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荒漠化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十四五”北疆答卷】共享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美好家园
内蒙古日报· 2025-10-22 17:15
生态治理与逆转 -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从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4] - 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科学规划布局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规模的库布齐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 [6] - 采用“光伏+治沙”模式,完成光伏治沙80万亩,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300多万亩,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40% [6] 新能源产业发展 - 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建成后年输送清洁能源约180亿千瓦时,先导工程200万千瓦光伏已全部建成并网 [4][6] - 零碳产业园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其中80%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目前已投产新能源项目9个,2024年新能源产值达200.9亿元 [7] - 全市已建成电力总装机613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2471万千瓦,占比40.3%,新能源产业从零星布局步入规模发展阶段 [9]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重点打造“风光氢储车”新能源产业集群、精细化工等18条新兴产业链,形成从“一块煤”到“一束丝”“一匹布”的全链条延伸 [9] - 累计退出水泥、电石、焦炭等高耗能行业产能602.8万吨,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926万千瓦、电力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898万千瓦 [9] - 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和氢能汽车,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 [9]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改善,2025年6月监测显示遗鸥繁殖巢数达1801巢,创近20年新高,遗鸥数量超8000只,鸟类种类由83种增至115种 [10][12] - 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稳定在90%左右,2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保持100%,城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12] - 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及达标排放率达100%,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3% [12]
沙漠点绿成金——“沙漠银耳”循环产业,综合效益倍增
新浪财经· 2025-10-18 23:33
项目核心模式 - 项目探索出“以沙生绿、以绿促产、以产哺沙”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1] - 通过绿色设计方法将固沙植物花棒的废枝条转化为培养基用于培育高品质沙漠银耳 [1][2] - 实现了从“治沙负担”到“绿色黄金”的转变,形成“治理-产出-再投资-更好治理”的良性闭环 [2][3] 项目效益与成果 - 项目整体综合效益(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提升并提前了约5倍 [2] - 单位面积的综合治沙效益(固沙效果、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碳汇能力)提升了3倍 [3] - 沙漠银耳因其纯净无污染的成长环境,品质上乘,已成为高端食材市场的新宠 [2] 项目驱动因素与影响 - 项目由慈善资本先导投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驱动,并巧妙嫁接市场机制 [4] - 该模式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4] - 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进入生态与经济协同驱动的新阶段 [1][4]
中国荒漠化防治成为全球典范!
人民日报· 2025-10-10 10:03
核心观点 - 中国库布其沙漠的荒漠化防治模式,特别是光伏治沙等创新技术,已成为全球典范,并在多国成功实践,展示了退化土地恢复与转型的潜力 [1][2][3] 防治模式与技术 - 库布其沙漠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的立体发展模式进行光伏治沙 [1] - 机械化治沙设备如无人机、散草铺设机、自行式履带沙障一体化铺设机大幅提升了铺设草方格的效率,并显著提高了沙漠植被成活率 [1] - 鄂尔多斯市在“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规模超1000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约80万亩,待在建及已批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防沙治沙面积超200万亩 [2] 国际合作与影响 -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蒙古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名代表,该论坛已成为荒漠化治理领域国际合作、知识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1][2] - 中国治沙经验已在蒙古国参与“十亿棵树计划”,推广草方格治沙技术和耐旱植物种植技术,并在沙特阿拉伯成功落地光伏治沙模式,为其能源转型提供新思路 [2] - 乌兹别克斯坦和巴西的代表表达了引进中国治沙技术及设备,以及探讨合作可能性的意愿 [1] 全球认可与典范意义 - 联合国官员认为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是全球典范,中国“三北”工程是多项国际环境公约的有力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 中国在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将防沙治沙工程发展为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2]
