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肉苁蓉
icon
搜索文档
守望绿洲
中国青年报· 2025-10-30 10:12
生态治理成效 - 柯柯牙生态工程区累计造林超过120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已超过70% [2] - 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拯救行动通过疏通400余公里引洪渠与50多公里拦洪坝,使胡杨林逐渐恢复生机,林下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 [8] - 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项目通过跨区域调水和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破解了“有地无水”难题,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6] - 生态修复重塑了当地气候,沙尘暴天气减少,例如盖孜库木乡地头成排的梭梭树发挥了防风固沙作用 [11] 生态驱动产业发展 - 柯柯牙依托百万亩林海打造生态旅游区,游客量逐年递增 [10] - 沙雅县胡杨林生态好转后,当地发展生态旅游,使昔日“死亡之海”成为热门打卡地 [10] - 林下种植肉苁蓉提高了当地农户收入,挖取一公斤肉苁蓉可赚取1元 [6][10] - 温宿县干果供应链车间将果品加工成果干,一家企业可带动上千人就业 [10] - 盖孜库木乡建成产业园,培育梭梭树与肉苁蓉共生关系,形成“群众得益、企业得利、政府得绿”的模式 [10] 农业与纺织业运营 - 棉花采收机械化程度高,操作收割机每天可完成约100亩棉田的采收工作 [8] - 阿克苏地区特色经济果林中苹果种植面积占51万亩 [10] - 纺织厂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例如一名员工在分拣袜子8个月后,每月可领3000多元工资 [4][11] - 生态修复减少了沙尘暴对农业机械的损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11]
新疆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沙产业让沙漠化身“致富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9 13:54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新疆和田 地区于田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眼下这里的24万亩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肉苁蓉的采挖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秋季肉苁蓉采挖从十月下旬开始,持续到11月底结束。 作为全国肉苁蓉主产区之一,于田县通过"林下接种"模式,将治沙与产业结合。目前,全县肉苁蓉种植 面积达24万亩,今年总产量预计超过4万吨。 发展沙产业 为沙漠披绿助农民增收 近年来,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鼓励当地村民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林,并 接种肉苁蓉。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植肉苁蓉致富,沙产业不仅为沙漠披绿,也帮助农民增收。 采挖肉苁蓉可是一项技术活,用铁锹把红柳树下的表层沙土清除,当看到肉苁蓉顶部露出来后,就 得用手将沙土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直到看见肉苁蓉的躯体完整呈现,这时候,只需要用手轻轻一拔,一 根新鲜的肉苁蓉就采挖出来了。在采挖的时候还要避免损伤肉苁蓉的根系,否则会影响来年的生长。而 且,采挖出来的肉苁蓉还要确保完整度,如果断裂了会影响售卖价格。 这里的肉苁蓉能有这样好的品质,离不开生态林的养护。种植肉苁蓉的这片防沙林,在三年前还 ...
视频丨新疆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沙产业让沙漠化身“致富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9 09:40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眼下这里的24万亩 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肉苁蓉种植基地里,四周是连片的梭梭和红柳,一行行整齐排列,顽强地扎根在沙漠中,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不仅防风固沙,还 是肉苁蓉的"生命摇篮"。被当地人称为"沙漠人参"的肉苁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主要生长在梭梭和红柳的根部,靠吸取梭梭和红柳根部的养分 生长。现在正值肉苁蓉采挖的季节,在防沙林中间,当地村民会手持铁锹,俯下身体刨开沙土,小心翼翼地采挖着这些"沙漠珍宝"。 采挖肉苁蓉可是一项技术活,用铁锹把红柳树下的表层沙土清除,当看到肉苁蓉顶部露出来后,就得用手将沙土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直到看见肉苁蓉的躯体 完整呈现,这时候,只需要用手轻轻一拔,一根新鲜的肉苁蓉就采挖出来了。在采挖的时候还要避免损伤肉苁蓉的根系,否则会影响来年的生长。而且,采 挖出来的肉苁蓉还要确保完整度,如果断裂了会影响售卖价格。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这里的肉苁蓉能有这样好的品质,离不开生态林的养护。种植肉苁蓉的这片防沙林,在三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在沙漠中, ...
