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搜索文档
新四军第7师有多牛?一年收入高达6000余万元,能养活20个甲种师
搜狐财经· 2025-05-28 17:41
新四军第七师的经济奇迹 - 新四军第七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从经济困境发展为"富七师,甲全军",1943年财政收入超过2400万元,1944年飙升至6000万元 [6] - 第七师支援军部资金从1943年的700多万元增长到1944年的1400多万元 [6] - 部队从最初1000多名战士发展到3万余人,地方部队达十几万 [13] 经济困境与对比 - 国民政府给甲种师每月军费20万元,但将新四军军费从16.6万元削减至6.5万元,最终勉强争取到8万元 [3] - 国民党军丙种师每月军费10万元,新四军军费低于丙种师标准 [3] - 第七师成立时仍能获得部分军费支持,但后期面临更大压力 [3] 经济转型关键人物 - 曾希圣作为政委主持军政工作,主导经济建设如黄丝滩大江堤工程,制定发展战略使部队在封锁中立足 [8][10] - 蔡辉提出七条紧急财政措施,发展敌区商业建立南北贸易路线,成为经济命脉和情报渠道 [12] - 两人合作推动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通过无息贷款支持农业手工业发展 [13] 部队条件改善 - 从"人少、枪少、钱少、物资少"发展为兵力充足、财力雄厚,成为中共武装中津贴最丰厚部队 [4] - 部队伙食标准为大米饭,每月配发零用钱、牙膏、三条香烟 [5] - 武器装备几乎全部更新为日式装备,从战略机动部队转变为主力部队 [5] 根据地经济建设 - 在皖中抗日根据地面积小、人口有限情况下,通过商业和金融创新实现经济繁荣 [10][12] - 建立贸易路线引入物资资源,同时抵制日伪币流通 [12][13] - 1941年1-11月期间控制47%土地面积和60%人口 [13]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观察者网· 2025-05-24 21:53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聚焦于抗日战争历史事件,不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以下是文档内容分类总结: 历史事件记录 - 1932年5月24日日军军事行动及铁路恢复情况 [2][3] - 1933年5月24日日军侵占宁河及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决策 [4][5] - 1934年5月24日日军增兵及台湾日督活动 [6][7] - 1935年5月24日日军挑衅河北省主席及热河抗日事件 [8][9] - 1936年5月24日中日外交摩擦及走私数据 [12] - 1937年5月24日日本领事会议 [13] - 1938年5月24日兰封会战及徐州突围 [14][15][18][19] - 1939年5月24日随枣会战结束 [21] - 1940年5月24日汪伪政权活动 [23] - 1941年5月24日八路军作战成果 [24][25] - 1942年5月24日日军浙江作战及冀中扫荡 [30][31] - 1943年5月24日鄂西会战及共产国际解散 [33][36] - 1944年5月24日洛阳战役及经济政策调整 [37] - 1945年5月24日中共七大及太岳军区攻势 [38][39] 文化宣传 - 沪电通影片公司完成《风云儿女》并上映 [11] - 晋察冀画报社成立 [31] - 延安大学开学典礼 [37]
石雷之乡 铜墙铁壁——走访大泽山抗日根据地
新华社· 2025-05-24 13:37
石雷之乡 铜墙铁壁——走访大泽山抗日根据地 新华社记者王凯 大泽山,群峰蜿蜒起伏,苍翠的树木挺立在嶙峋岩石间,仿佛在诉说着80多年前血与火的抗争。在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追寻先烈战斗足迹。 大泽山是胶东西部最高山脉,横跨平度、莱西、莱州等地。《中共平度地方史》第一卷记载,根据中共 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关于"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根据地"的指示,1938年9月,中共胶东特委与八路 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司令部,由掖县迁至平、招、莱、掖交界的葛城一带。同年9月18日,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于掖县沙河完成整编,由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率六十一团和六 十二团进驻掖平边界的夏邱堡一带,开辟根据地。 1941年,大泽山西麓的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里头五个村的民兵组建高家民兵联防,成为保卫根 据地的重要力量。 记者徒步前往高家民兵联防遗址之一的报警钟旧址,水泥路很快变成依山修凿的石阶,再往上,山路完 全隐没于杂草灌木中。拨开荆棘前行约10分钟,一块巨大岩壁旁,报警钟映入眼帘,岩壁上刻着"开展 地雷战""保卫根据地"的繁体字标语。站在这里,山下高家 ...
