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

搜索文档
发掘文化价值 弘扬民族精神——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新华社· 2025-06-24 00:40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3][6] - 博物馆选址山海关这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万里长城精华段落,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10] - 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打破"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10] 博物馆设计与展陈 - 博物馆整体造型取意长城"方城"与"城台",巧妙融入长城历史肌理,与苍翠山峦浑然一体 [6] - 馆内设有"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天下第一关""精神永驻 守正创新""长城两边是故乡"等常设展览 [6] - 由"文字砖"排列而成的展墙展示了烧造长城砖的营队番号、州县名称,是我国古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实证 [7] 长城文化遗产保护 - 长城砖窑遗址群被精心保护,已挖掘出的2号和4号砖窑进行了保护和展示 [7] - 长城保护不再局限于抢险加固,更重视文化价值挖掘,让长城遗产可观、可感、可用 [12] - 北京市发布400余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整合交通线路与长城景区打造全域旅游新体验 [12] 长城文化价值挖掘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7000多公里长城墙体的数字化 [12] - 长城展示给世人的不仅是"建筑奇迹",也是"文化纽带"和"文明长廊",与丝绸之路存在诸多耦合与互动 [12] -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优秀代表,成为海内外游人感知长城的重要窗口 [12] 社会参与与捐赠 - 发起于1984年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 [16]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1.1万余件(套),其中民间捐赠文物3000余件 [19] - 大量珍贵文物通过捐赠入藏,极大丰富了展陈体系,征集工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众志成城" [19]
不朽的战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太行山风景。 程乐意摄 《在太行山上》部分曲谱。 资料图片 87年前的5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太行山剧团"(以下简称太行山剧团)组建。团名寓意是像太 行山一样雄伟坚强,永远和太行山军民在一起,团结抗日,争取最后胜利。 我的父亲阮章竞被朱瑞将军任命为太行山剧团的政治和艺术指导员。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武汉的 信件,是老师冼星海寄来的歌咏作品《中国的孩子》《我们歌唱祖国》,以及他与桂涛声合作的歌曲 《在太行山上》。 1937年12月26日,冼星海在汉口火车站,送自己的学生阮章竞加入到以桂涛声为首的投笔从戎小队中, 他们的目的地是华北前线。父亲是在上海一个指挥训练班上与冼星海先生相识的。先生听这个青年嗓音 出众,课后便招呼父亲近前说话。一听口音,竟是珠江西岸的同乡,于是父亲成了冼星海的入门弟子。 父亲回忆说:"我是在中华民族最紧急、最危险的时候认识先生的。他对我的关怀和教诲,我永远不会 忘怀!"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23岁的父亲悲愤交加,决心以血报国,遂请冼星海帮他找一条上阵杀敌的路。恰 好桂涛声要北上,于是就有了汉口车站的送别。那时桂涛声作词的歌曲《歌八百壮士》,正激励着全民 族的抗日热情。桂涛声带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观察者网· 2025-05-24 21:53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观察者网特别推出"抗战史上的今天"栏目,每日与您共 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1932年5月24日 本庄繁命令第14师团,迅速开始呼海铁路方面的作战,扫荡敌人,并派遣一部到中东铁路西线安达,与 黑龙江省军协力扫荡李海青部。 南京至上海铁路开始恢复通车。 上海撤兵区域接管委员会接管杨行、狮子林。 1933年5月24日 日骑兵200余人和伪军赵雷部侵占宁河,何柱国杨团退守西关。 刘桂堂伪军占沽源。 国民政府再开国防会议,讨论停战问题,决定"与对方商洽停战,以不用文字规定为原则,如万不得 已,只可作为军事协定,不涉政治,其条件需经中央核准"。汪精卫将此电何应钦、黄郛,并说明:"此 为中央自负责任。" 蒋介石自庐山电复何应钦、黄郛、黄绍竑、就停战条件表示"事已至此,委曲求全,原非不得已,中正 自当负责";但"形诸文字,总以为不妥",在签订正式协定时应避免东三省、热河字样杂见其中。 何应钦召集黄郛、张群、黄绍竑等人在北京西便门外跑马厂开会,研究对日应急办法。派军分会高参徐 祖诒为 ...
永不消逝的音乐 跨越时空的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动荡的战争时期,好的音乐作品以无可取代的方式触动人心、凝聚力量、 记录历史,甚至成为抗争本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遭遇的一场空前浩劫。今天,我们重温那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经典音乐作品,绝 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苦难,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过去80 年里,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音乐家对战争的回望从未停止。 无论是中国作曲家赵季平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和平 颂》,还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创作的《战争安魂曲》,都回答了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现实、回应时代的重 大命题,证明了最前沿的现代音乐技法可以用来承载最深刻的人文关怀。音乐不必局限于传统的"美"的 范畴,也能够传递极为深刻、震撼人心的力量。现代音乐在挑战听众听觉习惯和审美边界的同时,更能 引发关于艺术如何表现极端经验、如何应对历史创伤等问题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前,世界仍然被冲突的阴云笼罩。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向往不 应停止也不会停止。那些永不消逝的音乐,承载着人类共同的命运和情感,给予我们追求和平、追求美 好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 人民日报 》( 20 ...
为民族呐喊的抗战强音(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在这幅高2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木刻里,李桦用粗壮饱满的阳刻线条,有力刻画出一位被缚男子的刚烈 挣扎。作品构图简练,造型鲜明,气势夺人。左下角锋利的匕首,在态势上成为被缚者紧绷的手掌的延 伸,同时也激发我们作为观看者的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希望被蒙住双眼的他,能一举抓到这个武器, 我们甚至想要直接告诉他,匕首近在咫尺! 这幅木刻的艺术效果之一,就是把"观看"或者说"视觉"这个经验问题化了。准确地说,视线被切断了, 声音取而代之。从被缚者那大张的口中,我们能够想象甚至听到他愤怒的吼声,体认、感受他激烈的情 绪。声音,成为这幅木刻所要刻画和传达的对象。以视觉艺术语言表现非视觉元素,恰是这件作品的创 作难度和成功之所在。 在这个意义上,李桦的这幅代表作和20世纪初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在世 界各地的艺术青年中激起巨大回响的表现主义运动,是对狂放不羁、赤诚刚烈的现代创造主体的肯定, 其精神诉求和呐喊姿态,给众多艺术形式——从木刻到电影,从文学到戏剧再到音乐,带来了崭新的能 量和面貌。正是在表现主义风格的木刻里,鲁迅有感于一种"力之美"和新的艺术理念,进而呼吁艺术家 们要以刀代笔,在木板上直抒胸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