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国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学习原声·中秋丨明月寄真情
新华网· 2025-10-06 20:38
0:0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的皎洁圆月,映照着千家万户的灯火,也牵动着跨越山河的思念。 2015年9月23日,中秋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他为参加招待会的同胞们带去了来自家乡的月饼,并热情 地"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今年,中秋佳节,恰逢国庆假期,爱家爱国同频、家国情怀共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自古以来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家最深切的乡愁、对国最深沉的依恋。 江山万重,皓月千里。刻在中华儿女骨血里的家国情怀,让每一次团聚都成为对美好生活的礼赞,让每一份祝福都汇聚成民族奋进的磅礴力 量。 统筹:吴炜玲、张桂林 编导:王雅璇 记者:李爱斌 海报:杨震男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中秋雅韵润心 文明实践凝力——“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涵育家国情怀
新华社· 2025-10-06 20:37
活动概览与核心主题 - 活动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等多个中央部委联合举办,主题为“我们的节日·中秋” [1] - 活动旨在通过传统佳节弘扬家国情怀,融合传统意蕴与现代艺术 [1] - 活动覆盖全国多地进行示范,包括江西宜春、陕西商洛、重庆永川 [2] 示范活动特色与内容 - 示范活动包含文艺表演、非遗展演、民俗体验、主题巡游等多种形式 [2] - 陕西商洛柞水县终南山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集市展示了柞水渔鼓、洛南草编、丹凤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 - 江西宜春万载古城通过非遗好戏、璀璨烟花等活动营造浓郁节日氛围,推动传统文化出彩出圈 [2] 基层实践与社区参与 - 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活动延伸至基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3] - 安徽凤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中秋诗词吟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诗词中的家国之思 [3] - 此类基层文化活动旨在服务群众、凝聚邻里向心力和家国同心之力 [3] 民俗体验与创新形式 - 今年活动强调“体验式”和“沉浸式”,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演示插花技艺、“头簪菊花”习俗体验等 [4] - 重庆渝中鹅岭公园传统菊展融合数字化赏菊体验,将科技与自然之美结合 [4] - 市民通过猜灯谜、做月饼等活动,感受“小家团圆”与“大国欢庆”的同频共振 [4] 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 - 活动促进民族共同参与,如在西藏昌都硕督古城,各族群众围坐一堂举办“诗歌音乐会” [4] - “唐卡明月酥”特色月饼将唐卡绘画的吉祥图案和色彩美学融入食品制作 [4] - 活动通过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等形式,增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感 [4]
新华时评|中秋月圆念家国
新华社· 2025-10-06 17:11
文化传承与精神标识 -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寄托着思乡想家的情愫和家团圆、国昌盛的朴素愿望 [1][2] - 深厚的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土壤,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之一 [2] - 中秋明月被孔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赋予文化意义,使中国人对月光倍感亲切温暖 [2] 历史意义与时代发展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彰显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向伟大复兴前进 [1] - 家国情怀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仁人志士不屈抗争、上下求索的精神支撑 [1] - 明月映照今朝九天揽月、火星漫步、北斗指路等现代化科技盛景 [2] 社会价值与未来发展 - 家庭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1] - 懂得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的道理,为美好生活奋斗能汇聚推动国家发展的浩荡洪流 [1] - 感受传统文化气息,涵育家国情怀,用奋斗双手托举更加灿烂明天 [2]
好评中国|欢度中秋佳节,刻录奋进中国美丽剪影
环球网· 2025-10-06 16:31
中秋佳节的文化意义 -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期许和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 [1] - 中秋佳节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血脉,寄托着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对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 [1] - 各地寻求中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例如山东曲阜借助XR技术沉浸式体验儒学经典,广东潮州展示潮绣、木雕、剪纸等非遗,新疆乌鲁木齐市民聚在一起制作月饼 [1] 中秋佳节的家国情怀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从来都密不可分 [2] - 人们通过国庆主题花坛、灯光秀、悬挂五星红旗等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2] - 在团圆中回望奋斗历程、品味收获喜悦,感受到家与国密不可分,国强家更好 [2] 中秋佳节的奋进力量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3] - 节日期间新闻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快递小哥、公安干警等群体坚守岗位,用行动守望万家灯火 [3] - 各行各业的节日坚守是中华儿女追梦逐梦的笃定,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力量 [3]
新华时评丨中秋月圆念家国
新华社· 2025-10-06 15:05
经过对提供文本的详细审阅,该内容为一篇关于中秋节及其文化内涵的评论性文章,其核心在于阐述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文中未包含任何与特定公司、行业、金融市场或经济活动相关的具体信息、数据或事件。 因此,根据任务要求,本分析无法从该文本中提炼出关于“公司”或“行业”的关键要点。
学习手记 | 品月饼真味 悟家国真情
