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义勇军进行曲》
icon
搜索文档
首都大学生用艺术弘扬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8-17 08:38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 [1] - 活动由14所首都高校学子参与,通过艺术形式致敬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 [1] - 活动是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 [2] 演出内容 - 北京师范大学以歌曲《有我》拉开序幕 [1] - 中国传媒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朗诵和《保卫黄河》合唱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演绎《山河铭记》,朗诵赵一曼、左权家书 [1] - 北京大学学生表演《毕业歌》,展现青年学子抗日决心 [1]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代表演唱《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并运用AI技术复原建校初期影像 [1] - 导演谢飞与高校学生代表诵读谢觉哉1945年创作的七律《晨起偶成》 [2] 特别环节 - 播放短片《战场上的音乐家》,特邀98岁音乐家陈复君、95岁音乐家罗昌遐讲述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历程 [2] - 短片《胜利的那一天》记录101岁抗战老兵刘茂盛回忆浴血奋战经历 [2] 学生反响 -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韩宜彤被赵一曼家书中"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内容深深打动 [1] -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表示当代大学生应以知识为弹药、创新为武器,在无形战场上赢得"攻坚战" [1] - 在场学生认为铭记历史是为了让青春更懂担当,而非延续仇恨 [2] 活动后续 - 活动内容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 [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任光:硝烟中屹立的“民族号手”
新华社· 2025-08-10 12:05
历史背景与人物贡献 - 任光作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与田汉、聂耳等共同参与左翼进步文艺活动,并成为左翼文化团体音乐小组成员 [1] - 任光在1934年创作电影主题歌《渔光曲》,因同名电影热映而轰动一时,反映中国底层民众生活状况 [1] - 1935年任光直接推动《义勇军进行曲》的录制和传播,并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开展抗日歌咏活动 [1] - 任光创作《打回老家去》等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表达不愿做亡国奴的强烈意志 [2] 音乐作品与影响 - 任光二十余载音乐生涯中创作、灌录、推广的左翼音乐作品达四五十首 [2] - 任光支持聂耳等进步青年,成为全民族抗战史上的佳话 [2] - 任光在1940年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为鼓舞士气创作一批音乐新作 [2] 纪念活动与文化传承 - 上海《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举办主题特展,展示任光与聂耳的革命创作情谊 [2] - 浙江宁波左翼音乐小组后人欣赏音乐剧《渔光曲》首演,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2]
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视觉史诗(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历史画创作理念 - 历史画创作需用精炼艺术语言再现历史真实并融入创作者认知情感[2] - 主题思想需超越历史表象从内在精神力量入手如《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的民族精神[2] - 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摒弃传统历史人物刻画思路[2] 艺术构思与意象表达 - 以"血肉长城"为核心意象结合人物群像长城硝烟展现精神力度与象征高度[3] - 长城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爱国志士以生命铸就血肉长城[3] - 歌词中"血肉""长城""起来""前进"等关键词提供创作灵感[3] 画面构图与技法 - 采用"团块化"处理复杂画面将工农商学兵等阶层组合成灵动团块[4] - 近景人物如铁墙与远景长城辉映中景队伍呈现动态增强视觉张力[4] - 光影艺术隐去细节凸显主体色调浓郁对比强烈强化战争氛围与人物信念[5] 艺术效果与精神传承 - 油画《血肉长城》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深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6] - 音乐与绘画交织使《义勇军进行曲》旋律视觉化传递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6] - 红色调象征朝霞烽火热血信仰多次出现在历史题材创作中[5]
融进民族血脉中的时代号角(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33
