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2025X-Fusion“全球创新者聚变大会”在深启幕
南方都市报· 2025-07-31 08:48
活动概述 - 深圳零一学院主办的X-Fusion"全球创新者聚变大会"在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汇聚30余位来自顶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专家[1] - 活动发布十大X-Challenge重大挑战问题,涵盖"未来智造""生命未来""智能社会"等前沿领域[1] - 教育部原副部长翁铁慧、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筠、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等出席[1]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 - 零一学院以跨学科交叉为特色,通过进阶研究和顶尖科学家引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2] - 深圳市政府肯定学院以挑战性问题为牵引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2] - 郑泉水院士提出"大先生"定义,指在科学、技术、产业及模式创新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的领军者[2] X-Challenge问题发布 未来智造领域 - 郑泉水院士、杨军院士及华为、韶音科技专家发布课题,包括"破解城市飞行安全密码""突破神经形态计算极限"等[3] - 聚焦微纳领域技术突破,为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奠定基础[3] 生命未来领域 - 陈晓东院士、陈晔光院士等探讨"人体蛋白质组破解健康谜题""消化吸收探索"等议题[3] -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疾病诊疗和健康干预新方案[3] 智能社会领域 - 汤敏参事、谭章熹教授等发布"全开源EDA工具设计""AI提升社会创新力"等课题[3] - 目标以开源生态打破技术壁垒,赋能社会创新[3] 活动延伸内容 - 现场开展高规格圆桌对话及学子研究成果交流,促进思维碰撞[4] - 零一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签署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4] - 美团联合创始人杨俊出席捐赠仪式[4] 学院生态与后续安排 - X-Fusion大会是零一学院年度人才选拔活动,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已举办三届[5] - 后续将开展X-Idea教学,100余名学生围绕十大挑战问题进行学科交叉探索[5] - 学院自2021年起构建"X型学生-问题-导师"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全球遴选30余位院士级导师[6]
锚定拔尖创新,提高卓越教师培养质效
环球网· 2025-07-08 19:17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为重要阶段性目标 [1] - 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高等师范院校需加快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1]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教育部推出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等教育改革措施,构建全链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2] - 核心在于实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需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衔接 [2] - 高等师范院校应立足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需求,探索优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 全链条选育机制 - 构建大学和中学选才育才衔接机制,设计"闯关式"课程和科研训练,集成课程设置、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等环节 [3] - 以科技、产业前沿问题为导向,推动学校和科研院所全链条协同培养 [3] 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 建设"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国家安全等交叉课程群 [3] - 设立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跨校联合培养项目 [3] 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 高等师范院校需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四有"好老师,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4] - 打破传统"学科知识+教学法"二维结构,构建"价值引领-实践创新-研究赋能-技术融合"四维成长空间 [4]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将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改革重要抓手,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 [5] - 高等师范院校需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教师培养新模式 [6] - 设置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建设"通识、交叉、进阶"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教材和智慧课程 [6] - 探索AI助力个性化学习、教学考试评价,训练学科专业教学垂类大模型 [7]
广旭实验学校与华夏园签约,共同开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南方都市报· 2025-07-06 11:55
