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丨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工时压缩20%以上
人民日报· 2025-11-12 12:12
项目进展与工程概览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工程总进度已超过86% [1] - 该邮轮总吨位为14.19万总吨,总长相比首艘邮轮增加17.4米,船体结构需重新优化 [1] - 公共区域与户外活动区域计划分别新增735平方米和1913平方米 [1] - 项目目标是将建造工时压缩20%以上,并严控重量与成本 [1] - 全船2838间乘客和船员舱室安装总进度达到63% [2] - 计划于明年3月出坞、5月试航,年底以广州南沙为母港开通国际航线 [2]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基于首艘邮轮150多次试验优化的共用支架系统全面应用,支撑腿数量减少30% [2] - 通过构建全船三维数字模型实现“虚拟造船”,后期修改量减少80% [2] - 1100多间预制舱室采用模块化生产,单舱安装工时从200小时压缩至50小时 [2] - 内装周期较首艘邮轮缩短8个月 [2] - 升降娱乐系统、阳台工程包等部件实现国产化,内装基材、家具大部分来自国内供应商 [2] 产业联动与自主能力 - 邮轮建造业具有上下游1:14的产业联动效应,被誉为“漂浮的黄金产业” [3] - 通过大型邮轮项目牵引,一批掌握国际标准的本土供应商成长起来 [3] - 项目经验转化为自主创新底气,年轻技术人员成长为攻坚主力,工程师可独立解决大部分设备调试问题 [2] - 项目强化了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并为高端制造、文旅服务等产业注入新动能 [3]
种好“创新试验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12 09:49
10月30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以下简称海试场)需求与发展建议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 围绕海试场统筹建设与共享共用展开了探讨。 布局"北东南+深远海"体系 在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自然资源部肩负起统筹规划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建设的重 任,按照"北东南,浅海+深远海"的总体布局,稳步推进威海、舟山、珠海和深海四个场区建设。这一 科学布局,犹如在广袤的海洋版图上精心落子,为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海试场作为一块"创新试验田",可以加快海洋技术装备研制进度和产品化进程,解决创新装备由样 机到产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测试能力不足问题,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就国内和世界范围 内海试场的发展作一回顾和展望,剖析当前在资源共享、技术转化、体系协同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为我 国海试场朝着标准规范、功能齐全、专业高效、绿色智能的国际一流水平建设提供参考。 威海试验场作为部省共建的首个试验场,已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在远遥浅海科技湾 区,试验码头见证着众多海洋仪器设备的"出海"测试。西北工业大学验证海洋能充电"原位供能"海上续 航作业新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验证无人机、无人船和水下机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工时压缩20%以上(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
人民网· 2025-11-12 06:49
项目进展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工程总进度已超过86% [1] - 全船2838间乘客和船员舱室安装总进度达到63% [2] - 该邮轮计划于2026年3月出坞、5月试航,年底以广州南沙为母港开通国际航线 [2] 技术突破与效率提升 - 通过共用支架系统应用,支撑腿数量减少30%,节省空间并降低焊接变形风险 [2] - 采用全船三维数字模型进行“虚拟造船”,后期修改量减少80% [2] - 1100多间预制舱室实现模块化生产,单舱安装工时从200小时压缩至50小时,内装周期较首艘邮轮缩短8个月 [2] - 项目目标是将建造工时压缩20%以上 [1] 国产化与自主能力 - 邮轮的升降娱乐系统、阳台工程包等部件均实现国产化,内装基材、家具等大部分来自国内供应商 [2] - 公司工程师已能独立解决大部分设备调试问题,无需依赖外方专家,自主化能力显著提升 [2] - 首艘邮轮积累的经验正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底气,年轻技术人员已成长为攻坚主力 [2] 设计与工程挑战 - “爱达·花城号”总长增加17.4米,船体结构需重新优化 [1] - 公共区域与户外活动区域计划分别新增735平方米和1913平方米,对空间利用率与安全标准提出更高要求 [1] - 项目多工种并行交叉作业增多,项目管控难度更大 [1] 行业影响与产业链 - 邮轮建造业具有上下游1:14的产业联动效应,被誉为“漂浮的黄金产业” [3] - 通过大型邮轮项目牵引,一批掌握国际标准的本土供应商成长起来,强化了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 [3] - 项目为高端制造、文旅服务等产业注入新动能 [3]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工时压缩20%以上(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1-12 06:40
项目进展与规模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工程总进度已超过86% [1] - 该邮轮总吨位为14.19万总吨,总长相比首艘邮轮"爱达·魔都号"增加17.4米 [1] - 全船2838间乘客和船员舱室安装总进度达到63% [2] - 计划于明年3月出坞、5月试航,年底以广东广州南沙为母港开通国际航线 [2] 技术突破与效率提升 - 通过应用优化的共用支架系统,支撑腿数量减少30% [2] - 采用全船三维数字模型进行"虚拟造船",使后期修改量减少80% [2] - 1100多间预制舱室实现模块化生产,单舱安装工时从200小时压缩至50小时 [2] - 内装周期较首艘邮轮缩短8个月,整体建造工时目标压缩20%以上 [1][2] 国产化与自主能力 - 邮轮的升降娱乐系统、阳台工程包等部件均实现国产化,内装基材、家具等大部分来自国内供应商 [2] - 项目培养的年轻技术人员已成长为攻坚主力,工程师能自主解决大部分设备调试问题 [2] - 基于首艘邮轮的经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跃升 [2] 产业联动与战略意义 - 邮轮建造业具有上下游1:14的产业联动效应,被誉为"漂浮的黄金产业" [3] - 通过大型邮轮项目牵引,一批掌握国际标准的本土供应商成长起来 [3] - 项目强化了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高端制造、文旅服务等产业注入新动能 [3] - 项目符合"十五五"规划中关于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的方向 [1]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
经济日报· 2025-11-10 08:10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1] - 三大海洋经济圈产值较2020年名义增长显著,北部增长33.1%,东部增长37.7%,南部增长33.3%[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1] -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1] - 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2] - 浙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构成全球唯一"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2]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 上海、深圳、青岛等地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2] -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突破[2] - 河北秦皇岛、江苏连云港、广西北海、海南三亚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2] 海洋经济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3] - 山东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90%以上[3]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3] - 江苏盐城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3]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3]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深海微生物菌种库[3]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3] - 广东湛江基本形成以绿色钢铁石化和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3] - 广西北海推动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3]