任光的音乐生涯与贡献 - 任光是中国抗战时期重要的作曲家,被聂耳称为"我们的导师",被《新华日报》誉为"民族的号手",被叶挺称为"中国的音乐之星" [2] - 他自幼受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影响,后赴法国里昂大学学习西洋音乐,成为抗战音乐创作的多面手 [2] - 作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他推动了《大路歌》《开路先锋》《铁蹄下的歌女》等进步歌曲的录制和发行 [3] - 他利用外商公司身份掩护进步音乐家,组织创作讨论,帮助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进入百代唱片公司 [3] 抗战音乐的创作与传播 - 任光创作的《打回老家去》旋律激昂,被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传播 [4] - 《彩云追月》看似闲适,实则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他对抗战音乐的深刻艺术自觉 [4] - 他与安娥合写《歌曲小讨论》,强调音乐与歌词的统一,主张创作大众接受的音乐 [4] - 他注重民间音乐形式,融合西方音乐技法,形成独特风格 [4] 电影音乐与歌剧创作 - 任光的电影音乐占其作品一半,代表作《渔光曲》是中国首部获国际荣誉的电影主题曲,唱片发行后抢购一空 [5] - 他提出音乐是电影的"第二台词",追求"音画共生"效果,被誉为"中国第一代电影音乐人" [6] - 他创作的五幕歌剧《台儿庄》是中国抗战史上唯一一部歌颂台儿庄战役的大型音乐作品 [5] 音乐创作理念与影响 - 任光主张"音乐是大众的",为创作《渔光曲》深入渔民生活,观察大众需求 [5] - 他的音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时代号角,影响深远 [7]
抗日英雄谱丨每个音符都是射向侵略者的子弹!他为“新的长城”奉献生命绝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0 10:13
聂耳生平与创作背景 - 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中医家庭 自幼展现音乐天赋 [5] - 1927年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影响 思想觉醒并立志改造社会 [5][7] - 1928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人生与革命事业紧密关联 [7] 音乐创作理念形成 - 1930年因学生运动被通缉 逃难至上海后加入明月歌舞剧社 [9][11] - 批判剧社脱离现实的靡靡之音 主张创作抗战革命音乐 [11][13] -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新音乐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文艺斗士 [15] 代表性作品与影响 - 1934年深入工厂码头采风 创作《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反映工人阶级的歌曲 [17][19] - 《毕业歌》激励青年投身革命 《卖报歌》反映底层民众生活 [19] - 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 音符蕴含抗日救亡精神 [1][21] 历史地位与传承 - 《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唱全国 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精神象征 [1][21] - 1949年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1][22] - 作品被评价为"射向侵略者的子弹" 奠定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精神基调 [22]
奔腾的旋律奏响 让人热血沸腾 上海夏季音乐节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传递和平之声
解放日报· 2025-07-14 10:01
音乐会概况 - 上海交响乐团和回声节日合唱团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音乐会 [1] - 音乐会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作曲家邹野汇编世界经典反战旋律 [1] - 音乐会通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五地广播直播 [1] - 这是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闭幕音乐会 [1] 演出曲目 - 开篇为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该作品是二战中最广为流传的交响作品之一 [1] - 演出曲目包括《歌唱第聂伯河》《啊,朋友再见》《长城谣》等经典反战旋律 [1] - 《歌唱第聂伯河》是苏联二战时期的代表歌曲之一,广泛流传于战时与战后的东欧 [1] - 演出还包括《阵亡者的挽歌》《博吉上校进行曲》《雪绒花—翻越每座山丘》等电影配乐片段 [1] 中国抗战音乐 - 间奏曲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主题改编 [2] - 《长城谣》《毕业歌》《救国军歌》《延安颂》等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家爱国热情的真实写照 [2] -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上海,从抗战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 邹野在《义勇军进行曲》前创作了一段交响合唱,音乐如同四面八方的风不断聚拢 [2] 音乐会意义 - 音乐会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1] - 余隆表示希望通过音乐和电波连接时空,回望历史,放眼未来,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 [2] - 全场千余名观众齐声高唱国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2]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新华社· 2025-07-09 00:37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歌曲在1931年至1945年民族存亡关头诞生,凝聚民族力量并激发抗战意志 [1] - 《歌八百壮士》创作背景为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4天4夜 [3]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1939年4月13日首演,毛泽东高度评价 [4] 经典抗战歌曲的创作过程与影响 - 《游击队歌》由贺绿汀在1937年山西前线八路军办事处创作,历时一个月完成 [6][7] - 《大刀进行曲》再现二十九军大刀队事迹,成为抗战时期时代强音 [8]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由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歌词反映群众生活改善 [8] 抗战歌曲的社会价值与历史地位 - 毛泽东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凸显文艺宣传作用 [9] -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首映后引发轰动,后成为国歌 [10] - 《八路军进行曲》1941年诞生于延安,1988年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3] 抗战歌曲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 抗战歌曲不仅在当时发挥宣传作用,至今仍鼓舞中华儿女 [11] - 四行仓库旧址等历史地点通过歌曲旋律持续传递抗战精神 [3] - 新华社报道强调抗战歌曲让中国人持续感受中国精神与力量 [13]