他是二野唯一一位副军职授中将的将领,曾有一段时间被限制使用?
搜狐财经· 2025-05-23 15:09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康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随后被派往新四军担任补充营营长。然而,由于张国焘错误路线导致对四方面军干部的不满,陈康和陶勇等 人面临相当大的排挤,工作环境之艰辛可想而知。为此,陈康与陶勇商议,决定悄然回归老部队,即四方面军改编而成的129师。可他们的计划却泄露,最 终遭到追击。在经过一系列波折后,他们成功到达武汉并转入八路军办事处,得以重返129师。遗憾的是,原本上级对此次举动并不感到满意,将陈康安排 在随营学校担任教员,没有给予他适当的军职。 第二野战军在中国的四大野战军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隶属于九个下属军队,构成了强大的战斗集群。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们包括了多位杰出的人物:第十军 的杜义德、第十一军的曾绍山、第十二军的王近山、第十三军的周希汉、第十四军的李成芳、第十五军的秦基伟、第十六军的尹先炳、第十七军的王秉璋以 及第十八军的张国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尹先炳以外,其余八位军长均荣获中将军衔,彰显了他们在军事指挥和战术实施上的非凡才能与卓越贡献。 在第二野战军中,众多副军职中,只有第十三军的副军长陈康获得中将军衔。陈康是一位为人低调、性格谦和的指挥官,他的军事生涯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 时期,那时他是 ...
“是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就应该站出来”(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抗战历史与红色旅游发展 - 武乡县在抗战期间有1.46万人参加八路军,占当时14万人口的10.4% [5][9] - 抗战期间武乡县为八路军捐献粮食240余万石,按59万亩土地计算,平均每亩捐粮4.07石 [9] - 武乡县调出5380名干部支援新区建设,形成"五千干部一万兵"的佳话 [9] - 当地与日军进行了6368次战斗,平均每日2.3次,歼灭日伪军28830人 [8] - 武乡县有2.2万民众为国捐躯,其中3200多名载入烈士英名录 [9][10] - 当地现存抗战红色旧址、遗址1190处,近年通过红色旅游专线串联资源带动发展 [10] 抗战精神传承 - 抗战老兵李金水17岁参军,先后参加三次对日战斗并负伤 [5][6] - 李金水家族多人参军,其革命故事成为家风传承的重要内容 [6][7] - 通过"时空对话"系列报道记录抗战老兵故事,传承民族记忆 [4]
1944年,一土匪头子派人送来一张借条:希望新四军接济40万发子弹
搜狐财经· 2025-05-13 01:16
王鼎山生平事迹 - 1944年王鼎山率领被围困两个月的队伍向新四军求援40万发子弹并决定投奔[3] - 王鼎山出身嵊县贫寒农家因反抗地主压迫被迫落草为寇[6][7][9] - 其队伍专劫土豪劣绅并将财物分给贫民被百姓誉为"及时雨宋江"[10] 抗日武装发展 - 王鼎山利用游击战术伏击日军缴获三八式步枪和轻机枪壮大装备[11] - 队伍规模因抗击日军和保护百姓而不断扩大[10][11] - 1944年面临国民党清剿时率部正式加入新四军[16] 与新四军合作 - 中共秘密党员陈力平渗透队伍引导王鼎山接受革命思想[13] - 陈力平评价王鼎山"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英雄"并促成合作[15] - 加入新四军后部队被整编为华东野战军参与解放战争[16] 历史评价 - 从草莽英雄转型为抗日核心力量[10][16] - 因民族大义和战功被历史铭记[18]
新四军成立时,四大支队的司令分别是谁,后来被授予什么军衔?
