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搜索文档
港澳台简讯:香港特区政府优化跨境私家车过境措施
新华网· 2025-08-26 11:02
跨境交通优化措施 - 香港运输署宣布自26日起持有香园围管制站封闭道路通行许可证的跨境私家车可在每日午夜12时至上午6时30分经落马洲管制站过境 [1] - 该安排旨在促进粤港进一步融合并提升旅客通关效率 [1] 文化展览活动 - 香港入境事务处举办为期六周的山河永固·口岸峥嵘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国门油画展展出28幅内地画家杨永智创作的油画作品 [2] - 展览旨在向社会传递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和先烈的家国情怀 [2] 科技创新成就 - 香港代表团在硅谷国际发明节荣获27面金牌及8个特别大奖包括全场最高荣誉大奖IFIA大奖及WIPO大奖 [3] - 代表团成员来自香港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不同单位 [3] -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社交平台发文祝贺获奖团队 [3]
澳门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新华社· 2025-08-25 23:28
纪念活动 - 澳门特区政府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并向吴丰宇烈士家属吴清华女士、蔡俊烈士家属梁凤文女士颁发纪念章 [1] -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澳门中联办主任郑新聪、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副司令员戴劲松等出席仪式 [1] 历史意义 - 抗战期间澳门同胞虽身处特殊环境但始终心系祖国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战 [1] - 澳门同胞用实际行动展现澳门与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并体现强烈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1] 政府举措 - 特区政府专门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筹备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1] - 活动旨在深入挖掘澳门本地抗战历史资源赓续爱国团结奋斗传统并激发澳门同胞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1]
档案里的抗战家书丨与妻书,予家国
新华社· 2025-08-25 19:13
抗战英烈家书的历史价值 - 文章核心观点为通过抗战英烈家书展现民族存亡关头中华儿女舍家为国的赤诚精神与家国情怀 [1][3][5] - 家书记录将士对家人的牵挂与诀别 如余子武1944年夏末在前线寄给妻子的平安家书[3] 戴安澜1942年赴缅作战前信中嘱托妻子"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3] - 家书体现"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的辩证关系 如蔡炳炎1937年淞沪会战前致信妻子[5] 吉鸿昌1934年就义前写道"夫今死矣 是为时代而牺牲"[8] 具体人物与事件 - 余子武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军151师副师长 在1944年衡阳会战中牺牲[3] - 戴安澜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军200师师长 1942年赴缅作战[3] - 蔡炳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 1937年淞沪会战中于罗店战役牺牲 年仅35岁[5] - 肖永智任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抗击日寇时身负重伤 1944年遭遇日军突袭牺牲 年仅28岁[5][6] - 吉鸿昌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 1934年11月24日就义 年仅39岁[8] - 彭雪枫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44年9月11日牺牲于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战斗 年仅37岁[10] 精神传承与当代意义 - 蔡炳炎孙女胡清向后代讲述"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是用鲜血印证的真理[5] - 肖永智烈士安葬于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现成为少先队员敬献白菊的纪念地[7] - 彭雪枫1942年末家书中分享战斗胜利喜悦"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并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局[10] - 吉鸿昌就义诗"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体现浩然正气[9]
沧海百年 血脉同心——雾峰林家抗日史诗映照台胞家国情怀
新华社· 2025-08-22 21:44
雾峰林家历史贡献 - 家族三代人林文察 林朝栋 林祖密持续参与保家卫国活动 林文察官至福建陆路提督 林朝栋参与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并击败法军[1][2] -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间 家族抵抗整整半世纪 涵盖武装抗日与非武装抗日多种形式[2] - 林祖密1913年放弃庞大家产并向日本殖民当局提出退籍 成为辛亥革命后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 后资助孙中山革命事业并被委任为闽南军司令[4] 乙未战争与抗日斗争 - 1895年乙未战争中八卦山之役为规模最大 伤亡最惨重战役 反抗军四五千人英勇牺牲 日军统帅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重伤死亡 少将山根信成被击毙[3] - 乙未战争期间湖南 安徽 广东籍官兵与台湾义军并肩作战 共牺牲近万人 展现台湾同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3] - 日本殖民者实施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 推行皇民化运动 诗歌记载十室九无人 存者惟妇女等惨状[4] 文化抗日与组织活动 - 1921年10月台湾文化协会成立 主要成员林献堂 蒋渭水 蔡培火等通过演讲 报刊等形式传承中华民族意识[5] - 文化抗日与武装抗日精神内核一致 台湾文化协会有效抵制日本皇民化运动深入推行[5] - 林献堂一生不说日语 不着和服 林朝崧 林幼春创办栎社以诗文存留中华文化薪火[5] 光复后行动与当代影响 - 2007年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 包含30多个抗日家族 致力于找回历史并深化土地认同[6] - 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 美化日本殖民统治 企图将乙未保台扭曲成台湾独立 协进会强调媚日不可接受并反对误导年轻人[6] - 1946年林献堂率台湾光复致敬团赴陕西遥祭黄帝陵 宣告台湾600万炎黄子孙2300余方哩版图已归祖国[6] 家族传承与根脉意识 - 林家古宅种植白兰花与七里香 延续福建祖籍地传统种植习惯 体现根的意识永不断裂[7] - 林正亨1937年投笔从戎 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后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身中16刀仍谨记家国情怀[5] - 家族教导有国才有家 爱家先爱国家训 后代自幼埋下驱逐日寇信念[2]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华侨华人座谈会在马达加斯加举行
新华社· 2025-08-19 07:26
