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视觉史诗(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历史画创作理念 - 历史画创作需用精炼艺术语言再现历史真实并融入创作者认知情感[2] - 主题思想需超越历史表象从内在精神力量入手如《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的民族精神[2] - 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摒弃传统历史人物刻画思路[2] 艺术构思与意象表达 - 以"血肉长城"为核心意象结合人物群像长城硝烟展现精神力度与象征高度[3] - 长城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爱国志士以生命铸就血肉长城[3] - 歌词中"血肉""长城""起来""前进"等关键词提供创作灵感[3] 画面构图与技法 - 采用"团块化"处理复杂画面将工农商学兵等阶层组合成灵动团块[4] - 近景人物如铁墙与远景长城辉映中景队伍呈现动态增强视觉张力[4] - 光影艺术隐去细节凸显主体色调浓郁对比强烈强化战争氛围与人物信念[5] 艺术效果与精神传承 - 油画《血肉长城》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深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6] - 音乐与绘画交织使《义勇军进行曲》旋律视觉化传递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6] - 红色调象征朝霞烽火热血信仰多次出现在历史题材创作中[5]
(抗战胜利80周年)烽烟外的“小城大义”:澳门在抗战中从未缺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8-02 21:03
澳门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 澳门在抗战期间人口从15万飙升至40多万,接收了近两倍原有人口的难民 [3] - 粮食短缺导致1942年至1944年大量居民饿死,街头常见"收尸队"运送遗体至氹仔"万人坑" [3] - 镜湖医院等机构全力救治难民与伤员,同善堂每日施粥,普通市民腾出家中阁楼安置逃难者 [3] 澳门支援抗战的方式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立"阖澳华侨赈济东北兵灾会",各界踊跃捐款 [5] - 1937年起,"义"字成为澳门社会关键词,黄包车夫"义拉"、歌女"义唱"、商铺"义卖",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抗战前线 [5] - 澳门同胞积极参与抗战,包括廖锦涛、梁彦明、柯麟医生、何贤等代表人物的事迹 [5] 澳门抗战历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 澳门保存着叶挺故居、冼星海纪念馆、镜湖医院历史纪念馆、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等抗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 [5] - "澳门抗战人物群像展"收录近40位代表人物事迹,年底将出版《澳门珍藏抗战时期历史资料丛编》 [5] - 建议将澳门散落的抗战历史资源串联成爱国主义教育路线,传承爱国传统 [6]
文化新观察·聚焦暑期档|主创谈电影《南京照相馆》:守护不能忘却的历史真相
新华网· 2025-07-31 04:31
电影《南京照相馆》市场表现 - 上映5天票房突破6亿元 [2] - 位居单日票房榜首 [2] 影片叙事特点 - 以照相馆和普通百姓视角切入南京大屠杀历史 [2][4] - 采用照片作为核心叙事元素 [4] - 开场蒙太奇手法将枪击与摄影过程交替展示 [4] - 群像叙事展现多角色觉醒历程 [7][9] 历史还原与创作背景 - 主创团队调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场所 [10] - 参考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等原型故事 [10] - 日军掠夺南京城砖情节改编自真实历史 [12] - 16张照片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12] 角色塑造与社会意义 - 邮差苏柳昌角色设定增强现代观众代入感 [7] - 林毓秀用相机记录战犯处决象征尊严捍卫 [5] - 通过方言差异展现南京城海纳百川特质 [7] - 童谣和地名成为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注脚 [9] 影片现实启示 - 强调信息时代辨别真伪的重要性 [5] - 展现普通人团结守护历史证据的过程 [9] - 揭露日军通过照片篡改历史的行径 [4] - 观众反馈显示影片增强历史认知和爱国情怀 [13]
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八一”期间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
新华社· 2025-07-23 17:24
双拥工作部署 - 要求各地各部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做好节日期间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 [1]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1] - 计划组织军民参观抗战遗址、纪念场馆,学习宣扬抗战英模先进事迹 [1] - 结合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宣传和"最美拥军人物"发布活动,推出一批双拥典型 [1] 拥军优属具体措施 - 要求各地突出备战急需、官兵急盼筹划组织拥军工作 [2] - 针对部队夏季演训需求,协助做好场地征用、交通警戒、军供保障等工作 [2] - 发挥科技、产业资源优势,开展科技拥军、信息支前等行动 [2] - 深入开展"聚焦一线、聚力解难""情系边海防官兵"等拥军优属活动 [2] 军队支援经济建设 - 要求各部队发挥军队优势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 突出支持乡村振兴,优化军队帮扶措施,深化党建、教育、医疗等援建行动 [3] - 节日期间组织送温暖献爱心等便民惠民活动,为困难群体办实事 [3] - 针对汛期自然灾害频发特点,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3] 军人权益保障 - 要求各地落实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3] - 组织随军未就业家属专场招聘、走访关爱军人家庭等方式解决官兵后顾之忧 [3] - 积极组织走访慰问活动,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3] 活动纪律要求 - 要求各地各部队开展活动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4] - 强调活动要俭朴节约、务实有效 [4]
山河壮歌丨白布写忠烈 “死”字见忠魂
