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治理
搜索文档
广东深入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智通财经网· 2025-06-16 19:54
专项行动工作成效 - 专项行动清理违规AI功能和应用 包括"一键脱衣"和未经授权的人声或人脸克隆编辑[2] - 拦截清理违规AI产品教程或商品信息8260余条 处置违规账号470余个[2] - 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审核驳回违规小程序及APP共760余款 巡查整改350余款[3] 平台治理与合规管理 - 指导华为 腾讯 网易等20余个重点平台开展专项治理 建立政企直联机制[2] - 完成66款大模型备案和17款应用登记 对6款违规AI应用约谈整改[2] - 强化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全链条管理 包括事前准入 事中巡查和事后复核[3] 技术安全与标识体系 - 督促AI服务提供者在生成合成内容中添加标识 确保数据来源可溯[4] - 推动内容传播平台上线"虚构内容请谨慎识别"等AI生成内容标识提示[4] - 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大模型安全体系 服务大模型上线合规工作[2] 重点领域监管 - 加强医疗 金融 教育及未成年人领域的AI服务应用督导[4] - 要求平台针对性完善安全审核措施 严防"AI处方"和"诱导投资"等不当回答[4] - 持续整治AI技术制作谣言 不实信息和色情低俗内容等突出问题[4]
造假内容横行 警惕绕过“AI打标”成为隐患
每日商报· 2025-05-28 07:15
AI生成内容乱象现状 - AI账号成为虚假内容温床,存在大量低俗猎奇内容,尤其在"AI造"帅哥美女领域存在擦边造假现象 [1] - AI幻觉问题导致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公共议题领域出现误导性内容,例如假冒外国幼儿教育专家的AI账号传播极端思想 [1] - 当前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漏洞,仅当视频播放量超200万时才触发人工审核,机器审核难以识别AI生成内容,某从业者发布的几十个视频中仅2个被标记"疑似AI" [2] 监管政策与平台行动 - 四部门联合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需包含显式/隐式标识,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1] - 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分两阶段清理违规AI应用、强化内容标识管理,并集中整治谣言、色情、假冒账号等问题 [3] - 抖音平台清理311条违规内容,封禁15个严重违规账号,重点打击AI生成低俗视频、虚拟专家等内容 [3] 技术发展与治理挑战 - AI技术通过"文生图、图生视频"方式重构创作场景,但模糊虚拟与真实边界导致乱象丛生 [2] - 监管存在滞后性,需分类处理市场化行为与违法行为,当前处于"非确定结果的博弈状态" [4][6] - 平台AI识别系统持续升级,规避标注行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未合规内容将面临账号风险甚至行政处罚 [2]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AI技术作为中性工具,使用者的认知是关键门槛,"内容为王"原则仍需坚守真实性底线 [5] - 监管导向将推动AI应用场景落地,构建法治化治理框架,促进行业从"流量收割"向"价值创造"转型 [5] - 需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通过持续探索建立"技术向善"的生态环境 [6]
“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有多酷,而在于多有用、多可靠”
腾讯研究院· 2025-05-26 17:02
生成式AI技术发展 - 生成式AI三大技术路径包括大语言模型(LLMs)、视觉语言模型(VLMs)和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其中扩散模型在多模态生成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6] - 语音生成技术(TTS)在大模型赋能下实现音色、情感、语气、风格、方言控制等方面的技术革新 [7] - 当前技术仍面临幻觉现象、精细控制不足、真实知识整合困难等挑战 [6] 行业应用趋势 - 生成式AI的"组合性"和"协作性"成为数字经济重要特征,开源生态系统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11] - AI Agent在DeFi领域已实现无人值守链上应用,Web3与AI结合形成"协作智能+代币化经济"模式 [11] - 语音Agent在商用场景中面临响应速度与幻觉控制等技术瓶颈,需围绕用户场景构建闭环能力 [12] - 企业开始将Agent嵌入工作流,实现"人机共创"效率提升,推动业务流程重构 [14] 