合作与揭牌仪式 - 广旭实验学校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广旭信息学奥数研究院"、"江门市清华大学校友会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1] - 公司与国内顶级"清北生孵化团队"华夏园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构建一体化尖子优生培育计划 [1] - 江门市清华大学校友会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2] - 拔尖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揭牌成立 [3] - 广旭信息学奥赛研究院揭牌成立 [4] 合作内容与资源整合 - 引入清华大学及省内顶尖名校的全方位名师资源,数学、信息学奥赛金牌教练团队将正式进驻 [1] - 公司与江门市清华校友会共建教育基地 [1] - 合作双方将借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与"广旭信息学奥数研究院"汇聚育人合力 [1] - 针对不同学段开设不同的课程拔尖培优,借助名校师资精准教学 [4] - 提升学生在高考、强基校测、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竞争力,增加被"双一流"高校录取的机会 [4] 学校背景与发展规划 - 广旭实验学校已迈入办学第三年,发展重心从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4] - 学校由广东省广旭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创办,为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6] - 学校以"博汇明达"为校训,秉承"点燃理想,照耀未来"的办学理念 [6] -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营造"博学、汇智、明礼、达己"的学风氛围 [6] 活动与讲座 - 邀请清华大学李兆陇教授、清华大学优秀学子权圣杰进行主题讲座和学习及竞赛经验分享 [5]
希望老乡们把西湖大学看成自己的大学——对话施一公
河南日报· 2025-06-22 07:20
招生政策与规模 - 西湖大学2024年首次面向河南、重庆、上海、江苏、广东5省市招收本科生,其中河南投放20个名额,数量居首[2] - 公司从2022年起在浙江试点"西湖大学创新班"本科招生,经过3年渐进式发展后决定扩大招生范围[2] - 作为全国第5批高考改革省份,河南今年实行"3+1+2"新高考模式,西湖大学首次在改革背景下进入河南招生[1] 专业设置与培养特色 - 本科生需选考物理和化学,目前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8个本科专业[3] - 实行"全员专业自主选择"制度,填报志愿时仅显示人工智能专业代码,入学后可在8个专业中自由选择[3] - 为165名2025级本科生配备248名博导组成的学术导师库,每位本科生从大一即可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科研[4][5] 学费与海外交流 - 国内本科生学费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与公办高校齐平,住宿费1800-2200元/年[7] - 已与23所海外一流高校签订协议,所有本科生大三时可选择一学期海外交流,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助学金[8] - 住宿条件为四室或五室套房,每位本科生拥有独立卧室,配备共享活动室、厨房等公共设施[7] 培养目标与招生对象 - 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扎实学科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不强制要求学生立志成为科学家[9] - 本科毕业可选择就业、本校直博或海外深造,鼓励但不强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9] - 招生对象包括明确志于科研的学生,以及对基础科学有兴趣但未确定方向的学生[9] 地域发展与战略布局 - 河南作为校长施一公家乡和人口大省,被列为省外招生首选地,体现地域情感与生源质量的双重考量[2][10] - 公司表示希望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大学",逐步淡化个人印记,突出集体科研成就[6]
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给本科生当导师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人才培养创新 - 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设立"尖班",由院士担任导师,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6-7年博士毕业的新路径 [1] - "尖班"导师团由校长韩杰才领衔,包括10余位院士,将为学生量身定制研究任务以挖掘学术潜力 [1] - 学生可通过高考成绩直接进入"尖班",或在入学后通过"双选"机制加入 [2] 教育模式改革 - 学校打破传统课程架构,推行"数理基础+领域基础+交叉融合"培养体系,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本科至博士的专业路径 [1][2] - 本科生可提前进入院士团队开展博士阶段研究,并有机会赴世界前50高校留学 [2] - 新增"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聚焦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方向,实行全学段一体化培养 [4] 国际合作与就业 - "哈工大—港大优学班"首次招生,学生三年完成本科后可赴香港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 [4] - 近五年毕业生在航天国防领域就业人数保持高位增长,40%进入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 [4] - 重点领域就业占比连续10年超80%,体现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 [4]
迈向全国一流名校的“青华路径”
齐鲁晚报· 2025-06-13 05:58
