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搜索文档
汕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发展网· 2025-07-29 15:1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 - 汕头市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澄海中学、东厦小学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龙湖区徐煜翔同学获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1] - 全市拥有全国文明校园6所、广东省文明校园3所、市级文明校园643所,文明校园覆盖率超60%[1] - 累计培养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位、省级16位、市级174位,激发青少年使命感[1] 创新教育模式与实践 - 澄海中学思政课堂运用VR技术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潮阳区贵屿镇龙港小学开展非遗英歌舞活动[2] - 创新打造"鮀城大思政"品牌,开发10条红色研学路线,创作《潮汕英烈故事》系列动画,截至2025年上半年开展活动50余场[3] - 潮阳区博物馆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通过革命文物沉浸式体验强化红色精神教育[3] 侨乡文化与非遗传承 - 开展"侨批文化进校园"活动250场,培养小讲解员300余名,以"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主题深化华侨爱国精神教育[3] - 龙港小学"非遗英歌舞"项目获广东省优秀案例,全市64个镇街实现乡村少年宫全覆盖,年均开展活动超1200场[4] - 金平区开展"院士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澄海区组织143支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科普活动266场[4] 科技创新与竞赛成果 - 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汕头学子斩获13个奖项,"智能红树林监测系统"获工程组一等奖[4] - 澄海区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彰显创新实力[4] 生态文明与特色活动 - 开展"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系列活动,发动百所中小学结对守护百棵古树,招募千名守护卫士[5][6] - 举办10场巡回展,发动企业为100棵古树投保,面向中小学生征集守护古树创意设计[6] - "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3年入选省优秀作品6首(一等奖2首、三等奖4首),市文明办2次获优秀组织单位[6] 心理健康与阵地建设 - 构建"市-区-校"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同在阳光下"项目培训志愿者500余人,开展心理援助课800余场,危机干预成功率100%[7] - 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个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7] - 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占比6%-8%,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安全教育4000余场,覆盖25万人次[7] 家校协同与社区服务 - 全市643所中小学建立规范化家长委员会,每年召开1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和2次家庭教育指导会[8] - 金平区小学推出"家长智库"项目,开发家长课程56门,实现家校共育"双向奔赴"[8] - 市妇联组建208支家庭教育讲师团(346名讲师),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构建"15分钟服务圈"[8]
锚定拔尖创新,提高卓越教师培养质效
环球网· 2025-07-08 19:17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为重要阶段性目标 [1] - 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高等师范院校需加快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1]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教育部推出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等教育改革措施,构建全链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2] - 核心在于实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需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衔接 [2] - 高等师范院校应立足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需求,探索优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 全链条选育机制 - 构建大学和中学选才育才衔接机制,设计"闯关式"课程和科研训练,集成课程设置、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等环节 [3] - 以科技、产业前沿问题为导向,推动学校和科研院所全链条协同培养 [3] 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 建设"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国家安全等交叉课程群 [3] - 设立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跨校联合培养项目 [3] 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 高等师范院校需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四有"好老师,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4] - 打破传统"学科知识+教学法"二维结构,构建"价值引领-实践创新-研究赋能-技术融合"四维成长空间 [4]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将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改革重要抓手,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 [5] - 高等师范院校需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教师培养新模式 [6] - 设置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建设"通识、交叉、进阶"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教材和智慧课程 [6] - 探索AI助力个性化学习、教学考试评价,训练学科专业教学垂类大模型 [7]
护航就业路·我的就业“工具包”丨入校即规划 就业更从容
河南日报· 2025-06-24 07:27
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 河南工业大学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和赛事激励机制实现职业规划教育四年不断线 [2] - 学校采用"工大版"自编教材 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实施"专业-就业"双导师制 课程针对性显著提升 [2] - 2024级学生通过制定生涯规划书深化专业认知 结合实习实践和比赛持续修正职业目标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实施全周期社会实践分层培养 新生认知性实践→大二体验性实践→大三专业性实践→大四就业实习 [1] -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近年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智慧储运方向)等11个紧缺专业 撤销2个专业 新增5个第二学位及4个微课程专业 [4] 就业质量提升举措 -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协同机制 通过就业质量评价数据动态调整招生计划 实现招就协同扩优提质 [4] - 第二届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中 学生获成长赛道本科生组金奖 显示职业规划教育成效显著 [1][3] 市场需求对接策略 - 开展行业需求调研与专业就业质量分析 形成就业前景评估报告指导专业建设 [4] - 通过全链条就业服务和全过程供需匹配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契合度 [4]
着力提升教育医疗治理效能丨“一站式” 学生社区有啥不一般
河南日报· 2025-05-05 07:15
文章核心观点 省内高校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从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数字赋能、条件保障等方面推进建设,实现党团组织基本覆盖,巩固拓展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构建全员、全域、全时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助力学生成长 [11] 优化流程,服务距离“减”下去 - 河南中医药大学东明校区“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让学生办事更便捷,如学生李可快速办完打印成绩单和异地科研外宿申请手续 [2] - 龙子湖校区“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8个窗口提供百余项办事服务,学校还设有多种渠道解决学生问题,形成工作闭环 [3] - “一站式”学生社区已覆盖省内高校,各高校打造“百米服务圈”,部署数字化基础设施,让师生生活更便利 [4] 汇聚力量,协同育人“乘”起来 - 郑州西亚斯学院招生就业处组织创业指导和校友进书院,书院联合开展心理团辅活动 [5] - 河南工业大学辅导员扎根学生社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汇聚“六方”育人力量,千名干部下沉一线 [5][6] - 河南工业大学千余名一线教师下沉社区,构建育人新生态,各高校开展多种活动让育人力量贴近学生 [7][8] 织密网格,铸魂育人“加”起来 - 河南中医药大学本草社区“社区议事厅”解决学生问题,学校建成多个社区、党支部和团总支覆盖全校学生 [9] - 省内高校引导学生参与自治,如郑州西亚斯学院成立自治管理组织,信阳师范大学打造红色育人课堂 [10] - 2023年省教育厅印发方案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2024年提质增效,2025年我省4所高校入选全国示范名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