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树

搜索文档
粮满仓、果飘香 希望的田野“智”绘三夏好“丰”光
央视网· 2025-06-22 16:37
新疆阿克苏小麦产区 - 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33万亩高标准农田采用大型收割机高效完成小麦收割和脱粒 [3] - 当地日照时间长达16小时 光热资源丰富 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生长 [3] - 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 但通过天山冰雪融水和滴灌技术实现精准灌溉 每亩用水量从550方降至400方 节水率达25% [5] - 节约的水资源用于种植梭梭树苗 每亩防沙林需水90方 与节水麦田形成水资源调配闭环 [7] 安徽天长粮库智能化 - 天长市大通镇坝田粮库采用低温通风 电子监测等技术存储2.3万吨新收小麦 [9] - 智慧平台通过温湿度感应器实时监测粮堆数据 异常情况自动预警 [11] - 全市建成7处绿色储粮粮库 总仓容40万吨 占全市仓储容量80%以上 [13] 云南陆良水生蔬菜种植 - 陆良县三岔河镇万亩茨菇田采用植保无人机播撒肥料 提升作业效率 [16] - 农技人员分组下田指导病虫害防治 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16] - 全县1.84万亩水生蔬菜通过"农技+无人机"模式提高管护效率 [18] 重庆南川智慧农业 - 南川区蔬菜智慧工厂采用椰糠基质和智能水肥系统 保水效率比传统土壤提升45% [20] - 200多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 形成作物"数字健康档案" [20] - 10亩智慧工厂亩产值达15万元 为传统模式2-3倍 并通过种植联盟带动300多户增收 [22]
截至2024年底,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代代治沙人不畏艰难、植树造林 防沙治沙,荒漠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守望·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2
今年6月17日是第三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黄沙退却,新绿涌动。截至2024年底,我国53% 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荒漠化防治离不开全民广泛参与,更离不开治沙人的接力坚守。从挖坑种树到沙漠锁边,逼退了沙线, 却熬白了头发;从"板上发电"到"板下种植",贡献智慧与力量,让防沙治沙更有科技含量;从"沙进人 退"到"绿进沙退",一代代治沙人接续传承,一个个绿色奇迹不断书写。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山 西、内蒙古、甘肃三地的治沙人,听他们讲述久久为功征战沙海、播撒希望的故事。 ——编者 山西右玉县村民王占峰扎根荒山种树40多年 一次选择 就是一生的承诺 本报记者郑洋洋 这是一双粗糙的手。和王占峰握手时,记者观察到,他的手心布满因劳动结下的茧子。王占峰是山西右 玉县牛心乡老墙框村人,30岁那年,他从几公里外的村子跑到石砲沟种树,这一待就是40多年。 "昨晚刚下了一场雨。趁着有水,赶紧上山看看。"王占峰凌晨4点就起了床,扛着铁锹上了山。 王占峰就住在靠近沟边的坡上。从屋门口往远处望去,满眼皆是绿意。绿草、樟子松 ...
风沙里的逆袭“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6:57
彼时,下润村村民住在土坯房里,屋顶和窗户也只能用报纸等材料覆盖,由于房屋密封性差,每每刮沙 尘时,家中总会有一层厚厚的沙土,甚至食用的馒头也会被沙土覆盖,村民只得先将食物上的沙土清理 下来,用水清洗后再浸泡食用,喝水也得沉淀半天。 中新网兰州6月7日电 (冯志军 王春懿)一棵棵小小的梭梭树,几十年来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沙漠腹地里 众木成林,不仅挡住了长年不歇的风沙,通过引入嫁接肉苁蓉技术,以及探索林下养鸡、种植茴香等经 济作物,乡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成为沙区民众的"绿色银行"。 "我们这里处在沙漠的边缘,过去环境非常糟糕,经常刮沙尘暴;很多靠近沙漠的土地种上庄稼都会被 沙子掩埋,大伙儿只能一起出动去抢救庄稼。清出来的沙子能堆成小山,但不种地又没有别的收入来 源,日子过得很艰难。"沈永胜回忆道。 从过去的"风沙受害者",到如今的"生态致富者",年逾五旬的民勤县东湖镇下润村村民沈永胜,对风沙 里的逆袭"密码"如数家珍。作为村子里的生产大户,他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茴香,还养了三四十头绵羊 用来创收,是当地实现"治沙+致富"双赢故事的典型代表。 图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迎来大批白琵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