教育模式创新 - 公司确立"奥赛强校"发展路径,通过五大学科竞赛实现差异化竞争,目标成为全国一流名校 [3][9] - 首创"七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模式,打破初高中学段壁垒,系统规划学生7年成长路径 [3][14][15] - 2024年首届七年制培养183名学生全部考入理想大学,含2名清北录取,2025年有学生通过北大物理卓越计划免高考录取 [16] 竞赛成果突破 - 五大学科竞赛奖牌数量从2021-2022学年28枚增至2024-2025学年99枚,四年增长253% [4] - 省队入选人数从2021年1人增至2025年8人,全国决赛奖牌从1银增至4银1铜 [4] - 2024-2025学年99名获奖学生中28人获省一等奖,省一等奖数量和省队人数均列山东第四 [4] 师资体系构建 - 组建60余人清北毕业教师团队,五大学科均配备专职金银牌教练,师资配置全国罕见 [6][8] - 教师队伍500余人中120余人具研究生学历,200余人毕业于双一流高校 [6] - 采用"金牌教练+清北教师"组合,在校内完成系统化奥赛培训,减少外部依赖 [8][13] 学生培养机制 - 建立"兴趣筛选-专业培养-竞赛突破"三级培养体系,小学阶段即开设公益课程发掘潜能 [10][15] - 实施"一人一策"个性化方案,为超常学生提供独立教室,文化课教师与学生比例达8:1 [15] - 奥赛学习显著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案例显示获奖学生在大学专业课程中绩点名列前茅 [11][12] 战略定位 - 响应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直接对接"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101计划" [9][16] - 通过竞赛反哺常规教育,培养目标涵盖科学家领军人才和普通本科上线学生 [13][16] - 教育成果具可复制性,形成"竞赛突破-高考提升-清北输送"的良性循环 [12][16]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5-13 16:13
教育理念创新 - 西湖大学提出"破均值、拓方差"育人理念,旨在打破中国学生"均值很高,方差很小"的同质化现状,通过解放思维惯性、重塑评价标准、重构教育生态来培养创新型人才[7] - 该校倡导"带着人类关怀的问题解决者"培养目标,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鼓励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5] - 教育创新实践与校长施一公的"育人"设想高度一致,过去七年持续深化落实[5]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 彻底改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不以论文数量、引用率或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而是关注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质性进展[6] - 通过多维度的制度设计打破量化桎梏,推动学术研究回归本质,尤其重视那些可能无法发表在顶尖期刊但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突破[6] - 容忍不确定性的制度设计与鼓励非常规思维的文化培育相结合,使重大创新成为概率事件的必然[7]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对 - 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强调学生应掌握基础知识、根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论,用批判性思维理解世界而非被AI发展所迷惑[10] - 培养目标聚焦于能理解、运用并最终改变AI的人才,认为正是这类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人群推动了AI发展[10] - 通过跨学科壁垒打破和非常规思维包容,构建适应AI时代的前瞻性育人逻辑[4][10] 办学战略与城市协同 - 选择深圳作为重要生源地,因其改革开放精神与西湖大学的改革使命高度契合,形成理念相契、使命相承的协同效应[8] - 办学规模坚持总量控制,本科教育将逐步扩大但最终稳定在每年几百人规模,保持"小而精"的特色[9] -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促进传统大学与新型院校的生态互补[9] 基础教育联动实践 - 校长施一公亲自走进深圳中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开展对话,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思维碰撞,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理念[4] - 通过"离经叛道式思考"等议题引发中学生共鸣,验证"拓方差"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适用性[4] - 活动展示AI时代下突破性育人逻辑的落地实践,形成教育理念从高等向基础教育的渗透路径[4]
“励行”科研导师引领,南大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05-02 18:39
科研导师计划启动 -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励行"科研导师计划,邀聘11名理工科优秀教师担任首批导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小班化项目制课程 [1] - 计划旨在通过导师互动激发学生对理工科的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并提供个性化生涯规划指导 [5] - 首批导师均来自理工医科院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前沿科研视野 [5] 跨学科科研培养模式 - 导师采用"不走寻常路"的教学方式,如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劲第一课讨论"科研没有标准答案"的理念 [2] -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袁洪涛教授接收跨学科学生,通过"陪伴式成长"和"设置明确目标"指导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4] - 11位导师授课时打通理工学科壁垒,提供"前沿可感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4] 项目制课程创新 - 数学学院副院长吴婷教授认为项目制课程让一年级学生对各学科方向了解更充分,将学习方法指导和科学兴趣激发融为一体 [7] - 项目制课程核心是用真实问题情境牵引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而非单纯改变教学形式 [7] - 计划将人文课程纳入项目制,文学院刘超教授提出以"科学想象力"为主题结合AIGC、诗歌创作等跨媒介形式 [7] 人才培养规划 - 学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关注低年级学科引导与高年级科研实践,优化项目制课程组织和评价模式 [8] - 通过学科交叉、文理融合整合课程内容,拓展国际科考和国内院所科研训练项目 [8] - 目标是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让学生创新火花自然迸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