为焦点,科普人员讲解并演示其在海洋观测和测绘中的关键作用及工作流程 [2] - 学生体验pH值测试,科普人员借助常见饮料使用pH计和试纸开展酸碱度测试,让学生直观感受酸碱差异 [4] - 手持气象仪吸引学生关注,科普人员延伸讲解海洋浮标和气象仪在台风观测中的实际应用 [4] - 潜水装备和水下手持摄像机在体验区供学生试穿和了解,模拟水下珊瑚礁调查场景 [4] 活动影响与反馈 - 活动受到学校师生一致好评,呈现了海洋生态的多样性并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海洋前沿科技 [4] - 活动拓宽了学生科学视野,激发了探索热情,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的种子 [4]
“海味”开学第一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1 18:17
活动概述 - 自然资源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联合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于9月1日举办"守护蓝星'海'好有你"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 [2] - 活动通过主题图文展、科普视频和专题课程等形式开展 旨在激发师生保护海洋生态意识 [2] 活动内容 - 设置"二十四节气海洋生物"主题图文展 展示小丑鱼、和尚蟹、叶海马等24种海洋生物 [2] - 暖场环节播放《听 南海生态之声》和《南海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科普视频 [2] - 林朗博士主讲"海洋微塑料"专题科普课 结合专业知识与互动游戏形式 [2] - 黎远金博士主讲"测绘遥感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专题科普课 采用倡议等互动形式 [2] 活动成效 - 初一新生周铨表示通过活动学到减塑妙招 并期待更多此类科普活动 [2] - 活动有效拓宽学生视野 促进海洋保护意识的提升 [2]
江苏“我和海洋有场约会”主题活动开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1 18:17
活动概述 - 江苏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于9月启动第四届“我和海洋有场约会”主题开放月活动[1] - 该活动是公司为响应首个“全国科普月”而举办的重要举措[1] - 活动将持续至九月底,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团体开放预约参观[1] 活动内容与参与情况 - 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迎来首批60名小学生参观[1] - 活动内容包括沿“生命阶梯”参观,观察从有孔虫到白鲸骨骼等一系列海洋生物标本[1] - 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有孔虫、与海狮标本比对身高等互动方式进行学习[1] 活动目标与意义 - 公司旨在通过此次活动推动海洋知识普及,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识[1] - 活动致力于让热爱与守护海洋的观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1]
在温州海洋中心,赴一场科学与海洋的盛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10:09
海洋科普教育活动 - 温州海洋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举办海洋科普研学活动 吸引20余名学生参与沉浸式体验和科学探索 [1] - 活动通过图文展板 实物标本和动态模型系统梳理海洋知识脉络 并采用互动问答形式增强参与度 [1] -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提供压杆操作体验 使学生亲身体验验潮站工作原理并观察水位变化 [1] 科普展示内容与技术应用 - 风暴潮AR体验区提供沉浸式感受风暴潮威力的体验 同步传授防灾减灾知识 [1] - 红树林生态展示区通过模型演示揭示红树林生长奥秘 强调其在减碳固碳与生态环境调节中的关键作用 [1] - 蔚蓝影院播放6分钟科普影片《蓝色大海的传说》 展现海洋壮美与神秘以强化保护理念 [1] 海洋生物探索环节 - 海洋生物标本陈列展示海洋生物多样性 提供直观感受海洋丰富性的机会 [1] - 专业显微镜观察环节使学生能够观察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探索奇妙微观世界 [1]
秦皇岛海洋中心开展海洋科普宣传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9:35