新华社· 2025-10-06 11:3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月饼这一象征团圆的传统食品 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领导人的亲民形象 强调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团结奋进精神 [4][5][6][8] 文化象征与情感联结 -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以月之圆期盼人之圆 积蓄着团聚最喜悦 团圆最幸福 团结最有力的认知 [5] - 品味月饼 共赏圆月是中华儿女的仪式感 是在数千年中华文化浸润中产生的心灵相通 [5] - 小月饼里饱含着团聚团圆的喜悦和对团结奋进的属望 也承载着对祖国未来的希冀 [6] 领导人亲民事例 - 2015年秋分时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侨界欢迎招待会 同侨胞提前共度中秋 并吟诵诗句 代表祖国人民为侨胞送上家乡月饼 [4] - 1986年中秋节前夕 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骑自行车带两盒月饼到厦门大学学生宿舍看望远离家乡的同学们 被学生回忆如亲切的大哥哥 [5] - 1994年中秋时节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通过希望工程资助面临辍学的林冬梅 并冒雨到她家探望 送来资助金 文具和一盒月饼 这是林冬梅第一次吃到月饼 这份关爱被她传递下去 工作后资助了许多贫困孩子 [7] 廉政建设与风气转变 - 2013年中秋节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等不正之风 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 [7] - 中央纪委等随后印发通知 明确要求节日期间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月饼是抓后面隐藏的腐败 要持续抓各个节日使之形成习惯和风气 [8] - 如今天价月饼风光不再 清风正气吹遍神州大地 人们从清清爽爽的党风政风社风中品味月饼本真味道 享受团圆温馨 [8]
微视频|切切故乡情
央视网· 2025-10-06 08:31
谈及他在梁家河插队的岁月时,习近平说:"来这里一下子待了七年,但是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我把我的心 留在这里了。" 为《正定古今》作序时,习近平写道:"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 爱自己的故乡。" 在福建工作生活17年半,习近平把福建当作了自己的又一个故乡。他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 情。" ………… 故乡,无论走多远,都是难以割舍的牵挂。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 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一路走来,习近平始终不忘脚下的土地和在那里生活的人民。 又是一年中秋节。千百年来,这个团圆的节日寄托的是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情,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 的家国情怀。 ...
中秋佳节,总书记的“家常话”格外暖心
人民网· 2025-10-05 20:28
领导人活动与言论 - 1986年中秋节前夕,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骑自行车带两盒月饼到厦门大学学生宿舍与同学们共度佳节[2] - 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向侨胞们提前庆祝中秋并赠送家乡月饼[2] -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走下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 - 中秋佳节是传统文化的纽带,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2]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2] - 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2]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5 20:21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 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钱学森曾说"做研究就是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攻克学术的前沿阵地。"他一生跨越20多个学科领域,学术思想博大 精深。展厅重点呈现了他在应用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他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 和"大国工程"领导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能力,已成为上海交大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工程博士 周轩同:通过学习《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这门课,我改变了我 的固有思维方式,钱老的思想教会我要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要从一个更加整体关联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和解决问题,所以我现在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不再将课题当作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更大的技术生态 系统,从社会和国家真正的需求去考量问题。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 ...
校馆弦歌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 2025-10-04 20:29
红褐色如风蚀岩的外墙,掩映在上海交大校园中,这里就是钱学森图书馆。从2011年开馆以来,这里一直是学生们重要的学习课堂,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下 科学家精神的种子。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七十年弦歌不辍,精神永续,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内,一座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一代代青年学子感悟科学家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的重要殿堂。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 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更以战略眼光布局和关注未来的技术发展。这些无不启迪着今天的学子如何科研、如 何生活。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仿佛翻开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一张张船票、一个个行李箱,重现了70年前,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携家人毅然归国的历史细 节。而从学习铁道工程到改学航空工程、航空理论,再到转向造导弹、火箭等大型科研工程,最后潜心研究学术理论,钱学森一生中的五次重大人生选择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