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荒漠化防治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丨中非绿色合作播种非洲“绿色长城”的未来——访毛里塔尼亚环境部长拉格达夫
新华网· 2025-06-04 20:03
项目成果 - 成功固定100公顷沙地 其中4公顷沙地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绿洲[1] - 完成45名当地技术人员绿化技术培训并为当地社区直接创造120个就业岗位[1] - 项目苗木成活率超过90% 15个村庄即将建立社区菜园[1] 技术合作 - 安装3座智能气象站并引入无人机播种系统及整套固沙设备[2] - 85%生态监测点使用中国系统设备 固沙技术实现本地化应用[3] - 推动建立中毛防治荒漠化中心 承担科研支持培训推广技术本地化改良等功能[2] 合作模式 - 合作融合高科技技术转移和创新融资三大要素[3] - 签署1万公顷绿化项目协议标志着合作进入新阶段[1] - 合作不附加政治条件 重视技术本地适应性 确保与毛里塔尼亚国家适应规划高度契合[3] 战略意义 - 项目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模式[1] - 中国是毛里塔尼亚在科技与技术层面无可替代的伙伴[2] - 中国技术帮助促成非洲绿色长城计划被纳入多项国际融资机制[3]
西部闯“新”记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绽新颜
内蒙古日报· 2025-04-23 08:03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生态治理 - 国家层面强调一以贯之抓好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 - 西部12省区市围绕高质量发展,在产业、生态、能源等领域形成生动实践 [1] 内蒙古磴口县治沙模式与技术 - 磴口县应用20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将光伏与治沙结合 [4] - 采用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实现从一年一季造林到一年四季造林的转变,提高造林成活率 [6] - 应用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总结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并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8] - 突破本土灌木育苗技术,创新乔灌草科学配比体系,培育有机葡萄等特色沙产业 [8] 治沙产业与经济效益 -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建成3万亩中蒙药材沙产业示范基地,带动20多家民企种植梭梭林50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多吨 [8]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带动9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沙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8] 治沙生态成效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至现在的39.1% [9] - 通过治理,磴口县向黄河的年输沙量由7000多万吨减少至370万吨,降低94.7% [6][9] - 磴口模式被评价为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成为系统治理的典型案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