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梭梭树
icon
搜索文档
正风反腐在身边·记者百县行丨沙海植绿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牧民马奋梅连续20年种植梭梭树 足迹覆盖全旗各苏木镇 采用无人机施撒农药等现代化手段[2] - 阿拉善右旗地处巴丹吉林沙漠 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开展人工造林 封沙育林等工程 是"三北"防护林关键节点[2] - 当地通过"以工代赈"模式调动农牧民积极性 全旗7个苏木镇40个嘎查全部参与治沙 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与群众致富[4] 政府监督与支持措施 - 旗纪委监委将"三北"工程纳入政治监督 建立"一单位一清单"机制 2023年督促整改问题7个 制发提示函2份 约谈4人[3] - 重点监督公益林补贴和"以工代赈"工资发放 通过"室组地"联动核查资金 确保483.4万元工程欠款及时拨付[5][6] - 林草部门借助宣传平台动员群众参与 构建全民治沙格局 同时运用谈话提醒等方式督促职能部门履职[4] 生态改善与民生影响 - 经过持续治理 当地极端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 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3] - 梭梭林成活率提升 雨季长势良好 牧民反映"比过年都高兴"[2] - 治沙工作形成代际传承 年轻一代加入管护队伍 如马奋梅之子成为专职森林管护员[6]
截至2024年底,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代代治沙人不畏艰难、植树造林 防沙治沙,荒漠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守望·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2
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果 - 截至2024年底中国53%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1] - 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1] - 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和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 [1] 山西右玉县治沙案例 - 村民王占峰40年绿化3000多亩土地 [4] - 采用"鱼鳞坑"技术种植耐旱灌木及经济林木 [3] - 当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形成自然繁殖生态 [4] 内蒙古新华林场治沙案例 - 林场65年造林使林草覆盖率达88% [6] - 树苗成活率从不足50%提升至近80% [6] - 运用沙障固定+水枪灌溉等技术创新 [6] 甘肃民勤县互联网治沙模式 - 马俊河团队19年种植2500多万株苗木 [10] - 2024年通过互联网组织3.5万志愿者治理9600亩沙地 [9] - 结合电商销售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9] 治沙技术演进 - 从传统人工挖坑到抽水装置灌溉 [3] - 从单一固沙树种到经济林木复合种植 [4] - 运用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人防技防结合 [6]
风沙里的逆袭“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6:57
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 - 甘肃武威市民勤县通过种植梭梭树实现防风固沙,并引入嫁接肉苁蓉技术、林下养鸡、种植茴香等经济作物,拓宽乡村增收渠道,形成"治沙+致富"双赢模式 [1] - 民勤县东湖镇下润村村民沈永胜承包20亩土地种植茴香,养殖三四十头绵羊,成为当地生态致富典型代表 [1] - 梭梭林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还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村民筹款建设新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如柏油路、公交系统,并借助互联网拓展茴香销路 [5] 历史背景与治理成效 -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曾是沙尘暴重灾区,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种植梭梭、沙枣等耐旱植物构筑绿色防线 [3]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在政府号召下大规模种植梭梭树,初期遭遇阻力但后期成效显著,代代传承形成治沙传统 [5] - 2023年"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启动后,民勤县升级治沙策略,科学布局三道防线,实施"东拓、西筑、南护、北锁、中保"方略 [7] 生活改善与科技应用 - 下润村从土坯房、沙土路升级为新农村,配备柏油路、定时公交、24小时水电供应,村民使用电磁炉和天然气取代柴火 [5][7] - 互联网普及使村民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网购商品,茴香等农产品销往全国,村委会还开设爱心食堂服务老人 [5][7] - 治沙技术结合艺术创作,如沙漠雕塑展,展现自然与人文融合 [7]