活动概况 - 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与马达加斯加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华侨华人座谈会[1] - 活动地点为塔那那利佛 参会人数为40余名侨界代表[1] - 现场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 会后集体观看抗战主题电影《悬崖之上》[1] 核心观点 - 海内外中华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渡过危难关头的重要精神力量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1] - 旅马侨胞需传承家国情怀 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为推进祖国统一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1] - 在马华侨华人应做抗战精神传承者 祖国统一捍卫者和中马合作建设者[1] 与会者表态 - 华侨华人结合祖辈抗战事迹及自身经历发言 强调历史不容忘记[1] - 指出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来自无数先辈浴血奋战[1] - 主张以和平为桥梁 以交流为纽带 坚定反"独"促统立场[1]
通天塔·风华录(遗产小道·运河上的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8 07:21
大运河文化发展 -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近年来持续挖掘大运河文化,结合水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33公里长古汴河风光带 [2] - 通济渠(汴河)是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洛阳、开封与江淮地区,沟通黄河、淮河等五大水系 [4] - 大运河在唐宋时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江南运河和通济渠为日本遣唐使、僧人北上提供路径 [21] 李白与大运河的关联 - 李白24岁沿长江东下,经运河码头时创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运河成为其诗歌创作的地理坐标 [5][8] - 通济渠的漕运盛况催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等名句,其诗歌通过运河传播至中原各地 [15][16] - 李白在杭州、苏州等运河城市汲取创作灵感,将江南河烟雨、漕运繁华融入"楼观沧海日"等诗句 [8][9] 运河历史价值 - 通济渠作为隋唐宋三代经济纽带,连续运用600年,见证王朝兴衰更迭 [21] - 清代《姑苏繁华图》描绘江南运河苏州段景象,显示运河对沿线城市发展的持续影响 [4] - 运河漕运不仅运输物资,更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形成"北地豪放与南国婉约"共存的盛唐气象 [12]
为新时代青年卫国戍边提供坚实保障
人民日报· 2025-08-18 06:01
边疆治理与青年发展 - 新时代边疆治理已超越传统军事防卫,成为融合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润疆、民族团结的系统工程[1] - 青年群体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卫国戍边等领域发挥排头兵作用,展现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1] - 高校青年通过参军报国和"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为边防输送高素质人才并扎根边疆建设[2] 青年激励与价值认同 - 家国情怀成为激发青年超越物质激励的核心动力,推动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深度融合[2] - 当前存在部分青年对戍边艰辛认知不足的问题,需通过榜样示范将"喀喇昆仑精神"转化为情感认同[2] - 国家政策组合拳已形成覆盖经济待遇、硬件环境、家庭支持的立体保障网络[3] 制度支持与政策优化 - 政策执行需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建立动态需求采集和针对性解决方案[3] - 构建双向政策对流机制,通过线上直报平台实现诉求直达决策层,并赋予基层流程优化权限[3] - 军队提干、保送制度和退役支持政策为青年提供军地双轨发展路径[4] 人才培养与职业衔接 - 边疆实践成为青年实现"书本知识-现实认知-创新实践"飞跃的关键场域[4] - 当前存在戍边经历与社会人才评价体系衔接不畅、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4] - 建议建立戍边人才专项编制,将军旅经历纳入选拔任用考量因素,强化军地两用技能培训[4]
烽火里的家书|李林: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进攻
新华网· 2025-08-17 20:1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围绕历史纪念主题,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按照任务要求,跳过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内容后,无符合分析条件的商业数据或行业动态可提取。 (注:经核查原文未出现可归类为"公司/行业研究"的财务数据、市场表现或商业行为描述)[1]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日本投降后,他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
新华社· 2025-08-15 17:42
这张老照片记录的是日本投降后,同盟国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情景。画面中戴着金丝眼镜的,便是中国法官梅汝璈,他代表 四万万同胞参加了著名的东京审判。 1904年,梅汝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虽然家境不错,但父亲对他要求严格,年幼的梅汝璈每日需早起捡粪施肥。聪颖好 学的他总不忘带上一本英语书,边劳作边苦读。 1916年,12岁的梅汝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学预备班"。1924年,他赴美深造,先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 学,24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父亲那代留学生在海外尤为不易,"其子梅小璈回忆,"他们必须付出加倍努力,才能赢得尊重。" 1929年,梅汝璈学成归国,先后在山西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任教,讲授英美法、政治学、国际私法等课程。抗战爆发后,他 坚守教育岗位,不仅传授法律知识,更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做有骨气、知耻辱的中国人。 日本投降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美、中、英、苏等11国在日本东京开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梅汝 璈作为中国法官赴东京参与审判,是该法庭11名法官中唯一的中国人。 80年前的今天, ...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日本投降后,他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
新华社· 2025-08-15 15:59
1929年,梅汝璈学成归国,先后在山西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任教,讲授英美法、政治学、国际私法等课程。抗战爆发后,他坚 守教育岗位,不仅传授法律知识,更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做有骨气、知耻辱的中国人。 日本投降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美、中、英、苏等11国在日本东京开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梅汝璈 作为中国法官赴东京参与审判,是该法庭11名法官中唯一的中国人。 梅汝璈(左二)在东京审判现场(资料照片)。 东京审判期间,梅汝璈身着法袍留影(翻拍照片)。 东京审判现场,梅汝璈为后排右四(资料照片)。 这张老照片记录的是日本投降后,同盟国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情景。画面中戴着金丝眼镜的,便是中国法官梅汝璈,他代表四 万万同胞参加了著名的东京审判。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04年,梅汝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虽然家境不错,但父亲对他要求严格,年幼的梅汝璈每日需早起捡粪施肥。聪颖好学 的他总不忘带上一本英语书,边劳作边苦读。 1916年,12岁的梅汝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学预备班"。1924年,他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