商业化与创业方向 - 开源模型释放开发潜力,但需警惕"大模型套壳"创业模式,应建立用户网络效应与商业壁垒 [12] - "超级个体"时代来临,AI Agent可能拥有独立身份、财产与交易能力,形成"Agent社会" [12] - 创业公司应聚焦高质量数据与定制化知识积累,实现差异化竞争 [12] 治理挑战 - AI治理面临私营公司主导开发与政府监管意愿不足的矛盾,国际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16] - 当前治理框架能解决"无知者"问题但难以约束"冷漠者",需加强需求端应对策略 [20] - 法律规制应聚焦行为本质而非技术手段,保持技术中立以适应长期发展 [21] - 需关注大语言模型垄断问题,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中文模型发展有助于生态平衡 [21] 社会影响与伦理 - AI应用带来决策让渡、情感替代、人类增强等现象,可能削弱真实人际联系 [23] - 需防止过度依赖AI导致人类思维能力"短路",应增强创造力而非替代 [23] - 治理机制需兼具适应性与敏捷性,通过价值对齐等内部机制构建安全可靠的AI [23] 未来发展展望 - AI加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token用量"成为衡量智能化程度的新指标 [25] - "智力即服务"时代来临,需通过跨学科合作前瞻应对技术社会影响 [25] - AI与Web3结合形成新型经济模式,Agent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建设成为重点 [11][12]
麦肯锡全球AI调研:企业AI部署现状(上篇)
麦肯锡· 2025-05-07 18:54
生成式AI的企业部署现状 - 逾四分之三的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环节部署AI,生成式AI推广速度尤为迅猛 [1] - 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的大型企业转型速度更快,28%的大型企业由CEO直接负责AI治理工作 [1][2] - 21%的已部署生成式AI企业对部分工作流程进行彻底重构 [6] AI治理与组织架构 - CEO直接参与AI治理对EBIT提升效果显著,大型企业中17%由董事会负责 [2] - 风险与合规环节倾向集中管理,技术人才引入采用混合式管理 [3] - 27%的企业要求员工审核所有AI生成内容,商业/法律行业审核比例更高 [7][9] 风险应对与最佳实践 - 企业重点应对AI不准确性、网络安全及知识产权侵权三类风险 [10] - 大型企业在网络安全风险管控更积极,但AI输出准确性应对无显著差距 [13] - 设定清晰KPI指标对利润影响最大,仅1%企业认为生成式AI部署进入成熟阶段 [14] 人才与技能重塑 - 大型企业更倾向招聘AI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等岗位 [18] - 50%的已部署AI企业未来一年需增加数据科学家 [18] - 企业将AI节省时间用于新工作或既有职责,大型企业更可能优化员工 [22] 行业实践差异 - 商业/法律行业对AI内容审核比例远高于其他行业 [7] - 大型企业在制定路线图、专责团队设立、员工培训等实践上领先中小企业 [15] - 仅19%企业为生成式AI设立明确KPI,24%建立专责团队推动落地 [16] 数据与调查背景 - 调查覆盖101个国家1491家企业,42%受访企业年收入超5亿美元 [23] - 47%企业经历过AI负面结果,较2024年初44%略有上升 [24]
速递|马斯克或许仍有机会阻止 OpenAI 的盈利转型
Z Potentials· 2025-03-10 11:07
马斯克诉讼案进展 - 马斯克针对OpenAI向营利模式转型的诉讼被联邦法官驳回初步禁令请求 但法官对转型表达了法学上的担忧 [1][3] - 法官认为当公众资金用于资助非营利组织转为营利性时将造成"重大且不可挽回的损害" [4] - 法院准备在2025年秋季提供快速审判以解决重组争议 马斯克律师团队接受加快审理提议 [7] OpenAI转型争议 - OpenAI非营利组织目前持有营利性业务多数股权 转型中将获得数十亿美元补偿 [5] - 公司联合创始人曾承诺不会将OpenAI作为"个人致富工具" [6] - 前员工担忧转型为传统营利公司后利润动机可能凌驾于造福人类的使命之上 [12][13] 案件细节分析 - 法官认为马斯克提供的4400万美元捐赠证据不足以满足初步禁令的高标准要求 [11] - 部分证据显示马斯克本人曾考虑过OpenAI可能成为营利性公司 [11] - xAI未能证明OpenAI转型将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11] 监管环境 - 法官裁决在OpenAI董事会头上笼罩了监管不确定性的"阴云" [9] - 加州和特拉华州检察长已在调查转型 法官担忧可能促使更积极调查 [9] - OpenAI需在2026年前完成转型 否则部分融资可能转为债务 [12] 行业竞争格局 - 马斯克从OpenAI关键支持者转变为最大对手之一 xAI与OpenAI在AI模型开发上直接竞争 [11] - 马斯克与Altman在新一届总统政府领导下展开法律和政治权力角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