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肉苁蓉
icon
搜索文档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33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巴彦淖尔9月15日电 题: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观景台,脚下是连片的梭梭林,绿意沿着沙丘起伏蔓延。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被称为"红色公牛"的狂暴沙海——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曾常年吞噬良田、摧毁房屋,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向黄河输沙达7000多万吨,像一盆悬 在母亲河头顶的沙子,时刻威胁着黄河安澜与华北生态安全。如今,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这片沙漠正 上演着从黄沙滚滚到绿富同兴的蜕变。 治沙接力:筑起200公里"绿色屏障" "过去那风沙才叫厉害,一场沙尘暴刮起来,三天都看不见日头。"土生土长的磴口县老人李存福的记忆 里,沙漠曾是当地最大的噩梦。 作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市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向沙漠宣战,通过防、治、用、 养多措并举,构建起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治沙体系。 "以前沙进人退,如今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这是当地百姓对沙漠变化的直观感受。在蒙能160万千瓦 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蓝色 ...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7 07:19
核心观点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将荒漠转化为绿洲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减少入黄泥沙量 [1][2][4] - 光伏治沙、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1][2][3][4] - 治沙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4年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4] 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并引入光伏治沙技术 [2] - 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植被养护依赖7至9月集中浇水 [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 [4] 资金投入与治理成效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66亿元2023年投入约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 [2] - 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2] - 黑赖沟区域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次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技术带来经济效益试验田300多亩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实现经济收益五六万元 [3] - 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员从3户增至15户推动梭梭苁蓉产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 [3][4]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4] 社会参与与青年返乡 - 返乡青年参与治沙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3][4] - 治沙工作代际传承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使更多牧民主动加入治沙合作社 [3][4]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一棵梭梭,看生态改善与农牧增收互促共赢
新华网· 2025-08-28 09:09
生态修复项目背景 -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示范基地过去为不毛沙地 农牧民依赖放牧为生且收入微薄[2] - 阿拉善盟为全国荒漠化最严重区域之一 横亘三大沙漠且风沙危害严重[3] - 早期乔木造林因干旱缺水导致无法自然更新 林地逐渐枯萎死亡[3] 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 - 2010年启动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规划43万亩梭梭造林地[3] - 首批10万亩梭梭因技术不成熟成活率仅28% 远低于国家70%验收标准[4] - 通过秋冬季造林试验实现突破 成活率提升5-10% 每亩节水450公斤且拓宽造林季节[4] 经济效益与产业成果 - 示范基地已建成43万亩梭梭林 形成37公里×23公里绿色防护屏障[7] - 接种肉苁蓉5.8万亩 年产鲜苁蓉300吨 产值近600万元[7] - 建成肉苁蓉加工车间 2021年以来嘎查集体经济累计增收30万元[7] 社会效益与生态改善 - 农牧民从"要我造林"转变为"我要造林" 成为生态建设者与受益者[5] - 风沙天气减少 沙梁消失 水土保持改善 生物多样性显著丰富[7] - 通过肉苁蓉嫁接项目形成集体经济壮大 农牧民增收与企业盈利的良性循环[7]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5:01
生态修复工程进展 - 阎王鼻子区域完成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35%以上 种植202万株灌木与13万棵乔木 每年减少9万吨泥沙入黄 [1] - 阿拉善盟建成约1856公里沙漠林草锁边带 森林覆盖率由2.96%提高至8.42% 有效遏制三大沙漠扩张威胁 [2] - 宗别立镇形成40多万亩梭梭林防护屏障 东西长37公里 南北宽23公里 [1] 新能源与治沙协同模式 - 中国华电腾格里基地采用"板上发电 板下修复"模式 覆盖5.38万亩光伏板 使用可降解聚乳酸沙袋固沙 [2] - 光伏阵列削减风速 板间种植柠条与花棒形成绿毯 实现科技治沙创新 [2] 农牧民经济效益 - 超过3万农牧民从事林草产业 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人民币 形成治沙致富双赢局面 [3] - 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拓宽增收渠道 同时获得草原奖励补助和公益林补贴 [2] - 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运营 带动洒水车 挖掘机租赁及餐饮零售业复苏 [3]
青春植新绿 大漠绘丹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14:29
治沙成就 - 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在乌兰布和沙漠东侧建起308里防风固沙林带,保障河套灌区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至39.1%,建成"塞上江南" [14] - 磴口县各类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经营主体达90余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 [12] 治沙技术 - 探索出黏土、柴草压沙办法,使用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 [5][9] - 应用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智慧治沙" [8][9] - 采用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9] 光伏治沙 - 发展"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板间距和高度优化为植物留出生长空间 [11] - 光伏板下种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预计每亩可实现产值2000多元 [12] - 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 [12] 树种培育 - 沙林中心引进上百个杨树品种,选育出抗天牛的沙林杨 [14] - 培育多个沙棘品种,通过缠塑料膜、铺设红土等措施提高存活率 [15] - 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展500亩沙棘示范种植,栽植4个品种4万余株 [15] 历史传承 - 1950年代首任县委书记杨立生组织成立第一支治沙青年突击队,建成308华里防护林 [5] - 新时代青年突击队结合工程固沙+灌木造林+封育等方式打造新"308锁边林带" [9] - "大漠愚公"谢恭德坚持植树造林40年,让5000亩沙漠披上绿装 [6]