“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新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20:58
农业生产力 - 2024年新疆全年粮食单产达524.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0公斤,历史上首次排名全国第一 [1] 生态工程建设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成功遏制沙漠扩张趋势 [3][6] - 该防护带长度相当于从北京到泰国曼谷的距离,环绕的沙漠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国国土面积 [4] - 2025年上半年,新疆相关部门统筹安排20.14亿元财政资金,为"三北"工程深入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7] 技术创新与模式 - 科技力量贯穿防沙治沙全过程,驱动了治理理念和技术的革新 [8] - 联防联治、机械治沙、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新技术、新模式逐渐示范推广 [8] 经济效益与发展 - 近30年来,新疆绿洲面积增加5.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平方公里 [9] - 南疆农牧民在沙漠周边沙化土地种植肉苁蓉、沙漠玫瑰等特色经济作物624万亩,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9] -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沿绿色屏障开发了沙漠生态旅游项目,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 [9] 国际影响与认可 -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围脖"工程的成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1] -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奖章 [10]
科学防漠治沙 增绿又增收
广西日报· 2025-06-23 09:59
荒漠化防治成效 - 广西2025年"6·17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以"科学防治荒漠 建设壮美广西"为主题,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1] - 2024年以来累计完成实地调查石漠化、沙化图斑约1.43万个,采集特征点照片约2.8万张 [1] - 2024年初步调查显示全区石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21年减少4%以上,实现林草面积质量双提升和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1] 治理措施与工程进展 - 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对重度石漠化土地实施封山育林育草措施 [1] - 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45.28万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131% [1] - 严格控制石山林木采伐,打击破坏植被行为以促进植被顺向演替 [1] 产业创新模式 - 探索"石漠化+珍贵树种""石漠化+草"等产业路径,平果市火龙果种植年经济效益超7亿元 [2] - 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已在西南地区60多个县辐射推广 [2]
新华全媒+丨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完“绿围脖”,新疆又在做什么
新华网· 2025-06-17 17:31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屏障建设 - 全长3046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 标志着全球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正式形成[1] - 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防沙治沙工作 并提供包括防沙治沙用地"应保尽保"和矿化度2克/升以上地下水开采不计入指标等"沙九条"政策支持[1] - 企业享受土地租赁金减免50%和税收优惠后 前5年治沙成本降低30% 后续肉苁蓉收益完全覆盖投入[1] 企业参与治沙项目进展 - 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计划种植沙棘、蛋白桑等4200亩 打造荒漠化治理基地[1] - 且末县富源农林公司通过政策支持实现治沙成本降低和后续收益覆盖[1] - 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乔灌结合、乔药结合、灌药结合、林药间作"新模式试种37种中药材[3] 科技创新提升治沙效率 - 智慧治沙平台通过2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风速、植被覆盖率等数据 实现精准调度滴灌系统使节水率提升40%[1] - 策勒县引进智能种植机器人每天可精准栽种15亩罗布麻 成活率比人工提升27%[2] - 阿克苏地区研发的全自动草方格机械将传统治沙工序效率提升5倍 成本降低40%[2] 沙产业经济发展 - 于田县肉苁蓉产量达到4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85% 40多家相关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就业1万余人[2] - 苦咸水利用技术突破使矿化度3000毫克/升地下水净化为灌溉用水 每吨处理成本仅2.1元[2] - "芦苇沙障+黏土固沙"组合拳使流沙固定成本降低60% "深浅沟交替灌溉"法将酸枣幼苗成活率从65%提升至89%[1]
我国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现在怎样了?
