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北防护林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41年,80万棵树——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种树老人付志周
中国环境报· 2025-06-17 08:04
治沙成就 - 付志周41年内在沙漠种植80万棵树,形成34公里长的绿色屏障[35] - 哈尔莫墩村植被覆盖率从3%提升至70%,耕地面积从7000亩增至1.3万亩[35] - 土地流转费上涨至每亩1530元,村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35] 种植技术与方法 - 采用玻璃瓶种树技术,成功培育500棵树苗[23][24] - 自主研发育苗方法,通过割取树枝窖藏提高成活率[20][21] - 引入机械化设备后年种植量达5-6万棵,效率提升10倍以上[26] 政策与资源支持 - 2003年和静县出台政策免除土地资源费、水资源费并提供贷款[24] - 政府发放树苗并补贴拖拉机购置,推动科学造林[24][25] - "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治沙提供宏观政策框架[12][35] 经济效益模式 - 2016年推行"以地养树",在林地间种植辣椒、洋葱等作物实现收益反哺[31] - 防护林使农作物免受风沙侵害,形成良性循环[32] - 周边300多名村民参与种植,带动区域就业[34] 社会影响与荣誉 - 2018年获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36] - 2023年建立"付志周道德模范馆"展示治沙事迹[36] - 治沙成果被评价为"利家利民",改变当地生态与经济结构[17][34]
我国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现在怎样了?
新华网· 2025-06-13 08:40
内蒙古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沙漠治理与生态经济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边缘建成2400亩生态经济林,新栽1400亩酸枣林年产10万斤酸枣,形成"绿色围墙" [1][2] - "工程固沙+光伏治沙"模式两年内治理沙化土地2.2万亩,荒漠化土地危害程度下降30% [2] - 乌拉特后旗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模式,流沙固定率提升至85%,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 [3] - 光伏治沙基地年送绿电3亿度,板下中药材形成万亩产业园,生态旅游路线吸引游客20万人次,牧民牧家乐收入同比增长40% [3] 林场智能化与产业升级 - 新华林场造林面积从5000亩增至3.9万亩,沙地面积减少77%,沙尘天气年均减少22天 [4] - 林场年育苗收入超500万元,灌木枝条加工生物质燃料年增收120万元,羊草种植基地带动2000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 [4] - 2024年启动"绿带行动"造林6358亩,其中6214亩梭梭林形成新防沙屏障 [4] 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农业 - 河套灌区实现"量水而行",每亩节水160立方米,向日葵亩产从200公斤增至350公斤 [5] - "咸水虾塘"模式利用3‰含盐量地下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每斤售价30元,收益高于传统种植 [6] - 灌区培育10余个耐盐品种,盐碱化耕地质量提升2个等级,作物单产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 [6] 科技治沙与机械化应用 - 浑善达克沙地采用沙障播种一体机,作业效率达人工20倍以上 [7] - 牵引式沙障车将治沙效率提升50倍,定制混播方案使植被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 [8] - 无人植树机器人"句芒301"5秒完成单株栽植,无人机日作业量达人工10倍,成本仅30% [8] 草原生态与牧业转型 - 锡林郭勒草原推行"草畜平衡",牧民赛很其木格转型养马+牧家乐,年收入翻两番 [9] - 无土栽培牧草7天产出5倍产量,成本1.6元/斤,与干草混合喂养显著提升牛羊育肥效果 [11] - 全盟建成120个现代牧业园区,30%牧民实现"减畜增收",草原植被盖度提升7个百分点至48.48% [12]
赵刚主持召开省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
陕西日报· 2025-06-10 06:36
"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 高质量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六期建设 分类做好工程核心攻坚区、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各项重点工作 [1] -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等原则要求 [1] - 持续加强防风治沙固土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 - 强化省际和区域联防联治 健全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监督考核等体制机制 [1] 中央巡视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 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和整改工作机制 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标本兼治、系统施策 [2] - 同步做好自然资源督察、财政监管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压实责任、立行立改、分类施策 [2] - 把问题整改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 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等各项工作 [2]
新疆“当代愚公”:沙海中41载“凿”34公里“绿色长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4-27 23:00
生态建设成就 -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志周41年种植80万棵树苗,形成34公里长的防护林带,被誉为"绿色长城"[1] - 沙河子区域植被覆盖率从3%提升至70%,村民年收入实现数倍增长[7] - 付志周探索出"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的防风固沙林种植模式,带动300多户村民参与[7] 植树治沙历程 - 1983年风沙灾害导致47亩农田绝收,促使付志周开始治沙行动[1] - 初期使用毛驴车和坎土曼工具,在8公里沙丘上人工栽种,成活率极低[2][4] - 2003年利用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购置推土机等设备扩大种植规模[6] 家族传承发展 - 付志周子女全部参与植树,三儿子投入生意收益购买农机,二儿媳放弃县城工作加入治沙[6] - 付国喜继承遗志,采用推土机平整土地和现代喷灌技术,新栽1.5万株青杨成活率达95%[8] - 家族计划完成百万棵树的终极目标,目前剩余20万株待种植[8] 社会经济效益 - 防护林有效遏制风沙侵袭,保障农田47亩免受沙埋[1] - 村民观念转变,认同"种树就是存钱进绿色银行"的经济价值[8] - 治沙工程形成规模效应,机械作业声此起彼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