多措治理 联防联治 扩绿增收阿拉善盟:坚决打赢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内蒙古日报· 2025-07-23 10:20
防沙治沙项目进展 - 九棵树治沙项目区完成治理面积41.83万亩,包括人工造林种草14.04万亩、工程固沙12.53万亩、撒播造林0.26万亩,建立15万亩雅布赖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1] - 2024年"河塔"片区完成林草生态建设总任务325.35万亩 [2] - 2025年计划完成152.97万亩治理任务,投资15.33亿元,目前已完89.63万亩 [3] 区域联防联治措施 - 围绕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和腾格里沙漠西北缘两大沙漠交汇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2] - 与甘肃省武威市等地达成生态治理协作机制,推动联防联治由理念转向落地 [3] - 2025年计划实施联防联治项目7个,建设任务118.87万亩 [4] 资金投入与规划 - 2025至2028年规划"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1个,总投资37.25亿元,建设任务343.77万亩 [3] - "河塔"阻击战片区工程项目9个,建设任务投资30.85亿元、建设任务313.27万亩 [3]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培育接种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带动800余户2000余名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万至5万元 [6] - 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已吸纳劳动力15454余人 [4] - 实现三大沙漠边缘全长1856公里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 [2]
新疆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57
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新疆计划2024年增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110米至7500米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1] - 于田县采用"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模式 将33万亩绿洲确权到户 配套基础设施与苗木补助 引导农户种植柽柳 梭梭等沙生植物 [1] - 发展肉苁蓉 玫瑰花等沙产业 带动3.6万群众参与治沙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 治沙模式创新 - 于田县万花园"合龙"区探索"乔灌结合 乔药结合 灌药结合 林药间作"多元种植模式 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同时提升经济价值 [2] - 兵地联动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 推行"先干后补 干好再补"激励模式 [2] - 推广"分布式光伏+苦咸水灌溉"技术 试点林草碳汇开发390万亩 [2] 工程成效数据 - 新疆已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 建成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 [1] - 实现防沙治沙和治水兴水"双提升" 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1]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效显著 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
植绿扩边479万亩 新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厚“绿围脖”
新华社· 2025-06-25 15:41
新疆防沙治沙成果 - 今年以来新疆新增植绿扩边479万亩,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增加110米至7500米 [1] - 综合运用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模式,巩固提升锁边成效 [1] - 政府出台"沙九条"政策保障用水用电用地等要素,自治区和兵团财政每年安排近1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增治沙任务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创新用水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南疆河流洪水资源和微咸水,有效保障生态用水 [1] - "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的产权制度调动了大企业、大集团和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1] - 和田地区76万亩沙化土地确权到人,受益群众超过5万人 [1] 经济效益与就业带动 - 南疆农牧民利用沙化土地种植特色经济作物624万亩,产值突破300亿元 [2] - 带动30余万人稳定就业,促进人均年增收3000元至4500元 [2] -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护林员月工资3000元,年底还有肉苁蓉收益分红 [2] 光伏治沙进展 - 喀什地区已完成光伏治沙19.4万亩,累计并网规模648.6万千瓦 [2] - 荒漠沙地正在向资源能源宝地转变 [2]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解码黄沙变金山的生存智慧
央广网· 2025-06-25 09:35
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案例 - 磴口县通过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目前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鲜品7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人工肉苁蓉生产基地 [3][4] - 磴口县沙区植被覆盖率从0.04%跃升至39.1%,年入黄沙量由1800万吨降至150万吨 [6] - 柯坪县通过清淤造地项目将5300亩戈壁荒滩改造成小麦试验田,首次大丰收平均亩产达460公斤,总产量突破2400吨 [7][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种植葡萄和林木改造环境,葡萄园面积达27.3万亩,2024年出口额1375万元,占国产酒庄葡萄酒产量50% [11][15][16][1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磴口县肉苁蓉产业带动治沙面积累计达80万亩,长期雇佣农牧民15人,年收入约8万元 [4] - 柯坪县农户雷泽国承包5300亩试验田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青贮玉米亩产达3.8吨 [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树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经过10年环境改造 [16] 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 磴口县采用"前挡后拉、由里及外"策略构建三道生态防线,梭梭作为固沙植物广泛种植 [3] - 柯坪县引入先进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和灌溉优化,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 [8] - 贺兰山东麓选择先培养环境再种植葡萄,通过栽种适宜林木抵御大风侵袭 [16]
新疆沙海披“绿”焕“新”
新华社· 2025-06-24 20:27
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 - 沙雅县荒漠占县域面积超八成 当地培育梭梭等5种灌木植物并研发肉苁蓉生态栽培 每亩地年产量约300公斤 带动1000多人就业[1] - 沙雅县2016至2024年累计生态输水6.89亿立方米 灌溉胡杨林超300万亩 2024年计划争取生态水0.71亿立方米 灌溉20万亩[1] - 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精准调控水肥和智能化管理 将胡杨育苗周期从2-3年缩短至1年 已培育30万株胡杨苗[2] - 塔里木大学团队收集胡杨种质资源4000余份 筛选665份核心种质 攻克胡杨保存技术难题 正利用基因编辑培育抗逆性更强的新种质[2] 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 - 和田地区民丰县采用"十亩一品"模式种植丹参等22种中药材及高粱等10余种经济作物 实现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结合[3] - 新疆肉苁蓉鲜品价格每公斤约10元 提取物价格超千元/公斤 于田县玫瑰花种植面积增至8万亩 深加工产品市场表现良好[3] 生态建设成效 - 阿克苏地区通过梭梭 白刺等植物固沙 林下肉苁蓉长势良好 形成有效防风固沙体系[1] - 新疆已构建绿色网格防风固沙系统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