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搜索文档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6 09:18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8 06: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
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中国社联期刊汇编》等研究丛书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5-16 14:59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背景与历史意义 - 1930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领导组织 [1] - 在鲁迅、瞿秋白、潘汉年等引领下汇聚大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精神动力 [1] - 中国社联早期工作被称为"新兴社会科学运动",其核心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早期探索 [2] 中国社联的历史贡献与学术成果 - 社联盟员创办或合办《新思潮》《新思想》《社会科学战线》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发起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的论战 [3] - 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初步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基础,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早期探索 [3] - 中国社联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本土化探索、革命文化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6] 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活动 - 为纪念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市社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 [1][4] - 活动发布两部新书:《中国社联期刊汇编》选编12种代表性期刊按原貌影印出版 [6] -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通过郭沫若、李达等代表人物著作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先驱的历史功绩 [8] 当代学术界对中国社联的评价与展望 - 复旦大学姜义华等学者系统梳理上海左翼文化和中国社联发展历史脉络,呼吁加强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和研究阐释 [9] - 中国社联的优良传统和理论成就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宝贵启示,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3][9]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期待丛书能激发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新思考 [6]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5-06 08:53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强调开放包容姿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特色并建立自主性 [1]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拓展国际视野,打造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知识生产格局 [1] 古代文明知识体系特征 - 世界八大古代文明体系均有独立知识体系,体现各自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2] - 中华文明形成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传统知识体系,反映独特世界观和社会观 [2] - 古代文明间交流有限,知识体系呈现多元性和独立性 [2] 西方知识体系霸权问题 - 西方知识体系基于地域性经验,依托政治经济霸权成为全球性知识霸权 [3] - 西方知识霸权无法适应多样性需求,阻碍非西方国家思想独立和文明交流 [3] 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建设 -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自主知识体系的源泉和动力,打破对西方现代化的依赖 [4]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摆脱西方对现代文明的定义权垄断 [4] - 自主知识体系要求理论创新和思想独立,挖掘中华文化底蕴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4] 文明交流与知识生产 - 中华文明具有包容创新传统,需重建与世界的平衡互动 [5]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解释中国经验并与世界对话 [5] 知识体系生产方法 -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特质和思想脉络 [6] - 吸纳其他文明智慧,提炼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 [6] - 系统理解西方理论方法论,参考非西方文明差异性经验 [6] 知识体系传播策略 - 文化传播需理解受众需求,创新传播策略 [7] - 利用社交媒体、学术期刊等多渠道提升国际对话能力 [7] 知识体系应用价值 - 为全球发展提供新认知框架和中国智慧 [8] - 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8] 研究范式创新 - 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揭示社会变迁的普遍规律和个性特征 [9] - 该方法拓展知识体系解释力,深化中国经验理论表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