发掘文化价值 弘扬民族精神——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新华社· 2025-06-24 00:40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3][6] - 博物馆选址山海关这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万里长城精华段落,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10] - 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打破"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10] 博物馆设计与展陈 - 博物馆整体造型取意长城"方城"与"城台",巧妙融入长城历史肌理,与苍翠山峦浑然一体 [6] - 馆内设有"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天下第一关""精神永驻 守正创新""长城两边是故乡"等常设展览 [6] - 由"文字砖"排列而成的展墙展示了烧造长城砖的营队番号、州县名称,是我国古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实证 [7] 长城文化遗产保护 - 长城砖窑遗址群被精心保护,已挖掘出的2号和4号砖窑进行了保护和展示 [7] - 长城保护不再局限于抢险加固,更重视文化价值挖掘,让长城遗产可观、可感、可用 [12] - 北京市发布400余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整合交通线路与长城景区打造全域旅游新体验 [12] 长城文化价值挖掘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7000多公里长城墙体的数字化 [12] - 长城展示给世人的不仅是"建筑奇迹",也是"文化纽带"和"文明长廊",与丝绸之路存在诸多耦合与互动 [12] -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优秀代表,成为海内外游人感知长城的重要窗口 [12] 社会参与与捐赠 - 发起于1984年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 [16]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1.1万余件(套),其中民间捐赠文物3000余件 [19] - 大量珍贵文物通过捐赠入藏,极大丰富了展陈体系,征集工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众志成城" [19]
不朽的战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太行山剧团历史背景 - 太行山剧团组建于87年前的5月,寓意像太行山一样雄伟坚强,与军民团结抗日[2] - 剧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组建,旨在争取抗日最后胜利[2] 《在太行山上》创作历程 - 冼星海在汉口火车站送学生阮章竞加入桂涛声的投笔从戎小队,目的地华北前线[3] - 1938年6月桂涛声完成《在太行山上》歌词创作,冼星海在武昌为其谱曲[4] - 歌曲于1938年7月7日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首演[4] 歌曲传播与影响 - 阮章竞立即在太行山剧团教唱该曲,8月编入正式演出节目[5] - 1938年10月剧团开展3个月2500里巡回演出,覆盖11县30多个城镇[6] - 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泛传唱,成为八路军战士的精神动力[6][7]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歌曲凝聚全民族抗战钢铁意志,发出时代强音[7] - 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音乐标志[7] - 至今仍被视为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7]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观察者网· 2025-05-24 21:53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聚焦于抗日战争历史事件,不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以下是文档内容分类总结: 历史事件记录 - 1932年5月24日日军军事行动及铁路恢复情况 [2][3] - 1933年5月24日日军侵占宁河及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决策 [4][5] - 1934年5月24日日军增兵及台湾日督活动 [6][7] - 1935年5月24日日军挑衅河北省主席及热河抗日事件 [8][9] - 1936年5月24日中日外交摩擦及走私数据 [12] - 1937年5月24日日本领事会议 [13] - 1938年5月24日兰封会战及徐州突围 [14][15][18][19] - 1939年5月24日随枣会战结束 [21] - 1940年5月24日汪伪政权活动 [23] - 1941年5月24日八路军作战成果 [24][25] - 1942年5月24日日军浙江作战及冀中扫荡 [30][31] - 1943年5月24日鄂西会战及共产国际解散 [33][36] - 1944年5月24日洛阳战役及经济政策调整 [37] - 1945年5月24日中共七大及太岳军区攻势 [38][39] 文化宣传 - 沪电通影片公司完成《风云儿女》并上映 [11] - 晋察冀画报社成立 [31] - 延安大学开学典礼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