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沙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草原向绿
经济日报· 2025-08-13 08:20
历史背景 - 大青山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连接华北和西北的战略地位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此开展游击战争 牺牲1000多位抗日将士 [1] - 1938年9月蜈蚣坝伏击战全歼日军80余人 战斗时长20多分钟 显著提振当地抗战信心并推动青年参军 [1] 算力产业 - 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算力产业快速发展 吸引大量数据中心落户 [1] - 和林格尔新区已集聚46家数据中心 总算力规模达10.1万P 为全国算力需求提供坚实基础 [1] 乳业发展 - 内蒙古牛奶产量全国第一 被誉为中国"奶罐" [1] - 伊利 蒙牛等乳业巨头形成完整产业链 涵盖牧草种植 奶牛养殖到奶制品加工 产品畅销国内外 [1] 能源与新兴产业 - 光伏产业在草原和荒漠地区形成规模化布局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 [2] - 文旅产业融合草原风情与红色记忆资源 沙产业通过治沙护沙形成特色绿色产业链 [2] 区域经济特色 - 内蒙古融合"乳都"奶香 "算力"脉动与红色基因 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2]
大漠逐光人:让科技开出生态之花
环球网资讯· 2025-06-07 21:46
科技创新与生态治理 - 阿拉善荒漠—绿洲草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试验田种植抗逆性作物,科研人员进行野外采样和数据监测[1] - 科技对生态治理具有核心驱动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成3位院士加入阿拉善盟专家顾问团[3] - 设立4家院士工作站、4个内蒙古自治区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和阿拉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突破沙生植物驯化、荒漠生态修复等技术瓶颈[3] 产学研合作与资金投入 - 针对企业"四少"困境,促成77个在研科技项目,争取到"揭榜挂帅"等项目资金6018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5.3亿元[5] - 吸引近千名盟外专家与本土人才投身研发,与40余家院所建立合作,举办17场产学研对接会[5] - 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实验室,使肉苁蓉多糖提取率提升30%,产品附加值翻倍[5] 科普与创新成果展示 - 建立8家科普示范基地,每年开展1000余场科普活动,累计惠及民众30万人[6] - 内蒙古科技活动周采用"沉浸式观展+交互式体验"模式,展示航天科技模拟器[6] - 沙产业创新成果展展示科技致富新路径,体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6]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在兰州大学引才宣介会上作为引进人才代表,吸引科技人才向阿拉善集聚[5] - 强调"引才先要懂才,留才更要暖才"的理念,推动人才与创新平台的结合[5]
西部闯“新”记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绽新颜
内蒙古日报· 2025-04-23 08:03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生态治理 - 国家层面强调一以贯之抓好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 - 西部12省区市围绕高质量发展,在产业、生态、能源等领域形成生动实践 [1] 内蒙古磴口县治沙模式与技术 - 磴口县应用20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将光伏与治沙结合 [4] - 采用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实现从一年一季造林到一年四季造林的转变,提高造林成活率 [6] - 应用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总结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并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8] - 突破本土灌木育苗技术,创新乔灌草科学配比体系,培育有机葡萄等特色沙产业 [8] 治沙产业与经济效益 -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建成3万亩中蒙药材沙产业示范基地,带动20多家民企种植梭梭林50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多吨 [8]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带动9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沙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8] 治沙生态成效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至现在的39.1% [9] - 通过治理,磴口县向黄河的年输沙量由7000多万吨减少至370万吨,降低94.7% [6][9] - 磴口模式被评价为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成为系统治理的典型案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