活动概况 - 自然资源部秦皇岛海洋中心主办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航标处联合协办海洋科普宣传活动[1] - 活动地点位于北戴河老虎石浴场 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展[1] - 活动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1] 核心内容 - 聚焦海洋预警监测 防灾减灾 滨海旅游水上安全等重点内容[1] - 设置海洋灾害专题展架 系统介绍赤潮 绿潮 风暴潮 水母暴发等灾害的成因 影响及防范措施[1] - 展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外来物种入侵 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等科普知识[1] - 突出牡蛎礁 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 维持生物多样性 减缓海岸侵蚀方面的重要功能[2] - 通过展板和现场演示普及救生衣正确穿戴方法 防溺水原则和应急自救知识[2] 活动形式 - 采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方式[1] - 发放海洋科普手册 环保手袋 小扇子等宣传物料[2] - 以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海洋知识[2]
暑期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见证海洋传奇丨自然资源探馆系列③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9:09
博物馆概况 - 我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 建筑外观呈流线型设计 寓意海洋元素[2] - 集收藏 展示 研究 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 展览空间达2.3万平方米 设6大展区15个展厅[2][9] - 2019年5月开放至今累计接待超1300万人次 2024年接待320万人次 跻身热搜百强博物馆[23] 藏品体系 - 馆藏总量3.9万件 涵盖文物 古生物化石 动植物标本等多门类 居国内海洋类博物馆前列[5] - 文物集群包含新石器时期蛋壳黑陶杯 汉代羽人划舟纹铜鼓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 明代海防火炮等历史见证物[6] - 生物标本包括11米长鱼龙化石 完整蛇颈龙骨架 鲸鲨剥制标本 怀孕白真鲨塑化标本等珍稀展品[6] - 采用全流程智慧藏品管理系统 实现数字化动态监控 每件藏品配备电子身份证[6] 展览体系 - 海洋人文展区呈现中华海洋文明三篇章 展示郑和航海图 蛟龙号深潜器带回的7000米海绵标本等古今海洋发展见证[9] - 海洋自然展区包含国内最大古海洋专题展厅 从寒武纪三叶虫到新生代鲸类系统展示生态演变[9] - 今日海洋展厅陈列6000余件生物标本 从有孔虫到小鳁鲸构建完整生态图谱[9] - 设有海洋灾害体验厅 通过4D沉浸式环境模拟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10] 科研能力 - 设立标本修复室 化石修复室与文物修复室三大专业实验室 配备超低温冰箱 3D扫描仪等先进设备[16] - 应用科技考古手段 通过高精度3D打印技术复原化石残缺部分 如蛇颈龙骨架5%缺失部位实现精准补全[16]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地质 生物 历史等交叉学科研究[17] 教育功能 - 教育中心面积达3000平方米 设主题教室 多功能活动区和创客空间 课程覆盖全年龄段[18] - 与78所学校合作开发馆校课程 推出博物馆考古课 深海探测模拟实验等特色内容[18] - 构建全媒体科普矩阵 通过微信公众号 抖音直播 AR/VR等技术实现云端逛展[18] 特色创新 - 创新实践馆海联动模式 在户外海域设立以退役军舰为核心的军事主题展区[22] - 配套建设海上休闲运动中心 提供帆船体验等亲海项目 打破传统博物馆边界[22] - 常设三个临展厅 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特展 鲸奇物语等主题展览保持内容更新[10]
为青少年打开“海洋之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3 17:45
活动规模与覆盖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蓝点社会实践团在7月2日至18日期间深入武汉市多个社区开展10余场主题科普课程覆盖900余名中小学生[1] - 该实践团开展海洋科普进内陆行动已持续三年从第一年暑期覆盖300余人到今年暑期惠及800多名孩子累计增长超过166%[4] - 三年内实践团累计前往武汉市及周边50多个社区和中小学开展活动惠及青少年15000余人实现规模显著扩张[4] 科普内容与课程体系 - 实践团开发出标本观察+原理演示+模拟实验+生态思考的四维课程体系使科普内容精准对接内陆青少年认知需求[1][4] - 在海洋资源宝库宣讲环节通过医药研发案例和食品供应链解析分享让孩子们理解海洋资源对健康的实际价值[1] - 海洋动力与化学课堂上潮汐发电原理演示装置吸引密集关注孩子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海洋能量为地球降温[1] 教育方式与效果提升 - 灾害教育从三年前侧重讲清楚灾害是什么转变为现在更注重教会孩子怎么做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和逃生路线图绘制增强可感性[2] - 海洋生态合作密码主题最受孩子追捧动态示意图引发从觉得好玩到主动追问生态互助关系的认知深化[2] - 孩子们对生态平衡的理解转化为日常自觉行为如不随手扔垃圾和节约水资源体现教育效果的实际转化[2] 战略意义与社会影响 - 实践团为武汉青少年搭建认知桥梁使海洋从遥远地理概念转变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4] - 活动不仅让海洋知识在社区生根还在无数青少年心中种下探索未知的勇气具有长期教育价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