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 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新时代党 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东方文明古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阔步前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加快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 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 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持续深化。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 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 平文化思想以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 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 ...
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经济日报· 2025-05-28 11:25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坚守文化主体性 使中华文化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1] - 需拓展中国学术国际视野 为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1] - 需深入研究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探索先进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1] 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 人工智能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需运用其赋能计算为基础的学术研究 [1] - 需充分发挥人类思维和文化优势 创造人工智能不能创造的新知识 [1] - 需重视智能技术对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研究者主体性弱化等挑战 [2] 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相结合 制度建构与人才培养相促进 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相统一 [1] - 需持续增强国际法领域的话语生产能力、议程设置能力和规则塑造能力 [1] - 需关注时代问题 全面提升问题意识 准确提出真问题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2] 智库与问题研究 - 智库需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际咨询活动获取真实信息 发现真实问题 形成真知灼见 [2] - "真问题"需如实反映客体矛盾 抓住事物矛盾症结 并与社会科学学术脉络形成照应 [2] - 需运用理论框架和逻辑整理分析问题 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8 06: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
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中国社联期刊汇编》等研究丛书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5-16 14:59
1930年5月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成为左翼文化运动 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领导组织。在鲁迅、瞿秋白、潘汉年、冯雪峰、茅盾、夏衍、洪深等人的引领和支持下,汇聚了一大批社 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了精神动力。 恰逢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和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之际,5月15日,市社联、市委党史研究室、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携手市档案 馆、上海图书馆联合发起的"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在上海社科馆举行。 "中国社联早期做的工作被称为'新兴社会科学运动',新兴在哪里?我们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史料发掘当中理出一条线索——如果对95年前中国社 联所做的事情进行概括的话,或许可以称之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早期探索",在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会现场,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 副主席王为松指出,95年前的先辈们为整个百年社会科学的发展开了好头。如今,为深入传承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精神,弘扬中国社联的优 良传统和理论成就,市社联专门成立课题项目组,系统开展学术研究、考证寻访、宣传推广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5-06 08:5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 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 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拓展国际 视野,形成面向全球的知识共同体,打造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知识生产格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 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西方和其他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相反,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文明交 流互鉴,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知识成果,才能真正形成特色并建立自主性。 古代诸文明与西方知识体系霸权的建立 知识体系不是各类知识、信息、数据的简单加总和汇集,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理论体 系、规则体系与价值体系,构成了一个社会或文明的认知框架,体现着某种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 价值观和方法论。世界八大古代文明体系都有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古埃及文明以神权为基础,形成了与 祭祀和宇宙观紧密结合的神圣型知识体系;古巴比伦文明发展了以神庙为中心,兼具宗教、行政和教育 功能的综合型知识体系;古印度文明构建了以宗教机构、宫廷与贵族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扩散型知识体 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