新华网· 2025-06-13 08:40
内蒙古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沙漠治理与生态经济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边缘建成2400亩生态经济林,新栽1400亩酸枣林年产10万斤酸枣,形成"绿色围墙" [1][2] - "工程固沙+光伏治沙"模式两年内治理沙化土地2.2万亩,荒漠化土地危害程度下降30% [2] - 乌拉特后旗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模式,流沙固定率提升至85%,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 [3] - 光伏治沙基地年送绿电3亿度,板下中药材形成万亩产业园,生态旅游路线吸引游客20万人次,牧民牧家乐收入同比增长40% [3] 林场智能化与产业升级 - 新华林场造林面积从5000亩增至3.9万亩,沙地面积减少77%,沙尘天气年均减少22天 [4] - 林场年育苗收入超500万元,灌木枝条加工生物质燃料年增收120万元,羊草种植基地带动2000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 [4] - 2024年启动"绿带行动"造林6358亩,其中6214亩梭梭林形成新防沙屏障 [4] 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农业 - 河套灌区实现"量水而行",每亩节水160立方米,向日葵亩产从200公斤增至350公斤 [5] - "咸水虾塘"模式利用3‰含盐量地下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每斤售价30元,收益高于传统种植 [6] - 灌区培育10余个耐盐品种,盐碱化耕地质量提升2个等级,作物单产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 [6] 科技治沙与机械化应用 - 浑善达克沙地采用沙障播种一体机,作业效率达人工20倍以上 [7] - 牵引式沙障车将治沙效率提升50倍,定制混播方案使植被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 [8] - 无人植树机器人"句芒301"5秒完成单株栽植,无人机日作业量达人工10倍,成本仅30% [8] 草原生态与牧业转型 - 锡林郭勒草原推行"草畜平衡",牧民赛很其木格转型养马+牧家乐,年收入翻两番 [9] - 无土栽培牧草7天产出5倍产量,成本1.6元/斤,与干草混合喂养显著提升牛羊育肥效果 [11] - 全盟建成120个现代牧业园区,30%牧民实现"减畜增收",草原植被盖度提升7个百分点至48.48% [12]
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一半,陕西荒漠化综合防治取得成效
中国环境报· 2025-06-06 22:19
荒漠化防治成效 - 陕西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300余万亩,沙化土地面积从3600万亩减少到1835万亩 [1] - 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或半固定,建成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等绿色生态屏障 [1] - 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00余万亩,降幅达82%,年均入黄泥沙量从8亿吨降至2.6亿吨 [1] - 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重点工程与模式创新 - 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1] - 陕西省制定《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 [1] - 西安、延安、榆林、咸阳等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1] 跨区域协作机制 - 陕西省储备入库"三北"工程项目32个,成立林业项目高质量推进工作专班 [2] - 榆林市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甘肃庆阳市等签署《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 [2] - 陕西省林业局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黄河流域治理 [2]
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经济日报· 2025-06-06 07:22
"三北"工程战略背景与规划 - 工程启动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末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5.05%,沙化土地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扩展速度超15万公顷,直接影响1300万公顷农田和群众生活[1] - 总体规划覆盖13省551县406.9万平方公里,规划73年分三阶段实施,目标造林3508万公顷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4.95%[2] - 六期工程(2021-2030)聚焦13省775县,部署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阻击战[4] 工程建设进展与成效 - 前五期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84%[3] - 六期工程已安排中央投资577亿元实施369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布局68个重点项目区[5] - 内蒙古作为主战场完成造林1.19亿亩,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实现绿化,植被覆盖度达53%[19] 科技创新与机械化应用 - 机械治沙比例达50%,作业效率提升20-30倍,成本降低40%[6][8] - 研发螺旋钻孔机(效率10秒/棵)、自走式稻草沙障铺设机(20亩/天)、沙柳沙障铺设机(56亩/天)等设备[8] - 建立"林机云"监管系统实现设备实时监控,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4万亩[7][8]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形成"防沙治沙+特色种植+加工销售"模式,阿拉善肉苁蓉年产值15亿元,新疆于田县肉苁蓉年产值4亿元[12][13] - 宁夏枸杞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90亿元,"中宁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14] - 内蒙古发展光伏治沙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2] 区域实践案例 - 库布其模式带动农牧民年增收6000元,生态旅游累计收入24.6亿元[19]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升至37%,形成"四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体[21] - 赤峰"以路治沙"模式2024年建设穿沙公路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