搜狐财经· 2025-05-08 20:06
新四军成立背景与初期组织架构 - 新四军于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汉口成立,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整编而成 [1] - 初期领导层包括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1] - 下设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成为早期核心作战力量 [1] 各支队兵力与装备情况 第一支队 -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初期兵力1000余人,后扩至2300余人 [3] - 装备极差,平均十几人共用一把枪,兵员主要来自湘鄂赣边、湘南红军及赣粤边等游击队 [3] 第二支队 -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由谭震林后调整为粟裕,兵力约1800人 [3] - 装备水平与第一支队相近,兵员主要来自闽西、闽赣边及闽粤边游击队 [3] 第三支队 - 司令员张云逸(兼任新四军参谋长),初期无副司令,后由谭震林接任,兵力约2100人 [5] - 装备优于前两支队伍,实现人手一枪并配备机关枪,兵员来自闽北、闽东红军 [5] 第四支队 - 司令员高敬亭(无副司令),兵力3100余人,为新四军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的支队 [5] - 由红28军改编而成,高敬亭曾任红28军政委,作战经验丰富 [5] 将领后续发展与1955年授衔情况 - 陈毅:新四军重组后代军长,解放战争任第三野战军政委,1955年获授元帅 [7] - 傅秋涛:参与济南、淮海等战役,1955年获授上将 [9] - 张鼎丞:解放战争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因转地方未参与授衔 [11] - 粟裕:解放战争表现卓越,1955年获授大将 [11] - 张云逸:1955年获授大将 [13] - 谭震林:转任地方未参与授衔 [13] - 高敬亭:1939年早逝,未参与授衔但资历深厚 [15] 新四军历史评价 - 整体实力弱于八路军,但将领在艰苦条件下表现卓越,创造重要战果 [15]
胡发坚是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他牺牲的有点意外
搜狐财经· 2025-05-07 12:15
新四军第一支队历史 - 新四军第一支队由南方八省游击队组成,成立于1937年10月12日,初期领导人包括陈毅(司令员)、傅秋涛(副司令员)、胡发坚(参谋长)和刘炎(政治主任)[1] - 1939年11月7日第一支队与第二支队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后被授予元帅军衔,傅秋涛获上将军衔,胡发坚和刘炎在战斗中牺牲[1] 胡发坚个人背景 - 胡发坚1906年出生于江西吉安贫农家庭,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转为中共党员,1930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并逐步晋升至团政委[3] - 长征期间任红五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参谋长,参与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等战役,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师副参谋长[3] 胡发坚在新四军的贡献 - 1937年进入抗大学习后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协助陈毅开展苏南抗日游击战争,起草联合地方武装抗日的公告[5] - 1938年6月推动建立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抗日总会,奠定根据地政权基础[5] - 1939年1月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副司令员,指挥西王村战斗并创办随营学校培训抗日骨干[7] 胡发坚牺牲事件 - 1939年3月15日在武进县处理大刀会冲突时,因鸣枪示警引发混乱被流弹击中身亡,年仅33岁[8] - 1985年在其牺牲地建立纪念碑,2014年被列入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8]
心相近丨“永远不会忘记”——中俄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新华社· 2025-05-05 16:4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中俄两国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友谊故事和历史传承,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建议提供与公司、行业或经济相关的新闻内容,以便进行更符合任务要求的分析总结。
我们都是收信人(重读抗战家书)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正是故乡张广才岭山花烂漫的时节。春风如信使,把故乡的呼唤送到我的耳畔。无论如何该回去看一看 了,吃一吃家乡的土菜,和乡亲们一起唠唠嗑。但是,此行顶顶重要的,是到赵一曼烈士的纪念碑前献 上一簇春花。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的委派,前往东北地区组织发动抗日斗争,她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后 与其他抗日武装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并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中共 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在东北大地,赵一曼领导的抗日队伍爬冰卧雪,风餐露 宿,为"逐日寇,复东北"艰难地浴血奋战。最后,这位战功赫赫的抗联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人民 的幸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赵一曼曾任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珠河县即我家乡、今天的黑龙江尚志市。几十年来,赵一曼的英雄 事迹一直在尚志,在张广才岭、蚂蚁河畔流传。在与日寇抗争的岁月里,我家乡的父老乡亲已然把满口 纯正东北嗑儿的赵一曼,视为土生土长的乡亲,看作是自己的亲闺女、大姐、老妹儿了。在抗联队伍 中,战士们则亲切地称她"瘦李""李姐"(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我们的女政委"。这是一位 让日寇恨之入骨又闻风丧胆的女英雄。 记得学生时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