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荒漠化防治
icon
搜索文档
为非洲绿色发展提供新示范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9 13:51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概况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中方多个机构与毛里塔尼亚共建,是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非洲绿色长城重点区域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的具体实践 [4] - 项目采用"科研机构+优势企业+示范基地"三元协同机制:科研机构负责技术研发,企业提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作为技术集成与推广平台 [5] - 项目已为当地培训45名技术人员并创造120个直接就业岗位 [5] 技术应用与成果 - 采用光伏扬水系统(光伏板驱动水泵)和智能灌溉技术,结合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实现精准灌溉 [5] - 2023年产出900公斤13类蔬菜水果,免费供应周边15个村庄约6000名村民 [3][4] - 在20亩试验地通过飞播技术种植阿拉伯金合欢等4类树种,无人工干预下成活率达40%以上 [7] - 应用"树种球"技术(含肥料和水分的包裹结构)提升荒漠植树存活率 [7] 中毛合作与扩展计划 - 毛方计划将项目打造为非洲示范案例,向毛里塔尼亚其他地区及非洲国家推广 [6] - 双方已签署协议,将在1万公顷沙漠实施人工造林 [7] - 毛里塔尼亚农业部长明确希望借鉴中国农田节水灌溉、机械化及蔬菜种植技术 [8] 项目战略意义 - 被定位为"绿色变革"而非单纯双边合作,纳入中非"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及"八大行动""九项工程"框架 [8] - 直接支持非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跨国生态工程,目标遏制萨赫勒地带荒漠化 [4][8] - 中国新疆的治沙经验与技术因地理相似性被验证适用于毛里塔尼亚 [5][7]
SEE基金会“荒漠与我之间”主题公益展亮相北京亮马河
新京报· 2025-06-25 09:09
展览概述 -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的"荒漠与我之间"荒漠化防治主题公益展于2025年6月17日至30日在北京启皓中心河岸剧场展出 [1] - 展览围绕"荒漠""植""人""水"四大维度,呈现SEE基金会近20年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1] - 展览采用正方形展板对应"草方格"沙障尺寸,以拼插方式搭建草方格报刊亭,展示十种沙生植物 [2] 基金会项目成果 - "一亿棵梭梭"项目2014-2024年累计种植沙生植物9553.93万棵,完成初始目标95.5% [1] - 项目募集社会资金超4亿元,推动公众参与超6亿人次 [1] - 预计2025年完成一亿棵梭梭的种植目标 [1] 防治理念与技术 - "为荒漠锁边"是基金会在阿拉善等沙化区的重要防治思路,通过在边缘种植沙生植物形成绿色生命线 [1][2] - 配合地下水保护措施,维持荒漠生物多样性稳定与平衡 [2] - 草方格沙障技术被应用于展览设计,模拟实际防治场景 [2] 公众教育与互动 - 展览通过像素与文字展示梭梭等十种沙生植物的特性与作用 [2] - 观众互动反馈积极,如"梭梭是荒漠里的天使"等评价 [2] - 基金会旨在通过展览传播荒漠生态知识,展示荒漠趣味性的一面 [2]
中国中亚合筑生态治理“绿堤”(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06:44
中国与中亚国家生态治理合作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展"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通过棉花覆膜滴灌技术、光伏发电和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棉田智能滴灌和施肥,使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成本和用水量显著下降 [4][6] - 示范区棉田的籽棉平均亩产量达到307公斤,远高于当地120公斤的平均亩产量,且用水量仅约为当地的70%,滴灌和施肥所需能源主要来自于光伏发电 [6] -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目前面积仅相当于原始面积的10%左右,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 [4] 技术应用与成果 - 新疆生地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制定了咸海治理方案,通过联合科考、盐碱地治理、沙漠化治理、节水农业等技术合作,探索咸海生态治理新模式 [7] - 中国科研人员在咸海周边推进光伏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集成、试验与示范项目 [7] - 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合作搭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等平台,深化双边农业科技合作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国同中亚五国发布阿斯塔纳宣言,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 [8] - 新疆生地所对参与合作项目的乌方人员进行遥感技术、实验室化验分析技术等科研能力的集中系统培训,并在具体治理项目中及时回应乌方技术人员遇到的问题 [8] - 中国开拓"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中亚、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 [9] 行业影响与评价 -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生态治理合作已见实效,是改善民生、增强信任的务实体现 [7] - 咸海国际创新中心主任认为中国在沙漠化防治、节水农业等领域积累了先进技术和丰硕成果,希望未来加强合作 [8] -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评价中国治沙模式对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国家而言是"希望的灯塔",提供了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9]
今年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关注主题是“恢复土地,释放机遇”——防治荒漠化 这些国家怎么做?(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6-23 05:53