国家林草局:全国森林药材年产值超千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10-28 22:21
在大别山区,湖北省蕲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长期闲置的企业孵化器用地打造成集研发、生产、仓储 于一体的专业化蕲艾产业园,目前蕲艾产业园年纳税额突破3500万元,带动了当地蕲艾种植、精深加 工、包装、物流运输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为持续推进森林药材规范化种植,国家林草局印发了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3个 通则,联合有关部委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范林草中药材种植和质量管理。自2013年以来, 国家林草局认定了649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其中超过半数基地重点发展林草中药材种植,在林草 中药材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国家林草局要求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 路,各地积极发展枸杞、肉苁蓉等林草中药材。例如,新疆在红柳林、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面积达86 万亩,肉苁蓉干品产量超过6000吨,占全国产量80%以上,产值达10亿元。绿富同兴,以绿生金,实现 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做好森林药材统计调度工作。国家林草局将森林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纳入林业草原综合统计调查制度, 由原来的"杜仲"1项指标增加到杜仲、黄柏、 ...
希望的田野迎来丰收季 五彩果蔬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央视网· 2025-10-28 18:58
新疆于田县沙产业发展 - 将沙漠生态治理与发展沙产业相结合,鼓励村民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林并接种肉苁蓉 [1] - 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建设肉苁蓉交易市场解决销售和仓储问题,实现当天收购 [3] - 沙产业不仅为沙漠披绿,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种植户收益增加后更有信心扩种防沙林 [1][3] 江西永丰县辣椒产业 - 万亩“秋延后”辣椒喜获丰收,通过智慧农业确保冬季辣椒优良品质 [5] - 运用“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采用双层覆膜、水肥一体化等智能管控措施,使1.5万亩辣椒提前上市,供应期可持续至明年3月 [7][9] - 引进新品种辣椒具有转色快、糖度高、辣香醇厚特点,全自动分拣机依托图像识别技术实现精准分级,效率显著提升 [7] 新疆伽师县石榴产业 - 2.4万亩石榴迎来丰收,当地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种植、管理、销售的规模化运作 [10][14] - 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使石榴种植管理更科学,推动传统种植向优质化、规模化转型 [12][14] 甘肃兰州市百合产业 - 食用甜百合迎来采收季,通过推广“覆草保墒”技术使亩均增产300到400斤,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3000亩左右 [14][16] - 建立百合繁育示范基地,采用快速繁育技术培育优质、抗病百合,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今年秋季采挖面积2.5万亩,预计产量3万吨 [18]
科技创新延伸物流网络 快递力量赋能西部乡村振兴
证券日报网· 2025-09-29 19:27
西部地区快递行业发展 - 1月至8月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为10.5%,业务量比重为9.2%,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0.3和0.5个百分点 [1] - 国家政策推动西部地区快递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公司业务拓展与网络建设 - 公司在全国布局83个转运中心,配备270套自动化分拣设备,干线车辆总数超过5900辆 [4] - 通过“县级分拣枢纽—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网络实现农产品统一化、规范化配送 [3] - 应用无人快递车覆盖乡镇配送,推动“最后一公里”智能化 [2] 公司助力农产品外销 - 2024年通过物流服务助力瓜州11万箱蜜瓜、25万件枸杞等产品销往全国,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600万元 [3] - 快递网络助力蜜瓜、枸杞、肉苁蓉等特色农产品走出西北,帮助农民直达消费者实现价值最大化 [3] 公司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在甘肃酒泉二级转运中心引进自动分拣系统,节约人力成本并大大缩短工作时间 [4] - 作为戈壁挑战赛官方物流合作伙伴,为复杂环境定制专项物流服务 [5]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新疆筑牢绿色屏障 分享“治沙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5:18
生态治理成效 - 新疆实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近30年来绿洲面积增加5.6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平方公里 沙化土地减少242.8平方公里 [1][2] - 麦盖提县完成治沙面积超117万亩 122公里沙漠边缘被锁住 [1]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20余次后 下游区域鸟类数量明显增长 胡杨林中幼龄树苗占比持续提升 [3] 经济效益模式 - 新疆南部民众在沙漠周边沙化土地种植经济作物面积达624万亩 年产值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2] - 麦盖提县防护林种植文冠果等经济作物带来实实在在效益 并依托沙漠资源建设旅游景区 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综合性旅游胜地 [1] - 2024年全国85%肉苁蓉产自于田县 当地民众从沙进人退变为沙里淘金 [2] 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 - 新疆积累的荒漠化防治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为亚非地区提供防沙治沙中国方案 [1][2]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在毛里塔尼亚成功固定100公顷沙地 其中4公顷沙地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绿洲 为11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提供借鉴 [2][3] - 该项目为45名当地技术人员完成绿化技术培训 为当地社区直接创造120个就业岗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新疆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8种 野生高等植物约4000种 [3] - 新疆已建立200个自然保护地 总面积超25万平方公里 [3]