孙书贤会见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和海洋资源部部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7 09:08
杰塔·王对中方长期以来提供的海洋科研培训、人才培养等表示感谢,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海洋生 态保护、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此次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双方在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空间规划、蓝色经济等领域制定了合作框 架,是深化两国海洋合作的重要成果。 11月5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福建厦门会见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和海洋资 源部部长杰塔·王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深化海洋领域合作进行了交流,并签署关于建立海洋领域蓝色伙 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 孙书贤表示,中国和巴新都是太平洋沿岸重要的海洋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 年来,中国和巴新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专家学者互访频繁,多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围绕下 一阶段双方海洋领域合作,孙书贤建议进一步夯实合作根基、推动务实合作、加强能力建设。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海岛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见。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组建广西海洋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6 08:38
实验室组建与目标 - 广西海洋实验室组建方案近期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1月1日在广西北海正式揭牌成立 [1] - 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服务区域、辐射全国、面向东盟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1] - 实验室着力构建科研+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以推动北部湾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1] 研发方向与布局 - 实验室重点布局“3+1+1”研发方向其中三大主导方向聚焦广西海洋产业核心需求 [1] - 三大主导方向具体为海洋现代渔业产业技术研发、海洋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医药制品 [1] - 一个数字化底座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北部湾海洋要素数字化建设旨在为产业发展赋能 [1] - 一个开放窗口是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建设旨在链接国际合作 [1] 建设基础与合作 - 实验室依托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和广西科学院等建设单位的科研优势进行建设 [1] - 实验室将联合各方力量并整合多方资源以支持其研发目标 [1]
香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揭牌
仪器信息网· 2025-11-04 17:08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成立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于2025年10月27日在香港正式揭牌,由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建设[2] 中心战略定位与目标 - 该中心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布局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旨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港口智慧绿色发展[1][5] - 中心将助力香港建设智慧绿色港口体系,推动其迈向“港口2.0”时代[5] 核心研究方向 - 中心将围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装备创新,聚焦水体质素管理、海洋生态保护、渔业与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向[5] - 重点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6] - 推进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智能监测系统集成应用[6] 技术平台与合作机制 - 中心将依托AI智能检测实验室与智慧监测装备体系,打造自动化、高通量、高精度的海洋生态监测新模式[7] - 将构建面向国际的技术转化与产业合作平台[7] - 重点开展港澳与内地联合科研与技术合作,以及国际标准对接与检测技术认证合作[6]
自然资源部:加快提升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场能力水平
第一财经· 2025-11-04 12:51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规划与布局 - 已规划威海、舟山、珠海和深海四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按照“北东南”、“浅海+深远海”的布局系统推进体系建设 [1][2] - 试验场定位为公益性产业服务和科技支撑平台,是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业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试验平台 [1] - 威海试验场是首个部地共建试验场,已为多家科研单位实施海水有机碳光学原位传感器、实时传输海底地震仪等设备的海上试验 [2] - 舟山试验场按“一场两片”模式推进,构建“浅海—深海”、“能源—感知—材料—装备”的全维度试验体系 [2] - 珠海试验场聚焦智能船舶、无人系统、海洋仪器及海上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构建标准体系并提供检测认证支撑 [4] - 深海试验场目标是构建集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满足深海装备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 [4]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4] - 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4] -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完成交付,首个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投入应用 [5] -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号”基础平台、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相继交付 [5] 海洋产业挑战与战略意义 - 海洋领域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存在“大而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等问题,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产业潜力巨大但占比偏低 [5] - 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对实现海洋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可加快海洋技术装备研制和产品化进程,解决创新装备从样机到产品“最后一公里”的测试能力不足问题 [6] - 试验场将兼顾产业与科技、发展与安全、多学科与多领域,建立准入退出机制,优化资源共享,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综合试验场 [1]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4:1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行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2] - 邮轮旅游热度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如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交付 [3] 涉海企业经营与对外贸易 - 55.6%、54.2%、80.1%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4] - 24.3%和51.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及持平 [4]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