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搜索文档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上海市第九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综述
新浪财经· 2025-06-20 10:53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主要围绕党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讨论,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无法按照投资银行研究分析师的视角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根据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本次任务无符合条件的内容可输出。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 提出"十五字诀"思想方法,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唯物论和"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法 [1][2][3] - 主张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注重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协调发展 [9] - 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支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9][10] - 强调中央必须集中经济权力,维护党中央权威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8] - 推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制定,删除限制性规定以吸引外资 [7] 陈云同志对上海发展的贡献 - 1949年坐镇上海指挥"两白一黑"物资调控,打击金融投机稳定物价 [11] - 1956年传达毛泽东指示"上海有前途,要发展",指导上海工业发展 [11] - 1979年调研宝钢建设提出"干到底"等8点意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11] - 1990年代全力支持浦东开发开放,指出"上海大有希望" [11] - 1955-1961年四次回青浦农村调研,为中央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 [11] 陈云同志对法治建设的贡献 - 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5][6] - 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1982年现行宪法 [5][6] - 推动建立人大代表视察制度,参与研究全国人大会议筹备工作 [6] - 推动刑法补充修改以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 [7] 陈云同志的革命历程 - 1925年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1] - 1928-1929年领导上海郊县农民武装暴动 [11] - 1931年协助处理顾顺章叛变事件,保障党中央安全 [11] - 1949年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推动民主法制建设 [5][6]
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实践维度 -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彰显历史自觉、理论视野和文化担当 [1]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形态,是中华文明自我革新和超越的产物 [1] -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赋予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和现代力量 [2] 历史进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推动中华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新的文化生命体初现雏形 [3]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模式 [3]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激活新的文化生命体内生动力 [3] 新时代发展 - 新时代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4]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使新的文化生命体焕发生机 [4] -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形成新的发展形态 [5] 理论维度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互契合"走向"相互成就"的结果 [6] -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然要求 [7] -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优秀因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8] 世界维度 - 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寻求推进建构世界各国和合共生的文明范式 [11] - 新的文化生命体理念批判继承西方现代化物质文明成果,扬弃资本主义"物化逻辑" [12] - 新的文化生命体超越西方"文明的冲突"对抗性思维,以"和合共生"哲学智慧打破"修昔底德陷阱" [13] 总结 - 新的文化生命体蕴含中华文明自我更新与超越的基因密码,拓展文明演进范式 [14]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原创性概念和实践指引,需探索"传承—创新—互鉴"路径 [14] - 推动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壮大,需着眼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13]
让文化流淌,让历史流芳(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数据或市场分析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解读。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网· 2025-06-06 10:25
经济发展成就 -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 [11]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1.6个百分点至64.7% [11] - 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1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1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11] -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增长引擎 [37]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7] -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37] 改革开放与市场体系 - 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12]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35] -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36] -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35] 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 -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0] -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38]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8] -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8] 区域协调发展 - 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现代化 [39] -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9] - 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39] - 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39]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变 [14] -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30] -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9]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 [12] -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40] - 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 [40] -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40] 教育与人才培养 -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42] -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42] - 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 [45]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聚优秀人才 [45]
时代专论 |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5 08:50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两个结合"理论进行阐述,以下是关键要点总结: 理论创新与体系化 -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1] - 该理论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 -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1] 马克思主义特性 -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2] - 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占据真理制高点,170年来其基本原理仍然完全正确[3] - 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4] "两个结合"内涵 -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包括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 -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5] -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6] 历史实践 -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问题[8] - 通过"两个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 - 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的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典范[6] 文化根基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0]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进取精神[10] - 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包容性决定了文化开放胸怀[11] 现代化路径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12] - "两个结合"使中国道路具有宏阔历史纵深和牢固文化根基[12] - 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2] 理论突破 -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造[13] - "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13]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6]
全面准确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 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 [1][2][3] -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5] -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3][5] -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 [3][5] -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3][5] -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动共同富裕 [3][5]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 -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社会有机体理论等核心观点 [4][5] - 创新发展理念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革命力量的观点 [5] - 协调发展理念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系统思维 [5] - 绿色发展理念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5] - 开放发展理念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5] - 共享发展理念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5] 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 - 2021年、2022年、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分别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 [11]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从"跟跑者"迈向"领跑者",培育新兴产业 [11]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 [11] - 绿色低碳领域如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力 [11] - 对外开放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推进 [11] - 民生保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持续改善 [11] 新发展理念的文化根基 - 创新发展理念继承"革故鼎新"等传统文化思想 [6][7] - 协调发展理念继承"致中和"等哲学智慧 [7] - 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天人合一"生态理念 [7] - 开放发展理念继承"协和万邦"开放精神 [7] - 共享发展理念继承"天下大同"价值观 [8] 新发展理念的国际意义 - 新发展理念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9][10] - 在金融领域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范脱实向虚风险 [10] - 主张各国根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打破西方话语垄断 [10]
理润申城,上海社科联合会举办社科普及活动周
新浪财经· 2025-05-23 12:27
活动概述 - 第24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小剧场开幕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1] - 活动已连续举办23届 累计组织4000余场社科普及活动 成为上海年度文化节庆[2] - 活动将城市空间转化为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大课堂 搭建全市性社科普及联动平台[2] 活动内容 - 推出"理润申城"系列活动 包括"理论静距离""理论汇客厅"等区域理论普及项目 覆盖科创高地建设 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主题[2] - 5月19日至6月11日推出6条沉浸式行走线路 如"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95周年""人民城市·共治共善共享"等[5] - 5月26日起在陕西南路地铁站举办"1925·上海"主题地铁展览 展示1925年上海党史的四个历史切面[5] - 5月至7月开展"悦见人文"活动 邀请人文名家学者走进大学校园举办讲座和对谈[5] - 本届科普周吸引上百家单位参与 推出近200项活动 涵盖场馆开放日 主题展览等6大类内容[5] 活动意义 - 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95周年 该联盟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6] - 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市民共享的文化大餐 赋能上海城市发展[6]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扬光大
人民网· 2025-05-22 16:2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展开论述,属于政治理论范畴,不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需进行关键要点总结。 文档内容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与投资银行分析的行业和公司研究无关。建议提供与金融市场、企业动态或经济数据相关的材料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中国社联期刊汇编》等研究丛书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5-16 14:59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背景与历史意义 - 1930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领导组织 [1] - 在鲁迅、瞿秋白、潘汉年等引领下汇聚大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精神动力 [1] - 中国社联早期工作被称为"新兴社会科学运动",其核心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早期探索 [2] 中国社联的历史贡献与学术成果 - 社联盟员创办或合办《新思潮》《新思想》《社会科学战线》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发起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的论战 [3] - 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初步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基础,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早期探索 [3] - 中国社联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本土化探索、革命文化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6] 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活动 - 为纪念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市社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 [1][4] - 活动发布两部新书:《中国社联期刊汇编》选编12种代表性期刊按原貌影印出版 [6] -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通过郭沫若、李达等代表人物著作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先驱的历史功绩 [8] 当代学术界对中国社联的评价与展望 - 复旦大学姜义华等学者系统梳理上海左翼文化和中国社联发展历史脉络,呼吁加强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和研究阐释 [9] - 中国社联的优良传统和理论成就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宝贵启示,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3][9]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期待丛书能激发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新思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