“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新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20:58
农业生产力 - 2024年新疆全年粮食单产达524.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0公斤,历史上首次排名全国第一 [1] 生态工程建设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成功遏制沙漠扩张趋势 [3][6] - 该防护带长度相当于从北京到泰国曼谷的距离,环绕的沙漠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国国土面积 [4] - 2025年上半年,新疆相关部门统筹安排20.14亿元财政资金,为"三北"工程深入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7] 技术创新与模式 - 科技力量贯穿防沙治沙全过程,驱动了治理理念和技术的革新 [8] - 联防联治、机械治沙、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新技术、新模式逐渐示范推广 [8] 经济效益与发展 - 近30年来,新疆绿洲面积增加5.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平方公里 [9] - 南疆农牧民在沙漠周边沙化土地种植肉苁蓉、沙漠玫瑰等特色经济作物624万亩,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9] -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沿绿色屏障开发了沙漠生态旅游项目,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 [9] 国际影响与认可 -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围脖"工程的成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1] -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奖章 [10]
“风筝”如何越飞越高?(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29
核心观点 - 山东潍坊通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在高端制造、农业科技、生态修复、产业链出海及医疗健康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 [1][2][14] 创新领域 - 富康集团实现从石灰石到盐酸二甲双胍药片的产业链升级 原料成本70元/吨的石灰石经加工后产品价值达60万元/吨 年产能约60亿片 日均产量近2000万片 [3] - 集团拥有甲氧苄啶、奥美拉唑等全球产销量第一产品 以及氯氮平等5个全国产销量第一产品 20个制剂品种已上市 [4] - 潍坊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41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239家 [4] 农业协调与现代化 - 寿光市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从54%提升至70%以上 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290个 [6] - 2024年农业总产值1358.7亿元(全省第一) 蔬菜总产量突破1400万吨(全国产销量第一)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77家 营收额近3000亿元 [7] -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 前疃村番茄年销售500万斤 交易额超1.5亿元 村民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至超20万元 [7] 绿色生态建设 - 通过培育耐盐碱树种"鲁柽1号" 土壤盐渍化程度由7‰降至3‰ 建成海洋特别保护区及防护林8万多亩 [8] - 肉苁蓉年产30吨 产值近1200万元 累计修复滨海湿地3400多公顷 岸线33.23公里 [8] - 2024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2% 优良天数增加14天 入海河流总氮浓度较2020年改善25.2% [9] 开放与产业链出海 - 潍柴动力自主研发"黄金动力总成"出口东南亚 发电机组在非洲市占率约30% 海外发动机保有量超百万台 [9] - 企业走出去联合会推动资源共享 赛马力发电设备在菲律宾、阿联酋建立仓储体系 一季度海外订单增长10%以上 [10] - 2024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917.4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7.6% [10] 医疗健康共享体系 - 临朐县"心电一张网"覆盖100家基层医疗机构 累计传输心电信息近6000条 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十例 [11] - 建成甲等乡镇卫生院100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7处 基层诊疗量占比67.29% 县域内就诊率94.3% [12] - 健康服务覆盖1200万人 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连续7年位列山东省前三 [12][13]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33
文章核心观点 - 乌兰布和沙漠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从生态恶化到绿富同兴的转变,形成可复制的“磴口模式” [1][2][8] 生态治理成效 - 巴彦淖尔市2024年以来完成沙漠综合治理35.32万亩,磴口县建成150公里防护带覆盖24.9万亩 [2] - 最终形成绵延200公里、平均宽1200米的乔灌草结合防风固沙带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跃升至39.1% [2] - 乌兰布和沙漠曾每年向黄河输沙达7000多万吨,威胁黄河安澜与华北生态安全 [1] 光伏产业发展 - 磴口县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生态修复”模式,光伏+生态治理面积达14.34万亩 [4] - 全县光伏装机规模达542.7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0亿度 [4] - 光伏项目板高1.8米、间距12米,确保发电治沙互不干扰 [4] - 预计“十五五”期间光伏装机将突破14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40亿度 [7] 经济效益与就业 - 光伏项目带动4000余名农牧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村民每月可挣3000多元 [4] - 梭梭治沙面积超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为主的蒙中药材面积近14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 [7] - 种植户50亩肉苁蓉年毛收入可达10多万元,梭梭项目年净收益每亩370元到670元 [7] - 建设期内可带动4.5万人就业,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完成35万亩荒漠化治理 [7] 旅游产业增长 - 当地打造五条精品旅游线路,2024年磴口县游客接待量比2020年增加70余万人 [8] - 旅游收入增长6100万元,农家乐等业态使居民收入翻番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