央广网· 2025-07-22 14:2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历史背景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退守重庆 [1] - 四川安县曲山镇小学教员王建堂组织170多人的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 [1] - 队伍被编入安县义勇补充队,后调往湖北参战 [1][6] "死"字旗的由来 - 王建堂父亲王者成赠送五尺见方白布制成的旗帜,正中写有斗大"死"字 [4] - 旗右侧文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4] - 旗左侧文字包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等嘱托 [4] - 1937年初冬安县欢送会上,3000人雨中送行时交付旗帜 [6] 王建堂的抗战经历 - 参加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数十次战役 [6] - 两次获得战区长官部甲级勋章 [6] - 右腹部中弹负伤,银元阻挡子弹救回性命 [6] - 所在部队伤亡惨重,一个排十几人出战常仅剩几人返回 [8] 战后影响与传承 - 原旗在战场丢失,1980年代王建堂凭记忆重制 [8] - 复制版现存建川博物馆,由王建堂侄儿回忆制作 [9] - 王烈勋计划持续向学校宣讲"死"字旗故事 [10] - 该旗被认定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象征 [10]
汇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观沧海)
人民网· 2025-07-13 06:1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围绕全民族抗战历史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新闻内容聚焦于爱国主义精神、海外侨胞贡献和民族团结等历史主题,建议重新提供包含经济、企业或行业信息的文本以便进行分析。
天天学习|爱国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央视网· 2025-07-09 23:2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寄语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本次无需输出分析内容。 (注:经核查,原文为政治导向类宣传报道,无任何企业、市场或经济数据。作为投资银行分析师角色,此类非商业信息不在专业分析范畴内。)
焦点访谈 | 走进这场重磅大展,一起重温红色岁月探寻革命印记
央视网· 2025-07-09 21:52
展览概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于7月8日面向公众开放并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1] - 展览通过青年抗战故事展现伟大抗战精神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3][6] - 展览包含大量首次展出的影像资料和实物展品 [3] 青年抗战事迹 - 归国华侨八路军女战士李林在晋绥边区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群众突围身负重伤后自尽牺牲时年仅24岁且怀有三个月身孕 [5] - 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战士在1943年苏北反扫荡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毙伤敌军370余人 [8][10] - 神枪手李殿冰在1943年晋察冀反扫荡中运用麻雀战战术率民兵作战27次歼敌267人 [13][15] 抗战精神内涵 - 伟大抗战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6] - 抗战青年通过投笔从戎、敌后游击、正面作战等多种形式投身救亡图存 [3][13] - 展览特别突出年轻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的先锋作用 [17] 历史意义 -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 [15][17] - 当代青年需要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7] - 展览通过青春视角展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 [6][11]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 2025-07-07 19:51
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 文章通过对比历史事件与当前海军访问 凸显国家实力变迁 1841年英军不费一枪一弹登陆香港 1941年日军进攻使英国殖民者迅速投降 显示当时海防薄弱[1][2] - 当前人民海军山东舰编队访问香港 包括山东舰 延安舰 湛江舰 运城舰等 锚泊于维多利亚湾 与历史上的军事入侵形成鲜明对比[1][3] - 1997年香港回归夜 英国皇家游轮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标志着耻辱历史的终结 与现今海军强大存在形成呼应[2] 社会反响与公众参与 - 海军山东舰编队访问期间公众参与度高 自7月3日抵达后共有超过3万人登舰参观 显示民众对国防事业的关注[1] - 参观者包括香港市民 东江纵队老兵 纪律部队人员及儿童 儿童普遍会唱国歌和普通话 部分会唱《强军战歌》 体现爱国教育成效[2][3] - 香港纪律部队与海军官兵互动良好 相互敬礼并齐呼"国安家好" 香港水警迎接并伴航 显示两地协作[3] 事件细节与人文关怀 - 7月5日阵雨期间 海军官兵安排参观市民在歼-15舰载战斗机下避雨 相关内容在社交媒体传播 体现军民关系[3] - 山东舰离港时升起"为人民服务"和"感谢大家关怀"信号旗 机电部门海军上尉谢回归因岗位在水线以下未能看到夜景 但其自称"深舱向日葵" 展现官兵奉献精神[3][4] -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曾欢迎解放军进驻香港 并于2017年及本次受邀登舰 表示将请柬珍藏以传承国家强大记忆[2]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港首映
新华网· 2025-07-07 11:11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首映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香港举行首映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首映礼在香港铜锣湾影艺戏院举行 观众出席观看首映场 [4] - 电影制片人兼导演方励出席首映礼并接受采访 [5] 纪录片内容与历史背景 - 纪录片取材自1942年太平洋战争时期真实事件 日军运俘船"里斯本丸"号被美军击中 舟山东极渔民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2] - 影片历时8年拍摄 抢救性寻访亲历者及后代 挖掘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 [2] - "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历史起点在香港 与香港有深厚渊源 [6] 社会反响与教育意义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 该历史是鲜活爱国主义教材 提醒历史不应被遗忘 和平来之不易 [4] - 导演方励指出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 面向香港观众讲述抗战故事展现人与人真挚情感具有特别意义 [8] - 香港市民方女士认为 影片不仅是历史回顾 更提醒和平需要代代守护 [8] 影片发行计划 - 纪录片将于7月24日登陆香港院线 [8] - 公映前将进入香港理工大学面向学生群体展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