全球荒漠化现状与挑战 - 全球40%土地已退化 影响近一半人口 [1] - 2023年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主题为"恢复土地 释放机遇" 强调健康土地对食物 水资源 就业的支撑作用 [1] - 摩洛哥 西班牙 土库曼斯坦三国通过科技赋能 系统治理 国际协作推进土地恢复 [1] 摩洛哥防治措施 - 国土65%被沙漠覆盖 93%区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 设定2030年恢复100万公顷土地目标 [2] - 2005年起推行植树造林战略 在荒漠化严重地区种植耐旱树种 [2] - 农业人口占比50% 推广滴灌技术(给予补贴) 混作轮作提升土壤肥力 有机肥料使用量提升 [2] - 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牧场管理项目 已使10万人受益 私营企业利用太阳能淡化咸水使产量提升1.5倍 [3] - 计划引入AI灌溉系统实现精准供水 [3] 西班牙综合治理方案 - 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橄榄油产量占全国80% 但面临极端高温与土地过度使用问题 [4] - 再生水利用率从2019年4%提升至17.5% 18%国土属极高荒漠化风险区 [4] - 2022年降雨量较平均值下降28% 农业消耗80%以上淡水 [4] - 开发干旱预警系统 整合1961年以来气象数据 2022年推出国家战略推动500万公顷造林(占森林面积10%) [5] 土库曼斯坦国际合作实践 - 80%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 1996年加入联合国公约 2023年启动300万株植树计划 [6] - "阿尔金阿西尔"湖项目通过排水系统改良土壤 使作物产量显著提升 [6] -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监测荒漠植物 获光电设备支持 [7] - 与中国宁夏开展技术合作 学习"麦草方格"等治沙技术 25名官员参与专项研修 [7] - 正在开发沙漠地下水系统 推动绿洲扩张 [8]
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既“添绿”也“生金” 惠及非洲等地
央视网· 2025-06-17 17:29
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效 - 中国荒漠化防治实现沙区生态和经济状况持续改善 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 [2] - 荒漠化与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各地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之路 [12] - 防治荒漠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树立生态治理国际典范 [11] 国内防治案例 - 新疆沙雅县建成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梭梭等沙生植物构成防风带 林下套种肉苁蓉长势良好 [14] - 新疆沙雅县2021年试种18种沙生植物 两年后建成万亩沙生植物产业园 [16] - 辽宁彰武治理工程形成11.87平方公里湿地效应 改善耕地沙化并形成生态水田 [18] - 四川若尔盖采用高山柳沙障等措施综合治理草原沙化 [20] 国际合作与输出 - 在非洲毛里塔尼亚建成40亩"绿色公园" 满足当地防治与生计需求 [5] - 在埃塞俄比亚建成200公顷灌丛化草地封育轮牧基地 [9] - 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防治 成立中阿/中蒙防治中心 建立海外示范基地 [7] 生态经济融合 - 公园模式涵盖经济果林/蔬菜种植/养殖等 惠及当地民生 [4] - 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若尔盖唐克镇成为特色旅游集镇 [23] - 防治进程探索"含绿又含金"的生态经济之路 [11][12]
第一观察 | 总书记科学指引荒漠化防治工作
新华社· 2025-06-17 15:25
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 荒漠化防治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1] -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耦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 - 历史教训表明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丝绸之路湮没、敦煌古城毁坏等,需吸取教训 [3] 荒漠化防治的成就与经验 -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大规模治沙,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 - 我国走出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形成"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精神力量 [4] - 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取得实质性进展 [7] 荒漠化防治的战略与方法 - 防沙治沙需长期坚持,具有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需保持战略定力 [5] -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如乌梁素海和石羊河流域的成功案例 [8][9] - 科学治沙是关键,需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植被恢复模式,避免盲目改造 [10]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2050年目标,深耕2021至2030年规划,兼顾短期行动与长期战略 [6] - 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需强化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8] - 推广宁夏中卫、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等科学治沙模式,实现绿富同兴 [10]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一些地方毁林毁草问题仍存在
第一财经· 2025-06-17 11:16
荒漠化防治成效 -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调查期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抑制 [1] - 2019年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指数分别为2.24和2.85,较2014年分别减轻0.04和0.21 [1] - 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5亿亩,封禁保护2794万亩,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40% [1] - "三北"工程区累计保留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5.05%提升至13.84% [2] 重点工程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两年实施重点项目369个,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 [3] - 东部歼灭战片区完成1422万亩治理,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风光 [3] - 中部攻坚战片区完成4776万亩治理,黄河"几字弯"生态改善 [3] - 西部阻击战片区完成3970万亩治理 [3] 国际合作与示范 -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国家,贡献全球最大增绿量 [1] - 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共建国际知识管理中心 [5] - 成立中阿、中蒙防治合作中心,建立东北亚防治网络 [5]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内蒙古通辽市违法开垦草原超3600亩,奈曼旗整改期间新增违法占用林地326亩 [5] - 陕西榆林市水土流失治理进度滞后,定边县和绥德县仅完成"十四五"目标的54%和68% [5] - 青海久治县2023年黑土坡修复项目区植被存活率低,地表大面积裸露 [6] 生态修复科学观点 - 防沙治沙需长期坚持,消除人为活动负面影响后沙漠化土地可恢复生产力 [6] - 地表植被保护是减缓荒漠化的核心,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已西移300公里 [2][6]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 2025-06-16 21:36
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突出治理重点 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 -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关键期 2024年已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 [10] 黄河"几字弯"系统治理 - 磴口县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 包括自然保护地 农田防护林网 封沙育草区 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04%提升至39.1% 年沙尘日数由23天降至8天 [3] - 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利用黄河凌汛存水增加造林灌溉水源 [3][4] 科尔沁沙地科学治沙 - 彰武县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 成活率超90% 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 [6] - 创新"四大工程":以树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 以光锁沙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至30%以上 [7] - 光伏治沙项目使1700亩沙地实现发电与农业双收益 光伏板为作物提供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7] 塔克拉玛干沙漠产业发展 - 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 285公里"绿色缺口"完成合龙 [8] - 41.2万亩沙地划分给8277户农户 发展肉苁蓉和玫瑰种植 带动就业1万余人 [8][9] - 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 占全国85% 形成40余家相关合作社 [9]
防治荒漠化 让人类共享健康土地机遇
新华网· 2025-06-16 10:29
全球荒漠化现状与影响 - 荒漠化影响全球40%的土地和近一半人口,被称为"地球癌症" [2] - 荒漠化主要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农业扩张、城市化、矿产开发)导致 [2] - 荒漠化威胁粮食安全(农业减产)、水安全(水质恶化)、人类健康(传染病滋生) [2] - 荒漠化加剧气候变化(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破坏生物多样性 [2] - 荒漠化可能引发社会经济不稳定(如暴力冲突) [2] 荒漠化治理技术与全球共识 -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3] - 草方格沙障技术通过麦草/芦苇方格削减风力,固定流沙 [3] - 低覆盖度治沙技术基于仿生学原理,模拟自然植被覆盖度 [3] - 水资源管理技术包括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净化水再利用等 [3] -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接种蓝藻/地衣)成为前沿治沙策略 [3] 中国治沙成就与国际合作 - 中国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历史性扭转"沙进人退"局面 [1][4] - 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3046公里生态屏障 [4]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治理咸海生态危机(盐碱地治理、节水棉田示范区) [5] - 中国通过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支持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借鉴"三北"防护林经验 [5] - 中国开展国际培训(培训班、沙漠论坛)、成立跨国防沙治沙中心输出治沙技术 [5] 中国治沙模式全球认可 - 中国方案结合长远规划与有效措施、生态与经济效益、现代技术与传统知识 [6] -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高度评价中国"让土地真正恢复健康"的行动力 [6]
中非绿色合作播种非洲“绿色长城”的未来——访毛里塔尼亚环境部长拉格达夫
商务部网站· 2025-06-11 11:51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成果 - 项目已成功固定100公顷沙地,其中4公顷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绿洲 [2] - 45名当地技术人员完成绿化技术培训,为社区直接创造120个就业岗位 [2] - 新签署的1万公顷绿化项目协议标志着合作进入新阶段 [2] - 中国太阳能灌溉系统使园区苗木成活率超过90% [2] - 项目覆盖区域将建立15个社区菜园和干果合作社 [2] 中毛防治荒漠化技术合作 - 中国为非洲"绿色长城"毛里塔尼亚国家署安装3座智能气象站 [3] - 引入无人机播种系统及整套固沙设备 [3] - 85%的生态监测点使用中国系统设备 [4] - 中国的固沙技术实现本地化应用 [4] 中非生态合作机制建设 - 推动建立"中毛防治荒漠化中心"作为中非生态合作示范平台 [3] - 中心将承担科研支持、培训推广、技术本地化改良等功能 [3] - 合作融合高科技、技术转移和创新融资三大要素 [4] - 中国技术帮助促成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纳入多项国际融资机制 [4] 中非绿色合作发展前景 - 中非绿色合作已进入深耕阶段 [4] - 2025年中毛建交60周年之际,三方合作模式成为绿色发展实践典范 [4] - 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在合作推动下取得实质性进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